爱看书屋 > 从卖盒饭到中华名厨 > 第835章 让小师叔在沪城出名

第835章 让小师叔在沪城出名


冯正明的两家新店,没有特意去选位置非常好的地方开店。

    两家新店都被他放在了交通便利,距离商业中心不远的地方。

    用江成哲看后的话说:“主厨你这是真把咱的店,当成是快餐店经营了。”

    冯正明笑着回答:“对啊,我这两家店和火车站那家店一样,就是走快餐的模式,主打的是把子肉干饭,还有各种的盖饭和浇头面条。”

    听完冯正明的话,江成哲等人全都是相当佩服他的设计。

    并不是没有其他小餐馆做盖浇饭或者是盖浇面。

    但冯正明在做法上和他们都有所区别。

    他很好融合了海外西式快餐的形式。

    把盖浇饭和盖浇面也做出了一些新花样来。

    保证中餐的锅气,又在摆盘上做出创新。

    可以说是保证了顾客吃的饱,还让顾客品尝到美味,做到了吃的好。

    相较于其他做盖浇饭的小饭馆,冯正明店里后厨手艺能保证稳定。

    每一样菜里的主料辅料,也都会很细致的切好。

    这就保证了哪怕是盖浇饭或盖浇面,也能够保证摆盘有一定美观。

    不会出现,一些盖浇饭里,各种料杂乱无章。

    甚至可能一盘里不同位置的咸淡都不同。

    最关键是,在价格上冯正明还是始终保持物美价廉。

    虽然相较于一些路边排挡里要贵一些。

    但是就冲每道菜现炒,上餐的摆盘上也还算看得下去。

    贵上一些对一些人来说也可以接受。

    当然实际上这种设计,暂时也只能是在沪城的分店去做。

    沪城一些白领还是有闲暇对吃的有追求。

    按照冯正明的安排,他接下来半年时间里,会分别在两家新店里轮换。

    算是带一带孙海和孙德才,还有安排给他们的一些学徒。

    另一家店是交给管伟和张磊去。

    本来冯正明想要把火车站那家店交给张磊。

    让朱旭和管伟去负责另一家新店。

    但张磊主动请缨,他想要去新店试试。

    而且张磊也承认,他在店的经营和管理上不如朱旭。

    他觉得让朱旭负责火车站的店会更好。

    冯正明又问了一下管伟的意见。

    管伟和张磊的判断一样。

    管伟也觉得朱旭负责火车站的店更好。

    所以冯正明把朱旭留在火车站的那家店里,让朱旭在那家店里带上一批新招青年厨师干。

    两家新店,因为两边负责人都没有多少经营和管理经验。

    冯正明就只能是辛苦一些两边跑。

    好在管伟和张磊跟朱旭在火车站的店里,也算是学习了一些经营和管理。

    所以关键还是培养孙海和孙德才两个人经营和管理分店。

    一切都安排妥当,灶具和桌椅都布置妥当。

    接下来冯正明沪城的两家新店几乎同一天开业。

    也是在冯正明沪城又开了两家新店同时。

    黄涛带着他写好的稿件,踏进沪城的杂志社。

    此行,黄涛的目的很简单,把他写好的详细介绍沪城本帮菜的文章发表。

    这是他和冯正明商量好的计划第一步。

    黄涛为了这篇文章,确实是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

    也专程在沪城采访了本帮菜的大厨。

    甚至为了最后发表后有足够的影响力,黄涛是专门找到沪城本帮菜泰斗级老师傅,跟对方一起联合署名发表这篇文章。

    等冯正明在杂志上看到黄涛的文章,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小师叔确实写文章是一把好手。

    关键小师叔还很懂得如何营销,竟然能拉上一位本帮菜老师傅署名。

    有了本帮菜老师傅署名,黄涛这篇戏说本帮菜的文章,自然是一下子爆火。

    杂志都一度在沪城卖脱销了。

    不只是沪城本地人,很多外地来的人也都好奇买来看。

    尤其是不少在沪城开餐馆和工作的厨师。

    那几乎都是人手一本,完全当成是在沪城立住脚的学习范文。

    通过黄涛这篇诙谐幽默文章,让很多人都更加了解本帮菜。

    也是明白了,所谓“浓油赤酱”可能和原本大家所想的并不一样。

    就连本帮菜这个概念,和不少人想的都有不同。

    按照黄涛考据和研究,“本帮菜”这个概念,从一开始是对外帮菜来的。

    并且按照研究,本帮菜的不少技法都是融合各地菜系技法。

    可能过去很多人都没有详细去了解过这些。

    经过黄涛文章介绍,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

    自然也就让很多人对美食也产生兴趣。

    黄涛那篇文章火了后,自然开始有大量的杂志报纸找他约稿。

    这种火爆的程度,连黄涛自己都不曾想到。

    他在冯正明的家里,跟冯正明提起的时候都感到不可思议。

    “正明啊,我是真没想到那篇文章的反响会那么大。”

    冯正明笑着给自己小师叔一些鼓励。

    “这是应该的,小师叔你为了写这篇文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又是联系了本帮菜的老师傅们采访,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也应该获得这样的影响力。”

    黄涛心里还是很受用冯正明的鼓励。

    毕竟冯正明可是全国状元,还是如今名气那么大的全国状元。

    获得他的认可和鼓励,让黄涛觉得更加有气派。

    不过黄涛来找冯正明实际上还是有另一件事。

    “现在那么多报纸杂志都找我约稿,正明你说我接下来一篇要写什么呢?”

    冯正明笑了笑:“师叔之前不是想要跟我合写吗?我暂时确实没有出版菜谱的想法,不过我也有一篇文章,希望师叔可以给我润色一下,然后我们两个一起署名发表。”

    黄涛有些惊讶看向冯正明,他确实没想到冯正明在这里等着自己。

    一时之间,黄涛感到有些惊讶。

    好像一切都在冯正明的计划中。

    他早就知道黄涛写一篇本帮菜详细介绍,和本帮菜老师傅署名发表会爆火。

    他像是也知道,火了之后黄涛会出现创作上的瓶颈期。

    因此他早早就准备好了一篇,要和黄涛一起联合署名发表。

    等到冯正明把他写的一篇文章拿出来递给黄涛。

    黄涛粗略的看了一下,心里更加笃定一切是冯正明的计划。

    冯正明这篇文章刚好是接上黄涛的那一篇。

    黄涛那一篇是《戏说本帮菜》。

    冯正明的这一篇可以称之为《外帮菜在本帮》。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衔接的非常好。

    虽然在黄涛看来,冯正明文笔上确实要差些。

    但整体内容上,黄涛觉得写得非常好。

    从各地不同菜系粗略介绍,到各地不同菜系对本帮菜的一些影响。

    最后也是有意无意捧了一下沪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

    黄涛看完很清楚冯正明这篇文章的意图。

    他也明白自己应该要怎么去润色。

    “正明你这篇结尾,是不是在捧沪城之外,还应该加上一笔?引导出我们推荐沪城餐馆的那份指南?”

    见小师叔明白自己想法,冯正明笑着点点头。

    “对对,不过我不太会写,担心写的不够自然,所以需要小师叔您帮帮忙。”

    黄涛笑着点头:“没问题,这篇文章我帮你润色精修,然后给那几家杂志社送去,这次我们来一个多点开花,把这篇文章在几个杂志上一起刊登。”

    冯正明听了有些惊讶:“这样可以吗?”

    黄涛笑了:“放心,我去跟他们谈,相信他们会愿意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黄涛一直在四处奔波。

    冯正明倒也没有去过问。

    他每天奔波在两家新店之间。

    新店开业,冯正明没有进行什么广告宣传。

    但凭借另外两家店的口碑,还是吸引到不少顾客。

    并且随着顾客们相互之间传播。

    两家新店也开始逐渐有了更多顾客。

    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就近吃上一顿冯正明这位状元店里的快餐,已经快要成为一种时尚。

    甚至真的要比很多海外的连锁店在沪城都要受欢迎。

    当然之所以会这样受到欢迎。

    一方面是冯正明店里饭菜手艺确实很棒。

    但是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冯正明西餐馆街上那家店的知名度够高。

    西餐馆街上那家店经过沪城报纸和电视台的宣传。

    成为沪城很多人眼里,是连海外在国内的老外都要排队的快餐店。

    有了这么一层渲染的加持。

    很自然让冯正明其他三家店被认为是西餐馆那家店的低配平替。

    甚至就成为了,像是在国内某海外汉堡快餐店那种,节假日的时候会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到店里吃上一顿。

    又或者是孩子表现好了,奖励孩子吃上一顿的地方。

    但即使是这样,冯正明觉得还是不够的。

    他在等着黄涛把自己文章润色好,然后等那篇文章发表后。

    他还准备让黄涛再写一篇关于自己几家店的宣传文章。

    这才是冯正明真正要做的事。

    把黄涛变成沪城知名的美食评论家。

    再通过黄涛写文章宣传,抬高自己几家店在沪城的地位。

    要让自己的几家店,名气上盖过沪城那些海外连锁快餐店。

    果然如冯正明和黄涛预料的那样,他们联合署名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很自然是再次引起了不小的哄动和关注。

    尤其是黄涛真的是彻底出名了,已经有人私下里说黄涛是最懂美食的人。

    毕竟他两篇文章,一篇是和本帮菜老师傅联合署名。

    到了第二篇更加不得了,竟然是和在沪城的全国状元冯正明联合署名。

    黄涛很快收到来自沪城电视台的邀约采访。

    还有沪城报社也要采访他。

    黄涛激动的把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冯正明。

    接到小师叔电话,冯正明也很为小师叔感到高兴。

    “应该高兴,应该好好的庆祝一下,小师叔你的能力终于获得了认可,被报纸和电视台采访后,你就成为了沪城真正的美食家。”

    黄涛也很激动:“没错,到时候我们的餐馆推荐指南就可以开始做了。”

    冯正明笑着在电话里提醒:“还不行,小师叔你需要再拉上一些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人,最好是再找一些普通路人一起做推荐指南。”

    黄涛有些奇怪:“找路人?为什么要找路人?”

    “很简单,找路人,你和路人的评价一致,才更能体现出你的公平公正。”

    被冯正明这么说,黄涛也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行,到时候听你的,我们先把名气打出去,然后推出我们的餐馆推荐指南才能让更多人信服。”

    冯正明叮嘱小师叔:“可要记住了,别被功利心影响。”

    黄涛被冯正明的提醒,在电话那边很认真答应。

    “好,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之后,黄涛接受了报纸和电视台的采访。

    在采访中,他也是直接提到了冯正明是自己师侄,自己来到沪城写两篇本帮菜和沪城其他外帮菜的文章受到冯正明指点。

    更是把第二篇两人署名的那篇文章,当众说出主笔都是冯正明写的事实。

    黄涛的采访过后,他在沪城确实是一举成名。

    在很多人眼里他已经是沪城美食家代表。

    过去,很多人会觉得,国内没有美食评论家。

    与此同时,港城和海外一些美食评论家的名声也随之传开。

    大家在进行一些对比后,觉得黄涛还是要比港城和海外的更加具有专业性。

    毕竟黄涛所撰写的两篇文章,确实是把相当多大家不知道的细节都写到。

    而且之后蔡先生和唯靈受邀来沪城参与活动的时候。

    他们两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看了黄涛的文章,觉得写的确实非常专业。

    当然,蔡先生和唯靈来沪城是冯正明和江成哲邀请来。

    冯正明也是事先跟两个人进行了一番知会。

    让蔡先生和唯靈也帮忙认可黄涛。

    当然,冯正明也是介绍了黄涛和他们认识,并且拉上蔡先生和唯靈先生一起,开始筹备制作沪城的餐馆推荐指南。

    这份推荐指南刚开始创刊,冯正明和蔡先生、唯靈先生两位理念就出现分歧。

    蔡先生和唯靈明显受到海外的一些影响,觉得应该和海外的一样,推荐有品位的高档餐厅。

    但冯正明坚持:“我们不能走那种推荐方式,我们要推荐更多接地气,能够获得普通人好评,被很多普通人喜欢的餐馆。

    两位不要忘记,我们推荐指南是要让来到沪城的外地人,知道该去哪吃的美食。

    而不是向他们推荐,可能在沪城大多数人都吃不起的那些高档餐厅。”

    在冯正明坚持下,最终蔡先生和唯靈还是向他妥协了。(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2916/128379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