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火眼金睛
黄辉是下午二时到达丁思成的接待室的。
丁思成按照老规矩,由黄辉坐在茶几的西侧,自己坐在东侧。
仍然是一壶清茶,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在黄辉的面前放了一个烟缸。
这可不是一般的烟缸,它是偏矮的四方形青铜烟缸,底款刻有“大明宣德年制”。
据丁思成说,它是清早期仿制的,价格不下于五万元。
用如此高贵的烟缸,既是丁思成坚持在接待室内用旧器的特点,也表示了他对黄辉的尊重。
黄辉今天来是为写《华夏物语》的绪论征求丁思成的意见的。
就在丁思成和黄辉谈得兴致勃勃时,汪昆仑由丁思成的秘书小李带进了接待室,后面的保安还把两个纸箱搬了进去。
丁思成因为早就听黄辉说汪昆仑要过来,所以嘱咐小李迎接,但是,搬进两只大纸箱却是丁思成没有料到的。
他朝汪昆仑点点头,道:“小汪先生,恭候多时了,这两只纸箱是你带来的吗?里面是不是装着宝贝?”
汪昆仑说:“是的,事先未及向丁先生禀告,请原谅。”
丁思成说:“没关系,里面装的是什么?方不方便让我们开开眼界?”
汪昆仑一边打开箱子,一件件搬出南朝佛像,一边说道:“丁先生,我把这批东西带来,不是让您开眼界,而是要请您揭开谜底。”
接着,他将从古鸿生处带来这批佛像的原因和过程作了简略的说明。
丁思成并未因为是古鸿生的东西而存有偏见,不屑一顾。
他专心致志地用高倍放大镜一件件地察看着,还用双手掂着每尊佛像的份量。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他才坐到原位,有些吃力地说:
“这倒真是咄咄怪事了。从这些佛像的器型、工艺、纹饰、锈斑、比重等方面综合比较,都应是正宗的南朝大粱佛像。
可是,要说郭子敬复制了两套东西,这在道理上说不过去。
我相信人能鉴物、物能鉴人这句话,如果这两套佛像中必有一假,那假的必属古鸿生,因为他做人假。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出它的破绽?”
黄辉因为不懂古玩,只能坐在茶几旁,一边不停在抽烟,一边在思考着他的写作。
在沉闷中度过了十分钟左右,丁思成突然一拍手,道:“小汪先生,你把佛像都搬到窗前阳光直射的地方,我再认真看看。”
为让丁思成察看方便,汪昆仑把接待室中的红木四仙桌搬到窗前,然后再把佛像全部放置于桌上。
丁思成用放大镜在阳光下从正面、侧面细看过之后,长长舒了口气,道:
“破绽出来了,它就在我们没有注意的细节上。
这佛像上斑斑点点的残留鎏金,在阳光直射下才能看出细微的变化。
年份长的鎏金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红光,而新的鎏金,即使材料是百年老金,在阳光下还是金光闪闪,不可能有一丝红光。
看来郭子敬是百密一疏,没有想到这个细节。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批佛像只有两件是真品,一尊是大尺寸的弥勒佛,一尊是小尺寸的文殊菩萨像,其他都是赝品。
另外,一般做旧铭文上的包浆不可能与真品一样,郭子敬不知用了什么新技术,在七尊有铭文的佛像上看不出异常现象。
小汪先生,据说你有用舌头鉴定的独门功夫,何不当场一试?”
汪昆仑这才幡然醒悟,赶忙用舌头在有铭文的地方舔了一遍,然后喜形于色地说:
“丁先生,多亏您的提醒,我用自己的土办法检测的结果完全佐证了您的结论,只有弥勒佛和文殊菩萨是真品。
我用舌头舔一舔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埋在土里的老器物都有一股土腥味,且有碱性而不含酸味,而用了化学成分做出来的,就多少有些酸味了。”
丁思成问:“那你原来的那批大梁佛像为什么不用独门功夫试一试?”
汪昆仑用茶水漱了漱口,吐到痰盂里,羞愧地说:
“当时我一看就认为是开门见山的老东西,哪里用得着这种手段,毕竟不管是铜锈还是化学剂,都有一定的毒性。”
停顿了一下,他补充道,“刚才我在路上与钱大镛老师通了个电话,问他是否知道他师弟的绝招。
钱老师说,绝招是不会轻易透露的,不过,他听师傅说过,郭子敬的绝招之一,是在假铭文上涂几层新型的化学材料,使铭文的包浆与原器物看起来可以完全一样。”
“那么,郭子敬为什么要把仿造的佛像卖给古鸿生?又为什么要在其中掺进两尊真品?你自已原来的那批佛像是否会与古鸿生的类似?”丁思成问。
汪昆仑如实相告:“我那批佛像已上交市公安局,现在已无法鉴定。”
丁思成问:“为何你要上交市公安局?”
汪昆仑不愿将白冰和白宇华说出来,也不愿让丁思成担风险,只得含糊其辞地说:“目前不方便说,今后一定向您如实禀告。”
黄辉可能等得有些不耐烦了,走过来对汪昆仑说:“我们今天的计划原来是与丁老先生讨论书稿的,你撗插一杠,对得起丁老先生吗?”
丁思成摇摇手,谦和地说:“无妨无妨,这件事让我长了见识。
鉴别古玩绝对没有万无一失的神人。
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教训多而又善于总结的人,才能比别人高出一筹,绝对没有捷径。
你们做学问的人不也是如此吗?”
(https://www.2kshu.com/shu/37374/4944595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