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把酒醉余生 > 第三百二十九章 时机到来(1)

第三百二十九章 时机到来(1)


  第三百二十九章  时机到来(1)

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对生养自己的家乡都怀有一股无法驱散的乡愁,但时间久了,就被现实生活绑架了绝大部分精力,所关心的只剩下远在电波那头的亲人是否安好,与自己的生活不发生关系的其他方面则渐渐淡漠,能够得知的,也只是一些框架式的大是大非而已。再加上他乡自有他乡的文化和亮点,纵使通讯设备十分方便,这些异乡客关心的也都是一些身边的人和事,或喜欢的书、电影和娱乐节目,肯定不会无故把精力浪费在与己无关的事物上。何况,关于中国大陆的任何声音和影像,于一个有家难回的游子来说,都是不愿触及的伤疤,怎会轻易去揭它?如今在丈夫的支使下,简思叶快速、广泛地一通浏览,看了一会儿之后,她才知道自己对祖国的变化太孤陋寡闻了,更被主观臆断带偏了方向,简直就不配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

霍直搬了把椅子坐在她身后,刚开始两人还有一句没一句地谈论,但随着一条一条的新闻时事资讯在屏幕页面上弹出,两人不由得同时噤了声,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只恨眼睛长得少,就算再多长两只也不够使。

原来,现在中国大陆的整体形势已经远非他们夫妻印象中的那般模样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似乎还没有震惊到他们,因为那是一个发展中超级大国必然的趋势。作为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都习惯了这种一天比一天好的态势。平常道听途说再加上从简思叶偶尔回国探亲带回的见闻里,霍直的脑海早已形成了这种一天一个样的模糊概念。不过,那一串串标志着国强民强的数字还是挺鼓舞人心的,霍直抚着简思叶肩膀的手掌紧了紧。

输入“中国法制”这个关键词之后,百度出来的资讯那才叫抓人眼球,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笼统到细微,中国的法制进程可谓一天一个新台阶,《民法典》和各类法规的修正条款屡屡更新,而且一抓到底,落实到位。全民普法成效更是显著,连种地的老农民都知道随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那些以往认为只能忍气吞声、不可能得到保护的小权益。社会治安的改善更为彻底,110警车的数量大增,街头巷尾一派和谐。以往常见的打架斗殴、欺行霸市现象更是踪迹全无,人人都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法律已经真正踏上了服务民生的轨道,社会秩序一派井然。

这些只是一个小开头,真正让霍直和简思叶沸腾的是那些数不清的打黑和反腐资讯。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打黑”和“反腐”在中国民众的意识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新闻报纸上总能看到几条这样的报道。不过,那毕竟是凤毛麟角,够资格称得上新闻中的新闻,每一条打黑和反腐新闻都能在民间持续发酵一阵,成为当时的热论。究其原因,还是数量少,所以才成为焦点。自近几年的成效而言,反腐和扫黑的新闻数量与前二三十年相比,竟然悬殊得惊人,而且规模和级别也突破了人们料想的框架,被反掉的腐败分子竟然达到了权倾朝野的级别,而且还不只一位。省部级的封疆大吏更是屡见不鲜,厅局或以下级别的更是数不胜数了。这能说明什么?足以说明一个政党敢于面对弊端,进入了贤明的成熟时期,这种趋势哪能不令十几亿民众欢心鼓舞?

真是像有人预测的那样,在这个神奇的东方大国,所有人的想象都赶不上千变万化的形势发展。只有你想不到的事,没有发生不了的事。

扫黑反腐的资讯很令这对中国夫妻振奋,但二人没有停下来兴高采烈地去议论,而是忙不迭地继续浏览。

简思叶手中的鼠标频频移动,有的放矢,一条一条地锁在扫黑的资讯上,这才是两人寻觅的核心。

也许浏览过的资讯给了霍直极大的信心,他有些迫不及待了,伸手夺过鼠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起来。

网上的扫黑资讯真可谓触目惊心,好像中国猛然间进入了扫黑时代,又或是各地政法部门被上级下了死任务,凡是辖区内够得上涉黑涉恶条件的帮派、团伙、非法组织,十有六七都在近几年内被端掉。嗅觉灵敏的黑老大们见势不妙,该躲的躲、该藏的藏,少部分能量显赫的老大早就远遁境外,留下一群倒霉的小喽啰当了替罪羊。

一时间,国内的黑道就像被一张巨网拉了一遍似的,不管你是龙子龙孙还是鱼鳖虾蟹,除了掉脚的,就是“钻沙”的,敢在水面上摇头摆尾的基本没有。面对这种形势,长了颗脑袋的都明白,与其继续作死,不如抽身退出江湖。

这些扫黑资讯当中,被政府镇压的不乏能量奇大的超级大亨,那些重量级人物虽比不得翁兆刚,但在某一省份或地区还是响当当的,多是些在当地手眼通天的人物。这些大案,基本上都是公安部直接查办。当然,他们头上的保护伞也都是腐败掉的省级或厅局级高官,最终都从金光耀眼的权力巅峰跌进阶下囚的阵营。

霍直和简思叶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些被打掉的“豪强”上面,文章中基本都用大段文字阐述这些黑老大曾经怎样黑白通吃,与权力人物官匪勾结,以致作恶多端无人敢举报,直到近几年中央态度鲜明地大力反腐扫黑,才有“仗义”人士通过巧妙途径向公安部、中纪委等政法高层举报,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层层阻挠,最终才在强有力的证据之下,除此大害……

看了这些,霍直已经没什么可犹疑的了,这些资讯当中的“巧妙”途径何不是自己的首选呢?权倾朝野的高官都因违法乱纪遭到了法办,他翁兆刚再怎么说也只是一个能量超大的黑道人物而已,在那些一年有二百天能在电视上露脸的大人物面前,他算个鸟啊!就算他在春江省官方走平道,哪怕他在高层官场也有人脉,难道这就能代表他打通了中国所有的“官道”吗?就不相信他把顶层官员全买通了,那总不太可能吧!哪怕接触上一位与他没有瓜葛的上层政法系统领导,他翁兆刚的丧钟就即将敲响。

想到这儿,霍直停下滑动的鼠标,扭头问简思叶:“我让你拷贝的资料呢?”

简思叶也很激动,她知道丈夫找到了一条途径,很有希望卸下压在心头小半生的重荷,所以着实为他高兴。她赶忙从霍直手上接过鼠标,一边操作电脑一边说:“都被我整理成规范的音频和文字资料了,喏,你看,都经过加密了。”说着,她从一个很繁琐的文件夹里翻出了很大储量的一段文字资料和音频。

霍直再次抢过鼠标,一一打开资料,那里不但有自己十几年前偷偷用录音笔录制的“罪犯供述”,还有自己交待让简思叶整理的,关于自己越狱后“偷天换日”大戏的详细文字记录,还有将自己从双鸡岭“偷渡”回春江城那位春江省公安厅领导的车牌号,以及他在沿路关卡与执勤民警交谈的大致内容的资料。

查看过这一切,霍直咬了咬牙,又咂了咂嘴,不无遗憾地自言自语:“光靠这些,是不是有点单薄啊!”

简思叶看了看政法专业出身的丈夫,也觉得以这些证据想彻底扳倒翁兆刚确实很牵强,犹如用气枪打恐龙,杀伤力太低下了。就算录音中的所有案件都落实成铁案,也是可以由那些具体的“执行者”顶星的。法律越健全,也就越严谨,没有过硬的证据,根本就不可能将翁兆刚这个神通广大的魔头绳之以法。

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对视一眼,继而又不约而同地面带沮丧低下头。

人总不能像个窝囊又胆小的野鸡一样,把头扎进雪堆里希望问题自动消失。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简思叶觉得自己应该把沉默填满,她温柔地抓住丈夫的手,鼓励着说:“老公,没关系,只要我们够出类拔萃,只要找对方法,再密不透风的网都能撞破。”

霍直抿着嘴点点头,搂过简思叶的肩,坚定地说:“现在这些证据相当于咱们已经有了一只小木筏,只要把木筏加固加大,再找到一只浆,那么,彼岸就在前方!”

“嗯!”简思叶很用力地抱住霍直的胳膊,露出了勉强的笑容。

二人都知道,只有搜集到更确凿有力的证据,这只木筏才算加固加大,找到稳妥的举报渠道,才算有了准。证据和举报渠道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个行动说起来简单,甚至比千百年历史从书页上翻过都简单,但操作实施起来,却像回到时间细微的皱褶之中,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其间的寸寸血泪。

如若稍有不慎,便打草惊蛇,后果不堪设想……


  (https://www.2kshu.com/shu/38676/4955849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