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东进
各县在得到郡丞樊于期的指示后,立即统计造册,将县内的情况上报。统计结果刚刚上报,就接到了郡里的指令,各县按户数征发二千至三千不等的士卒。这一下各县都慌了,有的县甚至不足五千户,征发二千人,差不多是他们县丁男的一半。虽然征发的时间定在十月,但员额必须最迟于九月下达各户,让他们预有准备。虽然刑徒是优先征发的对象,但一个县的刑徒不过一两百人,还不够塞牙缝的,赘婿也不多,必须征及普通的农户,包括乡里的大户。
粮食和器械也是大问题。上党初创,手工业还极不发达,县里没有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官办的工坊更是薄弱,武库内兵器短少。上党各县原来归属于太原郡,税赋过去都是运往晋阳。没有郡级机构,也就没有郡级的府库,包括武库,只有依靠各县提供。县里武库中的武器在装备了县卒后,已经不剩什么了。告急文书一册册飞报长子。
樊于期下令,各县武库干戈优先授予精锐的选卒,其他士卒由县里组织伐木,制作长杆装备部队。发出文书中还以秦人的严谨规定了长杆的标准:长度不得低于八尺五寸,根径不得少于一寸。
伐木代兵虽然比铸造青铜兵器快,但也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而且是精壮劳力。而且八月下达指令,十月就要备齐,时间并不充裕。县里只得抽调劳力进山伐木。好在所伐的都只是些较细的木料,人力还有可为。但进山、出山、寻木、伐木,没有十天时间是办不成的。
一身疲惫的县民,回到家中,还要立即投入本就繁重的抢收工作,体力不支而病倒的不少。这也干扰了秋收工作。
蒙骜在晋阳也在计算。考虑到作战区域位于北方苦寒之地,他建议太原方向的作战时间提前到九月。兵员的征发范围涉及太原、河东各一万、关中二万,共约四万人。被征发的多数是刑徒,少量有爵位的邑民充任各级基层官员。
咸阳内史部共有四十多个县,由于严苛的秦法推行,每个县基本上只需要动员刑徒就可以了。尉府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将这些刑徒集中到咸阳,进行强化训练。八月中,经过训练的关中刑徒领到了武器、炒粟,带着对未来的希冀,踏上征途。
从咸阳到晋阳有千里之遥,一般要走一个月才能到。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所有器械都装在船上,沿水路运往晋阳,士兵只带随身衣物和炒粟,轻装前进。出发是八月,虽然秋风乍起,但还比较温暖,有一件单衣就行,只夜间略凉,需要找个草垛休息。出发时正是秋收季节,草垛什么的都还不缺。但真正作战时,就进入了冬季,必需穿上冬装。虽然按秦人的习俗,十月才是取寒衣的时节,但刑徒的家人们已经早早把寒衣找出来,晾晒翻拍,打在包裹里。十月出境作战,在野外过冬,打完仗回家春耕,秋天收获后再准备出境作战。这种节奏几乎成为秦人的常态,无论男丁还是妇孺都知道得很清楚。只不过这一次作战的区域是他们从来没有到过的严寒之地,御冬的衣物大约要准备的充足一些。
启程的时间到了,咸阳的士卒开始陆续出发,船队载着器械随着大队一程程前行。到到渭水河口,县里另外准备了船只,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将士卒渡过河去,运送器械的船只则直接进入汾水,停靠在汾水岸边。过河的士卒一过河后,立即重新整好队伍,向汾水前进。船只开始溯汾水而上,一直到达平阳。
当咸阳士卒沿汾水北上时,河东的民众也在结束他们的秋收。河东征发的一万人中,七八千人也是刑徒。他们已经集中在在平阳郊外进行最后的训练。
咸阳的士卒到达平阳后,立即从船上取下自己的器械,有次序地进入早就安排好的邑里中。那里已经为他们准备下符合定量的晚餐。
蒙骜在太原也征发了几乎全部的刑徒,集中在晋阳郊外训练。在得知咸阳士卒已经到达平阳后,他立即率领自己的卫队渡过黄河进驻榆次,在那里设下自己的大帐。同时,将整训完毕的太原士卒分别开进马首和狼孟。
数天后,咸阳的二万士卒首先到达,蒙骜令其继续北上,进驻狼孟城内外。同时下令进驻狼孟城的太原军北上,进驻盂丙。盂丙是春秋时晋国的一名大夫,其封地在此,故以其名名其地。
盂丙正对着一个山口,出了山口就是呼沱水盆地,那里名义上仍然是赵国的土地,但赵国的势力已经达不到那里。相反,秦国则在那里营建了驿亭,但并未征发税赋,与当地人保持相安无事的状态。从呼沱河谷出击,是蒙骜煞费苦心找到的一条山路。它过去一直控制在狄人手中,晋国一度控制了这些地方,但不久又失落于狄人。这条道路秦人也未涉足,沿途并无驿亭系统提供供应保障,相对荒凉。但由于有呼沱水流过,沿途也有不少乡邑,历史上属于中山国的边境,道路也并不难走。从这条道路进军,能够最大限度地出人意料。由于沿途可能有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他让战斗力较强的关中军走这条路。
河东军到达后,即上山前往马首,马首的太原也立即前进,在前面引路,沿着井陉道前往赵国。待河东军完全上山前往马首后,蒙骜率领自己的亲营四千人北上,跟在关中军的后面,沿呼沱水进军。
这两条山路其实都不开阔,两人并行已经是极限。一支五千人的军队,从队首到队尾,将近十里。不过这里山势险要,几乎不可能埋伏军队,但如果有一支军队堵住山口,想出去还是很困难的。蒙骜规定的行军策略是,两个营沿河流两岸并排行军,一个时辰后再跟进两个营。五千人之间至少要间隔一天,后军严格按前军留下的标志前进,并在前军留下的营垒中安营。
蒙骜率领的亲营在呼沱河谷口追上的关中军的后队。有将军的亲营断后,秦军后军的军心稳定了不少,
经过五天行军,蒙骜完全走出了呼沱河谷,到达中山国都灵寿。蒙骜的军队位于全军的最后,他所驻的营栅都是前军设下的。由于沿途乡邑不多,没有足够的房舍,许多营栅都是临时的野营营栅,不在邑里中,只能取得粮食。这些营地经过前军反复住过,屎尿味熏天,而且粮食也不充足,邑民的脸色也不好。好些乡邑的青壮年都逃亡到山上躲藏起来,只在家里留下些老弱,诸事都不方便,连找个明白人问问话都找不到。在行军途中,也经常会踩到前军留下的屎,而且很不少。好不容易出了山谷,身经百战的亲营官吏都长出了一口气。
蒙骜到达灵寿后,立即命令一直在前面带路的太原军迅速南下井陉塞,接应从井陉出来的秦军。
灵寿曾是中山国都。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国后,将这里的城池完全平毁,国民也都迁走。不过灵寿能够成为一国之都,必定有山水之盛,是一片宜居、宜耕的地区。中山国人迁走后,周围的人也陆续汇聚到这里,虽然不成都邑,但也是一处较大的乡邑,屯驻两三万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灵寿驻了两天,蒙骜得到报告说,井陉的守军不多,在秦军两路夹击下迅速溃退,井陉已经完全控制在秦军手中。蒙骜命令井陉的部队除留一部控制井陉关外,全军出井陉,向呼沱水沿岸进攻,隔断赵军北援的通路。另一方面,蒙骜命令进驻灵寿的秦军向龙城、狐城一线发起进攻。他自己仍驻灵寿,居中接应。
龙城距离灵寿不远,秦军出发后,当天就包围了龙城。孤城距离较远,大约有二百里。另一支秦军于四天后到达,沿途并未遭遇敌军,也顺利地包围了孤城。
但从井陉出击的秦军遭遇了东垣和元氏两面赵军的威胁。两路赵军正面与秦军对抗不利,缩回城中,以城池以依托反复出击袭扰秦军。而秦军在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只占领了部分乡邑以为营地。虽然每次都能够打退赵军的袭扰,但赵军退而复至,略作骚扰又主动撤退,总不与秦军正面作战,虽然秦军仗着弓弩强大,每次都小有斩获,但也无力远出作战。
蒙骜命令井陉的秦军,就在呼沱水沿岸与赵军相持,只要能保住井陉不失,为秦军守住撤军的通道,并迫使赵军不能出击灵寿秦军的侧背,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秦军也以乡邑为依托,赵军攻过来,就一阵箭射回;如果有兴致,就出乡邑追击个三五里,斩下十来个首级,望见敌方的城池就退回。形同游戏一般。
而北面的秦军则以真面目强攻龙城和狐城。这两座城池都不大,城墙不高,兵力不多,秦军只用爬城就能攻上敌城墙。在损失数百士卒后,秦军彻底攻克了这两座城池。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58157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