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23章 楚国连横

第23章 楚国连横


  将民工们全都顺利的遣返回乡后,最后需要解决的就是深入魏境作战的蒙骜部队。

吕不韦在咸阳除了阅读蒙骜发回的战报外,就基本上不过问前线的事。打仗这事吕不韦并不擅长,而蒙骜的才能也得到吕不韦的信任,所以他把前线的一切全权交给蒙骜处理。

蒙骜渡过鸿沟后,就在魏地就地征粮,维持大军的供应,方圆百里之内的魏地民众遭了殃,几乎全部存粮都被吃光,连种子都没有剩下。留在鸿沟西岸的军队频频与魏军交战,虽然没占什么便宜,倒也将魏军挡在鸿沟之外,没有干扰秦军征发粮草的工作。蒙武则按部就班地向前延伸自己的道路,修建亭驿,他的给养全由沿途韩国城邑供应。从阳城到阳翟的颍水一线,也是韩国经济发达的区域,户口数十万,承担几万秦军的供应也还不算太吃力。而且秦军建筑道路,对韩地民众来说,干扰不大,利益不小,总体上说,两者相处还算和谐。蒙武沿着蒙骜进军的路线,到了阳翟后,就折向东北,向许城方向筑路,并通过许城,向洧水岸边修筑。

最为可笑的是,魏军在与秦军对峙一个来月后,安陵君发现自己积攒了多年存粮已经不足以应付魏军的供应。他向魏王报告,请求魏王给予支持;但魏王来了个不理不睬。安陵君只得与廉颇商议,希望他能将部队带走。

为此,在廉颇的默许下,安陵君派人与蒙骜议和,希望能与秦军达到互不侵犯协议。蒙骜表示,他只能同意不侵犯安陵君的封地,其他地方必须向魏军提供粮草,如果不提供的,他就要打破城池,敢抵抗的一律屠城。

这种条件自然达不成正式协定,不过双方都在谈判中明白了对方的底线。蒙骜作出引兵北上的姿态,廉颇乘机提出安陵已经无法继续阻挡秦军向大梁进军,请求撤回启封,在那里建设抵御秦军的防线。

魏王依然不理不睬。廉颇不等魏王允许,指挥一万魏军回撤启封就粮。在启封本来就有魏军的部队,廉颇到达后,立即向魏王病辞,把魏军的指挥权移交给启封的指挥官。

廉颇撤军后,秦军在鸿沟西岸的活动更加自由,征粮的范围扩大到除安陵之外的所有地区。魏国新年之际,秦军的活动区域范围内实际已经没有魏军的抵抗。

廉颇撤军后,被秦军包围的畼、无诡两城也丧失了抵抗意志,派人出城,向秦军请降。秦军顺利进入城中。

蒙骜作战进展顺利,也给蒙武的筑路提供了有利条件。蒙武将道路修到许城,已经进入了二月。而这时,咸阳还未向秦军发出返回的命令,蒙骜决定继续在境外就粮。

蒙骜让蒙武继续向魏地境内修路。他们一而用道路将安陵围起来,一面沿洧水向下游区域筑路,一直将道路修到洧、颍交汇处。在那里还修建了一个亭驿,命名为“扶亭”。然后,再沿颍水向上游修路。秦军在魏国境内的给养由魏国的城邑供应。

到了三月,咸阳才发来撤军的命令。筑路大军首先沿自己修筑的道路返回。走在平坦的道路上,那种轻便感果然不一样,每天走个五十里也不觉得太累。加之春和景明,秦军只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完全撤入洛阳。

筑路大军完全撤离后,蒙骜也组织鸿沟东岸的秦军撤军。蒙骜亲自率领断后的秦军,各路大军沿着修好的道路快速撤退。安陵君也迅速向魏王报告,秦军已经撤军。这一次,魏王还是不理不睬。安陵君也不敢采取积极的行动,只是谨守边界,看着秦军一拔拔踏上归途。

蒙骜撤到洛阳后,立即解除武装,将所有的武器装备都交还给洛阳武库。士兵们得到了功劳,取道殽函道返回各县;在他们之前先期返回洛阳的筑路大军则被安排经洛水河谷返回。

魏王得知秦军撤退,也长出一口气,解散了军队,开始准备春耕。

经历了战争的战区内魏民为难了,他们的粮食已经告罄。不过,各地的粮商闻讯而至,特别是韩国和楚国的粮商,高价向魏民们出售粮食和种子,魏民们只得卖妻鬻子,购买粮食、种子,准备春耕。不用说,自然还有大量的人亡命天涯。

随着天气转暖,各国之间的外交也开始活跃起来。魏国再次遭遇秦国的打击,楚国的使者首先到达魏国,劝说魏国与楚国站在一起,共同讨伐秦国。魏太子出面接待了楚使。

楚使还是长篇大论地论述着天下大势,落脚点在于天下诸侯必须联合起来,共同讨伐秦国,才能争取到一线生机。

魏太子增道:“魏与秦连横,欲得其助也。今秦背盟,自当伐之。愿举国听君命!然助秦者,韩也;攻魏者,赵也。此诸侯皆背盟,是以不敢与谋也!”

楚国又遣使前往韩国,指出韩国在这次秦国伐魏之战中所受的屈辱:“今颍上之民皆为秦民,韩徒有官司之名,而无其实也!今秦复强,非集天下之力无以制之。韩最近,诸侯若亡,韩必先之。韩其偷安于一时欤,共击于秦而得全乎?在王一念也。”

韩王道:“寡人老矣,未敢以强示人。君其爱寡人,且养吾老可也!"

韩王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可諕不住春申君,韩王是在向他要利益,必须要有足够的利益,韩王才会出兵。不过春申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连哄带劝,威逼利诱,许诺了一定的好处,终于搞定韩王。

最难搞定的是赵王。新的赵王即位后,把政事托付给了一帮新手,那些人多是底层出身,与旧有的贵戚之间差异极大,张口闭口就是利益,连一点掩饰都没有。春申君想从惟一贵族出身的李牧身上打主意,却发现李牧已经被派往北方,去与燕国作战,根本不在邯郸。

李牧最早被派往北方边地防御匈奴,是雁门守将。雁门是蒙古高原与太行山交界的一片区域,在当时是一片贫瘠、荒凉、寒冷的所在。高山峻岭之间,有几道时断时续的河流,形成山间河谷地带。在这些河谷中可以进行耕种,是农业区域。而周围的山坡、陵地、原地则是草原,是匈奴人放牧的牧场。

受生活环境差异所限,游牧的匈奴部落经常会冲下山来,抢劫农业区的粮食和其他财物,甚至妇女、儿童。而农业区则筑城而守,一旦山上的牧民有下山抢劫的架势,就据城防御。一般来说,如果匈奴人只出动几十上百人下山,当地的邑民就足以守御。如果出动几百上千人下山,则需要据城而守,让那些匈奴人抢走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自行退去。如果匈奴人集结起成千上万的人,这时单纯据城而守就不够了,必须由后方组织军队加以驱逐。

在阴山以南,黄河从这里流过,冲积成大片平原,是这片区域最为重要的农业区。赵武灵王在攻取了中山国后,在阴山脚下修筑了长城。长城以南地区,设立了云中、雁门、代三个郡。雁门负责长城中段的防御,它的主要战略支撑是大山之间的一块巨大的盆地,发源于句注山的治水从这里流过,从代郡流出太行山。

在雁门,盆地是农业区,周围的山区则为牧民所占据。李牧在周围高山上设立了烽火台,一旦发现匈奴集结,就命令所有人、财、物迁入城中。他还派遣间谍深入匈奴生活地区,探听消息,及时掌握匈奴的入侵动态,提早作好防御准备。在李牧防御雁门的这些年中,匈奴虽多次来犯,但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李牧升任赵相后,先是奉命出使咸阳,与秦国媾和;随后又部署赵国南部的防御——名义上是针对魏国。然后,他被派回北方,准备对燕国的作战。春申君遣使来访,在邯郸找不到李牧,他竟然北上顾城,拜访李牧。

李牧为相一年多,对赵国的战略处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体会到秦国才是赵国的心腹之患,而魏国已经不是赵国的对手。秦国从河内、上党、太原三个方向威胁着赵国,赵孝成王其实是迫于无奈,才与秦国媾和。

但目前的情况是,赵公子和秦公子分别为质于咸阳和邯郸,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无法反抗秦国:这在国内交代不过去。质子平都君是赵王倡后的儿子,赵王爱屋及乌,对平都君也疼爱有加。陪同平都君为质的春平君,曾经担任过赵相,是赵氏宗室中比较有出息的一位。无论失去其中哪一位,对赵国的政局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当务之急,是立即将质子换回来。

楚使心领神会,立即返回邯郸,找了些门路,让赵国大臣出面,建议秦、赵两国放质子回国。

秦、赵两国交换质子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当时秦王新即位,晋阳反叛被平息,吕不韦不愿意过早与赵国作战,就遣使来赵,以阳陵君联络诸侯伐秦为由,约与赵国共同伐魏。结果,秦军攻入魏长城,赵国也夺取魏国的重镇繁阳。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66985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