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四合院之苏木逢春 > 第12章 标志性装备

第12章 标志性装备


第12章  标志性装备

        部队大院的群体大多都来自天南海北,对于京城来说,他们都是外来者。

        大院的孩子们也是五湖四海的汇聚在这个小天地里。

        大院生活系统非常完善,从理发店到小卖部,再从食堂到卫生所一应俱全。就如同一个小社会。

        每天听着起床号醒来,衣食住行也无需操心,都是按级分配,孩子们单纯且普遍爱好相似。

        儿时听革命故事,玩游戏也是官兵抓贼,长大了普遍爱枪,有着浓郁的军事崇拜。

        苏木也是在起床号悦耳的声音中睁开眼。

        来到窗边。

        下面有五六个穿着小军装的孩子们围在隔壁楼道口,朝着楼上大喊。

        那势头,像极了要去行军打仗似的,热血又青春。

        喊的好像是“王凯旋”。

        不一会儿,苏木就看到前两天见过的那个小胖墩从楼道里窜了出来,小伙伴们汇聚在一起,向着礼堂的方向去了。

        部队大院的礼堂几乎天天都在放电影,红色主题的,翻来覆去。

        昨天拜会了刘叔叔家,见到了南锣鼓巷街道办主任王姨。从刘叔叔家出来,苏迎军就又拉着苏木去了礼堂。

        为什么说又呢?

        连续两天看了两场电影。

        一场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很戳人泪腺,李晓兰哭得稀里哗啦的。

        昨天那场是《狼牙山五壮士》。

        李晓兰还是感动到泪流满面。

        苏木感觉苏迎军喜欢的不是看电影,而是在旁边安慰女朋友,给女朋友递手帕的那种氛围。

        只是这氛围里,非要加自己这个电灯泡吗?

        要不是演技过关,苏木很难面对这种画面粗糙,剧情简陋的电影情节挥洒泪水。

        不是电影不够经典,而是苏木并没有身临其境,没有沉浸式体会到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没有亲眼目睹过太多电影都无法表现出来的感人事迹。

        而这些,却伴随着苏迎军、李晓兰的成长,不断发生着。

        感同身受。

        没有身受,又怎么去感同?

        即便心思再细腻,再感性的人,也要比经历过的人的感受,差上一筹。

        嗯,最关键的是看完电影用两条腿轧马路,还得拖着他……

        有一丢丢小尴尬。

        “哥,吃了饭我去四合院瞧瞧,应该搬走了吧……”

        “行,正好我今天也要去单位报道了。早去早回,别跟人起冲突,有事回来跟我说。”

        苏川柏昨晚压根就没回来。

        苏木在这里住了三天,见着苏川柏在家睡了一宿。

        这种工作劲儿,可算是让他开眼了。

        先辈对于新国家的付出,是难以想象的。

        后代人只是享受了军备追赶、经济追赶的结果,可过程,却都是这群先烈们用血汗一滴滴铸造而成。

        要不要做点什么呢?

        苏木脑海中危险的念头一闪而逝。

        他被自己满怀怜悯的内心世界吓了一身虚汗。

        在其位谋其政。

        自己只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待业青年,连工作还没有呢,就想着以一己之力去扭转乾坤……

        这想法简直太危险了。

        苏木边吃饭边沉思,或许是因为自己生活环境改善了,稀里糊涂成了部队大院的孩子,眼瞅着衣食无忧,就有些懈怠和膨胀了。

        这个观念可要不得。

        想着呢,房门从外打开。

        苏川柏走了进来。

        看他一脸疲惫的样,肯定又是彻夜未眠。

        “小军,今天去单位报道吗?这个送你。”

        苏迎军接过来,苏木也瞧见了。

        盒子里是一块手表。

        应该就是过去戴在苏川柏自己手腕上的那只。

        整了个盒子,还挺有仪式感的。

        <div  class="contentadv">        “谢谢爸。”

        苏木不太清楚,但苏迎军却很激动。

        想来这块手表代表的意义不同吧。

        “木头,这个给你。”

        “我也有啊?”

        苏木下意识接过来。

        一个军挎,里面倒着塞了一双皮鞋和一双军绿色的胶鞋。

        两双鞋子把军挎撑得鼓鼓的,圆圆润润,都盖不上。

        “小伙子整天在外面跑费鞋,别不舍得穿,脏了就换下来洗……”

        “哎,谢谢,爸。”

        苏川柏是吃了饭回家的,还惦记着儿子去单位报道的事,匆匆回来安排完礼物后,又匆匆走了。

        苏木听到楼下有吉普发动的声音,想来苏川柏是要出远门,上来也是顺道的。

        吃了饭,苏迎军先打了个招呼下楼走了。

        他有一辆国防大二八,崭新的。

        以后上班就骑它。

        苏木从家里出来的时候,院子楼前空地上已经又堆满了嬉闹的小孩子们。

        大院里各种小圈子林立,相互之间也棱镜分明。

        差个两三岁,可能就成了不同圈子的成员。

        不同部门的家庭,立场对立的家庭的孩子,也会随着大人形成派系之别。

        不过据李晓兰说,再对立的两个小圈子,当面对外部矛盾时,也会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

        这让苏木想到了樱木花道和流川枫。

        这个年代他们还没有诞生,或许……

        一边想着,苏木来到了部队大院的门口。

        拐角有个绿色的亭子,前面有笔直站立的岗哨战士。

        这几乎是大院固定的特有模式了。

        苏木斜跨着苏川柏给的军绿色书包,走在街上回头率巨高。

        感觉挎着这个包,比后世拿奢侈品大牌包还要有面子。

        其实,按照现在这个时间段,军用挎包还没有普及到老百姓生活中。

        虽然在军人服务站就能买,但对于普通人,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高档奢侈品。

        毕竟那个地方叫:军人服务站。

        这种军绿色的挎包是时代的专属物品,最正统的使用方法是讲究左挎右斜。

        因为只有部队才能有,所以又被称做军挎。

        大院子弟往往人均一个,延伸出来的背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斜挎,有的单肩挎,骑车出去也有挂车把上的,但最被年轻人接受的,还是挂脖子上。

        看上去更显痞性。

        这年代叫‘帅’。

        痞帅,是这群大院青年割舍不去的装逼情怀。

        实际上,军挎是家长们给孩子读书提供的书包,只是实际用途大相径庭。

        大院子弟十个军挎九个都可能从来没装过书本,几乎都是藏的板砖。

        为了防止砖头棱角磨坏挎包,还用毛巾裹着。

        因为有前辈会传递经验,报纸不抗磨擦。

        这种武器方式,最初是用于大院子弟内部小圈层之间的殴斗来着,毕竟动家伙不合适。

        就跟国与国之间,虽然都有核武器,但也都不会轻易动用一样。

        冲突时,也不会把板砖掏出来。

        而是抡着军挎直接砸。

        后来演变到一致对外,“包藏板砖”这一特色,也就被胡同顽主们竞相传递开来。

        成了部队大院子弟的特色。

        所以当苏木背着军挎走在街上,那些过去认识或者不认识他的,见到过去的小乞丐突然鸟枪换炮后,虽然好奇,可面儿上也都礼让三分,没直接上来调侃的。

        谁知道挎包里是板砖,还是黑五四啊。


  (https://www.2kshu.com/shu/39462/11697666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