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重生1981:开局坟头挖宝! > 第123章 横财时代

第123章 横财时代


  杨一木又给遇倩拿了两瓶茅台、一条中华烟,“今天真是麻烦你了,也不知道该买点什么好。这烟酒给你家老人带回去吧。”

毕竟是老同学,只送些糖果太显得太小气,可送衣服又怕不合适。就这烟酒吧,虽说送给女孩子不太妥当,但好歹是一份心意,送送人也用得上。

遇倩客气了一番,倒也没推辞,只是见他一下子买了这么东西,心里震惊得直接说不出话来。

这可是一个普通人好几年的工资啊!再联想到刚才说的摩托车,看来还是小瞧小家了。

她忍不住问道,“你不是在市郊农村当中学老师吗?才工作一年吧?在哪来发的财啊?你家的情况我又不是不知道。”

杨一木整理着袋子里的东西,笑着说,“上学时不是有生活补贴嘛,一直攒着没用。工作后吃住都在学校,一年多的工资也存下来了。不过真要谢谢你,要不是遇到你,我还真是有钱也没处花。”

遇倩没好气地说,“可也不能逮着这么花吧,哪家也经得住这样败家!”

杨一木无奈一笑,只得轻描淡写地答道,“没事,反正现在工作了,怎么都能周转得开。”

遇倩羡慕地叹了口气,“还是你们大学生好,毕业就能分在市里,还能分房,待遇好,工资又高,什么都比我们强。”

突然,她话锋一转道,“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太显眼,别在县城转悠了,赶紧回去吧。现在县城里那些小年轻跟神经病似的,烫着爆炸头,穿着花衬衫喇叭裤,还有的光着大膀子,身上不知纹着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反正流里流气,整天在电影院、百货公司门口和路口电线杆子那边晃悠,专门找茬闹事儿,不干好事。”

杨一木点点头,“好,我这就回去了。”

遇倩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说,“还记得何健吗?以前坐你后排那个?”

见杨一木一时没反应过来,她直接说道,“现在人家开着桑塔那,在县汽车站开长途车,经常从南边偷偷带些紧俏货回来,都是托我找我表姐销货。你知道一件成本十六块的裙子能赚多少吗?”

杨一木略带好奇地问,“二十?”

遇倩白了他一眼,“那是抢钱!”

随即又压低声音,“不过也差不多,基本上翻一倍。我在中间拿两成,我表姐拿三成,剩下的归他。看到了吧,这就是关系的用处。”

“还有王军庆,你同桌总该记得吧?”遇倩继续说道,“他爸在县船运公司管调度。”

杨一木说,“这个我肯定记得。”

她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没人注意后,凑近杨一木面前道,“就签个字的事,连打个喷嚏的功夫都不要,几百块就到手了。别人起早贪黑干一年,工资还没这么多呢。对了,咱们县焦煤厂就是通过我的关系拿到的批条。”

杨一木皱起眉头,“这种事...”

遇倩打断他,轻笑道,“几方都得利,何乐而不为啊?”

杨一木看着眼前这个柔弱的姑娘,一时语塞。

刚才还是明眸皓齿的白衣天使,转眼间竟成了投机倒把的掮客。这转变之快,让他想起了川剧里的变脸。

遇倩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人和事,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就关不上。

杨一木不好直接劝阻,人一旦到了兴奋点,很难打消,只好委婉地说,“我觉得卖卖衣服、倒腾些紧俏商品还行,其他事情还是少掺和为妙。”

遇倩轻哼一声,“你上学时就有点傻气,胆子小,光知道读书学习。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再守着老一套,连西北风都喝不上。”

她顿了顿,又道,“就说我堂哥吧,在供电局管片区的,出门谁敢惹他,他就能光明正大地让人家停电,还让谁非得求着来不可。”

杨一木第一次听到光明正大这个词还能这么用。

与遇倩聊得越深,他心里总算卸下了几分。不过两世为人,阅历还是有的,人不可貌相,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这姑娘虽不像表面看起来那般单纯,但毕竟帮了自己不少。若有机会,他倒也愿意提携一二,权当是还了这份人情。

至于日后如何,就要看这位老同学是否会做人了,眼下说得再多也是空谈,且行且看吧。

杨一木看了看手表,“快三点了,我得赶紧回去。今天真是谢谢你了,改天来市里我请你吃饭。”

“行,到时候肯定狠狠宰你一顿。”遇倩笑着说完,径直转身离开了。

到了医院,杨一木又去病房看了看,宋小弟已经醒了,人精神了不少。

寒暄几句后,宋俊义对妻子说,“小杨东西多,还有辆新买的车子,我怕放在咱小区楼道里不安全,我送送他。”

杨一木也没推辞。

从煤球厂家属区出来,杨一木摩托车驮着三个编织袋,宋俊义骑着自行车驮一个,两人一前一后往杨家河驶去。

这一年夏天,杨家河割了最后一季集体麦子后,就分了地,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了。

村子里,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仔细地忙完每一龚地、每一根秧苗,又忙起了夏管,日日守护着,恨不得在地里忙出一朵花来才好。

秧苗插下去时间不长,这阶段一刻不能缺水,因为村里只有一架水车,生产队这么多人家,只能轮了来,也不怕累,半夜就起来踩水了。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留地种上了时令蔬菜,连家前屋后的一寸空地都不肯没放,全都开成了小菜园。

在浅滩坡地,凡是能开荒的,只要不太过分,村干部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杨一木到了村子里时,太阳还未落山。

不少人扛着铁锹、锄头打地里回来,迎面走过来,看着骑摩托车的杨一木,旁边还跟着一个中年人,车上满满当当驼着几个大编织袋,惊奇地打着招呼,过去了还回头看。

“哟,这两个轮子的咋不用踩?还突突响。”一个老太太好奇地问。

杨家河离县城五六十里,真有人活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在他们眼里,去郑庄集镇就算进城了。

摩托车更是个稀罕物,这会儿杨家河交通要么靠两条腿,要么畜力车,自行车也只有村干部和条件好的人家才能买得起。

“吴奶奶,这叫摩托车。”有人解释道,随即又感慨,“杨胜利那老东西真是好福气,养了个这么能赚钱的好儿子。”


  (https://www.2kshu.com/shu/39482/4956755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