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34章 会试制度改革

第834章 会试制度改革


二月六日,常朝。

群臣廷推成基命为协办大学士。

朱由检下旨任命后,又命杨景辰和成基命,主持今年会试。

按照大学士主持会试的惯例,这个决定,显然是把成基命当做大学士对待。

除了不预机务、不参加阁议外,协办大学士的职权,与正式大学士相差无几。

这让其他大学士候选人看到后,心中非常兴奋。

钱象坤、钱谦益、钱龙锡、钱士升、周延儒等人,都把目光瞄准了协办大学士——

这个职位不耽误担任九卿,权力还比普通的九卿更大些。

如果运用得好,甚至能胜过普通的大学士。

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能一力主办。

而且按大学士出自翰林院的惯例,礼部的官员以后多半有人能兼任协办大学士。

他们这次没争过成基命,但是下次廷推,未尝没有机会。

尤其是如今的内阁之中,有几个人已经老了。一旦这些人生病或亡故,就可能增加协办大学士。

这些有志下一届内阁大学士的臣子,纷纷开始把目光瞄准协办大学士,争取在入阁前担任。

朝廷新一轮政争,已经正在酝酿中。各位大臣和他们背后的势力,都在开始准备。

朱由检对此恍若未见,向群臣道:

“去年南京乡试,以诸科魁首定解元,颇受举子认可。”

“今科会试,朕打算用同样的方法定会元,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风声,早就已经传出。

群臣有的认同,有的不以为然。

一些臣子认为皇帝多事,对皇帝乱改旧制颇是皱眉。

但是那些反对改制臣子的下场,却又让他们不敢直言——

眼下的大明,重制礼乐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凡是抵制这一点的,无论多受人看重都得外放出去。

黄道周就是其中典型,他是袁可立的弟子,据说还很受皇帝欣赏。但是因为对重制礼乐提出了异议,被皇帝毫不犹豫地丢到了江南。

这些不想被外放贬谪的臣子,对皇帝推行新政再不满,也只能憋着心里。

刚刚被任命为主考官、一心辅佐皇帝建功立业的杨景辰,更是附和皇帝道:

“以往会元选拔,经常被人诟病。”

“改为从魁首中选拔,举子定然心喜。”

同考官成基命则说道:

“会元从魁首中选,确实更能服众。”

“但是会试以往分房阅卷,会魁不止五人。”

“从这么多的魁首评选会元,事情殊非容易。”

这已经涉及到更具体的事情了,按照大明的科举制度,除了主考官外,还有各房考官作为同考官。

以崇祯元年的会试为例,有易经六房、诗经六房、尚书四房、春秋两房、礼记两房。一共二十房、二十名阅卷的房考官。

每一房都会按南北中55:35:10的比例,录取二十人,一共取用四百人。

跨房录取不是没有,却是非常罕见,而且容易引起物议。万历四十年以后,已被明确禁止。

所以考生能不能登科,房考官的批阅很重要。取用他们的房考官,堪称他们的大恩人。

一些举人登科后就会拜“房师”,结成师生关系。

朱由检对这些是很反感的,他不喜欢文官相互勾连。

尤其是房考官多是从翰林院选拔,他们年富力强、又是大学士候选人,很容易在弟子的帮衬下结成小团体,影响到将来的朝局。

故而这次考试,朱由检打算改变阅卷法,降低房考官的地位,不让他们有决定权。

他向成基命道:

“分房阅卷经常受到诟病,有值得商议之处。”

“上一科的会试,最终的取用名单,是混合副榜后重新评定的。”

“这次朕不想这么麻烦,就由各房捡出录取名额的两倍的试卷。再由至少三位考官批阅,定下正榜和副榜的名单和次序。”

“有两位以上考官认可的,可以列入正榜。名额多了或少了,由主考官、副主考官决断。”

“最后再由主考官确定各经魁首,作为会试会魁。”

“如此诸房合一,避免遗漏人才。”

这番话语一出,杨景辰和成基命顿时想起了一件事:

上次会试就是在阅卷上出了岔子,让皇帝很是不满。

虽然为了朝堂稳定皇帝没公开发落,但是主持会试的施凤来、张瑞图,如今却都不怎么受待见。

他们主持会试,可不能重蹈覆辙。

想着皇帝定的新办法很利于主考官,杨景辰当即说道:

“陛下此法甚好,可以防止有人才遗漏。”

“各个房考官一起批阅,定然能选出更好的人才。”

成基命则有些犹豫,说道:

“这样重复阅卷,消耗的时间就多了。”

“是不是应多加些房考官,一同参与阅卷。”

“尤其是春秋、礼记,如今只有两房。”

朱由检听他们都不反对,当即便点头道:

“阅卷的考官确实可以增加些。”

“除了各房的考官外,五经再各加一二位额外考官,只参与二次批阅。”

“争取让各经的阅卷考官总数达到三人以上,以便二次阅卷时把名单和次序定下来。”

“房考官的人选,优先选择在朝廷任职、有翰林院经历的官员,但是不要求如今必须在翰林院。”

把翰林出身的官员,全部纳入房考官候选。

这下朝堂上那些如今不在翰林院任职的臣子,同样也兴奋了。

他们希望能获得机会,成为一房考官。

就算诸房合一、二次阅卷后房考官地位会降低,却同样是他们和新科进士拉关系的好机会。

会试考官改革,就这样定了下来。

不过还有人存在疑虑,刑部尚书王永光道:

“陛下命考官二次阅卷甚好。”

“但是单以五经定会魁,对擅长策论的举子,却是有些不公。”

“臣以为当三场并重,不使进士科沦为明经。”

这是认同皇帝的改革,却又对会魁的选拔提出意见。

进士科不同于明经,除了第一场的四书五经义理外,还有第二场的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章表选答一道,以及第三场的经史时务策。

虽然以前也是注重经义,但是三场并重的说法,却时有人提起。

王永光作为刑部尚书,自然希望录取的贡士更擅长判语。

其他官员则不以为然,还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明法科、明算科,第二场、第三场考试,完全可以取消。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议论,考虑之后说道:

“第二场、第三场的考试,改为百分制评卷。”

“什么论、判、诏、诰、表,每道题都定下分值,只要达到六十分,就判为合格,有资格成为贡士。”

“经史时务策也是如此,只要求六十分的及格分。”

“这两场及格的人,才能成为贡士。”

“会试的名次和会魁,则按经义确定。”

肯定了经义的重要,对考生的基本能力也有要求。

群臣对这个办法,大多表示认可。

因为三场并重是很多人的呼声,但是如果皇帝真这样做的话,那些只重经义、不重其他的学子,估计会闹起来。

保守的官员也会不满,不认为策论和经义一样重要。

现在这种对经义之外的考试只要求及格分,就符合很多人的期待。他们觉得这样既响应了三场并重,又没有弱化经义的地位。

唯有一些非常顽固、或者自家子弟只重经义的官员,质疑道:

“三场并重固然是好,但是及格的举子若不够,那该如何是好?”

“还有人擅长经义却不通策论,难道就不录取?”

朱由检对此笑道:

“二三场不及格的人,可以列入副榜嘛!”

“如果他们的经义确实好,可以用副榜贡士的身份去考明经。”

“明经科只重经义,正是为这样偏科的举人所设。”

“大明不会放弃任何一种人才,都给他们机会。”

这些官员还不满意,继续问二三场都及格的人达不到录取名额怎么办。朱由检还没考虑过这种事情,闻言问群臣道:

“大明的举人,这么不通策论吗?”

“连二三场都及格的人,都可能不足四百?”

群臣闻言哑然,却没有谁敢打包票。

因为大明的科举只重经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也就当今皇帝设立明法科后,很多有志考取的举子对判语有了些重视,但是更多的人,仍旧只重经义。

是否有四百人在二三场都及格,群臣真无法猜出来。

朱由检看他们的神色,感觉大明进士的能力,比想象中还要差。

他虽然对这种状况不满,却知道改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为了保障这次科举的顺利,他示意道:

“这次会试的二三场,难度仿照乡试来。”

“若是及格的人还不够,那就暂时空缺,把名额补给明经科。”

“朕就不相信了,大明的举子都只会经义。”

颇有些生气的样子,对大明学子的现状、还有执行的科举办法,都感觉到不满。

群臣颇有些噤若寒蝉,没有敢再劝谏——

皇帝已经把会试的二三场难度降为乡试难度了,他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唯有刘宗周出言道:

“江南乡试增加明法、明算两科后,颇有人称原本的考试为明经科。”

“取用时同样也只重经义,对策论并不看重。”

“不知陛下的三场并用之法,将来是否用于乡试?”

朱由检考虑了一会儿,说道:

“乡试自然要随着会试改革的。”

“这进士科源自唐朝,当时主要考经学和时务策,有时加考诗赋。”

“以后的进士科,或可以第三场的经史时务策为重,第一场、第二场只要求及格。”

“当然,现在还没办法执行,要让学子适应。”

这是他的打算,让大明的学子更关注实务。

但是这种改动实在太大了,别说注重经义的刘宗周反对,其他臣子也纷纷出言附和——

许多士绅家族,就是按现在的考试办法培养后辈。皇帝这样一改,他们的培养办法就全乱。

尤其是时务策的评判,远不如八股文有章程,群臣都认为这样改,存在很多弊端。

钱谦益试着谏言道:

“前宋曾将进士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

“臣以为如今的进士科,可称经义进士。”

“乡试的考试称明经科也好、进士科也罢,都是录经义进士,除了经义之外,还要求策论合格。”

认为不用再专门设科,沿用原本制度即可。

朱由检还没完全想好怎么改,也没定下新的考试教材,考虑之后决定暂缓,看着钱谦益赞许道:

“钱卿所言甚是,乡试的考试,确实可以兼顾。”

“不过既然以经义为主,魁首称为经魁,那就称明经科。考上的举子可以参加会试各科考试。”

“将来的会试进士科,要更注重综合能力。同时对只擅长经义的举子也不放弃,为他们专设明经科。”

对现行的乡试办法沿用,对会试则决定以后仍要改。

群臣就算再劝谏,也改变不了他的心意。

甚至朱由检还透露要对四书五经校注,确定科举的经义教材。

这件事情,明显吸引了群臣的注意力。

在得知刘宗周、钱谦益被任命为四书五经校注的负责人后,很多臣子都羡慕不已。

因为这是像朱熹一样成为圣贤的机会,他们当然很艳羡。

甚至不乏人觉得自己有学问,想要参与其中,甚至取代刘宗周、钱谦益的地位。

刘、钱二人猜得出他们的想法,却对此毫不担心。

如今的大明学界,刘宗周是毫无疑问的泰斗。钱谦益在接连发表《恒产论》、《生产论》后,也成为泰斗之一。

他们两人的地位,基本上没人能撼动。唯一让他们稍微重视的,只有受皇帝提点、创立科学的张溥——

这也是皇帝选定的校注负责人,只是没公布而已。

不过张溥到底是小辈,远不如他们在天下间有名望。

即使将来参与校注,也不可能威胁两人的地位。

最终校注的成果如何、体现谁的思想,刘宗周的心学和钱谦益的实学之间,将会展开争夺。

谁能取得校注的主导权,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时代,成为天下学子敬仰的圣贤。(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6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