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为华夏历史文化正名!
推荐阅读:失序之日:请叫我主祭大人! 青梅是病娇我以前怎么没发现? 从敌国开始征战 氪金爆宠男人,我重生干翻全家 雪落寒山 集体读心,反派大佬放过我 变成丧尸后,狼狗前男友求复合 穿进最穷村,她靠经商风生水起 落入深渊的光 开局成为魔女这档事
当天,相关部门通过官方媒体向全社会发布了初步消息。
这瞬间引爆了积郁已久的民间舆论。
网友们兴奋和期待的火焰燃起来了!
“卧槽!搞大的了这是,高层终于看不下去了。”
“华夏历史文化节?好啊!这比网上骂几句有用多了,我们要让他们见识什么叫真正的文化底蕴!”
“这次文化部雄起了啊!就是要这样,直接放大招,把他们的脸打烂!”
具体工作由文化部长叶知新主持。
多年来,他深耕文化领域,对华夏文化有着炽热的情怀。
“端午祭”事件同样触及了他的底线。
他觉得,这场文化之争,绝不能退让分毫。
为华夏文明正名,就是为华夏儿女撑腰。
各项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考古界的泰斗们拿出最新出土的文物,打算进行全球首次展示。
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一脉相承,这就是具体的物证。
古代文明岂是可以胡编乱造的?
历史学家们凭借厚厚的史料,梳理出无可辩驳的史实链条。
粉碎那些荒谬的“起源论”。
让世人看到,谁是孙子,谁是爷爷!
科学家则要展示历代科技成就。
从“四大发明”到古代机械奇迹。
告诉世界谁才是真正的科技先驱。
文学艺术家们不但要展示文学作品原稿,他们还通过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比如沉浸式体验剧、交互式数字艺术等等,更好的展现华夏诗词歌赋的魅力。
每个领域的专家都充满了使命感。
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学术交流,而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文化战争。
华夏必须赢!
华夏历史文化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在叶知新的统筹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叶知新觉得,活动还需要一首主题曲。
这将是文化节破圈传播的关键,能更好地吸引全球目光。
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主题曲的选择,我个人倾向于能够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流行音乐。”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一瞬,随后是一片窃窃私语。
率先发声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籍文献学泰斗:
“叶部长,此乃华夏历史文化节!
核心在于彰显我华夏文明的历史厚重感。
流行音乐大多旋律跳跃,歌词浮华,难以承载数千年历史的底蕴。
我个人认为,应该选择更为典雅、更具代表性的古乐。
譬如琴瑟和鸣,编钟长鸣,这才是真正能代表华夏魂魄的音符!”
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附和:
“是啊叶部长。
古乐才最能体现华夏民族特有的精神。
它们承载着祖先的情感。
如果选用流行音乐,很难避免快餐文化的倾向。”
其他的专家们也纷纷点头,表示反对用流行歌曲。
既然是历史文化节,用流行歌曲,未免本末倒置了。
面对专家们的普遍反对,叶知新部长眉头紧锁。
他理解专家们对传统文化纯粹性的执着,但他更清楚,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考虑现代传播的特点。
他耐心解释道:
“诸位专家的忧虑我明白。
古乐固然经典,可对于绝大多数从未接触过东方音乐的外国人而言,接受门槛太高。
我们要破圈,要真正让华夏历史文化节被全球瞩目,而不是只局限在小众群体里。
一首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感,还易于传唱的流行歌曲,才能将华夏传统文化送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送到海外千家万户。”
为了说服专家,叶知新亲自筛选了大量市场反响热烈的流行歌曲。
有些融合了国风元素,有些歌词立意宏大。
他向专家们推荐了几首他认为比较合适的流行歌曲。
第一首,旋律轻快。
一位专家直接摇了摇头。
他觉得这与华夏文化追求的厚重格格不入,缺少灵魂。”
第二首,恢弘大气。
专家却觉得歌词堆砌感太强。
第三首,古今结合。
一位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说生拼硬凑,缺少生命力。
……
每一次播放完毕,迎来的都是专家们无奈的摇头。
他沉思了一会,宣布道:
“既然现有的作品中没有合适的。
那我们就进行主题曲征集。
由在座各位共同评选。”
消息发布。
#华夏历史文化节主题曲征集#
#一曲传万世,你敢来挑战吗?#
#为国为民发声,共创华夏盛世华章!#
这一消息迅速席卷了整个华国音乐圈。
要知道,这可是由文化部牵头,旨在为国争光的史诗级项目。
被选中的作品,将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历史意义和国家使命。
将得到官方最高规格的推广,通过多媒体平台向全世界传播。
让亿万海外观众领略到华夏文化的魅力。
无数梦想着自己的音乐能够被世界听到的音乐人,都行动了起来。
他们中有当红歌手、十八线歌手、词曲作家、音乐生等等。
参与的作品,犹如百川入海。
吴关是一名接近一线的歌手。
很多粉丝为他疯狂,也有很多人对他嗤之以鼻。
这是出圈的一个绝佳机会。
听到这个消息,他肯定不想错过。
找经纪人何璇商量道:
“那些老顽固的口味,可不那么好伺候啊。”
何璇迅速领会了吴关的意思:
“那些国风歌曲,他们不是最对口吗?
不过,这次涌入了不少有作曲功底的参赛者。”
何璇有些迟疑。
吴关冷笑一声:
“他们?
他们只会写一些半吊子的流水线古风。
叶知新那帮人,早就听腻了。
我们要做的,是比他们更古风,比他们更高雅。”
在吴关的指示下,何璇请了一位古筝大师暗中为他操刀。
写出来的曲子,很有古乐的味道。
跟吴关平时的曲风相差很大。
他担心露出破绽,只是截取了一些片段,跟流行编曲进行结合。
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古风。
再找几个有名气、爱钱如命的文人。
吴关的要求只有一个:
不惜一切代价,堆砌最华丽的辞藻,撰写出歌词的初稿。
句句押韵,字字珠玑。
每一句都能对应华夏历史上的某个重大事件、名人典故或者传统美德。
吴关成竹在胸:“曲子完美,歌词的深度,是碾压式的。专家绝挑不出毛病。”
完成这些后,吴关自信满满地把歌曲提交了上去。
(https://www.2kshu.com/shu/45676/128429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