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36章 借题发挥

第636章 借题发挥


这个阶段的英国很强大,但还没有达到历史上的巅峰。现在的欧洲是一堆君主制国家,正忙着绞杀法兰西共和国。

    贾琏不会去打断欧洲围剿法国的进程,只是在边上的奥斯曼搞小动作。

    从时间上看,与奥斯曼的合作已经全面推开了,重点还是军事合作中的训练军队。

    英国在印度搞不好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是英国政府亲自下场,而是东印度公司在殖民。

    印度虽然散装,还特么的弱,但架不住面积大人口多。精力集中在英国的印度,暂时顾不上东印度公司。

    “英国人都提了哪些事情?”贾琏没着急,出兵印度别的不好说,抢一笔财富大赚一笔回来没问题。

    “英国人表示可以花大价钱雇佣一支军队作战,人数不要多,三千到五千都行。”薛蟠说着停下了,贾琏奇怪的看看他:“没了?”

    薛蟠道:“军事方面就这个要求,生意上的事情英国人防着我们呢。估计他们也能猜到,土王手里的枪支是哪来的。”

    贾琏笑道:“这还用猜么?雇佣军队的事情就不要想了,倒是可以做点棉花生意,印度那个地方适合种棉花。”

    英国人的纺织业棉花产地一开始是以美国南方为主,南方的庄园主因为关税的问题,还跟北方打了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内战。

    当初贾琏没介入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估计活不到那个时候了。不过也不是没法子给美国人添堵就是了。

    “行,我回去跟下面的人交代清楚!英国人信誉不好,答应打击鸦片贩子,迟迟没结果。据说那个沙逊,还在印度过的好的很。”

    薛蟠对英国人也没啥好印象,忍不住吐槽了起来。

    从生意人的角度看问题,两国的商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所谓的契约精神,其实要看利益的,只要利益足够大,吊死自己的绳子都能卖,何况撕毁一份契约呢?

    拿契约精神来吹嘘的人,多半是认知出了问题。

    相比之下,这个时期的国内商人才是非常看重信誉的。不是因为他们善,而是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如果名声坏了生意就没法做了。

    在国内做买卖的,必须要诚信才能做大,装也要装一个诚信的口碑出来。

    无商不奸这个词,老祖宗还真不是瞎说的。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很简单,做生意挣钱,都去做生意了,谁种地呢?不种地没粮食,要饿死人的,朝廷还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当然了,出了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琏哥,为何不愿意租用军队?”薛蟠还是很好奇的问一句,毕竟有利可图,英国人开的价格不低,他还是有点动心的。

    “英国人可没安什么好心,既然是雇佣军,拿了人家的钱就要听指挥。到时候上了战场,专干脏活累活,发财的时候撇一边,送死的时候当炮灰。我们的人可没那么贱,即便是移民,那也是千辛万苦花费不少才过去的。新军的价格就更高了,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撑不下去了,可以出兵帮忙,但不接受他们的指挥。价钱也要让我们的满意,否则就别谈了。”

    贾琏画出底线,免得薛蟠利令智昏。

    薛蟠想到印度那边的情况,很是眼红道:“链哥,印度那边的人,穷的很穷,有钱的人是真有钱。那些印度土王的家里金碧辉煌,我手下的几个管事,好几次都动了抢劫的念头。”

    “蠢,抢劫是一锤子买卖,不长久的。薛家商行养那么多人,自然是要细水长流,否则没了做生意的对象,下面的人都失业了。人遣散了容易,想要再聚拢就难了。现在商行在仰光有基地,做生意要方便多了,为何总想着做土匪挣快钱。薛家商行再有钱又如何?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来都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有多少人听你的,豁出命跟你干。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薛蟠听了顿时沉默不语,低头思索其中的道理。

    想想还真是这样,薛家商行现在有多少人,薛蟠心里都没数。只是知道广州城内,大概有上万人靠薛家商行吃饭。苏松宁这条线上,薛家商行恢复了旧日的规模,也有数千人为薛家干活。这么一想呢,真正要紧的还是澳洲。那个地方谁当知府都是薛家商行说了算。

    说起来靠着南洋新军和南洋舰队,薛家商行在婆罗洲和爪哇同样是无往不利,别看商行没介入官府,经济上的影响却非常的大。

    大概算下来,单单是南洋一地,听贾琏招呼的人马就不下千万了。有了这个概念之后,薛蟠才真的清楚了,贾琏的实力有多么的惊人。

    薛蟠又提起另外一件事情:“我们的人在北美建立了一小块殖民地,位子在这里。”薛蟠说着拿出地图,指了一下地点。

    贾琏看一眼,居然是旧金山附近,这不是天命在我么?

    “目前想要继续增加本团的移民难度不小,实在是太远了,一年只能跑一趟。每次去十条船,运过去三千人就是极致了。上次回来的管事提出要求,通过贸易与本地土著建立了不错的友谊,帮助他们打退了周边部落的进攻。后续又提供了一批武器,让他们去吞并别的部落。这帮土著打仗还是可以的,麻烦的是不善种地,我们的人还要负责教他们种地。”

    贾琏听薛蟠这么说,心里也很是无奈。一万多公里呢,走一趟可不得一年么,运气不好要两三年一个来回。

    “嗯,以后可以增加携带货物,殖民地不着急扩张。与土著保持好关系,帮助他们学会种地并且壮大起来。”

    贾琏也只能这么干了,否则回头美国人的西进运动,土著根本不是对手啊。现在嘛,只要给土著提供足够的武器,帮助土著建立一个最基本的政权,一切都真不好说,美国人的西进运动没准还要破产都不好说。

    薛蟠意思,还是要加快移民,不过不是本国人,而是日本人和朝鲜人。

    说起来,日本人和朝鲜人那是真的听话啊,干活还卖力。

    贾琏对此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是提醒薛蟠,一定要尽量的团结土著,帮助土著,与之结盟,并肩作战。

    陪着薛蟠喝了一顿酒后,贾琏在宝钗处留宿。喝了酒晕乎乎的,躺下就睡着了。

    半夜醒来时,惊动了身边的宝钗,招呼莺儿伺候着方便回来,宝钗眼神带着点饥饿。

    “累,不想动!”

    宝钗化身骑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贾琏最终也没能逃避一场辛苦。

    次日休沐,贾琏便留下巩固成果,免得宝钗哀怨的眼神一直追着他。

    休沐结束,继续上班。

    来到班上的贾琏听取下面的汇报,第二所铁路学校建在天津,那边的负责人希望贾公莅临指导。

    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些年天津发展的很快,毛纺厂棉纺厂都建起来了。其中毛纺布垄断了全国的市场。山西那边倒是有新开的毛纺厂,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个事情贾琏其实也很清楚,无非就是毛纺技术泄露了,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好在研发厅以技术进步为尊,不断的推陈出新,提升技艺,一直处在巨大领先的位子上。

    贾琏在还好说,贾琏不在了,那就顾不上了。

    正在听汇报的贾琏,被门口敲门打断了,看一眼进来的副官范平。

    正在汇报的官员识趣的退出去,范平上前低声道:“文选司郎中毕定国病了,吏部右侍郎也病了。两人都不能视事,上奏乞骸骨。”

    贾琏一听这个就知道是林如海的手笔,除了他没人这么干。

    如果林如海不是首辅,还不是老丈人,贾琏肯定要掀翻他的。

    现在的情况是李元充分认识到了朝廷里面临的问题,下一步还是要看看李元怎么做,是否需要贾琏来推动一下。

    林如海的举动看似吏部退让了,实则没能触及根本。

    李元得知之后,心里并不能满意。从利益上来讲,给国家缴税的人才是皇帝一边的,从朝政来说,官员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又一次御前内阁会议召开时,李元主动开口说话。

    “内阁对于下面的官员过于宽松了,出了问题不严肃处理,以后还怎么严格要求?这还是京城,下面的各省还得了?”

    这是对内阁的点名批评,林如海听罢默默哀叹,起身出列:“微臣有罪!”余者皆从。

    李元板着脸,继续说话:“父皇曾言,所谓的治国,首在吏治。吏治败坏,亡国不远。诸公皆父皇遗臣,朕还是很信任你们的。也希望你们对得起朕的信任。”

    这番话作为此次内阁会议的开头,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各个衙门。

    李元的态度很明确,我不管那么多,做皇帝的不折腾官员折腾谁去?

    会议继续,原先的议题都要为李元让步,如何强化吏治建设,成为了今天御前内阁会议的主题。

    很明显李元是借题发挥了,内阁会议上开场白之后就不说话了,只是安静的听着。

    方颂得了林如海的暗示,主动出来提到吏部的问题。认为吏部确实有很多工作上是不妥。

    因为李元的态度,原本最有希望入阁的吏部尚书,这次算是栽跟头了。

    不是山西人和江南人多么,而且都身居高位,那就调离吧,或者乞骸骨。

    林如海被迫站出来表态,吏部尚书退休,两位侍郎退休,所有郎中但凡是山西人或江南人,一律调走。

    内阁集体意见,吏部作为最要紧的衙门之一,今后在人士安排上有必要避嫌。尚书、侍郎、郎中,尽量做到不同的省份。

    因为李元毫不掩饰态度,内阁也只能捏着鼻子认账,毕竟李元登基之后,还没有调整过重大的人事。

    会议结果令李元比较满意,结束时李元再次强调:“吏治不清不仅仅是朕的责任,还是内阁的责任。吏治清明任重道远,内阁不能松懈。”

    会议结果给京城官场造成的震动巨大,可谓是大型地震了。

    各方的反应自然是各有不同,非山西和江南省份的官员,认为皇帝还是太仁厚了,居然只是勒令退休,并没有彻底清查吏部官员的底细。

    并且还认为,这帮吏部的要员们,这些年也捞够了,现在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算是善终了。

    山西和江南官员被京城官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集火,自然是很不爽的,私下里骂娘的可不少。

    不是没有投机者跳出来跟着墙倒众人推,继续弹劾山西和江南官员的奏本根本没到御前,御史就开始集火投机者。

    然后再查,根本经不起查,三五个投机者做了榜样之后,官员们看清楚了,内阁还是内阁,大佬还是大佬。

    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这次内阁是执行皇帝的意思,再怎么弹劾都不会动内阁大佬们一根毛的。

    关键呢,大家都不干净,都经不起查。

    承辉帝晚年稍有松懈的吏治工作,再次被抓紧。

    乾正元年十月初一,恩科开启。忙活了一个月,录取了一百多人。

    最后的殿试时,考生们发现今年的殿试不一样,不是以往那种策论。而是内侍直接发卷子,考试内容全是实学啊。

    这一下给这帮考生来了沉重一击。全国的考生都在愁眉苦脸时,唯有两广的考生暗暗雀跃。

    两广作为试验点,提前在乡试中增加了实学的内容,可不是被两广考生撞上了么?

    遗憾的是,两广考生这次不争气,只有三人过了会试。

    尽管如此,最后殿试的结果出来,京师再次如同地震一般。

    恩科状元、榜眼,分别为广东和广西人,探花为江南人,二甲第一还是广东人。

    最惊人的还是殿试的成绩,对于实学没有多少研究的各地考生,成绩惨不忍睹,个位数几近一半。

    李元通过恩科殿试的题目,再次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50262/128399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