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凛冬长夜 > 第684章 毕其功于一役

第684章 毕其功于一役


随着开封府、济南府以及归德府的收复,明军切断了山西和陕西对中原地区的直接联系。

同时,清军主动放弃济南府,往京畿地区后撤,说明清军已经意识到,分兵驻守大城市和坚壁清野这招对明军完全有效果,因为明军拥有大量火炮,最善攻城,且根本不缺粮食,明军的粮食都是依靠水路运输,清军完全无法截断明军的粮草。

若是继续采取分兵驻守和坚壁清野的策略,大清必死,因此,唯有主动后撤,集结大清全国兵力,在平原上与明军展开一次大决战,这样才会有一丝获胜的可能性。

…………………………………………………………

1650年,11月底,北方的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但北方的明军士兵却并不担心,后方源源不断的棉衣从水路运送到前线,甚至还有多余的棉衣分发给部分北方的百姓。

半月前,蒋西山在开封府完成休整后,立刻派遣一万兵马进攻潼关,进攻潼关并非是为了攻打西安府,而是为了阻断西安府的清军从潼关进入中原地区的陆路通道,这样一来,清军想要从西安府进入中原地区,只能绕道太原府。

如今,蒋西山、江道齐以及吴三桂这三支北伐大军,共二十八万人,随着清军的大规模后撤,一路高歌猛进,已经成功在冀州衡水县汇合,并且衡水县靠近京杭大运河,乃是漕运和商业的重要节点,如今,此处河道也被明军控制,整个京师的漕运被完全截断。

眼下,随着明军占据衡水县,距离京师不到五百里,而京师内也因为漕运被截断,城中的粮食物价疯涨,已经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的起的程度。

衡水县,城外明军大营。

“诸位将军,本将受小王爷信任,作为此番北伐的主帅,还望诸位同僚多多包涵。”

大帐内,蒋西山站在主位上,对着帐中的十多名将领拱手道。

“将军客气了,将军乃是随小王爷起于微末的战将,更是曾经夺取小王爷的龙兴之地,东番岛的五百壮士之一,我等岂敢不从命。”

吴三桂倒是机灵,抢先拍马屁。

帐中的其余人闻言,也是纷纷表示听从蒋西山的调遣。

看着帐中的众将,蒋西山开口道:“如今鞑子主力主动后撤,明显是准备与我军决一死战,不过,我军截断了京师的漕运,京师很快便会陷入缺粮的境地,不知诸位将军以为,我军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启禀将军,末将认为,鞑子面对我军攻城,连城都守不住,就算是野战,鞑子也绝不是我军的对手。”

江道齐抱拳说道。

这倒不是江道齐自大,而是事实如此,别看鞑子大军人数多众多,但其真正的主力,已经被蒋西山给逼到了西安府一万余人,剩下的鞑子精锐,也在归德府被蒋西山率兵剿灭,只剩下几千残兵仓皇逃窜。

目前,留在京畿周边的鞑子主力部队,人数估计不会超过两万人。

也就是说,鞑子在唐山和京师附近总共拥有超过四十万大军,但其中的真满洲士卒,只有其大军的二十分之一。

“还有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吗?”

蒋西山点了点头,对着帐中的其他将领问道。

“末将认为,江将军说的对,鞑子并非我军对手,不管是野战还是攻城战,只有尽早结束北伐,京畿周边的百姓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毕竟时间每拖一天,京畿周边就会出现饿死的百姓。”

吴三桂急忙补充道。

过了良久,在场的众将,没人提出其他的不同意见,这让蒋西山很满意。

“不错,既然诸位都打算进攻,那我军休整三日,便直奔京师,毕其功于一役!”

“将军英明!!”

“将军英明!!”

“将军英明!!”

…………………………………………………………

当天晚上,当明军北伐的大部队在冀州衡水县成功会师时,多尔衮才率领八千余满洲士卒狼狈的抵达西安府城外。

从远处看去,多尔衮率领的这支军队,全都是步行,他们原本的那些战马,也在翻山越岭期间,被全部宰杀完毕,成为了士兵的口粮。

等到多尔衮好不容易才进入西安府,还没等他吃上一口热乎饭,西安府的守将便急忙向多尔衮汇报了潼关丢失的消息。

听闻此消息,多尔衮大惊,潼关丢失,这意味着想要从西安府进军中原地区,只能绕道太原,同时,明军在攻陷潼关后,并没有继续西进,这说明,明军的战略意图并不是在西安府,而是京畿地区。

“立刻把西安府所有的战马集中起来,本王要立刻率军赶往京师!”

多尔衮瞬间失去了让麾下残军休整的心思。

以明军那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京畿周边无险可守的地势,若是阿济格或多铎在统帅剩余大军,只能选择也明军在平原地区野战,毕竟清军守城守不住,粮食也没有明军的多,消耗不起,因此,多尔衮麾下的这支骑兵就是清军能获胜的关键部队。

虽然此时多尔衮麾下的八千骑兵全都没马,但只要他把西安府和太原府的所有战马全部收集起来,还是可以勉强组建一支骑兵部队的,哪怕战马与骑兵之间的配合没那么默契,但现在可没时间给他操练。

翌日清晨,经过一夜的搜集,西安府所有的马匹全被多尔衮征用,一共一万两千匹马,但其中适合作战用的战马,只有不到五千匹。

面对此等情况,多尔衮也只能无奈接受,至少剩余的马匹还能用来赶路和携带物资。

就这样,多尔衮指挥着麾下的疲军,开始强行军,赶往太原府。

好在多尔衮麾下的这八千余人,全都是满洲精锐,且都是一群既得利益者,在北方拥有不少田庄和奴隶,虽然现在大部分人的田庄和奴隶都被明军解放了,但只要大清能够反败为胜,他们失去的这些东西,今后都会加倍的拿回来。

这也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这些满洲士兵还能死心塌地的跟随多尔衮的主要原因。


  (https://www.2kshu.com/shu/51830/128394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