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拦阻降落
推荐阅读:我洪荒人祖,开局废人教废圣母 大明:朱标胞弟,史上最强逆子 凡人:我能加点修仙 NBA:开局融合约基奇模板 长生从吃妖开始 手握购物系统,我在八零当首富 全职猎人:今夜,杰尔曼加入狩猎 长生:从成为族长开始 新婚妻子发现了我不为人知的过去 唯一玩家
三架飞机开始协调转向。
随着高度降低,海岸线的轮廓逐渐清晰,旁边那座模拟航母甲板的陆上训练设施格外醒目。
“07号机,进入三边,高度3000米,速度500。”郑辉报告着自己的位置,同时开始进行着陆前的检查程序。
“07号机,可以进入四边,风向280,风速8米。”塔台管制员回应道。
郑辉熟练地操纵着飞机,依次完成转弯、放襟翼、放起落架等动作。
虽然这次是陆基降落,但他们仍然按照航母着舰的标准程序进行操作——这是舰载机部队的铁律,每一次起降都是训练。
“07号机,进入五边,对准跑道。”郑辉全神贯注地控制着飞机,确保下滑道和航向都完美无缺。
“07号机,可以着陆。”塔台发出最终许可。
郑辉轻轻调整操纵杆,让飞机沿着理想的下滑轨迹接近跑道——
舰载机的降落过程相当反直觉,由于降落平台本身不完全稳定,因此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飞行员的技能。
时刻都要做好复飞准备。
不仅油门需要保持一定开度,减速板更是绝对不能升起来,以免影响加速。
“尾钩放下。”郑辉按照程序操作,同时注视着前方的拦阻索位置。
在触地前的最后一刻,他微微拉起机头,让主起落架率先接地。
飞机平稳地落在跑道上,随着一阵剧烈的震动,郑辉感觉到飞机被猛地拉了一下。
尾钩成功挂上了第二条拦阻索。飞机在短短不到百米的距离内迅速减速,最终完全停下。
“07号机,拦阻着陆完成。”
郑辉报告道,同时开始进行关车程序。
与此同时,08号机和03号机也相继着陆。林书岩的着舰稍显保守,下降率偏低,导致他错过了前两条拦阻索,但最终还是成功挂上了最后一条。王炜则和郑辉一样,完美地挂上了第二条索。
与此同时,塔台内,常浩南和毕奉春等人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每一架飞机的降落过程。
当看到三架飞机全部安全着陆后,一众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电磁拦阻系统的表现很稳定嘛。”
常浩南突然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
“常院士,您怎么知道我们用的是电磁拦阻?”毕奉春惊讶地转过头,“我好像没跟您提过这个细节。”
作为一名普通的副师级干部,他对于常浩南的认识其实也大多来自于上级给出的有限介绍。
概括地说,就是知道是个猛的人,但是不知道具体猛在哪。
常浩南并没有放下望远镜,只是一笑:
“传统的液压拦阻系统会让飞机在减速过程中有明显的顿挫感,但从刚才三架飞机的减速曲线来看,力度非常均匀。这种平顺性只有电磁系统能做到。”
毕奉春眼中的惊讶更甚:“这您也能看出来?”
“略懂一二。”常浩南谦虚地说,“我看你们这套系统的表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
“确实如此……”
毕奉春点点头,接着又补充道:
“虽然16号舰没有弹射器,拦阻储能大部分都只能浪费掉,但电磁拦阻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精确控制力度,对飞机和系统的损伤都更小……所以海军决定直接跳过传统的液压拦阻,采用这套电磁系统,从目前的测试数据来看,效果非常好。”
这个时候,旁边另一名军官也插进话来:
“因为福特号的建造工作延期,所以不出意外的话,16号应该会是全世界第一艘采用这项技术的航空母舰……”
控制明室里面顿时弥漫起一阵快活的空气。
……
停机坪上,地勤人员已经开始围着三架降落的飞机忙碌起来,飞行员们也陆续从座舱中爬出。
郑辉刚踏上地面,就看到了走过来的常浩南和毕奉春。
立刻立正敬礼:“报告首长,07号机完成任务归来!“
常浩南上前,按照惯例把一捧花束递到对方手里:“辛苦了,郑辉同志,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郑辉有些受宠若惊,但一时间又觉得有点别扭。
只好有些僵硬地回答道: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常院士。”
“走,一起去看看数据。”常浩南在前面带头,“我需要听听你们飞行员的直接感受。”
……
一小时后,基地数据分析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已经显示出了刚才任务的各种参数曲线,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整理数据,不时低声讨论着。
“从传感器记录来看,导弹的脱离和点火过程一切正常。”常浩南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了导弹发射前后的关键数据:“你在11500米高度的感觉如何?”
郑辉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在这个高度下,飞机的动力表现非常出色,即便速度达到1650公里每小时,我仍然感觉发动机有充足的推力储备……总之在有足够时间爬升和加速的前提下,构成发射条件并不成问题。”
“但在低空呢?”常浩南敏锐地追问,“我注意到你在6000米以下的高度时,操作输入明显增多了。”
郑辉点点头:“是的,在相对低的高度,尤其是6000米以下,即使导弹挂在机腹中线位置,也能明显感觉到额外的飞行阻力。”
稍微停顿一下之后,他继续补充道:
“操作手感……怎么说呢,就像飞机突然变沉了。”
王炜插话道:
“从刚刚收集到的数据看,这种阻力增加主要集中在亚音速阶段。一旦突破音障,情况反而会好转。”
常浩南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若有所思:
“这符合乘波体的气动特性,吻切锥设计重点优化了马赫数5以上的升力系数,在更低的速度,尤其亚音速下主要提供的是阻力。”
说完之后,又突然转向技术人员:“把飞行迎角和速度的关联曲线调出来。”
一名上尉军官迅速操作,几条新的数据曲线随之呈现出来。
常浩南盯着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屏幕前,拿起一根伸缩天线指向其中一条:“在亚音速,尤其是800公里每小时以下的范围内,带弹飞机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飞行迎角影响,而非速度本身。”
他转向毕奉春和飞行员们:“你们看这里——当飞机在爬升过程中,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但控制响应反而更加线性。这是因为较大的迎角改变了弹体周围的流场分布。”
毕奉春若有所思:“所以问题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飞行姿态?”
“正是如此。”常浩南肯定地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改进建议。”
他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起来,
“第一,从我们弹药研制方的角度来讲,未来的导弹可以加装一个发射后可抛的整流罩,在亚音速阶段改善气动外形。”
他的画功这些年总算有了些进步,虽然还是很难称得上好看,但至少不至于在别人面前露怯。
“第二,载机方面……考虑到弹射型航母没办法给飞机施加初始迎角,所以歼15的前起落架可能需要一定的突伸能力,这样在弹射起飞时能获得更大的升力保障。”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搞导弹的人,开口就要求飞机为了适应武器而做出什么什么样的变化,那大家基本不会太当回事。
但眼前这位显然不一样。
王炜眼睛一亮:“突伸式前起?就像美国人的F-35C那样?”
常浩南点点头:“原理类似,但具体设计肯定会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甲板风的情况下,提高离舰时的安全余度。”
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技术人员记录下了大量改进意见。
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为基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那架午后起飞的电子战飞机刚好从远处的云层中现身,对准跑道缓缓下降高度。
作为飞行员,郑辉和林书岩最先走出会议室,而其他人还需要继续整理数据。
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林书岩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啊。常院士果然名不虚传,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郑辉点点头:“是啊……”
他和常浩南之间的关系仍然只有少数基地领导知道,并且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林书岩只以为对方的注意力不在这个话题上面,于是顺着郑辉的目光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二号跑道:“等电磁弹射器装好了,等16号舰出海了……到时候,咱们就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了。”
郑辉这才回过神来。
电磁弹射装置在暮色下显得格外壮观。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中国的航母编队驰骋在远海,而他们,将是那支钢铁雄鹰中的一员。
(https://www.2kshu.com/shu/5820/128313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