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三步走的鸭翼(4k,今天还有6k)
推荐阅读:御兽:我真不是培育大师 重生八零之糙汉哥哥好疼我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遮天:开局订婚火麟儿! 双穿,从当个倒爷开始 家族修仙:通天长生 神尊强宠,废物小姐竟是绝世女帝 超凡纪元,我的职业能无限升级 镇魂街之大唐龙裔 逃离四合院:年代弄潮儿
同志们各抒己见,三号、四号方案一眼能看到的好处坏处都一目了然,大家讨论那真是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的。
但是实际上,有尾、无尾、无尾鸭翼三种布局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眼看上去那么简单。
主要是流体力学这东西实在是有些逆天,在这年代是纯纯的经验科学,不经过大量的风洞乃至飞行试验,根本没法掌握到实际情况。
别说现在了,就算是放到几十年后,花旗佬那难产的高超依然会告诉大家——这事儿吧,真的很难模拟。
当然,被重新“定义”的高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既然有同志说到高振东了,大家才想起来,高委员好像还没发言。
“振东啊,你的看法是怎么样?”防工委领导转头看向身边的高振东,只见他正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听见点自己的名,高振东抬起头来:“稍等一下,我算一算,你们先讨论,先讨论。”
说完,他低下头继续在会议准备的一本草稿纸上写写画画。
这本草稿纸散会了一定要销毁!防工委领导在心里发狠。
当场算,高振东在防工委开了这么多会了,可并不多见。
“好,你算,你先算,我们继续讨论。”
空军的同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看来新飞机的方案,振东同志的考虑很多啊。
想到这里,空军的同志非但没有担心,反而更兴奋了。
能让高振东同志如此上心,看来在高总工心里,是准备整一个大活儿了。
大活儿好啊,越大越好,空军的同志乐得不行。
毕竟前面从战-6改开始,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等等装备上,空军可是尝到了不少的甜头。
你算,随你算多久,谁不让你算我们先把他给办了!
同志们继续各抒己见,已经把一二号方案忘到了九霄云外,大致是以空军和西南所为主的同志倾向四号方案,大部分其他同志倾向三号方案。
至于高振东在纸上算的什么?
实际上他就是在纸上胡逼写公式,瞎勾巴画图,这些内容还都是从他原来搞到的那本飞机气动设计的书上弄下来的。
之所以要这样,主要是他要说的内容虽然不算多,但是却比较深,而且在某些方面对三四号方案的修改有些大,所以他好歹得把铺垫做足。
见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高振东觉得时间也可以了,趁着同志们发言的空档,他举了举手。
一直在盯着他的防工委领导顺着就跟上了:“来,你说说,振东同志。”
等了你老半天了。
其他同志也都好奇的看着高振东。
“三号还是四号,其实我现在也没法给你下结论,关键是,你们、或者说使用这架飞机的同志们的选择倾向是什么。”
没法下结论,这可非常少见了。
“倾向?”懵!
“对,关键是,这架飞机,你们是想要往哪个方向走,你们选定的静不稳定度是多少?”
“静不稳定度是多少?”还是懵!
“对,这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这个东西决定了一架飞机的设计。”高振东道。
对于西南所的同志们来说,这个说法是新鲜的,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静不稳定这个概念都还是高振东上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之后,才开始接触到。
和几十年后我们的气动研究不说天下无敌,也至少是难逢敌手相比,现在我们的同志们甚至还连门都没怎么摸着,很多概念根本就不存在,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我们连彻底摸清楚米格-21的一切,都已经到了八十年代了。
在有放宽静稳定度飞机的概念之前,别说我们,就连其他国家的相关人员都对这个东西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处于蹒跚学步的我们,就更是不太清楚。
高振东不得已,将静稳定度的概念介绍了一遍,然后才问道:“所以,你们选择的这个飞机的静不稳定度是多少?是机翼平均空气动力弦的多少?”
这个参数说起来简单也简单,复杂也复杂,不过高振东的解释,搞空气动力学的同志还是大致听明白了。
明白归明白,但实际上同志们压根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因为不知道这东西这么重要。
西南所的同志脸上露出了一点不好意思的神情:“我们还没考虑到,本来是想先选定方案再去考虑这些细节参数。”
高振东笑道:“原则上来说,你们的想法没问题,不过这个参数和一些核心参数一样,属于是它不选定,就很难法选布局的,就好像动力。”
“那这个参数到底在方案选择上有什么作用?高总工,这方面我们实在是不太清楚,也请您多多指导。”
高振东点点头:“这么说吧,这个参数决定了何种方案的综合性能更优秀,随着这个参数的变化,平尾、大三角翼、鸭翼的综合性能是在变化的。”
同志们这才明白过来,难怪要先定这个参数,要是这个参数不定下来,那就意味着方案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高振东又补充道:“我计算过,从纯理论出发,如果静不稳定度在机翼平均空气动力弦的-10%至-15%以下的时候,平尾布局其实从配平极曲线角度上来说比无尾三角翼、大三角翼加鸭翼两个布局都要好。而鸭翼布局的配平极曲线角度想要处在最佳区域,这个数字是-30%,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他举了好几个例子,从好几个角度,分析了在不同的静不稳定度下,各种方案的优劣。
“……可以看出,在主翼是三角翼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静稳定度,鸭式布局的超音速阻力要比平尾方案低,同时这种情况下亚音速阻力,也比平尾方案要略低或基本相当……”
高振东越说越开心:“经过初步估算,这个数字是……”
“咳!咳咳!”防工委领导在旁边咳得肺管子都快破了。
高振东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数字暂时就不说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只考虑配平极曲线的情况下,无尾布局由于零升阻力低和结构重量轻的原因,其在一般、希望、最高三种作战性能要求下,在当前技术环境下其实都比平尾和鸭翼布局的起飞总重要低,在起飞总重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就是幻影3的参数不错的原因,如果只考虑某些方面的话,它的无尾三角翼布局的起飞总重是最低的。”
别的同志可能有些云里雾里,但是至少西南所的同志听得是如痴如醉,无尾三角翼的设计经验他们是从高卢人那里学到不少,但是这些多方案的比较的知识,连高卢人自己都不大明白,特别是鸭翼的部分。
至于高总工是怎么知道的,这不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嘛,刚刚算的。
整整算了一个晚上加半个上午,高振东同志还是很辛苦的。
空军听得是云里雾里,虽然高振东说的都已经是最浅的结论部分,但是他们还是没有非常明白,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实在是有点多,但是他们只管一件事情。
“那振东同志,你觉得静不稳定度要多少合适?或者说,按照我们的想法,要用哪种方案?”
高振东笑道:“按照我的估计,你们对新战斗机的要求,是既想要高速性能,又想要高机动性,对吧?”
空军的同志点头如啄米:“对对对,就是这个想法!振东同志你是了解我们的作战需求的。”
其实一开始他们最看重的还是高空高速性能,这毕竟是60年代的主流空战性能诉求,不论是花旗佬还是老毛子,这时候的空优战斗机都在向这个方向拼命靠拢。
但是一听,听振东同志的意思,好像是还能兼顾?那不得赶紧顺着杆子往上爬?
高振东听着他们的话,笑得厉害,既要又要还要嘛,那特么有什么猜不到的。
“那就尽量放宽静稳定度,选鸭式吧……”
在动力不足、没有矢量发动机加持的情况下,鸭式布局是当前我们技术条件下,最容易实现空军既要又要还要的基础构型。
“啊,那就是4号方案了……”空军和西南所的同志大为高兴,至于难度,那是后面的事情。
“不过……”高振东刚才的话还留了个尾巴。
“不过什么?”西南所的同志马上抓起了笔,这种语境下的“不过”、“但是”,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不过你们这个鸭翼还差点意思,要整我们就整大点,固定鸭翼没意思,我们用全动鸭翼,而且鸭翼的耦合距离要仔细考虑!”高振东一开口就来了把大的,小打小闹有什么意思?要整就整个大嘞!
“全动鸭翼?耦合距离?”这些对于对鸭翼布局还仅仅处在刚刚听说并纳入方案,具体的研究连入门都算不上的同志们来说,无疑是天书一般。
防工委领导捂住了额头,得,这小子时不时要整点儿大活的习惯又来了,一看西南所的表情就知道,这东西绝对是新的,全新的,毫无争议的新!
至于技术难度、风险这些东西,高振东在迈大步的时候,什么时候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过?
其他同志一脸茫然,空军那边倒是满脸的兴奋,就知道高振东同志藏着好东西呢!越新越好啊。
“对!让鸭翼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气动构型的改变,乃至飞机的操纵里面去,这样能在各种状态下主动的、最合适的改变飞机的气动状态,提升各项飞行品质,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飞机的机动性、敏捷性。”
无尾三角翼的机动性不能算差,毕竟机动性也包括了加速、爬升这些,但是敏捷性可就相对一般。
而全动鸭翼让鸭翼动起来可不只是提升敏捷,也能在合适的状态下起到增升等效果。
高振东的话让西南所的同志是又惊喜又不安。
惊喜的是居然还能在现有方案上更上一层楼,不安的是在他们看来,鸭翼已经很难了,全动鸭翼?头皮发麻!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直接往上冲:“高总工,全动鸭翼是不是有些太困难了?我们对鸭翼都没有基础研究,全动是不是……”
高振东大大咧咧摆摆手:“不怕,我们可以分三步走,慢慢完善飞控,第一步,让鸭翼不动,只是在静态条件下参与到气动里面去,这一步里,这就是个固定鸭翼。”
诶,这个建议不错,把鸭翼当固定的使!
“第二步,我们为鸭翼研究几种特定的、需求最大的状态下的多套预置位方案,这算是是半可动的……”
嗯,研究用途最多的一些预制方案,充分在急需或者用途最广的状态下,把可动鸭翼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三步,把鸭翼彻底的动起来,充分、全面、全时的参与到飞机的飞行和机动中去。”
这就是终极目标了。
防工委领导放下了心,果然,高振东同志有时候虽然激进,但绝不是冲动,他是有全套循序渐进的计划的,而且绝对兜得住底。
空军频频点头,就知道振东同志靠谱。
其他同志也放下了心,这个计划不错,性能、风险、潜力各方都照顾到了。
西南所的同志很高兴,这样搞,他们一点儿不怵!
而高振东接下来的话,给大家吃下了最后一颗定心丸:“这两天我把鸭翼仔细研究了一下,算了算,也算是有些心得,到时候我们交流交流。”
亲自兜底,振东同志在迈大步时的习惯性操作。
同志们都放下了心,了解高振东的人知道,他敢这么说,这事儿就不会太差,至少当个固定鸭翼使是没什么问题的。
唯一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些牙根痒痒的,就是那句“这两天”了,两天个屁,满打满算一个晚上加半个上午,他居然就能研究出来这么多、这么深?
没法比,真的没法比,西南所的同志都在心里暗暗摇头。诶?这是我们自己的专家?那没事儿了。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7900/128345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