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98章 第一诈骗案!!!

第698章 第一诈骗案!!!


时隔多年,当刘之野向家人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时,往昔的从警生涯依然清晰如昨,每一个细节都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那年,二十八九岁的刘之野刚从“北朝”“三八线”归来,正值人生最富朝气的年华。

    挺拔的身姿透着军人的坚毅,炯炯有神的双眸闪烁着不灭的热情,浑身都散发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

    虽然警队生涯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但刘之野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天赋”异禀,在短短两年间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年的刘之野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惊人的速度在燕京公安系统崭露头角,成为同僚们交口称赞的传奇人物。

    在短短两三年间,得益于系统“金手指”的帮助,刘之野仿佛一位历经数十年刑侦磨砺的老将,不仅参与侦破众多重大案件,更屡次担纲专案组核心,屡建奇功。

    尽管刘之野在公安系统的履职时间仅有七八个年头,又因机缘巧合重返军队序列,但这段看似短暂的从警生涯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不足十载的岁月里,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系统英模”、“一等功”,“冶金部优秀干部”……等殊荣,其办公室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各级嘉奖令。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多次受到“大、小王”的亲切接见,在公安部年度表彰大会上作为模范代表发言,其破案经验被编入警校教材,成为新一代刑警学习的典范。

    随着时光流逝,许多尘封已久的重大案件逐渐解密。刘之野时常在茶余饭后,将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娓娓道来,向侄子刘勇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就在刚才,他提起挚友郑朝阳当年侦破的敌特分子暗杀案时,眼中仍闪烁着追忆的光芒。

    说到动情处,刘之野话锋一转,向刘勇透露了自己亲身参与的一桩惊天大案。

    这起案件震惊全国,被后世称为“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大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巨、手法之狡诈、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公安系统所津津乐道。

    刘之野清楚的记得那是六十年代初,正逢“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勒紧了裤腰带共赴难关。

    这时的刘之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了,此时的他已是燕京公安系统里赫赫有名的刑侦专家。

    三月十九日这天大天清早,刘之野如往常一般用过早餐,正准备驱车前往红星厂保卫处上班。

    窗外春光明媚,枝头新芽初绽,本该是个平静的工作日。

    突然,客厅里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那铃声格外刺耳,仿佛预示着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

    刘之野快步走向电话,听筒里传来市局于局长低沉而严肃的声音:“刘之野同志吗,立即来市局一趟。”话音刚落,电话就被干脆利落地挂断,连一句多余的解释都没有。

    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紧,刘之野的心猛地一沉。

    直觉告诉他:这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背后,必定出了什么大案要案了。

    刘之野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转身快步走向门口,连外套都来不及仔细穿好。

    那年头早上也没有什么车,刘之野是一路超速来到了市局。

    当他踏入市局大门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心头一紧——各分局的刑侦负责人和辖区派出所的所长们早已齐聚于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

    这阵仗,显然是有事发生了!

    3月18日这天,XX银行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个身穿灰呢子大衣,脚蹬皮鞋的瘦高个。

    这个人手里提着一个皮箱,自称来自ZWY,专门给行长同志送来急件。

    打开皮箱,里面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个印着“ZWY”字样的大信封,信封上面写着“速送”,还特别备注了一行小字限定送达时间“下午5时40分”。

    秘书拿过信封,小心拆开,发现是一张批文,“某领导”:……办赵某一同志收。”

    值班秘书还在为这笔巨大的款项暗暗吃惊,来人却已经匆匆离开。

    看了眼手表,批文上所说的时间已经快要到了,值班秘书便给分行打电话,要求他们半小时内将20万元现金送到民族饭店,交付给一个叫做赵某一的同志,拨款的通知马上就由李副局下达。

    由于总行的几个行长都在外地参加学习,日常工作暂时由研究设计局的这李副局主持,要批款正需要他下令。

    李副局毕竟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拿过批文一看,心中不免疑惑起来:“这2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怎么不走财政部,直接让我们批款呢?”

    他又把批文上上下下读了一遍,确实这是“某某”的亲笔字迹,再看大信封,也是Zw院正在使用的款式。

    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来了一通“某某”办公室的电话,说到银行要尽力配合工作云云。

    李副局自然而然地把这个电话和20万批款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不再有任何迟疑,立即通知分行给那个赵某一同志送款去。

    分行的三个干部亲自取出了20万现金,装得满满一袋子,送到了民族饭店。

    ……

    在饭店大厅里,一个穿着藏蓝色中山装的男子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快步迎上去。

    “你就是赵某一同志吧?”三个干部问道。

    “对,这是我的介绍信。”这个赵某一递过来他的介绍信,上面盖着“小王”办公室的公章,证明了此人的确是赵某一。

    “行,你清点一下,然后给我们签个收条。”干部们拿过介绍信,邀请赵某一点清款项。

    这个赵某一只是打开袋子瞟了几眼,就撕下一页纸写了收据。

    把收据递给送款人的时候,他还故意说:“没事,你们办事认真负责,谁还能信不过?”

    翌日,几个外出公干的行长回来了。

    他们得知有这样一笔巨大的支出,就给“某某”办公室打电话,询问该怎么入账。

    没想到,“某某”办公室的回复却叫几个行长惊诧万分:“赵某一同志查无此人,且'小王'并未批过这笔钱。”

    很快,市局的同志接到报案,有骗子伪造“某某”的亲笔签名批文,从银行骗走了巨款20万现金!

    “某某”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特意交付部里督办,限期破案。

    刘之野当时就心想:“好家伙,这个'赵某一'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敢打着'某某'的旗号这样骗钱?”

    部里下了死命令必须限期破案,市局从各部门抽调精英共同参与破案,刘之野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案子本就难度非常大,而且给的破案时间有限,又增加了破案难度。

    那年头可没有录像监控,也没有什么联网大数据,银行报案以后,市局手里只有四件犯罪分子留下的线索:

    ZW院各部使用的大信封一个,伪造的“某领导”亲笔批文一张,伪造的“领导”办公室介绍信一封,“赵某一”手写的收据一张。

    市局技术人员将这四件关键证物取回,连夜进行分析。

    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四张纸上的手写字迹,虽然字体不同、风格迥异,但是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出自一人之手。

    鉴定结果显示,这所谓的“某领导”的亲笔签名,也不过是这个自称“赵某一”的犯罪分子所仿冒的。

    毋庸置疑,这个犯罪分子必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熟悉公文写作的格式。

    随着研究分析的深入,从这四件证物上,刘之野他们专案组又发现了许多信息:

    大信封不是仿造的,而是1959年印制的,但并非全新,而是被犯罪分子用刀片刮除过旧的字迹,封口处也存在二次密封的痕迹。

    伪造的“某领导”办公室介绍信,上面的公文是犯罪分子用钢板和蜡纸、印油自己印制的,并非是印刷厂机器印刷的;

    上面的公章,则是犯罪分子用彩笔自己勾描出来的。

    这两处,仔细比对正品,能够看出粗糙许多。

    虽然公安的技术骨干能够轻松甄别为假冒,但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不仔细分辨,还是难以区分,这也就给了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很快,犯罪分子使用的油墨和纸张的种类也被鉴定出来,市局的同志们开始在燕京各地采购样品用于比对分析。

    不过这些纸张和油墨购买人数众多,并不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那张伪造“某某”签名的批文,用的却是货真价实的各部常用公务用纸。

    这张纸是八开大小,中间对折有两条短横相连,左右各是红色的15横格。

    不过这种公务使用的稿纸,各部委并未统一,专案组只能让各部提供所用的纸张样品,逐一比对证物上的特征,最终确认:犯罪分子所用的纸张,来源于贸易部!

    4月2日下午,专案组派遣专人抵达贸易部。

    在大房间里,贸易部的保卫处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公职人员的档案袋拿来,供专案组的同志们翻阅。

    一夜的工作之后,喜出望外地发现,一个名叫“高卓”的人,他的档案袋中出现了“赵某一”的名字!

    专案组的同志们多次翻看高卓的档案,越来越觉得此人大有嫌疑!

    高卓生于1924年,年轻的时候曾经加入过“果子党三清团”,还混过一段时间的帮会。

    1948年从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

    眼看全国解放是大势所趋,他又报考了我军开办的大学。

    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某军区卫生所工作。

    不久之后,朝战爆发,部队抓紧时间整编开赴北朝。

    高倬与卫生所的一个同事李国昌畏战怕死,相约请假回家。

    本来没有上级批准,这两个是没法回去,但是高卓给自己和李国昌两人伪造了过路条,李国昌的那份过路条就使用的假名字“赵某一”。

    高卓因为战前开小差的事情,背了处分,这件事情也写入了档案中。

    后来,因为他诚恳认错检讨,而且文化水平确实较高,很快又在贸易部找到了工作岗位。

    全贸易部上上下下的职员,只有这个高卓档案里出现了“赵某一”3个字,岂不是不打自招?

    笔迹鉴定的专家,当场比对了高卓的字迹和犯罪嫌疑人的字迹,认为单从字迹上看,八九不离十,就是他干的。

    振奋不已的刘之野等人没有打草惊蛇,而是继续在暗中进行调查。

    据高卓的上级领导反映,3月18日那一天诈骗案件发生的下午,高卓刚好也向他请了假没来上班。

    高卓请假的理由,是要陪同自己的老母亲去协和医院看病。

    刘之野又亲自去协和医院查询,在老弟刘之泰的老丈人帮助下查阅医院方面的记录。

    但是,协和医院那天根本就没有收治高卓的母亲。

    而高卓的同事王琳琳,也回忆起3月底,贸易部收到公安部门发来的犯罪嫌疑人协查通告时高卓有意思的反应。

    王琳琳看见通告上面描述的犯罪嫌疑人特征和高卓很相似,于是就当着大家的面开了个玩笑:

    “高卓同志,那天下午你没来,该不会就是你干的吧?哈哈哈!”

    让王琳琳万万没想到的是,平日脾气不错的高卓,当场朝她吼了起来。

    高卓犹如一只炸毛的狮子,突然他又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愤愤地摔门而去,留下屋内惊愕的同事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专案组还没查到高卓的时候,有的同事们就已经心生疑惑,不免真的把他和诈骗银行20万巨款的犯罪分子联系起来了。

    随着案件侦办的深入,市局技术部门出具了笔迹鉴定证书,确定高卓的笔迹和犯罪分子遗留的书面字迹乃是同一个人所为。

    而且,高卓所在的辖区派出所还反馈了一个重要消息:

    几年前高卓的那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国昌曾经来燕京找他,他为了留好友多住几日,给李国昌做担保,办了临时身份证明,用的还是“赵某一”这个假名字!

    蹲守在高卓住处的民警发现他清晨无人的时候神色可疑地出来倒垃圾。

    等高卓离开后,民警在垃圾中发现了一堆黑色灰烬。

    经过部里派来的专家鉴定,这些灰烬正是被烧毁的RMB。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高卓,收网的时候到了!

    4月4日这天,部里派来的陈悟生处长亲自带队抓捕,其中就有刘之野、葛叔平等人。

    凌晨两点多,随着陈处长一声令下,抓捕行动开始了!

    身手矫健的刘之野第一个打头阵,一段助跑就翻越过了3米多高的院墙,悄无声息地打开院门。

    他们在这里蹲守了好几天,期间还曾经以卫生检查的名义乔装登门,掌握了高卓所住的房间。

    静夜深沉,刘之野率先踢开高卓屋子的房门。

    高卓这家伙有睡前看书的习惯,他的屋子装了电灯,灯绳就在枕边。

    刘之野踹门将高卓惊醒,他猛地一拉灯绳,灯亮之后反倒把自己刺得睁不开眼,随即被刘之野扑倒,随后进来的葛叔平将他反剪双手戴上手铐。

    来之前上级指示,务必要人赃俱获,陈悟生处长当即就在高卓家里提审他,要求他立刻认罪,老实说出赃款的下落。

    高卓表情冷漠,一脸的“我是好人,怎被你们凭空诬陷!”的表情。

    仔细搜查高卓的家里,这个样貌老实的家伙,和妻子养育了四个孩子。

    高卓的妻子和他感情不和,常常住在上班的地方,很少回家。

    高卓平时上班,家里就留着60多岁的母亲,还有一个年过八旬的干奶奶。

    见高卓被抓以后,他的孩子们有些害怕,两个老人家在安慰着孩子。

    刘之野也不断帮着哄着孩子们,平复案犯家属的心情。

    终于天渐渐亮了,连夜的搜查,只在高卓家里发现了银行装钱的袋子,钱还是找不着。

    眼瞅着公安们搜出了钱袋子,高卓虽然紧张得额头冒汗,却依旧不肯认罪。

    天亮以后,高卓的干奶奶照料着几个孩子,他的老母亲却在同志们面前为儿子叫冤。

    眼看老大娘不依不饶,情绪接近失控陈悟生只好叫人先行把搜出来的袋子和犯罪分子高卓带回局里。

    刘之野带着剩下的同志们封锁院落,开始用铲子、锄头在高卓家门前的院子里挖掘。

    几乎每一寸能挖的地方都被挖过,看着可疑的地方就挖得更深。

    一边看着同志们在忙活,刘之野也没闲着,一边悄悄观察着高卓老母亲的神色。

    眼瞅着太阳升起快要到了正午,高卓家的院子都是翻出来的新土,同志们精疲力竭却一无所获。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8004/128393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