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人在大明搞基建,老朱求我别卷了 > 第57章 黄金之流!“燕北棉”的恐怖利润!

第57章 黄金之流!“燕北棉”的恐怖利润!


就在胡惟庸的刺客队伍尚在南下途中时,北平的经济引擎,已经彻底轰鸣到了极致。

应天府的政治风暴,暂时还未波及到这片热土。

“皇家织造局”。

巨大的厂房内,蒸汽的嘶鸣与机械的轰响交织成一曲工业的交响乐。

珍妮纺纱机伸出数十根细长的手臂,如同灵巧的女工,飞速地缠绕着棉絮,一根根棉纱凭空诞生,坚韧而均匀。

旁边,一台台巨大的飞梭织布机更是声势骇人,粗壮的木架随着动力装置的带动,梭子在经线中闪电般穿梭,织出一匹匹宽幅的棉布。

这已非往日吴侬软语间描摹的江南丝绸,而是北地工业的粗犷与力量。

第一批海量的“燕北棉布”终于下线了!

工匠们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布匹。

布面平整,色泽均匀,手感细腻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韧性。

与江南那些以精细闻名的松江布相比,这“燕北棉布”在工艺上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在某些指标上犹有过之。

这得益于系统图纸带来的碾压式工艺优势,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确计算与优化。

而成本,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将生产成本压低到了一个恐怖的程度。

每一寸布料的耗费,都比传统手工织造低了数倍。

“北平商行”的马队早已整装待发。

朱棣的“经济反击”计划,精准而狠辣。

第一批“燕北棉”,没有运往富庶但已足够拥挤的江南市场。

而是被“北平商行”的精锐马队,以高昂的价格,迅速倾销给了同样身处泥沼中的晋王朱棡以及其他几位北方藩王。

北方的冬天,已在不远处显露寒意。

这些藩王治下的百姓,同样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急需御寒的衣物和过冬的粮食。

朱棣的态度强硬而明确。

他不要他们的银子,那在旱灾和战乱面前,不过是废纸一堆的宝钞更是想都别想。

“北平商行”给出的唯一交换条件:战马、铁矿、煤炭!

这三样,正是朱棣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战略物资。

战马,关乎北平骑兵的力量,是未来战争的本钱。

铁矿,用于铸造农具,支撑农业生产,更是制造铠甲与兵器的基础。

煤炭,则是驱动那些高炉与蒸汽机的燃料,是工业的血液。

钢铁制造农具、神粮用来活命、棉布抵御严冬。

这构成了北平眼下最核心的价值体系。

以这“三驾马车”为基石,“工分券”在北平的价值体系中拥有了无比坚挺的地位,任何外来的金银货币,都无法撼动它半分。

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的黄金之流——主要是通过转卖从北方藩王那里换来的战马和矿产——以及海量的战略物资,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北平。

这些财富与物资,被“北平商行”稳健地储备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扩建”以及那可能发生的、未知的“战争”,积蓄着雄厚的资本。

就在北平的生产热情如同那高炉中的火焰般达到顶峰时,一道熟悉的身影,再次风尘仆仆地抵达了这座日益繁荣的北方重镇。

魏国公徐达。

这一次,他的行程格外低调,是秘密前来的。

“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啊!”

徐达站在“开发新区”那高耸入云的钢铁高炉之下,目光所及之处,是比应天皇宫还要更加火热、更加充满活力的工业区。

他看到那些原本被认为不适合重体力劳动的妇女们,正熟练而专注地操作着那些庞大、复杂、如同怪兽般的机器。

一股发自内心的赞叹,从这位身经百战的国公爷口中溢出。

他转过头,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藩王,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棣儿,你这里,跟你父皇的应天府……已经格格不入,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朱棣亲自为这位未来岳父大人斟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动作沉稳。

他敏锐地察觉到徐达语气中的忧虑,直接开口亲切的喊了一声,

“岳父大人。”

“此来,京城……可是有变?”

徐达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他没有兜圈子,直接将奉天殿上胡惟庸“三罪并举”的控诉,以及朱元璋那令人不安的“沉默”,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朱棣。

“胡惟庸,这是要置你于死地!”

徐达的声音带着显而易见的担忧,

“以我对他的了解,在朝堂上占不到便宜,他一定会用最下作、最阴损的手段。”

徐达的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忍。

“他……恐怕要狗急跳墙了!”


  (https://www.2kshu.com/shu/82040/4913269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