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山野娇凤逆天改命录 > 第104章:思想的交流

第104章:思想的交流


秋意渐深,省城大学的梧桐叶已落了大半,光秃秃的枝丫指向高远的蓝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图书馆,带着一种清冽的暖意。凌霜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开的是徐瀚飞的回信。信纸是那种粗糙的、泛黄的材料,字迹却一如既往的清晰有力,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一字一句地读着。他描述了秋收的劳累,腰背酸痛,但笔锋一转,写到稻谷满仓的踏实感,让她仿佛能看到阳光下金灿灿的谷堆和村民们疲惫却满足的笑脸。这种扎根于土地的、朴素的喜悦,是她在象牙塔里难以真切体会的。

然而,最让她心潮澎湃的,是信的后半部分。她上次信中提及了一位经济学教授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讲座,其中提到了因地制宜发展副业的重要性,她只是觉得有启发,便顺笔写了下来。没想到,徐瀚飞的回信,花了很长的篇幅来回应这一点。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姜家坳的实际。他写道:“你提到的副业,确是一条路子。但需审慎。姜家坳山地多,平地少,劳力秋收后便闲散。若论副业,首重资源与销路。”  接着,他条分缕析:“后山竹林茂盛,春笋秋笋产量大,但鲜笋易腐坏,运出山成本高,若能在村内粗加工,如制成笋干、腌笋,便可储存,价亦更高。此为一。”

“其二,山间多野生杨梅、猕猴桃,口感酸涩,鲜食不佳。我曾翻阅旧书,见有土法酿制果酒、蜜饯的记载。若试验成功,或可成特色。但此需技术,且销路是关键,需提前寻访县市土产公司,甚至邻省需求,不可盲目生产。”

“其三,组织方式更为重要。若由各户零星制作,质量参差,难成规模,议价能力弱。须由生产队牵头,统一标准,集中销售,利润按劳分配。然集体经营,易生惰性,管理监督须得力公正。”

他甚至提到了风险:“副业投入,亦有风险。气候无常,技术可能失败,市场可能波动。需有预案,不可将鸡蛋置于一篮。初始可选一两种易成者试点,见效后再扩。”

凌霜读到这里,心中震撼不已。他的分析,远远超出了她信中所提的简单概念,而是将一个“发展副业”的想法,具体化、系统化、可操作化了。他考虑到了资源禀赋、技术门槛、组织形式、市场风险这些实实在在的环节,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完全不像一个被困在山村的、失意青年的臆想,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规划草案。这种基于深厚现实观察和敏锐洞察力的思考,比她课堂上听到的许多理论都更加鲜活、更有力量。

她立刻铺开信纸,研墨添笔,心中充满了与他深入探讨的急切。

“瀚飞同志:来信收悉,秋收辛苦,望劳逸结合。你关于副业的分析,读后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敬佩,“你所虑极是,资源、技术、组织、销路、风险,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此前想法,确实过于笼统了。”

她接着写道,结合他所提的几点,进一步发散思维:“关于笋干,除了晒干,是否可尝试更精细的包装,提升价值?关于果酒,我校农学院有农产品加工专业,或许我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看有无适合乡村的简易酿造技术?至于销路,我想到,可否尝试与学校后勤或附近厂矿食堂联系,作为特色农产品推荐?当然,这些都需一步步来,如你所言,试点为先。”

她还提到了他信中所说的“管理监督”问题:“集体经营,激励与监督确是难点。或许可借鉴一些书上说的‘责任制’雏形,将任务、质量与工分、分红更紧密挂钩?”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迸溅。凌霜发现,这种跨越空间的书信交流,竟有一种独特的好处。它迫使她将自己的想法梳理得更加清晰、有条理,才能准确地传达给他。而他的回信,总能从最实际的角度,给予她最接地气的启发和补充。他们一个在理论的前沿眺望,一个在实践的土壤里深耕,思想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她在信的最后写道:“与你通信讨论,比课堂上收获更多。你的见解,源于实际,深刻而宝贵。盼常交流。”  这句话,是她发自内心的感慨。

几周后,徐瀚飞收到了这封厚厚的回信。深夜,煤油灯下,他仔细读着凌霜的字句。看到她对自己观点的肯定和延伸,看到她积极地去查阅资料、寻找资源,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极淡的笑意,眼神中也有了光彩。她不仅理解了他的想法,还在努力地将这些想法与现实资源对接,试图为他、为姜家坳做点什么。这种被认真对待、被深入探讨的感觉,是他许久未曾体验过的。

他再次提笔回信,这次,他针对凌霜提出的新想法,给出了更具体的反馈。关于包装,他写道:“精致包装固然好,但成本需考量,初期应以实惠、易保存为主。”关于请教技术,他提醒:“学校技术或先进,但需考虑农村能否落地,工具、原料是否易得。”关于销路,他肯定了她的想法,并补充:“可先小量试销,探探市场反应。”  对于责任制,他结合村里人情世故的复杂性,提出了更审慎的看法。

书信往来间,他们不再仅仅是互道平安、表达牵挂,更是在共同关注着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进行着一次次深刻的思想交流。凌霜惊叹于徐瀚飞扎根现实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徐瀚飞则欣赏凌霜的聪慧、敏锐和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努力。这种超越风花雪月、建立在共同思考和精神共鸣基础上的联系,让他们的情感纽带更加坚韧和深厚。

书信,成了他们专属的思想园地,在遥远的距离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心灵桥梁。每一次通信,都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


  (https://www.2kshu.com/shu/85662/4913237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