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一意孤行,你怎配为储君?诸葛亮:
推荐阅读: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 都重生了谁还正经创业啊 我家地下室连了个骷髅地牢 太上金阙 人快老死,我觉醒了长生命格 人在东京,抽卡化身大妖魔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仙人竟在我身边 万法道君,从小云雨术开始 影视:从大奉打更人开始
“前线究竟发生了何等的变故,竟会让太子做出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决策,舍弃荆扬之人不用,转而挑选了一支尽是北人的队伍去征伐张鲁?”
诸葛亮轻摇着手中的羽扇,似在拂去心中的疑虑,目光望向关中方向。
“罢了,事已至此,既然太子已然做出了这样的抉断,那便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吧。”
刘备无奈的长叹一声,叹息声中饱含着对太子的复杂情感。
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期待,又有对其能力的担忧。
只是,现在这般局面,他只得选择了暂时压下对刘禅这一决策的不满。
毕竟身为父亲与君主,他需要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荀彧为刘禅所作的辩解,细细想来,确实也有其几分道理所在,并非全然无据。
二来,当这封奏表送至之时,刘禅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已然浩浩荡荡开拔南下。
此刻说不定已然抵达了斜谷口,甚至已然与汉中军展开了交战。
在这种情况下,若冒然下诏,将这十万大军撤回,无疑会极大动摇前线将士们的军心。
将士们若此时突然接到撤军命令,定会心生疑惑,士气也会随之低落,反倒于战事不利,误了大事。
“不过,太子此番独断专行,不听从伯温等人的劝谏,此等行为朕亦不能坐视不管,予以纵容。”
“身为储君,当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如此一意孤行,日后如何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大任?”
“孔明,你速替朕拟一道旨意,派人快马加鞭前往斜谷大营,务必向太子表明朕的态度,让他清楚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刘备虽最终默许了刘禅的分兵之策,却并未放任他对萧和等人的意见置若罔闻。
算是一个折衷的处置方案吧。
诸葛亮思绪迅速从沉思中收回,忙躬身领命。
接下来,刘备又缓缓拆开了萧和的第二道奏书。
这奏书封装得极为严密,似乎里面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这是一道密奏,奏书之前,萧和明确无误表示,此奏内容只可令诸葛亮一人知晓,切不可外泄。
刘备见状,心中顿时警觉了起来。
这道密奏之中,定然隐藏着某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否则萧和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叮嘱。
当下,刘备便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令荀彧等臣子先行退去,只留下了诸葛亮一人在侧。
随后,他才神色凝重的揭开了密奏的封印。
这一道奏书的内容,竟是奏请刘备给坐镇洛阳的关羽下令,暗中秘密调遣精兵前往潼关,加强防御。
“增防潼关?这是何意?为何突然要增兵?”
刘备眼神中重现茫然之色,随即将奏书递于诸葛亮。
“关中前线,如今已有近三十五万兵马,就算太子分兵十万前往征伐张鲁,翼德他们仍旧手握二十余万兵马。”
“前线的兵马应该是绰绰有余,完全够用,为何伯温还要朕特意调洛阳兵马去增防潼关?”
“再者,长安以东之地,皆已为我大汉所有,纳入版图,潼关之地,又有何必要再派重兵前往驻守?”
刘备一连抛出了一连串的疑问,眉头紧锁,仿被一团乱麻缠住了思绪。
诸葛亮接过奏书,仔细审视着其中的每一个字,那眼神似要要穿透纸面,看清萧和背后的深意。
脑海中,一幅关中加汉中的详细地图,已然悄然勾勒了出来。
山川河流、城池关隘都清晰可见。
“潼关,汉中,汉中……”
诸葛亮喃喃自语,反复念叨着这几个地名。
眼眸陡然一聚,似乎隐隐猜到了什么。
正当他脱口欲出,想要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时,话到嘴边,却又突然咽了回去,神色变得有些微妙。
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念头:
萧和明知镇守邺城的众臣之中,以他与荀彧为首,却为何要特意提醒天子,这道密奏只令他一人知晓?
这明显是不想让荀彧得知?
显然,萧和是有意不想让荀彧知晓这密奏中的内容,其中定有深意。
联想到刘禅重用北人的举动,再想到荀彧也是北人出身,亦是曹魏降臣中的一员,诸葛亮隐隐似乎猜到了萧和此举背后的深意所在。
犹豫片刻后,诸葛亮遂缓缓开口道:
“臣也想不太明白,伯温此举究竟有何用意,其中深意,臣一时之间也难以揣测。”
“不过,伯温向来是算无遗策,既然他奏请陛下这么做,则定然有其道理所在,臣以为陛下不必多疑,可依计行事。”
刘备若有所悟,遂是微微点头,神色缓和了许多,紧锁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丞相言之有理,既是如此,那朕也就不再细究此事了,丞相你就照伯温所请,速速拟一道密旨给云长吧。”
诸葛亮领命。
此时,刘备的身体已然大不如前,经此一番议事之后,身子更是困倦不堪,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精力。
诸葛亮见状,便奏请刘备好生休息,尔后便告退而去。
拜别刘备之后,诸葛亮离宫归府,一路上是心事重重。
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前线的局势、太子的决策、萧和的密奏,以及荀彧的种种表现。
这些信息如同乱麻一般交织在一起,令让他一时难以理清头绪。
当回到相府之时,长史蒋琬与侄子诸葛恪已然等候在府中多时。
二人本打算向诸葛亮汇报政事,却一眼看出了诸葛亮似有心事。
“叔父,莫非陛下召叔父入宫,是前线出了什么事吗?”
诸葛恪素来聪慧敏锐,一眼便猜出了前线可能有要事发生。
诸葛亮却不答,只是提笔修书一封。
“元逊,你以通报京中消息为名,执此书前往长安大营交给伯温,务必亲手交到他手中。”
“你一定要给我问明伯温,太子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记住,此事关乎重大,你务必要给我问个清清清楚楚。”
诸葛亮将那道书信,郑重其是的交给自家侄儿,语气凝重的吩咐道。(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208/128411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