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圣人之后当传儒,老朱桥上问后世【
推荐阅读:这个影帝有点东西 谢邀,穿越一人之下,刚进聊天群 遮天:从圣崖金乌开始 火影:让你当鸣人,你成黄毛了? 快穿,这恋爱脑我不当了 榷香令 大唐傀儡医 一蓑风雪向小园 文化入侵修仙界,仙子直播卷三界 我在印度当老爷
回过神后,朱标不解道:“后世日寇入侵不是失败了吗?北孔竟那般迫不及待地就降了日?”
刘宽道:“其实那时候孔府,也即是北孔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了——早在清亡之后,先驱们为救亡图存,有部份人认为儒学是落后、腐朽的学问,至于北孔更是腌臜不堪。”
“因此,在清亡一二十年后,北孔便没什么影响力了,衍圣公的名头也在清亡二十多年后被改为奉祀官,不复存在。”
“而后来降日的孔令煜也并非孔子奉祀官,只是北孔一脉留守曲阜的主事之人,所言所行也只代表北孔中他这一支的行为。”
“当然,即便如此,孔令煜降日的行为依旧为后人唾骂,遗臭百年。”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朱雄英都露出沉思之色。
刘宽则总结道,“其实在臣看来,北孔、南孔都相当于以前的世家,只不过拥有孔子后人这个名头。”
“其中,北孔以孔子后人、衍圣公的名头而获得荣华富贵,为了保存这富贵,因而世修降表。”
“相反,南孔更像是一个普通世家,受孔子后人名头影响相对较小。又或者说,他们在保存富贵与气节之间,选择了气节。”
朱元璋道,“按你这么说,衍圣公倒是真该封给南孔——咱当初是为了归附北方汉儿之心,念及北孔影响力,才捏着鼻子封了北孔衍圣公。”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北方汉人早已归心,甚至北方胡患业已不存在,确实没必要再惯着北孔了。”
这时,朱雄英忽然道:“太上皇爷爷、父皇,虽然此番朝廷借清查北孔罪行,流放了上千人,但曲阜乃至山东依旧有许多孔子后人,其次孟氏、颜氏亦不少。”
“彼辈既享有圣人之后的好处,便应该有所付出。如今咱大明开拓海外,正是需要传播儒学之际。”
“因此,不如从孔氏、孟氏、颜氏等圣人、亚圣之后中征召儒生,让他们到海外去传播儒学。”
朱标道,“这些圣人之后大多安于富贵,只怕不愿远渡重洋去异国他乡冒险传播儒学吧?”
朱雄英微微一笑道,“可以上两重手段——其一,利用《大明月报》、《大明旬刊》的官方报刊,宣扬其他到海外传播儒学之儒生的事迹,令儒林以之为荣,引导儒生出海。”
“其二,可以对孔氏、孟氏、颜氏等圣人、亚圣之后族人在传播儒学方面进行考评,并以之与朝廷所予恩赏挂钩。”
“譬如,孔圣之后嫡脉、近支都是免徭役的,孟氏、颜氏嫡脉也是如此,更有祭田免税赋——他们若是连效仿先圣周游海外传播儒学都不愿,凭什么享有圣人遗泽?”
“那些为咱大明驱除鞑虏、开疆拓土的公侯伯都要爵传三代而递减,这些圣人之后又凭什么上千年都躺平着享受圣人遗泽?那也未免太过不公!”
刘宽听得出来,朱雄英这番话,有儒生引向海外的意图。
但他大体是赞同的。
圣人之后本就不该躺平享福,而引导儒生出海传播儒学,也确实可以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大明已经占据的海外领土。
他当即道,“太子殿下说得甚是,臣赞同此议!”
朱标下意识看了朱元璋一眼,见朱元璋没有发表建议的意思,便点头道:“那行,雄英便找个合适人选,督办此事。”
“儿臣领命!”
···
···
文隆元年(西元1395年),八月初三。
人老了觉就少,再加上睡得早,因此朱元璋凌晨四点多就醒了。
他洗漱之后,先是突发奇想,去各皇子住处,查看如今上学的皇子、皇孙们有没有按他当初制定的规矩生活。
这一查看,还真让他逮住两个偷懒的皇子、皇孙,顿时便是一顿教训,连监督这两个皇子、皇孙的宫人都跟着倒了霉。
随后,朱元璋吃过早饭,便准备前去汇合刘宽。
这时朱雄英却来了。
“爷爷,今日便让孙儿跟老师一起上桥吧?说起来,孙儿听闻那怪雾许多次,却还不曾亲身见识过呢。”
朱元璋一听就皱起眉头,“你去见识什么?不知道那怪雾有莫测的危险吗?你是咱大明的储君,安危关乎社稷稳定,岂能轻易涉险?”
朱雄英忍不住道:“当初父皇为太子时,怎么就可以跟老师上桥?”
“当初你父皇是没有办法——如今咱退位下来,是比你更合适去的人选,可明白?”
朱雄英虽然觉得不能去见识怪雾很遗憾,但听朱元璋这么说,还是应道:“孙儿明白了——爷爷去了后注意安全。”
“咱知道——你该干嘛干嘛去吧。”
朱元璋摆摆手,便带着随从出了皇宫。
当他来到刘府大门外时,还不到七点,刘宽正在吃早饭呢。
听闻朱元璋来了,忙带着阖府之人迎接、行礼,一时间忙得是鸡飞狗跳。
行过礼后,刘长安、刘若月都跑到朱元璋身边,亲昵地问候起来。
“外公,您怎么来咱家了?”
“咱找你们的父亲一起去办事。”
“是要去跨江大桥吗?我也想去!”刘若月跃跃欲试地道。
朱蕙兰当即喝斥,“若月,你外公和父亲是去办正事,你跟去做什么?那不是胡闹么?!”
刘宽年年去桥上等怪雾,她本就不太支持,虽说一直都遇到危险,可她还是不希望女儿跟过去冒险。
刘若月还是很怕朱蕙兰的,嘀咕了声“不去就不去,凶什么”,便不再提此事了。
朱元璋趁着刘宽吃饭的时间在刘府转了转,发现府内装潢雅致,甚至偏向朴素。除此外,便是有不少给孩子玩乐的器物,如秋千、木人桩、木马、跷跷板等。
除此外,还有一间私人实验室,只是里面并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东西。
刘宽不敢让朱元璋多等,以颇快的速度吃完早饭,便带着随从跟朱元璋一起前往跨江大桥。
到了桥上,刘宽又像以前那样,摆上桌椅、干果、饮子,摆出笔记本电脑,耐心地等着。
朱元璋看了后笑道,“你小子倒是会享受。”
刘宽解释,“年年都来,总不能每次都干等着。这五色饮是蕙兰亲自做的,太上陛下可以尝尝。”
说完,刘宽给朱元璋倒了一杯。
朱元璋品尝之后,点头道:“确实不错,别有风味。”
朱元璋对吃喝之类的享受并不太在意,又不愿干等着,便跟刘宽闲聊。
“刘宽,你若不是穿越到了咱大明,估计如今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刘宽道:“臣来大明差不多有十四年了,若正常来讲,应该已经娶妻生子,过着普通打工人的生活吧。”
“何为普通打工人的生活?”朱元璋颇感兴趣地追问。
刘宽想了想,道:“大概一月领着几千块,至多上万块钱的工资,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就匆匆起床洗漱,或许还要给老婆、孩子做早餐。”
“吃完早餐后,大概率需要开车送孩子去上学,然后送老婆去上班,再自己去上班。”
“中午可能回家吃饭,但大概率是在公司随便叫个外卖对付一顿。忙碌到下午六七点,或许公司会准时下班,但更有可能会加班到九点、十点的样子。”
“如果需要加班,那多半又得叫外卖吃,或者在公司附近找家餐馆随便吃一顿。”
“晚上回到家后,大概率需要辅导孩子的作业,甚至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跟妻子争吵一番,然后再为钱的问题跟妻子争吵一番。”
“最后带着疲惫睡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工作能力不符合公司要求,被辞退,然后做一些赚钱更少的工作。”
“不过那时候应该有些积蓄,孩子应该也快培养出来,可以准备养老了。”
“当然,如果孩子没本事的话,也许还要为孩子买房、娶媳妇赔上养老钱···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朱元璋听得神色古怪,忍不住道:“你这过得未免有些枯燥和憋屈了吧?”
刘宽洒脱一笑,“太上陛下应该知道,除非能发达,对普通人而言,哪怕是在太平盛世,也很难过得潇洒肆意。”
“事实上,能过上臣方才所讲的那样生活,不论是对后世的部分人,还是对正常历史进程中的大明多数普通人来讲,都算是一种奢求了吧?”
朱元璋想了想。
若没有刘宽,大明普通百姓纵然不需要承受战乱之苦,但多半没有眼下生活那么好,会过得苦巴巴的。
而等过几年,靖难发生,只怕又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死于战火之中。
如此看来,对正常历史进程中的大明绝大多数百姓来讲,能过上刘宽所言的后世“憋屈生活”,确实也算是种幸福了。
但他又觉得,似乎不该如此对比···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感慨地道:“如此说来,你能来到大明,倒也算是跟大明互相成就了。”
刘宽点头赞同,“确实如此。”
聊着聊着,眼见时间已经到了八点多,怪雾却还未出现,刘宽便以为不会来了。
正当他准备放松下来,观赏江边风景时,忽然发现周围起了薄雾。
这时朱元璋也略显紧张地道:“刘宽,起雾了——这可是那怪雾?”(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252/128408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