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天可汗回忆录 > 第393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393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


魏州。

    高昂骑着马,率领着数百骑兵在清水沿岸巡视着。

    他的身后,跟随着一众朝廷派来的魏州的官吏。

    高昂被李爽痛斥了一番,责令退地,看起来魏州和他已经没什么关系,可事实上,魏州的官吏还是以他为首。

    无他,永济渠要经过魏州。

    用不了多久,这一段运河就要开工了。

    没有高昂,这些手里没有兵权的魏州官吏是无法镇住那些鲜卑战俘的。

    陈元康跟在高昂身后,不免有些感叹。

    若是这一段永济渠修成,魏州怕是会成为河北第一等的富庶之地。

    运河是交通主干道,连通河北与洛阳,大量的钱粮将会往运河沿线的城池积聚。

    此外,运河可以提供充足的农业用水,对周围的田地进行灌溉。

    良田沃土、交通干道、水利发达,这便是魏州富庶的先决条件。

    陈元康跟在高昂身后,看了一眼自家这位上将军。

    这位上将军军功赫赫,威震北胡,世人皆言乃是猛虎,看似粗狂,可这心思不是一般的细腻。

    悄然之间,这位上将军与洛阳的那位一唱一和,就将河北这块土地紧紧握在了手中。

    一旦运河通畅,这些土地的价值何止增长十倍。

    高昂带兵巡视了一圈,回到了元城。

    这些日子以来,不断有世族的使者上门拜访,他们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纷纷表示要为朝廷的大政出力。

    对此,高昂并没有拒绝。

    有着这帮世族的加入,永济渠的修建会更加快,阻力也会小很多。

    不过相比于其他世族,身为高昂本家,他的亲兄弟,也是如今渤海高氏带头人的高乾,反而没有找高昂。

    兄弟之间,存在着隔阂。

    而打破这个隔阂的人却是一个高昂没有想到的人。

    “上将军,河北道大行台高欢求见。”

    “让他进来吧!”

    通报的人看了一眼高昂,又小声补了一句。

    “上将军,您的兄长高乾也在一旁。”

    高昂有些诧异,不过还是让他们进来了。

    高欢是河北道大行台,坐镇邺城,理论上管辖着相、冀、魏、沧、殷、定、瀛诸州事。不过事实上,高欢真的能管得到的也只是如今的相州和少部分冀州、瀛洲、沧州的土地。

    高昂对待高欢,还是有所礼遇的,毕竟对方也挂着一个“上将军”的勋位。

    天策府中,两人是平级的。

    高欢一脸笑意,带着有些别扭的高乾走进了屋中。

    “敖曹!”

    相比于高乾这亲兄弟,高欢这个“亲戚”,反而对高昂更加亲切。

    “贺六浑!”

    两人行了一礼后,高乾反而很生硬的在旁喊了一声,道:

    “敖曹!”

    高昂也回应了,不过两人之间的氛围很是奇怪。

    高欢一笑,道:

    “我们皆为渤海高氏,今又为朝廷镇守一方,正逢朝廷开通永济渠之时,自当携手,方不负朝廷重任。”

    永济渠要经过相州、魏州、冀州、沧州四州之地。

    相州是高欢的地盘,魏州是高昂在主导,冀州、沧州两州的各郡世族背后大佬便是高乾。

    高昂点了点头,道:

    “这是自然!”

    说完,他又看向了自己的兄长。高乾对于高昂坐镇碻磝城后做的事情很是窝火,可此刻态度也软了下来。

    昔日那个自己看不起的土匪如今坐镇金镛城,那个认为“误入歧途”的弟弟也成了镇守一方的勋臣,高乾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走到了自己之前。

    “敖曹,以前有些事,兄长自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听了这话,高昂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道:

    “旧事不必再提,今后我们兄弟还要携手,为大王效力!”

    “为大王效力”这几个字,高昂说完,高乾的面色却很难看。

    便在此时,高欢又插了进来,道:

    “敖曹说得对,咱们渤海高氏自当如此!”

    ……

    金镛城。

    “大王,贺六浑带着高乾这老小子去见了敖曹,双方已经和解了。”

    侯景一脸笑意,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爽。

    对此,李爽并不意外。

    没有这三人的配合,永济渠的开通会变得很艰难。

    这事虽然是侯景办的,不过他显然没有想到高欢会这么积极。侯景只是让王伟代他写了一封信,高欢立刻就办了。

    “大王,贺六浑这无利不起早的人,为何会如此?”

    “高欢想要将邺城也连入永济渠。”

    如今的邺城不是后世北齐的国都,那座著名的“龟城”,依旧是当年曹魏留下的旧都,没有大规模的扩建过。

    作为一州之首府,那是绰绰有余的。

    邺城想要继续繁荣,或者说避免衰落,那就必须与运河水系相通。

    侯景听了,并没有感觉高欢的想法有多过分。

    “这小子还真是越来越像一方牧守了!”

    李爽一笑,将桌案上的文书交给了侯景,道:

    “幽、瀛等地倒是有些麻烦。”

    “宇文泰那边怎么了?”

    侯景看了,不觉得皱了皱眉头。

    宇文泰实际掌控的土地比高欢更大,不过河北的经济中心一直在相、冀一带,幽蓟之地的人口、经济无法和相、冀之地相比。

    宇文泰作为一个外来者,又没有如高欢这等渤海高氏的身份,很容易被当地之人排挤。

    这便导致了宇文泰能收到的钱粮比高欢要少。

    可他要养的六镇兵可不少。

    他在洛阳期间,宇文护坐镇范阳,镇不住场子,就闹出了很多的乱子。宇文泰回去之后,摆平了一些,可依旧麻烦不断。

    若是以前,遇到钱粮短缺之事,不是没有办法。

    毕竟,可以直接抢嘛!

    可如今不一样了。

    宇文泰身为东北道大行台,如何能自己抢自己?

    “大王,如这份文书上说言,若是幽州继续如此,永济渠的工期还要延后啊!

    一旦永济渠修成,河北各州郡的钱粮可以通过这条运河直达洛阳,洛阳的大军也可以通过这条运河直达幽州。

    李爽点了点头,道:

    “事情是有些艰难。”

    侯景小声试探道:

    “宇文泰要先摆平手下的六镇兵,才能继续修通永济渠。要不,我们先从晋阳、平城拨些钱粮给宇文泰应急?”

    李爽哈哈一笑,道:

    “那不可能!”

    “……”

    侯景一愣,问道:

    “那该如何?”

    李爽直了直身子,将桌上的另几份文书交到了侯景手上。

    “把这些给宇文泰,告诉他,渠修到哪,事就出到哪,事出到哪,渠就能修到哪!”

    侯景听了,有些不明所以,可还是拱手道:

    “诺!”

    ……

    范阳。

    “叔父,你叫我!”

    宇文护走进了屋中,看见宇文泰的桌案上摆放着几份文书,坐在桌案后的宇文泰靠在背几上,正闭着眼睛。

    听到了宇文护的声音,宇文泰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来。

    宇文泰显得很是疲累,宇文护担忧道:

    “叔父,可还是为了钱粮之事发愁?”

    宇文泰缓缓开口道:

    “钱粮之事倒是一时不急,已然筹措了些,我也请奏了朝廷,要北讨契丹诸部,朝廷也同意了,——你看看桌上的文书。”

    宇文护听了宇文泰的话,拿起了一份匆匆看了一眼,有些吃惊,很快又拿起了一份,全部看完,惊讶之色溢于言表。

    “叔父,这些世族不法之事,从何得来?”

    “洛阳送来的!”

    宇文护听了这话,很快想到了什么,问道:

    “秦王究竟何意?”

    宇文泰坐直了身体,看向了自己的侄子,道:

    “这还不明白,大野爽的意思是事要办,钱我们自己想办法。”

    宇文护面色一变,道:

    “如此一来,我们可与这些世族结了仇了。”

    宇文泰摇了摇头,道:

    “这还不是我最为担忧的,你试想一下,这些不法之事极其隐秘,我等近在眼前尚不得知,大野爽远在洛阳,又是如何得知的?”

    宇文护听了,一时无语。

    这说明了什么?

    秦王的耳目要比他们更广,对于河北的控制力也比他们想得要深。

    看着宇文泰的模样,宇文护试探道:

    “那我等该如何?”

    宇文泰深吸了一口气,下了决心。

    “办,撑死的总比饿死的要强!”

    “诺!”

——

    洛阳。

    永和里。

    永和里最早是东汉时期太师董卓所建。北魏孝文帝重建洛阳城之时,这座永和里也被重新修筑,里内屋宇华丽,南北有两池,冬夏不枯,楸树和槐树的树荫遮蔽道路,桐树和杨树夹杂种植,居住的都是北魏的公卿。

    长孙稚的宅子就在永和里。

    如今,随着洛阳城再度修复,长孙家的宅子也重新回到了长孙稚手中。

    不过,昔日同住一里的其他公卿,却是多半不见了。

    长孙稚对此,也是唏嘘不已。

    更让长孙稚感到有些不满的是,长孙家的几个子弟并没有住在永和里这等“贵里”,而是搬到了金镛城附近的里坊。

    他便像是一个空巢老人一般,守着一座大宅。

    不过让他宽慰的是,他的孙子长孙兕还是跟他住在一起的。

    作为从北魏鼎盛时期过来的元老级人物,一路见证了北魏的衰败,对于如今洛阳的变化,长孙稚有着深刻的认知。

    洛阳城还是曾经的那个洛阳城,可元氏已经不是曾经的元氏了。

    甚至,便是那一帮公卿,也开始见风使舵,缓缓转向了。

    有了尔朱氏在前,李爽无论对他们做了什么,这帮公卿都能接受。与尔朱氏那群人相比,李爽实在是正常多了。

    自李爽进入洛阳之后,长孙氏一门都受到了重用,可长孙稚却处在赋闲状态。

    长孙稚一如往常,吃完饭后,在宅子外的水池边钓鱼,长孙兕却走了过来,禀告道:

    “祖父,秦王来了!”

    长孙兕少年模样,却是相当沉稳、机敏。

    长孙稚听了之后,一惊,正想要起身之时,李爽已经到了。

    “老将军,不必如此!”

    李爽对着长孙兕,道:

    “给我也拿根鱼竿来!”

    “诺!”

    李爽端着凳子,坐在了长孙稚一旁。很快,长孙兕将鱼竿拿了过来。

    李爽接过鱼竿,勾了饵,抛入了水池之中。

    两人坐在水池边,静静的钓着鱼,长孙兕则一直待在两人身后。

    清风和缓,树荫蔽日,不知过了多久,两人谁都没有钓上一条鱼来。

    到了日暮时分,李爽笑道:

    “不巧,看来今日是无所获了。”

    长孙稚看向了李爽,却是道:

    “这池中本就无鱼,又怎么钓上来呢?”

    长孙稚这话一说出来,便是一直很沉稳的长孙兕也色变了。

    这事说大不大,可怎么着也是在戏弄秦王啊!

    长孙兕有些担忧,看向了李爽,却看不清楚他的面色。

    李爽听闻,却是不在意,他本来也不是来钓鱼的。

    “池中无鱼,那就撒些鱼苗下去,不久就又有鱼了。”

    长孙稚听了,苦笑了一声。

    “秦王说的是啊!”

    长孙稚这些年一直在长安,如今回到了洛阳,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永和里,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物是人非!

    长孙稚的心情自然有些沉闷。可他知道,过去之事已经难以挽回,终究要向前走。

    正如这一池春水,撒下鱼苗,用不了多久,依旧会有鱼盈满于池的那一天。

    长孙稚点了点头,已然猜出了李爽的来意,问道:

    “秦王可是要回长安了?”

    与洛阳相比,长安城没有那么奢侈、华丽。

    可相比洛阳,长安才是李爽的大本营。

    “老将军料事如神!”

    李爽并没有隐瞒,他不可能一直待在洛阳,需要回到长安坐镇。

    如此,李爽就必须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坐镇洛阳城,成为洛阳留守。

    长孙稚就是最好的人选。

    “本王已经上禀陛下,以老将军为太师,录尚书事,留守洛阳。”

    长孙稚听了,并没有意外,看着李爽的脸庞,道:

    “老夫必然为秦王守好洛阳!”

    长孙稚的话说的很直白,没有一点顾忌。因为他清楚,如今这洛阳城谁说了算。只有帮助李爽,洛阳城才能守好。

    相比物是人非之景,长孙稚更加不愿意看到的是洛阳城再遇战火,重新回到那破败的模样。

    ……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276/128423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