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玩家以“通关之后发生了什么”为题,自发创作续写剧情。

    弹幕炸裂:

    【这根本不是攻略!你在做游戏哲学论文!】

    【我第一次在评分区里哭出来……】

    【你说得好对!我写评论的时候真的像在写遗书】

    【我有时候不玩游戏,但会每天刷评分区看大家的留言】

    而在真正的评分网站后台,一位名叫“阿琳”的女编辑,也在默默观察着这一切。

    她是游评榜的高级内容审核官,审核了无数游戏评论,从无脑吹到无底踩,从刷榜水军到黑粉攻陷,她都见过。

    但这一款游戏的评论,让她动摇了职业的麻木。

    “你知道吗?”她对同事说,“我第一次,不想删一条评论。”

    她翻看着一条条留言,忽然落泪。

    【“我曾经试图离开人世,但这个游戏让我知道,我还可以选择‘不退出’。”】

    她把这句评论截图,发给了她的妹妹。

    那个曾经差点跳楼的女孩。

    她发了一条消息过去:

    “我知道你不玩游戏。但你可以看看这款游戏的评论区。你不是一个人。真的。”

    深夜,陆羽坐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打开评分网站后台的开发者留言板。

    这个功能,是他坚持添加的。它允许开发者查看所有评分评论的汇总摘要,但他从未真正点开过。

    直到此刻。

    页面加载,一行行滚动的评论如流星划过他面前:

    【“我在评分区找到了遗失的自己。”】

    【“你写的是程序,但我们看到的是出口。”】

    【“谢谢你,陆羽,我愿意永远这样‘不要玩游戏’。”】

    他低头,缓缓敲下一段话:

    “我曾以为,我写的代码是孤独的。但你们告诉我,它是可以被回应的语言。”

    “感谢你们为我评分,其实,是我被你们拯救。”

    页面右上角,弹出提示:

    “新评论+9999”

    他笑了,轻轻合上笔记本电脑。

    窗外夜色如墨,而他的心,亮如白昼。

    ……

    午后,帝都九号线地铁车厢里人声鼎沸。

    陆羽戴着棒球帽,低头刷着手机,尽力把存在感压到最低。

    他刚从中关村某游戏工作室的技术交流会出来,脑袋还有些晕。地铁广播播放着某地产广告,耳旁却传来隐约的年轻人对话声。

    “你玩那个《不要玩这个游戏》了吗?”

    “早通关了,太炸了好吗?我以为我是在玩游戏,结果是游戏在玩我。”

    “你知道IGN居然给它打了9.5分吗?还说这是‘近年来最具文学气质的互动叙事作品’。”

    “真的假的?IGN不是一贯毒舌吗?”

    “真的,我截图了。”

    陆羽微愣,条件反射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两个背影渐行渐远。

    他低头点开推特,输入关键词:“Don’t  Play  This  Game”。

    页面刚刷新,第一条推文就是IGN官方账号发布的长评截图,配图是游戏中那扇逐渐崩塌的像素门,门缝中透出柔和的蓝光。标题赫然醒目:

    “A  Door  to  the  Soul:  Don’t  Play  This  Game  is  a  Masterpiece  of  Minimalist  Narrative.”

    “一扇通往灵魂的门:《不要玩这个游戏》是极简叙事的杰作。”

    陆羽盯着那张图,喉咙一紧,有种久违的情绪在胸腔里浮动。

    他还记得开发之初,他们连一份像样的英文本地化都做不出来,是靠美术组的阿鹿半夜查词典翻译的第一版文本。那时候谁能想到,几年后,IGN会用“masterpiece”来形容他们的作品?

    他轻轻起身,走下地铁,阳光落在肩头,像是某种沉默的勋章。

    与此同时,陆羽的工作室内,气氛一如既往地紧绷。

    “GNN也发评测了!”

    “GameSpot转发了Polygon的长文推荐!”

    “还有日本的《ファミ通》,居然给了36分满分中的33分,评论说是‘令玩家重新审视互动媒体的可能性’!”

    策划“老鱼”冲进会议室,满脸通红地挥舞着手里的打印稿,像是战地前线带回来的胜利电报。

    “你们知道吗?Eurogamer居然用了‘灵魂游戏(Soulware)’这个词来形容我们!我之前只听过‘硬核游戏(Hardcore)’,哪有人说灵魂游戏的?”

    技术总监“林臻”靠在椅子上,啧了一声:“那我们现在是灵魂like?”

    “闭嘴!”阿鹿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随即转头看向陆羽,眼神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不是现象级,我们已经进入文化评论领域了!”

    陆羽没说话,他的视线落在投影布上的媒体评分汇总表:

    IGN:9.5  /  10  GameSpot:9  /  10  Polygon:推荐  Eurogamer:Essential  Edge  Magazine:8  /  10  Rock,  Paper,  Shotgun:Editors’  Choice  Kotaku:We  love  itファミ通:33/40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座高高的山峰,是曾经无数国产游戏望而却步的门槛。

    而现在,他们站在门前,甚至已经跨入了大堂。

    陆羽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

    “我们终于不是被看见了。”

    “我们是被——理解了。”

    而在互联网的另一端,国内外知名游戏自媒体也开始集体涌入《不要玩这个游戏》的评论战场。

    B站头部UP主“机核阿策”发布了一期名为《像素背后的哀歌:我们为什么需要《不要玩这个游戏》?》的视频。

    视频封面是一张游戏中最具争议的场景截图:

    ——主角站在程序崩溃的边缘,像素墙体一块块脱落,仿佛整个世界正在瓦解。而旁白却轻声说:

    “你不是来修复这个世界的。你是来告别它的。”

    阿策在视频中眼眶通红:

    “我玩了无数游戏,从未一款让我觉得‘退出’是一种胜利。”

    “而这款游戏做到了,它让我在选择‘不玩’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释放。”

    “我不是被游戏征服了,我是被它理解了。”

    弹幕瞬间爆炸:

    【这不是游戏,是哲学论文】

    【UP主哭得我也哭了】

    【这游戏是像素做的,灵魂也像素化了】

    【我在旁白那句‘你还想继续玩什么?’时直接崩溃】

    另一边,YouTube海外频道“GameAnalysis”发布了一则40分钟的深度解析:

    “Don’t  Play  This  Game:  Decoding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Reluctant  Narratives”

    视频中,主讲人一边播放游戏片段,一边剖析设计结构:

    “这款游戏的最大胆之处,在于它从未引导玩家向前。它一直在引导玩家‘离开’。”

    “每一个机制,都是在告诉你:你不需要继续。但玩家偏偏想继续。”

    “这是一种情感反讽,也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抗拒结束’心理。”

    “它不是游戏,它是一次心理实验。而我们,都成了被温柔对待的受试者。”

    在一间东京大学的讲堂里,游戏策划专业的课程上,教授播放了游戏的开场动画。

    全班同学一片寂静。

    直到画面中,旁白低声说出那句:

    “你已经来得够远了,现在,退出吧。”

    前排的一位女生忽然低声抽泣。

    教授缓缓合上电脑,望向全场学生:

    “这就是我们该学习的未来叙事方式。不是让玩家赢,而是让玩家面对自己。”

    而在国内,《游戏时光》《触乐》《游研社》等知名媒体也纷纷发文:

    “《不要玩这个游戏》用最温柔的方式,向玩家发出了终极问题:你,为什么还在坚持?”

    “它不靠爆炸、战斗、等级系统,而是靠一段段‘你大可不必继续’的台词,征服了世界。”

    “我们不敢相信,这是一款国产独立游戏。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封写给人类灵魂的信。”

    而陆羽,并没有沉浸在媒体的赞誉中。

    他坐在开发室的角落,翻开一份厚厚的策展邀请函。

    是威尼斯互动艺术节的邀请函。

    函件上写着:

    “我们希望将《不要玩这个游戏》加入今年的‘数字共鸣’展区,作为‘用数据构筑情感通道’的代表作品。”

    他看着那张白底黑字的纸,心跳如擂鼓。

    这不是在谈游戏,这是在谈——艺术。

    夜幕降临,窗外灯火如星海。

    陆羽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份邀请函,脑海中却浮现出最初项目立项时,众人围在电脑前,看着那句“你想继续吗?”的测试语音。

    那时候他们还在争论语气是否太冷,是否会让玩家误解。

    现在,全世界都听懂了。

    他轻轻合上窗帘,回到电脑前,打开邮件。

    收件箱中,一封来自《纽约客》的专访邀请赫然躺在最上面。

    标题写着:

    “游戏,是不是也可以是诗?”

    他没有立刻回复。

    他只是轻轻地将手掌覆在键盘上,闭上眼睛。

    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句来自玩家评论中的话:

    “你们写下的是数据,我们收到的,是拥抱。”

    午夜,陆羽的工作室依旧灯火通明。

    窗外是静谧的帝都夜色,车流稀疏,万籁俱寂。

    屋内却像一台高压运转的服务器,屏幕光交错闪烁,键盘声此起彼伏。

    “BBC也发稿了……”

    “法国《解构游戏》专栏用了整整三页纸,只讲了我们的第一章。”

    “你们知道吗?《纽约客》那篇文章被转到知乎,上了热榜第一。”

    “而且我们现在是Metacritic评分历史前十……”

    策划老鱼捧着平板,语气都快发抖了。

    他一页页翻着各国媒体的评测文章,脸上明明写着激动,却像刚跑完马拉松,整个人摇摇欲坠。

    陆羽坐在角落,手里握着一杯已经冷掉的咖啡,轻轻抿了一口,眉头微皱。

    他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示意老鱼继续。

    “IGN的副主编亲自发推,说这是‘继《传送门2》之后最具叙事勇气的游戏’。”

    “《时代杂志》把我们放进了‘改变世界的50个设计’榜单。”

    “还有《卫报》,居然在评论中说我们‘用像素写下了人类情绪的诗’。”

    阿鹿坐在美术区,早已泪眼婆娑。她用袖子胡乱擦了擦眼睛,却止不住手在发抖。

    “我……我当初画公主的时候,只是想让她别太丑。”她哽咽着笑了一下,“我没想到她会出现在《纽约时报》的艺术专栏里。”

    一旁的林臻推了推眼镜,嘴角抽了抽:“我写崩溃逻辑的时候,根本没打算让它‘诗意’,我只是调不出来。”

    众人听完,先是一愣,然后同时笑了起来。

    笑声不大,却像灯光穿破了夜色的缝隙,带着一种只有经历过长期压抑与辛苦之后,才能体会的释然与温柔。

    与此同时,微博、豆瓣、知乎、小红书、推特、Reddit、YouTube、B站……全球网络舆论场,正如同被引爆的火山,喷涌着关于《不要玩这个游戏》的各类内容。

    而这些内容,早已不再局限于“游戏”本身。

    它是文学、是心理学、是哲学、是社会学,是一切“人类试图理解自己”的媒介。

    网红心理学博主@心理图书馆:

    “为什么《不要玩这个游戏》能引发全球范围的情感共鸣?答案简单,它用程序模拟了一场‘被拒绝的治愈’。

    游戏从未勉强你,它不断劝你退出,但你选择坚持。

    那一刻,你不是在通关,而是在完成一次对自己边界的重建。”

    知名作家@江湖夜雨:

    “有人说它是游戏,其实它是信。

    写给每一个曾经犹豫过、失败过、崩溃过,却仍然站起来的人的信。

    游戏的每一段剧情,不是逻辑,是告白。

    我甚至愿意相信,如果莎士比亚还活着,他也会为这款游戏写诗。”

    豆瓣影评人@留白:

    “《不要玩这个游戏》做了一件连电影都没做到的事:它让观众成为作者。

    每一个选择,每一次‘退出’的犹豫,每一次对旁白的顶撞,都是玩家自己在书写剧本。

    所以这不是游戏,这是共创,是情绪的众筹。”

    而在B站,某位粉丝自制的MV火速登顶热门榜单。

    画面是游戏中的关键场景剪辑,背景音乐改编自游戏原声OST,名为《你还在吗》。

    歌词只有一句:

    “我没有离开,我一直在看。”

    弹幕铺天盖地飘过:

    【我哭了,真的】

    【旁白在看我,我也在看它】

    【这不是游戏,是人生的回声】

    【我想把这首歌写进我的遗嘱里】

    【如果我能再见到小时候的我,我会给他这款游戏】

    【我想对他说:你会被理解的】

    与此同时,《不要玩这个游戏》也正式被列入多国高校的教学案例。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306/128394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