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212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

第212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


文华殿内,太子朱标高居首位,胡惟庸这个中书省丞相,带着相应的官员向朱标汇报工作。

    如同他们之前面对朱元璋时那样。

    朱元璋这要饭花子,对他儿子真好!

    如此放权,也不怕今后有一天朱标的翅膀硬了,不甘寂寞了,会也来个玄武门,把朱重八直接从皇位上给赶下去,或是囚禁起来,再或者直接杀了。

    以往的历史证明,过早交出权力的皇帝,过的大多都不怎么好。

    朱元璋如此作为,今后肯定也很难落一个好。

    真要发生这种事儿,那可就让人捧腹大笑了,想想就开心。

    胡惟庸在心中腹诽。

    “太子殿下,工部尚书薛祥所上奏章该如何处理,还请殿下明示。”

    胡惟庸望着朱标请示。

    朱元璋把朱标安排在这个位置,让朱标做这些事儿,明显就是在给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进行争权。

    这让一向对权力看得很重的胡惟庸,那是一点儿都忍不了。

    自从朱标接下这么个任务后,他一直愤愤不平,心中老大不痛快,也没少给朱标使绊子,找麻烦。

    其中最常规的手法,就是事无巨细,全部都报告给朱标,让朱标来处理。

    所为的就是使劲折腾朱标,让朱标承受不住。

    可谁能想到,这么长时间了,朱标愣是坚持了下来。

    不仅如此,在处理政务方面,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

    胡惟庸在感到有些挫败的同时,也越发的不满和急切,想要找到棘手的事儿让朱标来处理,好好的难为朱标。

    只要朱标感到为难,心里面不痛快,他这边就是开心的。

    而这一次,工部尚书薛祥所送的这奏章,就很符合他的心意。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复杂,好处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牵扯实在是太大了。

    兴修水利从来都是一件大好事,更别说是治理黄河了。

    朱元璋在北元未灭的情况之下,就敢投入这么多去修理黄河。

    说他大心胸,大气魄都是可以的。

    可在胡惟庸看来,除了大气魄大心胸之外,同样也可以用大傻蛋来形容。

    黄河泛滥,是多年以来的沉疴旧疾。

    黄河可和别的河不一样,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一到夏秋季多雨之时,就会发狂,疯了的巨龙一样咆哮往东而去。

    所过之处,房倒屋塌。

    自黄河决口以来这么多年,哪里有什么根治黄河的办法?

    之前的那些皇帝,是不想着治理黄河吗?

    不是,而是因为治理黄河所需要的钱财,人力物力,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最为关键的是,难度还特别大。

    并不是说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就一定能将黄河给治理好。

    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所以这两百多年来,黄河基本上都没怎么治理过。

    结果到了朱元璋这里时倒好,这么快就开始治理黄河。

    而且,还是准备从根本上治理黄河。

    调子起得如此之高,投入如此之大。

    结果现在却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

    这下子,有朱元璋受的了。

    想想看,投入那么多,花费那么大,调子起的那么高。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找不到特别好的办法,而不得不暂时停工,或者是修缮好后没用上多少年,花这么大力气治理的黄河就再次决口,一泻千里,那这乐子可就更大了。

    这玩意儿,与其花大力气对其进行修缮,反倒不如选择视而不见。

    在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朱元璋雄心万丈,现在就挨了当头一棒,惊喜吧?

    调子气这么高,投入又这么大,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

    可硬着头皮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做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

    这就叫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下不来台!

    这件事处理起来,猛的一看似乎很简单。

    选择薛祥都给做好了,要么同意薛祥所言,朝廷发召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在水利上面有知识有想法的人,汇集天下智慧,想出根治黄河的办法。

    或者是不同意薛祥提议,让薛祥接着往下修。

    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太多太多的考量,关系着大明,也关系着朱元璋的脸面,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目前而言,在胡惟庸看来,不论怎么选择,都不不行。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薛祥子这个奏章上的好!

    接下来,有朱标和朱元璋头疼的了。

    对于薛祥此时的遭遇,胡惟庸同样是拍手称快。

    这家伙身为工部尚书,本该对自己这个丞相毕恭毕敬。

    结果这家伙,在经历中都城的事上,没怎么受到朱元璋的惩罚,反而在后面将其给提拔成为了正式的工部尚书。

    自此之后,这家伙似乎一副以朱元璋心腹自居的样子。

    不怎么把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放在眼中。

    这让胡惟庸想想就觉得恼火。

    这个时候,薛祥主持修黄河,闹出了这样的事来,他自然乐得看戏。

    薛祥这家伙,以为他的智慧才能有多么的出众,觉得他能彻底根治黄河。

    怎么可能!

    黄河的问题若是有那么好解决,何至于决口两百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也都没人能将其给治理好。

    这家伙还妄想着,通过彻底治理黄河,一举成名流传千古,拿下这么个大功绩。

    现在好了,抓不到狐狸反惹一身骚。

    看来经历了这次的事情后,薛祥还有什么脸面爱继续傲气。

    这封奏章,不仅是把天大的难题抛给了朱标,朱元璋,同时也将薛祥的无能,给公诸于众。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这个工部尚书,能力也不怎么行。

    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想要通过修理治理黄河,来求得虚名的人而言,别提有多么的酸爽。

    其实,在胡庸看来,黄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

    两百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不都好好的?

    朱元璋非要想不开去治理黄河,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给自己找麻烦吗?

    黄河治理好,是能带来不少的好处,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实在是太大了。

    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治理黄河这事皇帝盯得紧,又全权交给薛祥进行负责。

    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钱财,看着就让人眼馋。

    结果,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却从里面捞不到什么好处,这就让他很难受。

    对治理黄河抱有的敌意更大。

    能让他从中捞取大量好处的,那就是好工程,捞不到好处那就是坏工程,就是这么简单。

    皇帝说什么黄河治理,泽被苍生,惠及百姓,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善政,历史将会铭记,子孙后代将会传扬。

    皇帝还说什么要号召大家一起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为了华夏能够更加的昌盛,要一起努力等等……

    在胡惟庸看来,这些都是在纯粹的放屁,就是皇帝用这些话来骗人的。

    这些都是假的,只有能拿到自己手里的利益,才是实实在在。

    皇帝可以用这些话骗上一些人,却还骗不住他胡惟庸。

    黄河根本就不应该去修,就这样下去挺好。

    每年黄河会泛滥,冲毁房屋,淹没农田,淹死人……可那又如何呢?

    两百多年来,不是一直都这样过了的?

    那些百姓怎就如此愚蠢,明知道黄河会泛滥,很容易就会发生水患,造成这样的灾难,还偏偏要跑到黄河泛滥的区域去生活,不知道规避危险。

    那遭了灾,死了人不也纯粹是活该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些蠢人,给朱元璋和朱标这个猪崽子,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在他看来还挺不错。

    也算是这些愚蠢之人,所发挥出来的一点儿价值。

    朱标听了胡惟庸的话,略点了点头,并没有立刻开口。

    目光还在薛祥所上的奏章上停留。

    胡惟庸见到朱标的这副反应,禁不住心中得意。

    就知道,面对这么一封奏章,朱标会感到分外为难。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这件事先放一放,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

    在我请示了父皇后再说。”

    沉默了一阵儿后,朱标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胡惟庸暗自一笑,他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

    但,就算是找了朱元璋又能如何?

    治理黄河这种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事,不好糊弄,专业性太强了,太难做了。

    就算是请了朱元璋也白搭。

    在场的这些官员,有的如胡惟庸一样幸灾乐祸,看乐子。

    也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挂起。

    但也同样有一些人,心中为之沉重。

    为不能有效的治理黄河,而感到担忧。

    当今陛下乃是一代雄主,黄河已经泛滥了两百多年,都没能将其给治住。

    当今陛下也要治理黄河,那可以说是距离彻底治住黄河最为成功的一次。

    若是连当今陛下在位时都不能将黄河给治理好,那么指望后面的人能把黄河给治理好,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

    黄河不治理,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水灾。

    会有大量的黄泛区存在,将很多的沃土变得不好耕种。

    每年黄河泛滥都会带来大量的灾难,不断的给大明放血!

    与此同时,京杭大运河这个连接南北的珍贵水脉,也会因为黄河泛滥的缘故,导致大量泥沙淤积,通航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贯穿南北。

    不说别的,单从这上面来看,杜充这个杂碎都是千古罪人!

    掘了黄河,金人没有淹死几个,也对局势于事无补。

    可却让多少华夏子民百姓,因此而受到灭顶之灾。

    一直遗祸至今,甚至于还很有可能会继续遗祸!

    有人在幸灾乐祸,有人在忧虑,还有人在绞尽脑想的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解决这个事儿。

    也有的人,不住地祈祷,希望大明能得天助,真的有好办法把黄河的这个问题给解决。

    ……

    “父皇,薛上书上了奏章,治理黄河遇到了大难题,父皇,你看看吧……”

    武英殿里,朱标单独拿着薛祥的那份奏章见朱元璋,眉宇之间带着一抹化不开的忧愁。

    朱元璋接过奏章,仔细观看。

    看完后点了点头,面带赞许之色。

    “薛祥确实不错,咱没有看错人,让薛祥来治理黄河是对的。”

    朱元璋没说问题,先夸起了薛祥。

    他夸薛祥也是有依据的。

    对一个喜欢治水的人而言,自己之前对他进行的许诺,加上治理黄河的大名声,诱惑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样大的功劳,一般人都会将之给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而不会分润出去分毫。

    可结果现在,薛祥为了能把黄河治理好,却公然上了这么一道奏书。

    可见在功名利禄这上面,薛祥选择了干实事。

    自己给他的那些许诺,还有千古留名的机会,薛祥自然想要。

    可是相对于这些,他还是把黄河给彻底治理好,放在了第一位。

    这样的人值得信任,也值得人为之而欣喜。

    朱元璋很相信,依照薛祥在治河上面的能力,真的想要贪图这些名声和奖励。

    完全不用上这份奏书,可以采用不少的办法将黄河给暂时治理好。

    至少二三十年间,不出现什么问题。

    依照薛祥的年纪,到了那时黄河决口了,他早就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功成名就了。

    又有黄河早些年就经常泛滥的情况在,薛祥治河二三十年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少人会怪罪到他的头上去。

    可薛祥并没有怎么做,这种品质很难得。

    “薛祥确实很不错。”

    朱标对自己家父皇的这个评价给予肯定。

    “只是……父皇,这事儿要如何做才好?”

    朱标自然也希望,黄河能够被彻底的束缚。

    可是黄河的泥沙,确实是个大问题,分外棘手。

    “要不……就按照薛祥所言,先暂时放缓修治理黄河的速度,从全国范围内,召集有才能之士,为治理黄河建言献策?”

    朱元璋摇了摇头:“这个倒不必了。”

    朱标听了自己父皇的话,多少有一些意外。

    父皇花这么大的力气治理黄河,却不想着根治,这可不像自己家父皇的风格啊!

    “治理黄河泥沙的事,咱这边已经有了办法。”

    嗯?!

    朱标眉顿时围着一扬。

    惊喜又意外。

    父皇已经有办法了?这……父皇也太厉害了吧!

    怎么什么都懂?

    “想要治理黄河泥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就要弄明白,为什么黄河多泥沙。

    这是因为黄河上游经过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大雨冲刷很容易就将大量的泥土给带入到河里去。

    在更之前的时候,黄河的水也没这么黄,泥沙含量没有这么多。

    是黄河上游,也就是关中,以及更上面的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植被破坏的严重,没有办法保持水土。

    所以,想要减少黄河泥沙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根本措施,就是恢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

    在那些靠近黄河,而且地势比较陡,不适合耕耘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

    多种树,种草,用树根,用草根来锁住泥土……”

    朱标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办法。

    只是这事儿耗费的时间太久了。

    还有,如今这黄河的河床上,就有着大量的泥沙,河道清理也很困难。

    而且,就算是如同父皇所说那样,在上游大量种植树来减少水土流失。

    可还会有数量不少的泥沙,进入黄河河道,并逐渐的在河床上淤积。

    时间一长,河床还会抬高,还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事儿,同样难以解决。

    朱元璋道:“这是其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针对下游河道清理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束水攻沙。”

    提出并实践束水攻沙的潘季驯,是一个极其有才之人,想到这样的办法来治理黄河。

    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他的思路,其实就是通过一些工程,来制造一把超级大的水枪,利用水的强大冲击力,来把沉积的河床上的泥沙给冲走。

    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床会有大量泥沙淤积,更上游的地方,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就是因为上游地区,河道窄,且落差大,水流湍急。

    水中的众多泥沙,来不及沉淀,就会随着水往东而去。

    到了中下游之后,地势平坦开阔,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

    河水里面所携带的泥沙,便开始沉淀。

    那么,若将河道变窄了,并在将在一些特定的关键地方,修建出一些工程,行束水攻沙之策,让水流重新快速流动。

    泥沙的问题不就被解决了?

    而这个办法,也很符合薛祥所追求的一劳永逸之策。

    虽然做不到如同都江堰那样,一旦建成,便可以万世沿用。

    束水攻沙的工程做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维修。

    可是,只要维修得当,用上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成问题!

    朱元璋这边亲自写信,将植树造林,以及束水攻沙,还有其余一些比较零碎的、他在后世所知道的治沙的办法写下,让人加急送往薛祥那边。

    相信依照薛祥的能力,在看到束水攻沙之策,是能够明白,也能够将之给做出来的……

    ……

    胡惟庸期待满满的等了两天,等来的消息并不是如同他所想的那样,同意薛祥提议,将朝廷的脸面以及朱元璋的脸面都给丢了。

    或者是让薛祥按照现在的路数继续修,对根治黄河的问题置之不理,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

    而是说皇帝这边已经有了办法,给了薛祥指示。

    意外之后,禁不住心中冷笑。

    朱元璋他懂什么治水?也敢在这等事情上瞎指挥?

    且看今后,他在这事上丢多大的丑吧!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1020/128441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