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北府江山 > 第398章 沛

第398章 沛


“兄长要当宋公,小弟自然鼎力支持。”刘道规人还在返回襄阳的船上,刘怀肃特意从广陵赶来。

    朝廷不仅封刘裕为宋公,以广陵、晋陵、吴、会稽等十郡为宋国,备九锡之礼,加剑班三十六人,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权臣三件套样样备齐。

    不过刘道规也被封为沛公,以彭城、沛、兰陵等十郡设置沛国,加剑班二十四人。

    对封国刘道规其实并不怎么在意,但朝廷封的这个“沛公”,就相当有意思了。

    刘家的老祖宗也是从沛公干起的,不过汉高的沛公是县公,而且还是别人的尊称,并非正式任命,相当于沛县首领造反头子的意思。

    朝廷给自己加了一个“沛公”,似乎有意无意在暗示什么……

    刘怀肃接着道:“丞相准备明年亲自率兵北伐,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这么快?兄长的身体……”

    “土断已有小成,建康募兵三万,兵甲充足,士气正盛,丞相欲先平姚秦,而后北伐魏国,克服神州,恢复华夏。”

    “兄长的雄心还是那么大。”

    如果这些话从别人嘴中说出,刘道规就当他得了失心疯。

    灭姚秦机会颇大,如今汉中、弘农、顺阳这些要地都在手中,姚兴自己也被刘勃勃折腾的够呛,外强中干。

    但魏国非同小可,拓跋珪在位的时候,国中叛乱此起彼伏,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到处都在反,拓跋嗣上位后,外和诸国,内抚诸族,国中呈现一片祥和的景象。

    虽然这一切离不开拓跋珪的计口授田和各种改制,但拓跋嗣能坐稳江山,调和各种内部矛盾,压住国中勋贵和豪酋,已经非常难得。

    这两年计口授田转牧为耕,逐渐显露威力,不断增强魏国的国力。

    晋室这些年虽然也在推行土断,抑制豪强,确确实实改善了百姓生存状况,但在刘道规看来,并不彻底。

    晋陵、广陵二郡成了土断的法外之地。

    而且刘裕与几大高门之间也在媾和,高门的确收敛了一些,但本质未变。

    刘怀肃目光一闪道:“唯有北伐,方能捏合各方势力,丞相这两年休养身体,为的就是这一战。”

    “既然兄长一心一意北伐,我必会全力配合,灭姚秦后,其他事再论。”刘道规自然能听出他的言外之意。

    再不北伐,两边就要迎面相撞了。

    朝廷封了一个宋公,再弄出一个沛公,就是想挑拨两边冲突。

    刘道规和刘裕或许不会受多大影响,但下面的将士肯定不会这么想。

    地域冲突和矛盾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如今刘道规代表西府和一部分北府,兼地方势力,刘裕代表朝廷和北府。

    几乎延续了晋室南渡以来的东西冲突,以及朝廷和地方的博弈。

    唯有北伐,才会调和各方势力的利益,寻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其二,刘裕走这条路,其实也是在走桓温的旧路,他现在是宋公,灭了姚秦便是宋王,灭了北魏,便可登基为帝了。

    安排的严丝合缝。

    不管怎样,姚秦肯定是要灭的,这与刘道规的先西征获得战马来源,而后攻打魏国的路数不谋而合。

    刘怀肃想了想,道:“攻打北魏之事……”

    “再看吧,若顺利拿下姚秦,趁势攻打北魏未尝不可,若西征不顺,只能从长计议。”刘道规没将话说满。

    “那就这么说定了,我立即赶回建康,禀报丞相。”刘怀肃极为干练,没在此事上纠缠。

    刘道规望着他两鬓的白发,略感心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一挥间,韶华飞逝,“你我兄弟这么多年方才团聚,何不多留几日。”

    “军情紧急,此番北伐非同小可,秦魏非南燕、谯蜀小国,建康新军还需整训,实在脱不开身,待北伐大业成功,我等兄弟再痛饮不迟。”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刘怀肃一拱手,转身大步离去,下了楼船,乘上一艘三桅艨艟,快速向东而去。

    封恺道:“这么快就要北伐?国中空虚,将士征战连年,军心疲惫,秦魏皆是大国。”

    “不是这么快,是必须北伐,我们国中空虚,军心疲惫,姚秦更空虚更疲惫,不是还有一年时间吗?”

    而且这一次北伐,是刘裕充当主力。

    沈田子沈林子调去了汉中,朱龄石朱超石去了弘农,也算是刘道规提前为他布置好了。

    “然则,丞相只有三四万人马。”封恺似乎在担心,却又有那么一丝其他意思。

    “三四万人马在他手上,灭姚秦足够了。”

    刘裕这辈子就没打过顺风仗,全部都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

    其实柴壁之战后,姚秦就该灭亡了,当时拓跋珪就有顺势杀入关中的野心,只是没能攻破蒲阪,方才退兵。

    封恺道:“属下还有一个疑惑,若北伐姚秦,北魏岂会坐视?唇亡齿寒之理,拓跋嗣君臣不会不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必杞人忧天,拓跋嗣刚刚上位,我军若是打出声势,敢不敢下场还是两回事。”刘道规随意找了个理由。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无论如何,北伐是必然的,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越快越好。

    返回襄阳,一切还是老样子,军府上下忙的不可开交,官吏们兢兢业业。

    得知刘道规升任沛公后,每个人脸上隐隐多了一丝期待,干劲更足了。

    殷仲文提议弄一个盛大的封国仪式,以彰显威德。

    被刘道规直接拒绝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朝廷封的这个沛公,本来就没安什么好心,眼下北伐在即,不宜劳民伤财,一切从简,下一份邸报,立正妻曹氏为夫人,嫡子义兴为世子。”

    “沛公心怀苍生,真仁义之主也。”殷仲文见缝插针的阿谀奉承。

    “你还是叫我大将军吧,沛公二字……不顺耳。”

    刘道规越听越觉得古怪,感觉自己随时都要揭竿而起一样。

    殷仲文一口一个沛公,居心叵测。

    彭城刘氏出自彭城,封徐公、鲁公都行,甚至齐公也可,偏偏弄个沛公,实在有些过于招摇了。

    其实最合适的封号是“楚”,彭城刘氏出自大汉楚王一系,彭城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却被桓玄抢先一步……

    倒是刘裕的宋公比较妥帖,彭城在春秋时,是宋国地界,地位尊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是春秋五霸之一。

    当然,国号也是可以改的。

    “属下亦觉大将军稳妥,威严,还是大将军思虑周详,属下远远不及。”殷仲文小眼珠子一转,立马改口。

    刘道规斜了他一眼,这厮在桓玄手下就是著名马屁精,“行了,少来这一套。”

    “属下告辞。”

    荆襄早就步入正轨,刘道规推行的土断比刘裕更彻底,当地豪族也被迁去了青州。

    山河林泽放开给百姓,没有战乱,到处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至少百姓身上都能穿上一件麻衣,脚上踩着一双草鞋,襄阳城中的商贾增多,南来北往的皮货、纸、茶、丝、绵、稻、粟等物琳琅满目。

    襄阳地位与彭城相当,自古便是重镇。

    刘道规升刘怀慎为襄阳太守,下令荆襄籍的虎卫军将士休沐,明年五月集结。

    原本计划经营中原,但北伐在即,一年时间也经营不出什么,中原有辛恭靖在,其实也用不着亲自前去,便带着剩余的虎卫军走水路返回彭城。

    一到彭城,万人出城迎接,几十个耆老杵着鸠仗献上牛酒,犒赏将士。

    让刘道规有种衣锦还乡之感。

    “沛公!”

    “沛公!”

    到处都是狂热的呼喊声。

    沛公在彭城地界上更是意义非凡。

    殷仲文似笑非笑道:“民心如此,天意如此。”

    这时人群中忽然有人高声喊道:“金刀当有天命!”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1066/128422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