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准备下江南
推荐阅读:我来教你们修仙 让你当德鲁伊,你加入魔门? 海贼:从捡到红发断臂开始 神祇风暴 东京少女们大有问题 巫师:我的职业面板没有上限 修仙:但不是游戏 万界酒店:禁止钢铁侠充电 娘子,别这样! 聊天群:人在诸天,我是牛魔王!
朱由检假装没看到倪元璐的反应,继续端着茶杯说道,“元辅放心,你做的一切,朕都看在眼里。”
“等这次江南之行结束,就要选定三十六功臣了,元辅定当择为头功。”
“这是功臣的事吗?!”倪元璐差点骂出来。
对面要不是朱由检,他恨不得直接给他展示一番什么叫能文能武。
“陛下啊!臣是真的有心无力啊!”
“光是辽东四镇就已经要了臣的老命,更别说还有政务院和朝堂改政这等大事。”
“月余征战,钱粮耗费无度。”
“整个北直隶百废待兴,西边闯贼仍在,北边建奴虽退,然亦要防范。”
“察哈尔道只有个框架,察哈尔等蒙古诸部近五十万牧民也需妥善安置。”
“且今已至六月,距离秋收不过两月之久,今岁秋税还未顾及,江西又起洪涝,川蜀西贼蠢蠢欲动。”
“这些事已经让老臣应接不暇,陛下你居然还想让老臣代为监国五个月。”
“您是真觉得老臣累不死啊!!”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由检都有尴尬。
但要是仅凭几句话,就想让他改变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去江南之后,他可就真的是分分钟几百两上下了,哪有时间在北边浪费功夫。
将茶盏放回桌子上,朱由检话锋一转。
“朕自然知道元辅之劳。”
“可朕也是没办法了。”
“自朕继位以来,早朝晏罢、宵衣旰食,不敢有一刻放松,生怕丢了祖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可朕越是勤政,这大明却烂的越快。”
说到这,倪元璐嘴角不自觉抽动两下。
感情您自己也知道啊……
朱由检继续说着,“朕即位十八载,最后落得了个闯贼百万围城的下场。”
“朕那时才想明白,朕再勤奋,也只是一个人勤奋,可若是朕让天下官员都勤奋,那就是十万个朕!”
“于是朕砍了一批把官当生意做的人,留下了一批勤奋的人,这大明却真就活了。”
“也就是那时,朕才知道,朕该做什么。”
“元辅你看,从黄河以北,官员减了一半,效率却比之前还高。”
这句话倪元璐确实承认,之前在京官员数万,想做什么却掣肘频频。
现在虽然只有数千,各种政务却出奇的顺利。
放往常,光是新建一个州府,朝廷都得用几年时间,现在新建一个道,都成了一桩不值得放在案头的小事。
变化可见一斑。
“但这只是一京而已,我大明有两京十三道!”
“天下还有十万之官!”
“元辅现在虽劳累,却只是一时的,待朕去了江南,整顿朝纲,届时忠臣义士遍布寰中,天下英雄俱聚朝内,元辅还会如此劳累吗?”
倪元璐下意识的想要点头,但立马就反应过来了不对劲。
“不是……”
“陛下啊!我的皇爷啊!”
“您说的道理臣都懂,可臣真的做不到啊!”
“这一桩桩一件件均为国之大事,乃至影响百年国运,都要臣亲力亲为,臣实在是忙不过来……”
说这话的时候倪元璐都快哭了。
要是日常小事也就罢了,可这些事就没有一个小的。
最小的恐怕都要关系数十万黎民生死,一旦有一丝失误,都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他怎么敢啊!
朱由检眼见倪元璐有些松口,当即抓准时机,加大力度。
“朕相信元辅之能,定能妥善处置。”
“元辅也且宽心,朕当然不会让元辅孤身一人肩挑的。”
“朕已命南京史尚书、周王火速入京,辅佐元辅。”
“这京中之臣,也任由元辅驱使。”
“且如此多事,朕又没让元辅一起办好,事也分轻重缓急吗。”
“这……”倪元璐咬咬牙,最终还是点头应下。
皇帝和你商量,是看的起你,若是再扭捏下去,反而不美。
而且这些个事放在平时,哪怕只办成一件,都是可以吃到老的政治资本,更不用说如此多的大事要事。
只要按部就班的办完,他倪元璐最少也要名留青史,成为王安石谢安于少保之类的人物!
“臣定当肝脑涂地,宁死也必不负陛下之厚爱!”
“只是这万般事宜,孰轻孰重,孰急孰缓?”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政务院组建、常备三营建立为急,辽东四镇组建其一、辽东防线重塑为重。”
“既如此……等等!”倪元璐笑容僵硬在脸上。
“常备三营又是什么!?!?”
“朕没跟元辅说过吗?”朱由检刚说完,立马就尴尬了起来。
他好像还真没跟倪元璐提过,当时他觉得倪元璐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就只给了王家彦和黄得功。
谁知道这俩货居然没跟倪元璐说过,你们真就不结党啊?
想到这,朱由检赶忙摆摆手,倪元璐的工作确实多的有点离谱了,再加担子他真怕这个老头死这。
“没事元辅,朕只是想将京营改为常备三营,你知道就好了,剩下的具体事宜朕让黄得功王家彦二人去办。”
倪元璐这才松了口气,反正朱由检在军事上的成就,已经直逼成祖宣宗,轮不到他发表意见,而且他也很赞成黄得功王家彦二人。
有他俩经办,出不了岔子。
“那臣就先以政务院改制为先,同时让英国公和开海伯就地先行组建临时防线。”
“这个你自己看着办。”朱由检无所谓的摆摆手。
说着又从近侍手中接过一卷黄绢,递给倪元璐。
“这是朕给辽东四军设立的编制和具体细节,你拿回去好好看看,然后跟黄得功王家彦他们商量一下。”
“没有什么遗漏之后,就让户部算算需要多少银子,朕给你们拨,让兵部开始筹备组建。”
“除了郑森部和戚远部之外,大明军队随便挑选,朕给你们抽调之权。”
说罢,身边近侍掏出一封圣旨,大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绍膺鸿业,夙夜兢惕,惟虑政枢失统,国本弗宁。兹有内阁元辅、政务院首揆倪元璐,器识宏深,忠勤素著,协赞机务,屡彰勋劳。当此江南巡狩之际,朕欲躬察民瘼,整顿纲维,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政不可须臾荒怠。
特命尔倪元璐,以文渊阁大学士兼领监国之重,统摄百官,裁决庶政。
凡六部诸司、军国机务、钱粮刑名,皆准便宜行事,内外章奏,悉听批答,三品以下官员黜陟,皆得专决。
南京户部尚书史可法、宗室周王朱恭枵,即日入京协理,文武诸臣皆受尔节制。
辽东四镇之防、察哈尔牧民之安、秋税收兑之务,并各省灾赈兵备等事,俱依前议,务从速办,以固社稷。
监国之期,暂以五个月为限。
朕期尔以伊尹之任,周公之忱,总率群僚,克承朕志。若有疑难,六百里加急奏闻,朕自裁之。待朕南归之日,必以功定赏,昭示天下。
尔其慎持钧衡,毋辞劳瘁,钦哉!
崇祯十七年六月。
钦此。”
“臣领旨!”倪元璐跪地行礼,接过圣旨。
朱由检又将佩剑解下,“朕此行时日颇多,京中尚有居功自傲之辈,贪赃枉法之徒,朕赐元辅天子剑,必要时当斩则斩,切记,北直隶不得有失,建奴不得有喘息之际!”
“臣领旨谢恩!”倪元璐再次行礼,而后郑重的接过天子剑。
朱由检这才心满意足的起身离开。
走到门口,又补充了一句,“对了,朕那里有个不错的年轻人,朕也一并留给你。”
“是前刑部员外郎张圭之子张煌言,好好让他练练。”
说罢,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走出大门,乘马离去。
只留下跪倒一片的吏部官员。
……
离开之后,朱由检直接回宫。
跟黄得功王家彦约的是亥时,现在已经马上戌时了。
只要再将常备军的事解决完,那么他就可以放心的下江南捞钱啦!
这么想着,朱由检很快就回到了紫禁城。
吃完一顿简易晚饭之后,黄得功三人也联袂而至。
一番君臣之礼后,朱由检便让王承恩去找几个凳子来。
因为是刚大胜而归,几人心情都不错,而且还有同袍出征的情分,言谈中也较为放松。
然而只是出去搬个凳子的功夫,当王承恩再次回来,殿中气氛却变得格外冰冷。
殿内烛火摇曳。
朱由检的手指在紫檀木案几上敲出急促的鼓点。
黄得功肩甲上的铜钉映着火光,在殿墙上投出张牙舞爪的影子。
梗着脖子跟朱由检对呛,“陛下要的三万常备军,臣就是去阴曹地府也凑不齐。”
“京营能喘气的都算上,够两万就烧高香!您还不让从三千营调兵,不让从别的地方抽人,俺咋也凑不齐啊!”
说到这黄得功就来气。
虽然常备军只要三万人,但可把他愁坏了。
京营虽说经历过数次大战,战力直线上升,但伤亡也大的离谱。
算上五千戚家军,总人数也才堪堪三万五,而朱由检的要求是常备军年龄不能超过三十二岁,不能低于十八岁,身体健全,没有隐性疾病和传染病。
京营适合者不足两万之数,而且还不能全调走。
若是全都抽走训练,那宣府一线和大同河南那边就没有人守了。
现在整个北直隶就指望这三万多人呢。
至于从民间征兵就更不用想了。
李自成来袭前,北直隶就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南迁,本就不剩了多少人。
等到击溃李自成,又有多尔衮来袭。
整个北直隶加起来也不到两百万人。
其中一部分还是从各地勤王师化兵为民的老兵痞。
之前从中选出十万整编为五军营已经将北直隶的底蕴抽干了。
现在想要从民间在征出符合朱由检要求的万名精壮,属实不易。
王家彦从袖中掏出本折子,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在烛火下泛着青白,“昨夜臣与户部连夜核验,京营现存士卒两万八千四百二十七人,按陛下要求的年龄体魄筛选,足额者仅一万九千三百人。”
他顿了顿,指节在察哈尔道四个字上叩了叩,“若算上归附的蒙古部族.”
“蒙古人不可用!”黄得功再次出声,“我大明朝和蒙古鞑子本就血仇,此时折蛰伏也仅是因为我朝兵威之盛,能让蒙古诸部归附已是天恩浩荡,又怎可以化外之民为国朝禁军天子亲卫!?”
朱由检实在是听不下去了,重重敲了下桌子。
“你们一个两个的咋就这么倔呢!?!”
“蒙古人就不是人?!”
“这中原大地追溯至古时也不过河南千里,那时齐鲁大地孔圣故里还是东夷,荆楚之地至秦时亦为南蛮,现今那个不是我华夏之土!?”
“现在又新建察哈尔道,为我大明两京十四道之一,蒙古人自然就是我大明之民!”
“虎山,你要明白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只要让蒙古人吃饱穿暖以后,那他们想的就不再是如何造反叛乱,而是如何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朕还听说过一句话,朕之前也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时戚远才点了点头,“臣也以为如此。”
黄得功还想反驳,却被朱由检按下。
“传旨给阿布奈,就说朕要从察哈尔道八千蒙古勇士为禁军翊卫营。参军者待遇等同禁军,另每户赐草场二里,盐铁配额加三成。”
说罢还专门指了指黄得功,“你亲自去挑人,专要那些跟建奴有血仇的部族,你也仔细看看,蒙古人得知是给朕做禁军,究竟是个怎样的反应!”
“顺便告诉那些个大汗,他们的儿子在京城当禁军,朕给他们建学堂教汉字,五年之后,朕要这些蒙古儿郎比汉人还像汉人。”
王家彦提出忧虑,“恕臣直言,京营老兵历经数战,如今又要与异族同袍,只怕.”
“所以朕才要戚将军亲自操练。”朱由检解下腰间玉带扣在案上,玛瑙镶嵌的龙睛在烛火下泛着血光。
“翊卫营由玄甲骑残部五百、三千营抽调两千精骑、蒙古部八千精骑组成。”
“从明日起,翊卫营每日卯时操演,申时习蒙古战法。告诉那些崽子,谁先学会对方的本事,赏银翻倍!”
“左右金吾营由浙兵五千为基,抽调京营一万五千精锐组成,依旧日日操练,火器为主,兵戈为辅!”
殿外更鼓忽响,亥时的梆子声惊得值夜太监打了个哆嗦。
王家彦伏案疾书,算盘珠子噼啪作响,“若按陛下所言,首批常备军伙食每日需米一升半、肉四两、蛋两枚。三万大军每月耗粮一万三千五百石,这还不算冬衣棉甲.”
“让郑芝龙的船队从南洋运粮。”朱由检指尖点在琉球海图上,“郑森跟朕说福建水师正在改装弗朗机人的夹板船,下月就能走暹罗航线。”
戚远又问,“陛下可曾想过,日日操练见血,士卒积怨如何疏导?当年戚少保在蓟镇”
“所以朕准你们设比武擂台。”朱由检已经将所有问题都考虑了一遍,“小到捉对厮杀,大到两司垒阵,每月都比,胜者得冠军旗一面,全司每人赏银十两,酒肉若干。”
“且每季全军演武,最优者由朕亲赐军旗,昭告天下!”
黄得功吞了口口水,不自觉的说道,“当年浑河血战要有这规矩,老子能带着弟兄们杀到赫图阿拉!”
“不过臣还是有些忧虑,这双层甲配火铳怕是不妥”
朱由检眯起眼睛,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几,“虎山不妨把话说完。”
“鸳鸯阵为什么能破倭寇?就因藤牌手挡箭,狼筅阻敌,长枪刺杀。”黄得功扯开衣襟露出胸前箭疤,“火铳装填要三十息,而军中除重装枪兵外再无其他,若建奴骑兵冲到跟前怎么办?依臣看不如.”
“所以每总旗配五门虎蹲炮。”朱由检耐心解释道,“工部新铸的铜炮能打三百步,霰弹一扫就是一片,且全军只要纪律严明,三段式射击,鼓起则进,鼓声则停,不溃不乱,建奴不足为惧。”
“另增设随军医官,每小旗有一宣慰史,每司均设一宣慰司,监察喝兵血之徒,设立十七禁五十四斩之军法,非战时由廉政院联合刑部兵部共同执行,战时由宣慰司联合主官执行。”
三人互相对视一眼,确保自己的疑问都有了解决方法之后,当即俯身领命。
临走之前黄得功又突然问道,“臣这就去蒙古挑人,不过丑话说前头,那帮狼崽子要是不服管教.”
“那就打服!你黄闯子不就等朕这句话的吗!?”
朱由检没好气的骂了一句,“告诉那些蒙古人,谁能赢玄甲军比武,朕赏他金腰带!要是连京营老卒都打不过,趁早滚回草原放羊!”
“没什么问题就赶紧下去办,朕过两天就要去南京待几个月,希望回来的时候能看到常备军。”
“必不负陛下皇恩!”三人齐声应诺。
朱由检又叮嘱了句,“辽东四镇也别忽略了,要好好配合元辅。”
“臣遵旨。”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1144/128450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