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24章 抽丝剥茧

第224章 抽丝剥茧


“林思成,你会气功?”

    “尽瞎扯,哪有什么气功?”

    “那你怎么能单手提起六十斤的刀?”

    “是技巧:别人只能用胳膊上的劲,但我能用到腿上的,腰上的,胯上的,以及背上的……”

    “那不还是会气功?”

    “叶安宁,你武侠小说看多了吧?”

    叶安宁拍了他一把。

    两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赵修能和王齐志天马行空,又琢磨起来:按林思成的说法,这力气能用到胳膊上,是不是还能用到其它地方?

    也别奇怪,不管是当多大的官,还是在地里刨食。也不管是七老八十,还是二十郎当,但凡是个男人,就没有不琢磨这个的。

    下意识的,两个老男人对视一眼:嘿嘿嘿嘿嘿……

    林思成故作正经,但叶安宁总感觉哪里不对

    正莫名其妙,她眼神一顿,拿指头捅了捅林思成。

    林思成一脸无奈:“都说了,不是气功?”

    “谁跟你说这个了?看……”

    “看什么?”

    “美女!”

    “美女多了去了……”

    “是庄依!”叶安宁往里一指,“看大殿里!”

    不远,就五六米,关圣庙崇宁楼。这里是关圣庙的正殿,既能上香,还能求签,所以游客极多。

    仔细一瞅,庄依跪在香案下,手里捧着三柱香。

    林思成一脸古怪。

    来山西之前,叶安宁和他开玩笑:林思成,庄依的老家就在运城,你信不信我们这次去,肯定能碰到她?

    林思成嗤之以鼻:叶表姐,你知道不知道运城有多大?

    但现在呢?

    叶表姐这张嘴,开过光……

    诧异间,庄依奉香拜了三拜,探身插进香炉。

    工作人员给了她一个签筒,她捧在手里,“咣啷咣啷”的摇了几下,一只木签掉了出来。

    庄依捡起签站了起来,本能的看了一眼,然后就不动了。

    旁边站着一位年轻男子,两人长的很像,他往前一凑:“摇的什么?”

    庄依推了他一把:“你别看!”

    “我是你哥!”

    “哥也不行!”

    说着,庄依捏着签就往外走,但刚一转身,瞳孔突的一缩,心脏“咚咚咚”的跳了起来。

    而后,她猛的扭过脸,直勾勾的盯着大殿里的关二爷。

    刚刚才在神像面前许过愿,求过签,而后一转身,活生生的人就站到了自己面前?

    这难道不是神仙显灵了?

    还有这签……哦对,还有签……就感觉,好神奇,好奇妙?

    一时间,庄依脑子里乱哄哄的,像是搅成了浆糊。更像是有鬼催着似的,眼睛还盯着木签,脚下意识的往外一迈。

    “咣”,脚尖踢到了门槛上。

    “呀”的一声,身体顺着惯性往前倒,手里的签也飞了出来,直直的就砸向了林思成。

    “庄依……”身后的年轻人一声惊呼,手忙脚乱的揪住了她的后领,庄依被勒的眼睛一突,舌头都伸了出来。

    “哥……快……快松开……”

    “不是……那么高的门槛,你看不到?”

    她不是没看到,她是压根就没看。

    年轻人松开了她,不知是勒的还是羞的,庄依脸一红:“林……思成,叶助理,好巧!”

    林思成笑着点头,把签还了回去:“是啊,庄小姐,好巧!”

    喊林思成,就直呼名字,喊自己,就成了叶助理?

    叶安宁抿了抿嘴,顺带着瞄了一眼,但一看,她就愣住了。

    应该是桃木的,不到一指宽,就薄薄的一片,上面刻着几行字:

    乙乙,苏武牧羊。

    营为期望在春前,谁料秋来又不然,直遇清江贵公子,一生活计始安全。

    呵呵,贵公子……这难道不是姻缘签?

    所以,何止是巧……

    看这诗,看她的表情,再猜一猜,庄依求的是什么?

    霎时间,叶安宁恍然大悟:就说又不是没见过,之前还一块逛过公园。只是又凑巧碰到而已,庄依竟然慌成了那样?

    然后又是看神像,又是看手里的签,甚至于那么高的门槛,压根就当不存在?

    因为她看到了林思成。

    眨眼前还在许愿求神,一转身神仙就显了灵,搁谁谁不慌?

    叶安宁盯着神龛里穿着龙袍的关公,又看了看签:真就这么灵?

    十一前,李信芳撺掇着顾明,要把庄依介绍给林思成。十一后,又偷偷带庄依去学校,看过林思成。

    十一前,十一后,算不算秋天?

    正月十四,五个人好巧不巧的碰一块,算不算是春天?

    还有后面这一句:直遇清江贵公子?

    清江泛指水,兴庆宫景龙池那么大座湖,算不算是水?关键是那天,他们正好就是在景龙池边碰到的。

    林思成又算不算贵公子?

    当然算:年少,多金,还有才。长的好看不说,气质谈吐更好……这不是她说的,是舅妈说的。

    包括舅舅也时不时的感慨:一块出去,林思成比他这个真二代还像二代……

    脑子里转着乱七八糟的念头,叶安越想越觉得古怪。

    庄依接过木签,眼底泛起几丝尴尬,又连忙介绍:“林思成,叶助理,这是我哥!”

    林思成点点头:“庄总好!”

    “呀,林老师?信芳和庄依经常提起你,我还认识顾明,也认识方静闲方总,他们也经常提到你……”

    “不瞒林老师,我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请你出来坐坐,但感觉太冒昧,就没敢开口!”

    庄子敬絮絮叨叨,连忙伸手,“相请不如偶遇,林老师,今天一定要赏光!”

    起初,林思成还有些狐疑,心想认都不认识,这人是不是热情的有些过头了?

    但一听顾明和方静闲,他就明白了:不说顾明,就说方静闲,要不是林思成帮忙,那樽危料观音就砸她手里了。

    之后,林思成从浙江弄来的那件玉佛也卖给了她,林思成鉴玉的手段有多高,方静闲一清二楚。

    包李信芳也清楚,既然都认识,肯定会讲。

    而恰恰好,庄依家里干的就是珠宝生意……

    他笑了笑:“叶总,真是不凑巧,待会还约了客人,要谈点事情!”

    庄子敬也不在意:“没关系,看林老师哪天方便,什么时候都可以!”

    顾明的朋友,也约等于朋友,左右不过一顿饭,林思成答应了下来。

    又介绍了一下王齐志和赵修能,互相换了手机号,兄妹俩才告辞。

    临分别时,庄依看了看林思在,又看了看叶安宁:“林思成,叶助理,你们哪天有时间,我请你们到河津玩……”

    “我们那儿有大禹治水的禹口龙门,还有和永乐宫齐名的真武庙(元代九龙庙),还有夏朝高谋庙、薛仁贵寒窑……”

    “呀,这么多古迹?”林思面刚要说话,叶安宁抢先这一步,一幅惊喜的模样,“有空一定要去一下,庄依,到时候给你打电话!”

    庄依笑容一顿,点了点头。

    看了看远去的两兄妹,又看了看撇着嘴的叶安宁,王齐志“嘁”的一声。

    叶安宁没说话,偷偷的翻了个白眼。

    她当然知道舅舅是什么意思:李贞不比这个庄依漂亮?

    就林思成外和内刚,刚的不能再刚的性格,能看上这种瘦弱的跟鸡仔似的姑娘?

    叶安宁,你都多余担心……

    照这么一想,心里松快不少。叶安宁看着关帝像,有些狐疑:“林思成,看庄依那一支,好像挺灵?我要不要求一支?”

    “灵,你从哪看出来灵了?”

    林思成一脸古怪,“再说了,那签也就一般,就算灵又能灵到哪?”

    “我看喻意挺好呀?”叶安宁半信半疑:“你会解?”

    “关帝签又不是多高深?我直接给你说答案……”

    “那是关公签的第十二签,断曰:才名迟,财未至,病改医,讼最忌,行人归,孕生贵,显宦遇,方吉利……”

    “东坡(苏东坡)解:做事迟疑,求财未遂,临江贵人,望之如意!万一他求,徒劳心志,且谨践修,以俟时至。”

    “碧仙(碧仙元君)注:凡事苦难成,好事反伤情,从今逢引掖,好事尽皆亨……”

    “知不知道这三句是什么意思?除了求财求孕,其它的越求越差。再说了,灵不灵还不一定……反正我觉得,也就是求个心理安慰……”

    听到“只能求财求孕”,叶安宁的心情顿时好了起来:“心理安慰就心理安慰,我也去求一只……”

    话都没说完,她就进到了大殿里。

    不便宜:上香十块,求一签再十块,签带走再加五块。

    叶安宁不带一点儿犹豫的,当场付钱。

    还挺虔诚,闭着眼睛捧着香,念叨了好久才插进香炉。然后摇签筒,又捧着一支签走了出来。

    “林思成,快快快,帮我看一下!”

    林思成瞄了一眼:甲壬,宋太祖陈桥继位,张京兆画眉。

    望渠消息向长安,常把菱花仔细看。

    见说文书将入境,今朝喜色上眉端。

    他一脸古怪:“你翻着签筒挑的?”

    “哪有,就摇出来的?”叶安宁踮着脚尖,“这签很好吗?”

    “当然!”

    关帝签一百支,从凶到吉排列:下下十九,中下一支,中平二十四,上上签八支,中吉二十七,上吉十八支。

    而大吉签,就只有三只,这就是其中之一。

    林思成点点头:“你求的什么?”

    “不告诉你!”

    “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给你解?”

    叶安宁迟疑了一下:“都求!”

    啧,这签,还真就什么都能求?

    “断曰:名与利、必至头、讼即胜、病即瘳、孕生男、婚可求、行人至、百无忧。”

    “东坡解:谋望已久,忽得好音。音书到手,喜在目今!利有攸往,财获千金。所谋遂意,凡事称心……”

    林思成还了回去:“懂不懂什么意思?”

    当然。

    万事如意,事事顺心,想求什么就有什么。

    关键是那句:谋望已久,忽得好音……

    “哈哈……回去我就供起来!”叶安宁瞄了林思成一眼,“你也去求一支?”

    好人谁求签?

    林思成摇头:“走了!”

    叶安宁不以为意,乐滋滋的往怀里一揣。

    赵修能和王齐志面面相觑:说谁关帝签不高深?

    要那么好解,这庙里的香火能这么好?

    就感觉,林思成学的杂还是其次,关键的是,他是真的懂……

    又逛了一会,差不多快四点,几人商量着先去吃饭。

    也是巧,刚出庙门,摊老板的电话打了进来。

    赵修能正要接,林思成往前一指:山门前的车场里,胖老板靠着皮卡,手里拿着手机。

    顺手挂断,几个人走了过去。

    胖老板收起手机:“两天没联系,我还以为你们不要了呢?”

    东西当然要,但这是个老油条:你越是追的紧,他价格越是绷的高。所以林思成和赵修能谁都没联系。

    直到昨晚上快到十二点,胖老板才给赵修能打电话,说是今天把瓷片拉过来……

    林思成笑了笑:“来回三天,老板去的地方挺远吧?”

    “是不近!”老板模棱两可,打开皮卡车的斗门,“先说好,一箱少了一千我不卖!”

    “好!”

    应了一声,林思成和赵修能跳上车斗。只是一眼,两人顿住,又对了个眼神。

    足足五大筐,全是瓷片,但并非全是青花。

    仔细再看:有青花纹的大都是洋蓝釉。土青料也有,但只有极少的几片,而且老化迹像明显要比之前的那些浅很多。

    再看其它瓷片:有白瓷,有青瓷,甚至还有黑彩瓷和黑地白绘花与剔花瓷。

    看胎质,大差不差。但土泌极重,一看就知道挖出来不久。

    但这不是重点,而是年代:有新有旧,老化不一。比较新的那几片也就八九十年的光景,最多不超过一百年。但旧的那几片怎么看,都像是七八百年前的东西?

    七八百年是什么时候?

    元,更或是金?

    最关键的是,胎质基本一模一样。和前天的那些比,同样一模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

    等于这些瓷片用的都是同一种瓷土,应该产自同一个地区,乃至很可能出自同一座窑口。

    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是一座窑从宋代烧到了民国。

    说起来很长,其实很快。两人就瞄了一眼,然后就跳下了车。

    胖老板愣了一下,不知道这两位是什么意思。

    赵修能掏出烟盒,给他散了一根:“老板,你这才几片青花,就敢要五千?”

    “青花都被我挑差不多了,瓷片就这些!”

    胖子接过烟又给赵修能点着,“但成器多的是,要不再看看?”

    “就你摊上那些青花,其它的再有没有?”

    胖老板摇头,赵修能叹了口气,“暂时就这些吧,总共一千,行我就拉走!”

    “再加点,再加点……”

    只当他们只要青花,胖老板挤着笑,又看了林思成一眼。

    乍一看,兴致缺缺,连谈价的心思都没有。但在一块这么长时间,不管是王齐志还是叶安宁,对他不要太了解:

    赵修能明显是在吸引老板的注意力,林思成看似无所事事,其实应该在找什么东西。

    抽了半根烟,差不多三四分钟,赵修能也谈好了价格:五筐一千五。

    林思成也围着车转了一圈。

    大奔和大切开过来,三两下搬上去。赵修能一边掏钱,状似不经意:“老板,你再给我交个底:这上面土沁这么多,不会是从墓里挖的吧?”

    “放心吧,什么人的墓里能葬这么多瓷器?”胖老板拍着胸口,“就废瓷坑里挖的。”

    “运城还有废瓷坑,没听过啊?”

    “谁说没有?”胖子嘿嘿一笑,豆豆眼里泛着精光,“几位老板还想要的话,我再去拉!”

    果不愧是老油条,说话滴水不漏。

    知道试不出来,赵修能再没有试探,痛快的付了钱。

    等皮卡车出了车场,王齐志捡起筐顶上的一块青瓷片:“这瓷片看着挺老?”

    “是挺老!”林思成点头,“应该是宋瓷!”

    啥东西?

    五个人齐齐的一怔愣,包括赵修能。

    他能断定,那几片白瓷和青瓷应该在元朝左右,或是更早一些也说不定,但他至多能断到金代,根本就没敢往宋朝那么远想过。

    如果是宋,两宋时的山西,只可能是北宋……等于离现在一千年左右!

    “应该仿的是柴窑和汴京(开封)官窑的天青釉,略微做了改良,呈色更为淡雅,更为润亮……”

    林思成又把瓷片翻了过来,“胎体很薄,质地细腻,十有八九是贡瓷……”

    五个人直戳戳的看着,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能在地摊上捡到大明天顺青花也就罢了,这次更夸张,竟然成了北宋贡瓷?

    好久,赵修能皱起眉头:“北宋时,山西好像没出过名瓷?”

    林思成点点头:“如果梳理史料文献,确实是这样。”

    如果按照史学家的论断:自唐玄宗以后到元朝这五百年间,山西一直处于四战之地。

    先是安史之乱,而后是辽,再是金,最后是蒙元,连年征战不休,山西本土的窑口压根就没发育壮大的机会。

    反倒动不动就断烧,连本地民间日用瓷都无法供应,还得从长安和汴京进货。

    但林思成觉得事无绝对,就如建窑黑盏:宋以后,都知道黑釉兔毫盏为宋代贡瓷,却不知道产自哪。直到建国后考古发掘出福建建窑,才最终明确产地。

    还有寿州黄釉,同样只知道属于唐代贡瓷,直到发掘安徽省HN市武王墩一号墓,挖出相关文献,才知道产地在寿州。

    与之相比,正因为山西连年征战,所以好多文献、乃至遗址都毁于战乱之中。

    所以,山西不一定就没有贡瓷,无非就是遗址大不大,埋的有多深,好不好找。

    他想了想:“老师,赵师兄,要不先试着找一找?”

    “对,找一找!管是天顺青花,还是宋瓷,能找到其中之一就行!”王齐志用力点头,“更说不定,全都能找到!”

    几个人深以为然。

    不管是新瓷片,还是老瓷片,胎质几乎一样,说明用的是同一类型的瓷土。只要能找到瓷土矿,就有可能找到窑口……

    “看胖老板的语气和神态,应该就是从运城本地寻摸来的。赵师兄,你隔两天就联系一下,看能不能再套出点话来,实在不行,就花点钱!”

    赵修能点点头,但他觉得可能性不大:那家伙是个老油条,够精明不说,心还够黑。

    你只要敢掏钱,他就敢一点一点的给你挤牙膏……

    “伯恒,仲安,明天吧,你们俩拿几块新一点的瓷片,先到万荣去问一问,看能不能问到点消息!”

    “记得,不要问什么青花,宋瓷,就问晚清民国的时候,当地或附近有没有办过瓷厂。而且十有八九是官营的那种……”

    两兄弟齐齐答应。

    王齐志托着下巴:晚清民国,乃至官营他都能理解。

    因为洋蓝钴料是光绪后才从国外引进的,虽然便宜,但用的都是化学调配工艺。山西工业相对落后,如果没有官方指导,基本烧不出来。

    “但林思成,你怎么知道是万荣?”

    “不一定就是万荣,也或许是周边!”林思成端着下巴,“皮卡车的仪表盘上放着一张过路费的发票,上面是手写日期,就是今天,还盖着万荣县交通局的收费章。”

    王齐志恍然大悟:怪不得他围着皮卡车转了一圈?

    “老师,还要麻烦你去一趟市政府,看能不能从工业局或是市傅借一间化验室。我试着分析一下,看能不能找出点地域特征……”

    王齐志点头:“放心!”

    技术不能公开,但借间实验室问题不大。

    叶安宁举了举手:“我干什么?”

    “你不征集文物了?”

    “都说了舅妈帮我搞定!”

    呵,还说不是来凑热闹的?

    林思成想了想:“你要真闲的没事干,回去后,你帮小刘(资料员)查资料吧!”

    叶安宁嘟嘟囊囊,林思成没听清。

    挨个分派完,几人上了车,林思成趁机梳理思路。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人家能申遗的技术肯定不能白要,最好是用技术交换。

    按他最初的的打算,来了后找点珐华器的样本,也算有了借口。然后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技术,再和市里有关部门商谈。

    这可是能填补地方历史和科技工艺空白,甚至后来被省政府尊为“山西三宝”,年年都开省博会的东西。到时候别说绛州澄泥砚,就运城的这几项国家级的工艺,哪个换不来?

    稷山的金银细工、螺钿(金银漆艺)、剔犀(漆器髹饰)、芮城的永乐宫木雕……当然,暂时都用不了,也腾不出时间研究。但迟早都能腾出时间。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珐华器这玩意,竟然连山西都少的可怜,就几家博物馆有?

    其他地方倒是有,还挺多,足足一吨。但这会儿正和一号沉船沉在南海海底,他去了能捞出来是咋的?

    不过还好,东边不亮西边亮,阴差阳错,碰到了一块大顺青花不说,甚至还有宋瓷?

    要是能把这座窑口找出来,同样能填补地方历史空白:迄今为止,运城还没有发现过任何制瓷遗址。

    但能在哪?蒲州?

    林思成捏着白瓷片,又琢磨起来:这是古文献上,运城唯一一处制瓷及窑口的史料记载。

    《饮流斋说瓷》(清代许之衡著)记载:珐华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器最佳……说白了,就产珐华器那地方。

    蒲州即即现在永济,YC市县级市,但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地方政府找了二十年,别说窑,连个废瓷坑都没找到。

    而且看这土质,和蒲州珐华器的胎质也不太像……

    琢磨了半天,一直到了酒店,却了无头绪。

    下了车,林思成又想了起来:“伯恒,你和仲安去了万荣,除了找瓷厂,记得再问问废瓷坑!”

    赵大点了点头。

    他爹和胖老板套话的时候,他就在边上,那胖子说的就是废瓷坑。

    而凡烧瓷的窑口,无论大小,必有次品残器,一般都会就近埋掉。找到废瓷坑,基本也就找到了窑址。

    “师父,要不要顺便问一问瓷土矿?”

    “也可以问一问,记得先让小刘查查周边的矿山资料!”

    “好的师父……”

    一边交待,一边把几筐瓷器搬上楼。

    坐进电梯,林思成盯着那几只筐:“赵师兄,这是红荆条吧?”

    赵修能不明所以:“对!”

    “这不像是手编的,应该是机编。而且还这么新,十有八九是那胖老板从街上新买的……”

    林思成突发奇想,“赵师兄,你记得交待一下伯恒和仲安,去万荣的时候,把这筐也带一只,去了后顺便问问,看哪个厂产的。”

    “哦对了,再问问当地做不做黄米炸糕,就硬糜子做的那一种……皮卡车的副座上扔着半袋,糖心还未凝住,估计是胖老板急着赶路,路上买的午餐……”

    赵修能和王齐志面面相觑:之前是过路费的发票,这会儿又是筐?

    然后,又是硬糜子炸糕,甚至知道是胖子的午餐……就围着车转了一圈的功夫,你这是发现了多少线索?

    怪不得陈朋一门心思,要把他弄去当警察?

    暗暗嘀咕,电梯到了楼层,套房里摆不下,王齐志直接租了一间会议室。

    桌椅全部清空,所有的瓷器全部倒了出来,九个人跪在地毯上,一块一块的分拣。

    林思成捏着两块瓷片,嘀嘀咕咕:“白瓷的胎质这么白,铁含量应该极低。还这么细,应该是高铝、高钾粉质黏土……对,碱性长石、石英……”

    “这一块,却又这么粗?还有煤渣,砂粒……咦,吕梁山瓷土……黄河河滩黏土?”

    说着说着,他腾的站了起来:“伯恒,别去万荣了,到了万荣再往西,往黄河两岸走,靠近吕梁山南麓一带……”

    “我想想……”林思成掰着指头,“那里除了万荣县,还有韩城、临漪、乡宁、合阳、河津……嗯,就这六个地方!”

    一群人面面相觑:这才几分钟?

    叶安宁怔了一下,又眯了眯眼:庄依的老家,不就在河津?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1204/128440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