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新政变法
推荐阅读:女帝座下第一佞臣 重生之我是剑修 记忆曝光!哥哥们痛哭流涕求原谅 天篆玄机录 玄门伪佛:黑莲镇魔 妖怪不要跑 被贬后,我靠写黑料震惊权力圈 妃常枕边风 全家偷看我记忆杀疯了,我负责卖萌 穿越之我在南宋那些事儿
春天的风吹到了江陵!
随着汉中王传下的一道诏令,百姓欢呼奔走:从今年开始,只收田赋,免除口赋,无田的百姓不再纳税。
但与此同时,所有田产都要重新测量登记,没有田地的百姓登记户册后,可按照人丁分田,三年内免赋税。
消息传出,满城欢腾,百姓无不称赞汉中王恩德,以前隐匿的人口都纷纷报上来。
从武陵回来的马良看着数据,慨然道:“不想经历一场兵变,江陵人口不减反增。世子这‘摊丁入亩’的良策一旦全境推行,必将人丁兴旺,万民归心呐!”
“阿斗此番改制,足比商鞅变法。”
刘备欣慰而笑,旋即又叹道:“荆州刚经兵变,豪族多被铲除,此策方可顺路推行,但在益州境内,恐怕……”
世家豪族的土地田产最多,但常瞒报人口,偷税甚至不交税,江陵被清洗一遍,没有什么阻力,但要在其他地方,很可能还会引起兵变。
“父王不必担忧,自古只要我们的政策是为百姓,何惧他豪族反对?”
刘禅却冷笑道:“豪族闹事,比之张角黄巾之乱又如何?”
刘备双目微凛,点头道:“张角他们之所以发动浩劫,皆因百姓无地可种,无处可去,才不得不铤而走险。”
从底层走上来的人就是不一样,刘备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本质。
刘禅道:“圣人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我们以民为本,不再依赖世家豪族,必将再造大汉。”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再造大汉!”
从起兵之日开始,他就以高祖为榜样,以世祖为楷模,矢志匡扶汉室。
但常思二帝所创基业,最后都腐朽没落,始终不得其解,没想到今日却被刘禅一语道破。
其实以民为本,自古就有不少圣人提出,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马良叹道:“此政虽利百姓,却不利豪族,目前只在江陵推行,但消息传出,恐怕会引起人心动荡。”
刘禅点头道:“任何一项改革都难免流血牺牲,甚至不亚于一场战争。商鞅变法,也被宗室反对,甚至遭到士族污蔑至今。”
“但没有商鞅,何来的强秦,又何来的华夏一统?”
“阿斗言之有理,变法亦是战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在平乱之时一并推行新政,否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刘禅一句话,让刘备瞬间坚定起来,抚须道:“若有什么骂名,便让孤来一人来背吧!”
刘禅听得一阵感动,这就是那个一心为民,矢志不渝的昭烈帝。
原本他打算借着关羽现在的威望,先在荆州推行新政,等自己上位以后再全面推广。
但刘备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他愿意主动承担这个风险和恶名,为自己铺平道路。
这不仅仅是老父亲对儿子的溺爱,也是对大汉再兴的担当,更是对天下百姓的怜悯。
其实刘禅想告诉刘备的是,现在改制,可比后期容易多了。
尤其明朝之后,给了官僚豪绅免税特权后,再想改制那就是让他们割肉放血。
不过这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先从江陵开始,再调整利弊慢慢修正。
正讨论新政的时候,糜威带着一人匆匆进来,禀报道:“上庸刘将军派人送来急报。”
“哦?”刘备眉梢一挑,刘封不亲自来江陵,派人送信是什么意思?
“刘将军经过襄阳时被关将军留下,命属下送来孟达书信。”
那人进门跪地,拿出一封沾血的书信,所有人都脸色微变。
“到底发生何事?”刘备猛地站起来,难道刘封和关羽动手了?
“上庸守将孟达联合申耽兄弟叛乱,被刘将军和傅将军及时平定,临死前留下遗书给大王。”
“孟达匹夫,安敢叛吾?”刘备大怒,让糜威接过书信,又问道:“奉忠现在如何?”
来人答道:“关将军请他进城做客,怕耽误军情,命属下来报信,属下并未进城。”
“云长,你千万不可犯糊涂啊!”
刘备眉头紧皱,他自然知道叔侄二人不和,但又不好相劝,没想到竟会埋下如此隐患。
将书信拆开,匆匆扫了一眼,团成一团扔在地上,大骂道:“孟达反复小人,安敢以文辞戏孤?死有余辜——”
“父王,孟达之乱已经平定,不必追究,当务之急还是大哥和二叔的恩怨啊!”
上庸之乱早刘禅早有预料,既然他们真的反了,也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隐患,一劳永逸。
但他也没想到,关羽竟把刘封半路给扣下了,到底有何用意?
无论如何,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又奉命南下,关羽公然拦截,公报私仇,这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
“备马,立刻去襄阳!”
刘备哪能不知道这事的严重性,决定亲自去见关羽,让法正和马良辅佐刘禅。
法正今天正在华佗那里看病,刘禅送刘备出门,对随从吩咐道:“快去请先生来!”
回到房中,看地上的绢布还带着血迹,倒好奇孟达起事前写了些什么,难道是告刘封的状?
展开来一看,却是一封辞职表,不过写的水平相当之高:
臣达伏地思忖,殿下欲效仿伊尹、吕尚之伟业,追慕齐桓公、晋文公之功勋。如今大业初创,正需借重吴、楚之地势,故而天下有志之士,皆望风而降,归顺殿下。
臣自归附殿下以来,所犯之过,如山堆积,臣自身尚且知晓,何况殿下明察秋毫乎?今朝廷之中,俊才如云,群英荟萃,臣既无辅佐殿下之能,又无统领三军之才,却忝列功臣之列,实在惭愧难当。
臣闻范蠡深知进退之道,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舅犯亦曾谢罪于君,徘徊河上,终得善终。此二人皆于风云际会之时,急流勇退,何也?不过欲明去留之分,保全身家性命耳。
臣本卑微,无赫赫之功,却蒙殿下不弃,收留于帐下。臣私慕前贤,早欲远离是非之地,以免日后受辱。
昔日申生至孝,却遭亲父猜忌;伍子胥忠心耿耿,却被吴王赐死;蒙恬开疆拓土,却遭腰斩之刑;乐毅破齐有功,却遭谗言陷害。
臣每读其事,无不感慨涕零;今亲历其境,更觉痛心疾首。
近日荆州一役,江东大败,关将军攻城拔寨,威震中夏。惟臣于出兵之际,自请前往房陵、上庸之地,而后又欲辞官归隐,放逐于山林之间。
臣料想殿下圣明,必能体察臣之心意,怜悯臣之举动。臣实乃一介小人,不能始终如一,侍奉殿下。自觉职小位卑,岂敢言兴汉乎?
臣常闻“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玷其名”。
臣虽不才,亦愿谨守此道,望殿下亦能勉力前行。
臣不胜惶恐,谨此上表。
(https://www.2kshu.com/shu/91444/4954740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