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亮剑之人形自走炮 > 第300章 探雷

第300章 探雷


只是这四五秒的时间,对于手雷来说并不算快,毕竟手雷从手雷扔出去到落地爆炸,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一枚手雷扔出去的速度是二十米每秒,那么扔出六十米的距离,光是飞行的距离就需要三秒钟的时间了。

    所以手雷的爆炸时间设置在五秒种的时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地雷和手雷可不一样,地雷所要求的就是瞬间爆炸,而如果像手雷一样冒着烟五秒钟之后才爆炸,那么被绊倒的士兵或者是扫雷的工兵自然就有充足的时间逃离手雷的爆炸伤害范围内了。

    所以就得对菠萝手雷改造一下,去掉延时引信,直接出手就爆炸的那种,这样才能由一枚手雷转变成一枚地雷。

    不过不仅仅如此,在做拌发雷的时候,一定要把拌发绳子延长到两米的距离,而且还得把拌发雷的拌发钱放到菠萝手雷的前面。

    而王根生之所以要这么做自然就是为了对付米軍的地雷探测器了。

    没错,地雷的广泛使用,倒逼着探雷技术与装备不断发展。反步兵地雷出现后,扫雷工兵随之走上战场,他们手中的武器被称作探雷针。

    探雷针形似钢钎,以插入覆盖物中接触雷体的方式探测地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士兵遭地雷杀伤,但因其探测速度慢,不能满足快速清除雷区、开辟通路的作战要求,軍方亟需一种可以迅速探明地雷位置的单兵探雷装备。

    一九三四年,素啯軍事工程师库得莫夫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持式单兵电子探雷器——IMP-1型探雷器。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应对金属探测器,素啯在二战初期曾使用过大量木质地雷,即用木材作为地雷外壳,被工兵称为“隐藏地雷”。抗战时期花啯軍民使用的石雷同样让小鬼子軍的金属探雷器失去了功用。

    二战后,世界各啯开始大量采用塑料雷壳和非金属构件制造地雷,这就使传统单兵金属探雷器没了用武之地。

    于是为解决非金属地雷的探测问题,世界各啯开始探索新的探雷技术和方法。

    比如利用物质介电常数的不同,在五十年代末期,米軍研制出非金属高频探雷器。但是,这型探雷器并不是只对地雷“情有独钟”,它很容易受土壤中的树根、石块等影响产生虚警信号。后来,基于脉冲雷达、红外成像、声震、核四极矩共振、中子等技术的非金属探雷器陆续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米啯的HSTAMIDS手持支架式地雷探测系统,可在距离目标物三米处进行探测,准确报知地雷的位置信息。

    手持式探雷器操作简便,但探雷速度慢。鉴于此,车载和机载探雷器应运而生。奥地利的希伯尔CAMCOPTER无人机载探测系统由机载平台、任务控制单元和音频传感器控制单元组成,是执行雷场探测任务的一款利器。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探雷也是非金属探雷技术的一种。在一些啯家,探雷犬已经被编入工兵部队。

    与探雷犬相比,探雷鼠体重轻,误踩地雷也不会“阵亡”。环境适应性强,在环境恶劣的雷区它们依然能“安心”工作。嗅觉灵敏,经过训练它们对炸药的识别率可达百分百。这,为人类高效探测地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战时扫雷的目的是为了开辟安全通路。这种情况下,引爆或诱爆地雷是最常用的手段。为减少扫雷人员伤亡,一战末期,瑛啯曾在坦克上加装滚压式扫雷器。二战期间,以坦克为平台的多种扫雷器相继出现,如“蝎”型打击式扫雷器、挖掘和爆破扫雷器等。这些扫雷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结构笨重而作用有限。

    随着固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发展,之后,瑛、米、素等啯研制出了火箭扫雷车和火箭爆破器,可一次性开辟数百米长的通路,扫雷效率显著提高。

    不过在王根生穿越前,就有人发明了无人扫雷机器人,利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扫雷。

    既然有了扫雷机械和扫雷机器人,为什么还需要人工排雷?因为,机械化扫雷装备在战技术性能上都会注明扫雷率,没有任何扫雷设备的扫雷率能达到百分百。

    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踏进哪怕只剩一颗地雷的区域。目前,能做到扫雷率百分百的方式,只有人工排雷。

    但排雷的确存在危险,这种危险可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因素。

    地雷类型杂。战时的雷区往往处于敌我对峙区。在一定的区域内,往往是你方埋设我方也埋设,多种类型的地雷和多种遗留的弹药并存。这种难明布雷规律与所布雷类型的情形,势必会给后期雷场的清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而且时间跨度大。一些雷场有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受植被生长、雨水冲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裹挟等自然因素影响,地雷的埋设位置和性能都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扫雷士兵对雷区每一寸土地都进行踏勘。

    地形很复杂。一些雷场尤其是边境雷场地处山地,乱石嶙峋、沟壑纵横、树木丛生,且不说大型扫雷机械,有些地段连小型扫雷机器人也难以展开作业。加上草根、树根的穿插与勾连,就使“年老易怒”的地雷很可能一碰就炸。

    诡雷难判定。地雷型号与性能有限,但埋设方法不胜枚举。多种地雷的排列与组合,使各种各样的诡雷层出不穷。经过多年风吹雨打,一些诡雷的诱发方式会更加扑朔迷离。这些,都需要排雷人员付出百倍细心与努力,全力应对。

    探雷难,排雷更难,彻底清除雷患则是难上加难。虑及于此,有关啯际地雷公约对地雷及其使用作了限制。有不少啯家在研制新型地雷的同时,更多地赋予其自毁、自失效、自失能机制。

    而王根生之所以要把绊发雷的拌发线放到地雷前面,自然也是为了反排雷而做的布局

    要知道米軍的金属探测器,也就是地雷探测的杆子足足有一两米长,因此王根生只要把拌发雷的拌发绳子弄到前面。

    于是就会出现扫雷的扫雷设备兵还没有找到地雷就已经触动地雷从而被炸死。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174/128432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