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06章 得罪了大银台还想跑?

第206章 得罪了大银台还想跑?


辽东?

    许篈这位朝鲜的书状官有些疑惑,他不明白苏泽为什么会关心辽东的事情。

    但是许篈还是老老实实的讲起了自己前往京师的见闻。

    “苏翰林,学生在辽东的时候,遭遇了一次建州三卫的叛乱,驿路曾经一度断绝。”

    “这次叛乱被辽阳总兵李成梁带兵击溃,驿路很快恢复了通畅,学生也得以继续出使。”

    苏泽问道:

    “这次叛乱的是建州女真的哪一部?”

    许篈说道:“还不是建州右卫的王杲。”

    “王杲?”

    苏泽本以为会听到更熟悉的名字,这王杲是谁?

    许篈说道:

    “王杲曾经朝廷敕封的建州右卫指挥使,此人控制了辽东水渡,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

    “自从前些年辽阳总兵李成梁移镇蓟州后,辽东的女真就经常叛乱,这王杲就经常叛乱,一旦战败就逃到鸭江边上,我朝鲜深受其害。”

    果然,比起大明在辽东的军情战报,朝鲜人其实对建州女真的崛起更关注一些。

    原因也很简单,女真崛起后就经常侵扰朝鲜的北境,朝鲜多次派遣使者向大明求援,但是大明都没有理会。

    苏泽记下了王杲这个名字,准备以后向兵部打听一下建州女真的事情。

    原来在这个时期,建州女真就开始崛起了。

    女真的崛起,其实就是大明朝廷一再放纵的结果。

    最早起源于正统五年的建州卫内迁。

    建州卫原本是大明设置在边疆的羁縻卫所,成员就是归化大明的女真部落。

    在正统年间,辽东总兵官曹义奏请建州三卫内迁,“建州三卫残破,宜徙辽阳东山及苏子河,以固藩篱”。

    结果就是建州三卫占据辽东山险,成化年间频繁劫掠抚顺、清河堡。

    三卫时叛时降,辽东的军事压力倍增。

    成化年间,明廷采用“剿抚并施”,算是重新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成化年间的几次“犁庭扫穴”,焚毁建州村寨五百余处,又强行将建州女真迁到了辽阳等地。

    但是这一次的内迁,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辽东的土地矛盾本来就很大,辽东都司屯田仅拨贫瘠土地予内迁部众,这些内迁的女真人,不仅仅没能成为大明辽东的屏障,反而成了辽东的不稳定因素。

    原本想要通过内迁来“以夷制夷”的权宜之计,最后让辽东女真人成为心腹大患。

    而苏泽关心朝鲜使团,也是因为朝鲜因为女真的劫掠威胁,比大明更加关注女真的情报。

    之所以大明面对屡次叛乱的建州女真没有办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女真人一旦叛乱失败,就会逃亡朝鲜交界的鸭江地区。

    到了这时候,大明的军队就没办法继续追击了,最后也只能采取招抚的方式,姑息女真人的叛乱。

    如果能强化和朝鲜的关系,两路夹击女真,或者干脆利用舰队在鸭江附近建设据点,是不是就能彻底清剿女真的威胁?

    苏泽思考过这个计划,但是他很快意识到,女真人的崛起,其实还是大明在辽东控制力的缺失。

    从建州卫内迁开始,就是大明在失去对辽东的控制力。

    大明的影响力衰退,自然有新的力量填补上来。

    大明因为短视的政策,主动放弃辽东的影响力,那就算是不是建州女真,也会有其他部落崛起。

    所以在清剿女真部落的同时,必须要填补辽东的力量空白。

    只有这样,才能让辽东长期稳定下来。

    好在还有时间。

    现在的蓟辽总督,是曾经协助胡宗宪平定东南倭乱的谭纶。

    而现在的建州女真,也只敢劫掠商路,遇到大明正规军都是要逃跑的。

    而且女真崛起,还和抗倭援朝有很大的关系,抗倭援朝葬送了大明北方的精锐部队,给了女真崛起的契机。

    如今这些条件都还没凑齐,辽东女真在朝堂看来并不是什么大患。

    这也是苏泽很少见到辽东奏疏的原因。

    苏泽送走了许篈这位朝鲜的书状官,开始思考继续加强和朝鲜联系的事情。

    苏泽提起笔,将刚刚的提议写成了奏疏,趁着沈一贯等人去吃午饭的时候,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里。

    ——【模拟开始】——

    《具议朝鲜藩务疏》送到内阁,高拱和张居正票拟赞同,赵贞吉担忧设立朝鲜通政署会影响和朝鲜的关系,写下了反对意见。

    一天后,隆庆皇帝看完奏疏后,发往礼部讨论。

    礼部官员复奏,部分官员认为设立朝鲜通政司不合祖制。

    礼部官员拿出嘉靖朝时候,嘉靖皇帝要求设立安南通政司分司遭遇群臣反对的事情。

    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5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剩余威望点:130点。】

    苏泽看完了也是无语,礼部官员拿出嘉靖朝的“祖制”,皇帝就退缩了?

    算了,还是花威望点吧。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80点。】

    【请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

    八月十日,通政司内。

    新任右通议冯学颜,正在和同僚讨论京师近日的新闻。

    年轻的通政司官员说道:

    “冯大人,您听说了吗?朝鲜使团在会同馆边的市场卖纸,卖的都是不值钱的竹纸,但是那些朝鲜商人纷纷高价抢购,这些朝鲜人是不是傻子?”

    冯学颜已经在官场多年了,他当然不会觉得朝鲜商人是傻子。

    只能说苏泽的奏疏实在是太厉害了,一下子让朝鲜使团没办法继续骗赏,只能用这种方式筹措贡银。

    冯学颜向手下解释了一遍其中的因果,年轻的通政司官员感慨说道:

    “苏泽的奏疏真厉害啊!”

    冯学颜连忙说道:

    “在通政司可不要提苏泽的名字!”

    年轻的官员说道:

    冯大人,这是为什么啊?”

    冯学颜身为右通议,自然知道一些上层的秘辛,说道:

    “咱们通政使听不得苏泽的名字,通政使的心眼可小了,你知道副使大人为什么被派到京畿处理驿站事务?”

    年轻的官员知道最近通政副使裴清接了一个苦差事,被派遣到京师附近负责驿站改革。

    听说裴副使这些日子天天风餐露宿,上次回通政司述职的时候晒成了黑炭,年轻官员就打了一个哆嗦。

    他连忙问道:

    “难道是因为副使大人提了苏泽的名字?”

    冯学颜点头说道:

    “所以知道了吧?以后不要在衙门内讨论苏泽的事情。”

    “多谢冯大人提醒!”

    冯学颜满意的点头,他却没注意到,自己和下属交谈的时候,门外闪过的那个身影。

    杨思忠回到自己的公房中,翻开苏泽新上的《具议朝鲜藩务疏》。

    前两天苏泽才上了《请改贡例疏》,今日又上了《具议朝鲜藩务疏》,原本一月两疏的苏泽,已经变成了两日一疏了吗?

    杨思忠捏了捏太阳穴,如果苏泽再照这个频率上疏,自己怕是要死在通政使的任上。

    更让杨思忠头疼的,苏泽这份奏疏,内容除了请求朝廷允许朝鲜士子来大明国子监读书外,还提了一件有关通政司的事情。

    苏泽提议在朝鲜设立朝鲜通政署,派遣大明官员常驻朝鲜,“以通声教、固藩篱事”。

    苏泽奏疏中写道:

    “三患交迫,不可不察。”

    “倭情难测,其患一也;女真侵逼,其患二也;边民流窜,其患三也。”

    “臣请在朝鲜王都设朝鲜通政署,其利有四。”

    “军情速递,朝堂可远知倭情。”

    “调停边讼,辽民与鲜民争地事,就地勘验,免酿边衅”

    “引导朝贡,校正贡道文书。”

    “宣播德化,岁刊朝廷邸报,颁赐鲜国州县。”

    苏泽还在奏疏中说明,这通政署只是负责传递消息,绝对不干预朝鲜的内政。

    杨思忠也不得不承认,苏泽的办法确实不错。

    朝鲜通政署一旦设立,大明朝廷就能清楚知道朝鲜的情况。

    只是这通政署的主事人选?

    这差事要常驻朝鲜,试问哪个京师官员愿意离开繁华的大明京师,去往朝鲜鸟不拉屎的王都?

    但杨思忠想到了刚刚说自己坏话的冯学颜,他夹着奏疏走向内阁。

    既然事关通政司,自己去递送奏疏,阁老们必然也要询问自己的意见。

    到时候就推荐冯学颜好了。

——

    杨思忠来到了内阁,却发现只有高拱和张居正两位阁老在。

    向中书舍人打听,杨思忠才知道是城外的火炮工坊,造出了新式的炮弹,兵部邀请赵贞吉观摩试炮。

    中书舍人说,新炮弹不是以往那种实心的铁弹,而是用木质托盘绑住的铁珠霰弹。

    工部那边造炮的官员说,这种火炮是专门用来对付近距离冲锋的士兵的。

    炮弹发射后,就会如同天女散花一样飞射出去,炮口射程范围内人畜皆伤,杀伤力大的惊人。

    杨思忠不懂军事,但是听完中书舍人的描述,也知道这是一种强大的火器。

    据说等兵部验收合格,这些炮弹就会送到大同,送到东胜卫的棱堡中。

    杨思忠夹着苏泽的奏疏,走入内阁中,将苏泽的奏疏递给了次辅高拱。

    高拱看完了奏疏,提笔写下了赞同的意见。

    张居正看完后也同样写下了赞同意见。

    两人都是政治高手,明白苏泽的奏疏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朝鲜。

    而随着大明逐步开海,高拱张居正这些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那作为大明海陆屏障的朝鲜,确实需要加强控制了。

    等两位阁老批完,高拱向杨思忠问道:

    “杨大人,通政司内可有得力人才,能苏子霖奏疏中重任的?”

    杨思忠立刻说道:

    “右通议冯学颜,机敏谨慎,熟悉通政司事务,可以派往朝鲜。”

    高拱捏着胡子,回忆起这位新晋升的右通议,将他的名字记在心里。

    按照苏泽的奏疏,这朝鲜通政署的主司,只需要五品就可以了,而这个级别的官员,是不需要廷推的,只需要吏部文选司定下人选就行了。

    高拱又说道:“烦劳杨大人送入宫内了。”

    杨思忠又拿着票拟后的奏疏,亲自送到了司礼监。

    司礼监最近的氛围有些紧张。

    作为消息灵通的通政使,杨思忠清楚这是司礼监三巨头,为了争夺下西洋舰队的正使,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能在这次下西洋的差事中立功,那司礼监就要再出一位秉笔了。

    而无论这个新秉笔是谁的人,司礼监内三巨头的势力均衡就要打破,内廷就要进行一轮新的洗牌。

    所以当杨思忠送来苏泽的奏疏,司礼监三位巨头都放下手里的公务,领着杨思忠来到御书房内。

    递上来苏泽的奏疏,皇帝认真看完后,又看向在场众人。

    “苏子霖所奏,可有前例?”

    如果是以前,司礼监三巨头都会尽量避免倾向性的回答,以避免被外廷安上一个太监干政的罪名。

    但是现在到了争夺正使太监的关键时刻,为了增加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冯保也顾不得藏拙了。

    “陛下,成祖曾经设安南通政司,专司安南政务流转,苏翰林所奏是有旧例的。”

    听到冯保这么说,隆庆皇帝想起成祖朱棣曾经征服过安南。

    又想起了成祖的丰功伟绩,他不再犹豫,御批朱批通过了苏泽的奏疏。

——

    就在皇帝通过奏疏的时候,苏泽也看到系统的报告。

    【使用5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朝鲜通政署设立,右通议冯学颜出任首任主司。】

    【冯学颜在朝鲜任职多年,素有威望,朝鲜国主君臣多次请留。】

    【十五年后,倭国一统,倭国野心再现,出兵攻打朝鲜。】

    【通政署主司冯学颜及时送回情报,大明提前部署军队,赢得抗倭援朝战争。】

    【大明国祚+5】

    好家伙,这次的模拟信息量也不少。

    首先是这个右通议冯学颜还真是个人才,外交官的个人魅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倭国一统的时间加快了?

    历史上,抗倭援朝战争是发生在二十二年后,但是模拟出来十五年后就爆发了?

    也对,苏泽在大明攀科技,又提前开启全面通商,作为大明邻国的倭国,必然会吸收大明的新技术,加快统一进程。

    当然,这次的结果,是系统在大明不出手干预倭国的前提下,模拟出来的结果。

    如果能提前介入到倭国事务,是否能避免抗倭援朝战争呢?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262/128442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