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04章 诈骗的朝鲜使臣

第204章 诈骗的朝鲜使臣


“子霖兄,汝默兄出任此职,定要惹来非议啊!”

    苏泽正好要向沈一贯打听这次顺天府乡试的情况,连忙问道:

    “肩吾兄,从何说起?”

    沈一贯一屁股坐下来,直接拿起张位递过来的凉粉,吃了两口后他说道:

    “子霖兄,张阁老家的公子,要参加这次乡试。”

    “除了张阁老家公子外,本次顺天府乡试还有很多重臣家子弟要参加。”

    听完了这里,苏泽就明白了为什么高拱不让自己竞争这次顺天府乡试主考官的位置了。

    张居正的儿子要参加乡试,那作为弟子的申时行主持乡试,如果录取了张阁老家的公子,必然会被外朝说是徇私舞弊。

    可如果这些重臣子弟一个不录取,又是非常得罪人的事情。

    苏泽疑惑的问道:

    “汝默兄如此谨慎的性格,为何要趟这浑水?他直接请辞就是了。”

    苏泽请辞的理由就是“利益攸关”,这个理由请辞不会得罪人,还会被外朝认为是高风亮节。

    沈一贯叹息道:“这次汝默兄的主考官,是陛下钦点的。”

    “陛下钦点的?”

    沈一贯点头说道:

    “听说是汝默兄在经筵上出了彩,陛下才钦点他做了顺天府乡试主考。”

    既然是皇帝钦点的,也难怪申时行不敢请辞了。

    再想到高拱的提醒,苏泽也为申时行担心起来。

    沈一贯说道:

    “子霖兄,要不要去提醒一下汝默兄?”

    苏泽摇头说道:

    “汝默兄比我们在官场的时间都要久,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自然是明白的,如果他真的有事相求,自然会找我,现在还是不要多事了。”

    苏泽倒不是薄情寡义,而是从高拱的提醒来推测,这次顺天府乡试背后涉及朝廷重臣之间的交锋。

    自己和申时行是同乡好友,但是分属不同的阵营。

    之前高拱和张居正之间存在默契,可如果这个默契打破了,那两人之间的友谊就要存在隔阂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申时行能如此快的升迁,绝不是因为他是状元。

    大明那么多状元,可比得上申时行升迁速度的也没几个。

    苏泽只能祈祷这一次的顺天府乡试,不要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了。

    可这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事与愿违。

    八月四日,《新乐府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罗列了今年要在顺天府参加乡试的官员子弟名单。

    这份名单上,内阁三辅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列在名单第一个,阁部重臣的子弟更是一长串儿。

    因为苏泽的上疏,今年是顺天府官籍子弟单独考试的第一年。

    苏泽为了解决国子监学生的考试资格问题,曾经上疏皇帝,“每科于顺天解额外增二十名,专录官生。仿永乐二年分南北榜例,试卷弥封后另作‘官’字朱记,取中者注明‘官籍生员’”。

    这些官籍考生,包括了在京官员子弟,以及在京师国子监就读的贡监生。

    虽然只录取二十人,但是和民籍考生庞大的考试人数相比,官籍考生的报名人数本来就不多,录取率反而更高。

    《新乐府报》的这篇文章,将这次顺天府乡试主考官申时行放到了风口浪尖上。

    关于申时行和张居正的关系被扒出来,明明九月份才开始的乡试,申时行连乡试考题都没出好,已经传出舞弊的谣言了。

    可申时行始终没有因为乡试的事情找过苏泽,既然对方不开口,苏泽也不好主动提起。

——

    苏泽虽然没等来申时行的求助,却等到了沈一贯的求助。

    八月六日,沈一贯冲进了苏泽在东宫的公房喊道:

    “子霖兄救我!”

    苏泽正在给小胖钧备课,招呼沈一贯坐下后,沈一贯开始大倒苦水。

    “子霖兄,朝鲜使者又来了。”

    苏泽才想起来,沈一贯如今还有一个正式差事,礼部主客司员外郎。

    礼部主客司的主要职能包括执掌宾礼事务与外藩朝贡接待,涉及外交文书往来、使节接待及册封礼节等外事活动。

    接待藩属国使者,正是主客司的工作范围。

    苏泽眯着眼睛看着沈一贯,这家伙整日在自己面前晃悠,苏泽还以为礼部主客司的工作很轻松。

    沈一贯说道:

    “这是朝鲜使臣今年第九次来朝了。”

    “多少?”

    “今年正旦以来,这已经是朝鲜第九批使者了,前一批使者上月刚刚离开京师。”

    苏泽也无语了,这朝鲜使者来得也太勤了。

    但是苏泽问道:

    “这朝鲜使者来贡按照前例招待就是了,肩吾兄发愁什么?”

    沈一贯皱着眉说道:

    “如果只是朝请问安的使团也就算了,这次朝鲜使团又带了白棉纸一万张。”

    这下子苏泽明白了沈一贯为什么发愁了。

    这是一桩旧案了。

    成化十四年的时候,朝鲜使臣韩明会,用一万张廉价竹纸,冒充特等贡品白棉纸进贡。

    一万张竹纸在京师市场上的价格也就是五十两银子,但是按照礼部的《回赐则例》,特等纸每一百张就要赐绢帛一匹。

    这样一来,大明朝廷回赐给朝鲜使团的绢帛价值合计三千多两,价格相差近六十倍。

    而这件事发后,大明朝廷也只是追究了当时的主客司郎中,却没有追究朝鲜的责任。

    于是在成化二年,朝鲜故技重施,又重新来了一次,用价值六十两的竹纸,骗取了大明五千两的回赐。

    这件事最后事发,朝廷对朝鲜使团的处罚仅仅是“行事不谨”,惩罚措施就是禁止使团正使再来大明朝贡。

    这样的姑息态度,自然让朝鲜人更肆无忌惮。

    朝鲜使团平均每年来朝十二次,绝不仅仅是对大明爸爸的孝心。

    要饭收益如此之大,朝鲜还嫌一年十二次太少了。

    苏泽顿时明白了,估计是朝鲜得到了消息,知道沈一贯刚上任主客司,所以欺负他不懂行,又派遣使团用竹纸来骗钱。

    也难怪沈一贯火急火燎的赶来东宫。

    这朝鲜使团骗钱,倒霉的都是主客司的官员。

    如今沈一贯正是主客司的负责人,要是这次事发,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

    可偏偏这些朝鲜人是老诈骗犯了,也非常熟悉大明的典章制度。

    这帮朝鲜使团还特别擅长无理取闹,万一他们闹起来,最后倒霉的也是沈一贯这个主客司员外郎。

    沈一贯又苦着脸说道:

    “而且子霖兄你的《具议再下西洋疏》中所言,日后朝贡往来皆入内帑,盈亏都和户部无关,这样一笔亏空,内承运库不得撕了我?”

    沈一贯在草原上,被蒙古人用刀指着都没这么害怕过。

    苏泽看到沈一贯这幅样子,又想到这些朝鲜人的恶劣手段,心中也是不忿。

    朝鲜的朝贡诈骗实在是太过分了,甚至已经成了产业。

    甚至朝鲜内需司(朝鲜国主内帑)出现缺口,就在账本上记录“纸贡余利岁补内帑银两万两”。

    骗赏已经成为朝鲜王室的财源,一旦缺钱就来大明诈骗。

    苏泽想了想,决定拉着沈一贯求见太子。

——

    “什么!苏师傅,沈师傅,这朝鲜使团竟然如此恶劣,竟然敢骗到父皇头上!”

    苏泽心中暗暗吐槽,论被骗次数,你那位皇爷爷嘉靖才是最多的,谁让道爷长寿,所以朝鲜朝贡的也最多。

    年幼的朱翊钧涉世未深,还是被朝鲜使团的下作手段给气到了。

    沈一贯连忙说道:

    “殿下,这朝鲜骗赏,历朝历代都是清楚,但是我天朝上邦,又不能因为这件事和朝鲜撕破脸。”

    朱翊钧又看向苏泽。

    苏泽点头说道:“殿下,太祖成祖让万国朝贡,并非为了赚钱。”

    苏泽向小胖钧解释了一下朝廷的意义,朝贡体系本身也不是为了进贡的这三瓜两枣的。

    对于大明来说,朝贡是控制周围小国的手段,利用封贡来确定正统性。

    只不过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朝鲜这么无耻,将朝贡搞成了诈骗。

    朱翊钧小脸涨红问道:

    “难道就让朝鲜君臣这么骗下去?”

    苏泽说道:

    “殿下,臣倒是有一个办法,不过邀请殿下帮忙。”

    “苏师傅请讲!”

——

    主客司辖下的迎宾馆中,朝鲜使团的正使金勇实正在大口吃着酒菜,而他手下的书状官许篈却有些坐立不安。

    朝鲜正使往往由朝鲜王室成员或者勋贵外戚担任,书状官是朝鲜使团的二把手。

    书状官的职责,是将使团学习到的大明典章制度、儒学文学等各种文献记录下来带回朝鲜。

    这就和唐代遣唐使的作用一样,是来大明学习先进制度的,所以一般由朝鲜弘文馆的官员担任

    朝鲜弘文馆就是比照大明翰林院设置,是经过朝鲜科举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读书人。

    许篈是读书人,他的汉文造诣相当不错,而是是青年就高中,现在才二十三岁。

    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份,自然对正使金勇实骗赏这件事不能接受。

    金勇实大口喝着美酒,不以为然的说道:

    “这贡纸之事早就有了,人家天朝上国都没说什么,就算是被发现了,也不过是驱逐归国罢了。”

    “再说了,这批贡纸可是国主亲自交给我的。”

    金勇实抬出了国主,许篈也只能闭嘴,身为儒家子弟,忠君自然是第一要务。

    金勇实看到许篈吃瘪,更是欢快的说道:

    “既然来了就要好好享受,许弘文这是你第一次出使吧?”

    金勇实又喊来迎宾馆外伺候的小吏,如同相声灌口一样报出了一堆菜名,许篈都惊讶他的汉话竟然这么好。

    报完菜名,金勇实又吼道:

    “席巴!有美酒美食又岂能没有好乐?教坊司没人了吗?”

    这值守的小吏自然不敢得罪朝鲜使者,只好将金勇实的要求应下,匆忙向门外跑去。

    看到这一幕,许篈更是摇头,他干脆拂袖离开房间。

    金勇实嘿嘿一笑,如果许篈不干涉使团的事情,那这次骗赏自己能够贪墨的钱,就不用分给他了。

    为了获得这个正使的职位,金勇实可是花了不少银子来贿赂国主身边的宫人。

    不仅仅朝鲜国主指望着骗赏来弥补自己内帑的亏空,金勇实这个正使也指望着弥补自己的亏空。

    正使金勇实在迎宾馆大吃大喝,书状官许篈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真正开始考察大明的情况。

    许篈才学出众,是朝鲜科场年轻的天才,汉语对他来说就和母语一样。

    他很快就在崇尚天才的大明士人圈子里获得了好名声。

    越是了解了大明的现状,许篈越是心惊。

    最让许篈震惊的是报纸。

    他迫不及待的买了市面上流行的几份报纸,看完之后许篈久久不能平静。

    在朝鲜价值千金的文章,就这样刊登在一枚黄铜币一份的报纸上。

    许篈又买了《乐府新报》出版的《西游记》合订本,他在鲸油灯下,用了两个通宵看完连载,紧接着浑身就和蚂蚁爬一样。

    许篈万分惆怅,等自己返回朝鲜后,要怎么看《西游记》的连载?

    难道要托朝鲜商人买报纸回去?

    除了西游记,许篈对报纸上的内容和报纸的发行量就心惊不已。

    无论是《乐府新报》,还是《新乐府报》《君子报》上讨论的问题,都要比朝鲜儒生之间讨论的问题深刻百倍。

    报纸上介绍的山川地理、海外风土、格物致知之学,乃至于戏曲诗文,这些内容放在朝鲜,都要被读书人当做传世典籍束之高阁,不是儿子或者亲传弟子,是绝对不会教授的。

    可在大明,这些知识连贩夫走卒都能轻易获取。

    而大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更是让许篈惊掉下巴。

    恐怕整个朝鲜的读书人数量,都不及这三份报纸在京师的读者多。

    也就是说,大明京师茶馆之中键政的茶客,怕是都要比朝鲜的大臣更懂政治。

    大明的实力让许篈恐惧,而大明报纸的创始人苏泽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他的耳边。

    苏泽是年少天才,踏入官场还不到一年,却拥有了通天的影响力,这都让许篈心驰神往,恨不得上门拜见。

    可八月九日,许篈听到了一个消息。

    翰林院苏泽上疏大明皇帝,请改贡例。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262/128442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