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议

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议


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沈一贯看向苏泽问道:

    “子霖兄,你这份奏疏怕是又要引起朝野争议了,要不要和阁老们通通气再上?”

    苏泽奏疏开头又是“祖制”起手。

    “为仰稽祖制、恢廓圣化、敦睦藩属事。”

    “‘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故成祖膺符受箓,敕遣中使巡狩八荒,郑和七下西洋,敕谕三十余国,珊瑚贡柱,玳瑁盈庭,此实华夏赫赫之盛也。”

    “今陛下绍统垂衣,德被遐迩,臣窃见诸蕃驿路渐疏,贡表鲜至,甚有朝贡世胄如苦兀者,亦断贡百载。”

    “伏乞陛下稽永乐旧章,申明万国来朝之制,清点藩属,再彰圣朝绥远之猷。”

    看到这里,沈一贯头皮发麻,王世贞的鸿胪寺和自己的主客司又要忙起来了。

    果不其然,苏泽首先就没有放过鸿胪寺。

    “乞敕礼部会同鸿胪寺,重订《诸蕃朝贡则例》。仿苦兀岁贡巨木二百根,赐盐铁千担之例,各依道里远近、物产丰薄,分岁贡、期贡、特贡三等。”

    “伏惟陛下奋永乐之遗烈,敕使四出,再下西洋!”

    看完这里,沈一贯再次看向苏泽,忍不住说道:

    “子霖兄,朝中怕是又有刘大夏之议了啊!”

    苏泽点头,他也明白这份奏疏的阻力。

    其实“再下南洋”,大明也不是没有议论过。

    这就要说到成化年刘大夏焚毁郑和海图的事情了。

    成化年,曾经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进言,要重新开启郑和下西洋。

    于是皇帝派遣太监去兵部搜寻《郑和海图》,却被当时兵部车架司郎中刘大夏阻拦。

    刘大夏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刘大夏于是将郑和下南洋的海图和福船图纸都藏了起来,坚持不肯交给太监。

    事后刘大夏将海图焚毁,郑和海图从此失传。

    离谱的是,刘大夏藏匿烧毁郑和海图的行为,却在明代作为劝谏君王的典型。

    后来刘大夏还官至兵部尚书,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他劝谏皇帝的功劳。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这句话也成了明代中期坚持禁海的理由之一。

    当然,如今海禁已开,但是朝中依然有不少大臣反对,更不要说组建船队再下西洋了。

    沈一贯已经可以想见朝野恐怖的反对声。

    苏泽的手指轻敲书案说道:

    “郑公下西洋乃是成祖功绩的明证,是让周围藩属沐浴王化的王道圣事,为什么要反对呢?”

    沈一贯看着苏泽装糊涂,接着说道:

    “可下西洋耗资巨大。”

    苏泽摇头说道:“耗资巨大,但是海贸利润丰厚,户部和市舶司如今都看到了。”

    “就是民间做买卖,也知道先投入本钱,再收其利。”

    “再者,下西洋也是由近及远的,第一次去南洋诸国就行了,等后几次再远行,先让南洋诸国复贡来使,慢慢推进就是了。”

    “再说了,万国朝邦,这又岂是一笔买卖?怎么能用盈亏来算计?”

    沈一贯摇头说道:“子霖兄,这些道理你我都知道,但是依然不妨碍有人要反对你。”

    苏泽说道:

    “所以我才要上书朝廷,请求陛下和阁老们斟酌。”

    “但是在我看来,下西洋是有百利的事情。”

    沈一贯知道苏泽的行事风格,于是他拿起笔说道:

    “子霖兄,主客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这事情也和我有关,我也附署。”

    “肩吾兄,这。”

    沈一贯说道:

    “这次出使草原,沈某也见到了寰世之宇,通商互市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我就是赞同子霖兄的奏疏才附署的。”

    通商,开海的好处显而易见,沈一贯只是担忧朝中的保守派意见太大。

    但是苏泽坚持要上疏,沈一贯也不犹豫,直接站在了苏泽的一边。

    苏泽也看出来了,这一次沈一贯并不是出自友谊附署,而是真心的赞同自己的意见才署名的。

    穿越至今,苏泽终于在朝廷中培养起了一个进步派的团体。

    这个团体可能现在的力量还很小,但只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进步团体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力量。

——

    通政副使杨思忠,拿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

    高拱第一个看完了苏泽的奏疏。

    其实在上疏前,苏泽已经拜见过高拱,高拱对这份奏疏也没有把握。

    开埠和组织舰队下西洋,完全是两个概念。

    倭乱平定后,朝廷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海禁不可维持,所以开港几乎是必然选择。

    倭乱以后,海防体系已经破坏,朝廷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走私,在这种堵不如疏的情况下,开海就自然而然成为共识。

    换句话说,大明的开海,一方面是部分利益相关方的推动,更大的则是被时局所迫。

    所以隆庆开关选择了漳州月港这个扭捏的地方。

    而苏泽请求开港登莱,以及开港直沽,群臣也是捏着鼻子认了。

    开港之后,这些港口确实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也让朝中对开港的态度逐渐软化。

    但是组织舰队下西洋就不一样了。

    海上风险大,而且下西洋是需要花钱的,群臣也看不到好处。

    这一点上,苏泽倒也不苛责群臣目光狭隘。

    中华文明一直都是个陆权国家,而且物资上高度自给自足。

    在这个背景下,海外殖拓的利润远不如对内挖掘。

    士大夫也都一种规劝君主节欲的政治主张,认为皇帝追求财富和名望,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后果。

    这也是刘大夏烧毁郑和海图,却获得士大夫尊重的原因。

    所以高拱也吃不准群臣对于苏泽这份奏疏的反应。

    但是很多守旧的士人,肯定会认为苏泽是阿谀皇帝的佞臣。

    高拱是一个务实的人。

    登莱开港,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而这次苦兀朝贡,解决了登莱造船的木材问题,也让高拱看到了海外的利益。

    在高拱看来,开海是一件有利于大明的事情,那组织船队重下西洋,恢复西洋诸国的朝贡,似乎也是不坏的选择。

    所以高拱看完了苏泽的奏疏,还是写下了积极的票拟意见,算是支持苏泽所议。

    奏疏送到了张居正手里。

    苏泽自然不可能和张居正密议,这样做是触犯政治默契的。

    张居正仔细看完了苏泽的奏疏,看完后张居正也不得不承认,苏泽抓时机的能力真的很强。

    在苦兀加贡的时候提出“重下南洋”,苏泽在把握皇帝心思这一块上,已经不亚于他这个阁老了。

    但张居正思考的是另外的事情。

    作为执掌户部的阁臣,张居正第一个想到的是:钱从哪里来,第一批舰队的规模是什么样的?

    登莱直沽开埠,已经让张居正看到了海洋贸易的好处。

    无论是港口铸币利润,还是流入的大量白银,甚至登莱海输节约的运输成本,张居正已经成为坚定的海贸派。

    而苏泽提议重下西洋,联络失贡的藩属国,重建以大明主导的南洋秩序,张居正自然也是支持的。

    但是作为户部尚书,张居正也要算账。

    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这也是后世诟病的原因。

    虽然现在国库充盈,但是明年可能要和草原开战,西南也有异动,花钱的地方也不少。

    如果和郑和下西洋一样,组织几十艘宝船,上万人规模的舰队,那国库肯定是承担不起的。

    根据户部档案,一次郑和下西洋的消耗,差不多就在二百万两银子左右,这几乎占到了朝廷岁入的十分之一。

    如果皇帝要搞这么大规模的舰队怎么办?

    钱从哪里来?

    其次就是有没有能力再组建这样的舰队?

    永乐初年,华北平原还是有大量森林的,成祖朱棣迁都兴建紫禁城,加上数次下西洋,将这些森林都砍伐殆尽了。

    就是有苦兀贡木,要组建这样庞大的舰队也绝非易事。

    除此之外,如今也缺乏经验丰富的水手。

    张居正将自己的顾虑写在票拟意见上,然后将奏疏交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想到的是军事上的事情。

    佛郎机人(葡萄牙)和红夷人(西班牙)舰队进入南洋,南洋到底是个什么局势,大明心中也没有底。

    而这些西洋蛮夷的船只坚固,大明在屯门海战中已经见识过了。

    大明能在屯门海战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明动用了能在近海作战的火攻船,如果在海上遭遇这些西洋蛮夷的舰队怎么办?

    东南倭乱刚刚平息,如果再引发海疆的动乱,这个责任赵贞吉也承担不起。

    赵贞吉写下了自己的票拟意见,请求朝廷从长计议,先命令广东福建的海备衙门搜罗南洋的情报,摸清楚西洋蛮夷的实力,再派遣舰队南下。

    等三位阁老都票拟了意见后,这份奏疏又送入司礼监。

    司礼监三巨头又拿着奏疏来到了皇帝的御书房。

    隆庆皇帝听李芳读完了奏疏,也觉得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效法成祖派遣舰队南下。

    但是他又看完了三位阁臣的票拟意见后,又犹豫了起来。

    隆庆皇帝也逐渐冷静下来,张居正和赵贞吉的担忧也是对的。

    但是看着苏泽的奏疏,皇帝又有些舍不得。

    隆庆皇帝又想起了成祖遗诏。

    “司礼监怎么看?”

    冯保和陈洪都低着头,李芳实在躲不掉,只能说道:

    “陛下,兹事体大,还是请九卿共议吧。”

    没办法,哪个太监要是怂恿皇帝下南洋,都要打上奸佞的名号,就是李芳也不敢沾这件事,只能将事情踢给外朝。

    隆庆皇帝听完也觉得有道理,他说道:

    “那就让九卿共议。”

    紧接着隆庆皇帝又拿过苏泽的奏疏,仔细看了两遍后,又问道:

    “苏泽就上了一封奏疏?”

    李芳点头,隆庆皇帝说道:

    “这不是苏泽的风格啊。”

    “这厮每次上书,都会将事情计算清楚,为何这次上书就只有空发议论,连重下南洋的章程都没有?”

    李芳也反应过来,苏泽的奏疏风格鲜明,他不仅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罗列其中。

    但是这一次苏泽的奏疏却只提了下南洋的时候,具体的事情一概没提。

    隆庆皇帝转念一想,对李芳说道:

    “苏泽这厮不老实了,还有东西没说。”

    是不方便在奏疏中说的?

    还是说苏泽这封奏疏,是投石问路试探朝堂风向?

    隆庆皇帝及很快反应过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点子,他对着李芳说道:

    “让苏泽在九卿面前廷辩!”

    这下子让李芳也整不会了,他疑惑的看向隆庆皇帝,这九卿廷辩是什么东西?

    “廷辩”古已有之,就是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宋代文臣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请求廷辩,说服皇帝和百官支持他的政见。

    大明朝的政务体系逐渐转化为公文体系治国,朝会也逐渐虚无化仪式化,廷辩这种事情一般只会发生在各部衙门中,也就是官员就具体的事务发表意见辩论。

    隆庆皇帝理清了思路说道:

    “让苏泽在九卿前廷辩,讲述他再下南洋之议,再将廷辩记录下来形成奏议。”

    这下子李芳明白了,这是然苏泽在九卿面前讲清楚他“再下南洋”的主张,皇帝在考虑要不要赞同他的奏疏。

——

    当苏泽接到皇帝让他在九卿面前廷辩的时候,他惊讶的看向李芳。

    他也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这么有创意,搞出“九卿廷辩”出来。

    这一次的上书,苏泽没有用【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原因也很简单,苏泽这份奏疏就是用来投石问路的。

    苏泽准备用这份奏疏将反对意见都引出来,再上一份奏疏一一反驳,然后再提出一个靠谱的计划上书。

    这样也能说服一部分大臣支持自己,大大减少威望点的消耗。

    可苏泽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想出了让自己在九卿面前辩论的方法。

    我?苏泽,和九卿辩论?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262/128443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