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大宋文豪 > 第275章 前尘往事

第275章 前尘往事


经过姐姐陆南枝的一番描述,陆北顾对此时的“开封裴氏”有了一个详细的认识。

    他也明白为什么寒食节的时候,嫂嫂裴妍会说“在开封时,寒食节最后一日黄昏,官家真会派中使给大臣赐新火”了。

    闻喜裴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华夏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其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譬如三朝元老裴矩、大唐开国元勋裴寂、中唐名相裴度等等人物,都是出自裴氏,光是在正史里有记载的家族子弟就不下数百人,出过无数公侯将相。

    不过因为被黄巢撅了根,在又经历了五代战乱之后,闻喜裴氏早已不复往日荣光。

    而“开封裴氏”这一支,是太宗朝时期,裴妍的曾祖父右神武大将军裴延复来开封任职后,正式从闻喜裴氏里面分出来开枝散叶的。

    到了真宗朝,“开封裴氏”的第二代,也就是裴妍的祖父那一辈,裴济、裴丽正、裴丽泽三兄弟,尚且都能全部高中进士,并且官至知州,出现了“一门三知州”的盛况。

    而到了第三代“德”字辈,就明显地出现了阶层跌落的趋势。

    能支撑“开封裴氏”门面的,就是裴妍的父亲裴德舆,以及大伯裴德谷。

    裴德舆由开封府推官、颍州知州,一路做到了提点梓州路刑狱、提点京东路刑狱、夔州路转运使、益州路兵马钤辖,仕途一片光明,本来正常来讲下一步就是要绯袍变紫袍的。

    可惜,裴德舆运气不好,刚调任河北,就遇到了著名的“贝州兵变”,因处置不力而被贬,随后就是在各州之间不断奔波调动.这也是大宋的知州们的常态。

    在两年前,裴德舆被任命为泾州知州,还没动身,便一病不起,最后离世,享年六十七岁。

    裴德舆有两任夫人,分别是史氏和李氏,这两位夫人生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进士,也就是此前的泸州军事推官杨谔,以及温州军事判官赵颉。

    至于陆北顾的嫂嫂裴妍,并非是妻生,而是妾生,故而在提点梓州路刑狱的时候,因缘许给了陆家。

    而如今裴德舆离世,“开封裴氏”实际上的当家人,便是裴德谷了。

    裴德谷以奉化知县入仕,历任南京留守司通判,做过蓬、绛、解、虢、泽、沂六州知州,现任工部虞部郎中,是个实权职位主要负责掌管山泽、苑囿、畋猎,所有砍伐木石、薪炭、药物的事宜都归其管辖,除此之外,还负责金银铜铁铅锡等矿山的废置收采事宜。

    至于“开封裴氏”第三代“德”字辈的其他人,如裴德基、裴德丰,官职就不高了,只是普通京官。

    而第四代“士”字辈则更拉胯,除了裴德舆的次子裴士禹如今任职西京留守推官以外,裴德谷的儿子裴士伦、裴士林、裴士杰,都是一些寺丞之类的职官,没有具体差遣,就领一份俸禄混日子。

    不过裴德谷的八个女儿倒是都嫁的不错,全都嫁给了官员,其中一个女婿王益柔还是宰相王曙的儿子。

    “一代不如一代,也没什么可惧怕的。”

    陆北顾心中暗想道。

    实际上,这也是此时的他,心态不同了。

    如果他还是个合江县的县学学生,那么“开封裴氏”这种一门出过好几个知州的名门望族,那根本就不是他能够匹敌的。

    就算嫂嫂裴妍与“开封裴氏”断绝往来,是因为其中有什么仇怨,他也没有能力去报。

    不过现在,经过宋庠等人的教导,再加上能够准确地把握下个月礼部省试所考校的文风,陆北顾对于通过礼部省试这件事情,已经非常有信心了。

    而且,张方平和范祥,也急需他这种懂经济的人才。

    所以此时的陆北顾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的赏识,他在未来的朝堂上,必定会有一席之地。

    故而对“开封裴氏”这种逐渐衰落的家族,也就没有任何畏惧心理了。

    沉思片刻,陆北顾开口问道。

    “那当年父亲又是因何而亡故的?”

    听了这话,陆南枝沉默了许久,随后开口。

    “父亲他是被构陷的。”

    陆南枝的目光越过陆北顾,投向门外渐渐沉落的暮色,仿佛穿透了十四年的光阴,又回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

    “那时父亲在都水监任职,负责‘勾当虹桥修造物料事’。”

    陆南枝的声音有些黯哑:“朝廷要废了旧桥,仿照陈希亮在宿州段的汴河上所造的虹桥,在开封段的汴河上也建一座不用桥墩、横跨两岸的新桥,这本是利国利民、畅通漕运的好事,父亲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图纸改了又改,物料算了又算.”

    她的手指抓着粗糙的木桌边缘,指节泛白。

    “可这桥,挡了别人的财路,就是那些‘塌房’里的商人。”

    “这些汴河两岸货栈的主人,靠着旧桥低矮、船只通行缓慢,上下货物都得在他们塌房里周转,盘剥船工、勒索客商,日进斗金!若是新虹桥建成了,船行如飞,谁还巴巴地把货卸在他们塌房里,让他们雁过拔毛?”

    陆北顾凝神静听。

    “这些人在开封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

    哪怕是回忆,陆南枝的声音仍然带着一丝颤抖:“他们先是找上门来,想用金银收买父亲,让他拖延工期,或者建议朝廷保留旧桥墩、让桥洞矮些父亲他性子耿直,最恨这等营私舞弊、损公肥私之事,严词拒绝了。”

    “他们见收买不成,便先是散布谣言,说父亲贪墨物料,中饱私囊。接着又找朝中官员上书,污蔑新桥工程设计不稳,劳民伤财,建成便恐有倾覆之险这些污水,一时竟也泼得满城风雨。”

    “父亲据理力争,他拿着图纸、演算结果,在都水监里解释过,都水监的主官也都明白,可还是无济于事,因为除了那些塌房商人,庙堂之上,也有人不想这桥顺顺利利地建成,不想看到漕运畅通、国库丰盈!”

    陆北顾心头一凛,看起来,陆家的前尘往事涉及到的人物,层次还不低。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310/128435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