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07章 税收到了皇帝头上

第107章 税收到了皇帝头上


还有没有?

    马钰心道,那可太多了。

    “必须要限制特权阶层的权力,绝对不能给任何人免税权。”

    “秦汉隋唐的勋贵拥有免税特权,给他们兼并土地提供了便利。”

    “都不需要他们主动去兼并,被赋税压的喘不过气的自耕农,会自愿将土地献给他们,自己当佃户。”

    朱樉插话问道:“当自耕农不好吗?为何要将地献给贵族?”

    “据我所知,当佃户要将一半的产出交给地主。”

    马钰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目光看向朱标。

    朱元璋和马皇后自然能明白他的打算,同样将目光看向朱标。

    朱标知道考验来了,沉思片刻才说道:

    “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再加上权贵将自己的税转嫁给自耕农。”

    “他们实际缴纳的税,可能还要超出土地的产出。”

    “将地献给权贵自己当佃户,就能获得权贵的庇护。”

    “很多权贵拥有免税特权,这块地从此就不用再缴纳田税。”

    “他们只需要将一半产出交给权贵就可以了,自己还能剩下一半。”

    “而且在权贵的帮助下,他们还可以将自己变成黑户,连人头税都不用交。”

    朱元璋欣慰的道:“不错,这就叫献地自投。”

    “拥有免税特权的人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自有百姓主动将地送上门。”

    “权贵越来越肥,国家越来越穷。”

    “不发生灾祸还好,但凡有点风浪,国家就会崩溃。”

    然后他又看向马钰,夸赞道:

    “这一点你与咱想到一起去了,咱大明绝不会给任何人免税的特权。”

    马钰发自内心的道:“陛下英明。”

    秦汉隋唐权贵免税,宋朝士大夫免税,还有些奇葩朝代寺庙也免税。

    满清为了拉拢读书人,搞出了士绅免税。

    大明在这一点上属于特立独行了,除了亲王之外,没有给予任何群体免税特权。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宗之法。

    当然,他也给了拥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免徭役。

    但也只是不用服徭役,该缴纳的税,一文都不能少。

    在明朝中前期,更准确说直到弘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都没有崩盘。

    在没有计官体系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朝廷财政富余。

    可以说,在历朝历代都算的上是优秀的了。

    然而好景不长,史上著名的明君明孝宗登基改变了一切。

    从朱元璋一直到明宪宗时期,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即便是三大营被朱祁镇一波葬送,重建之后的京营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

    明宪宗时期,内阁和六部都只能当皇帝的应声虫。

    以至于民间有谚语: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然而明孝宗继位后重用文臣,先将所有事务全部交给内阁,自己当了个盖章工具人。

    垂拱而治的圣君啊,各种马屁拍的明孝宗飘飘欲仙。

    没多久,这位明君又干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他把兵权交给了内阁。

    是的,你没看错。

    皇帝把兵权交给了臣子。

    从此明朝皇帝彻底失去了兵权,得了易溶于水的病。

    这还不算完,弘治十七年这位英明神武的孝宗皇帝,竟然要把锦衣卫交给内阁。

    当时在史书上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马钰简直震惊了。

    这是一个封建皇帝能干出来的事儿?

    还好,这事儿还没落实,他就死了。

    当时马钰很疑惑,弘治也不傻啊,怎么会干出这么愚蠢的事情?

    仔细翻看史书才知道,他被文臣忽悠了。

    说一个数据,就知道那些人是怎么忽悠他的了。

    弘治元年,全国拥有土地四百多万顷。

    然后户部每年上报的土地数量,都会增加几十万顷。

    等到明孝宗死的那一年,国家账面上的土地数量是八百多万顷。

    翻了整整一倍啊。

    换成哪个皇帝不沾沾自喜?

    君是明君,臣是贤臣,众正盈朝。

    我垂拱而治,简直就是明君的典范啊。

    汉文帝和我一比,那都是弟中弟。

    更骚的是,等明孝宗驾崩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户部上报的土地数量又变成了四百多万顷。

    和明孝宗登基的时候差不多。

    这才是真的装都不装了。

    然而,没有兵权的朱厚照,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想要扶持刘瑾和文官集团对抗,最后以失败告终。

    可是问题来了,账面上有多少地,就要缴纳多少税。

    土地翻了一倍,税也得翻倍。

    这些钱谁出?当官的吗?

    只能转嫁到百姓头上。

    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压的喘不过气,只能卖地求生。

    明朝的土地制度短短十几年,就崩盘了。

    天下诞生了无数的大地主,东南最为典型。

    比如徐阶,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所谓的文官集团,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只能说,这些人都得给明孝宗磕一个。

    要问马钰是怎么知道这么清楚的……那自然是史书上看的。

    作为明黑粉,他肯定得了解明朝,才知道往哪喷。

    明孝宗可是很多明粉嘴里的明君。

    马钰自然要重点了解一下。

    然后就发现,这踏马太‘英明’了。

    当时他可没少用这些数据,打那些吹明孝宗的人的脸。

    那感觉,只能说,爽。

    事实上,所谓弘治中兴,应该是成化中兴。

    明宪宗继位后,将新建的京营牢牢抓在手里,打压了官僚集团。

    又解决了他爹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

    边疆问题也在他手里得到了缓解。

    只是他刚把这些问题解决,人就没了。

    明孝宗可以说是躺在他爹的功劳簿上,啥都没干就混了个中兴之主的头衔。

    不对,他并不是啥都没干,他给自家的地基挖了。

    换成刘禅坐他的位置上,都不至于干出这么愚蠢的事情。

    换成赵构坐在他的位置上,可能都不是中兴,而是盛世到来。

    也正是因为明孝宗,马钰才系统性的了解了明朝的制度变迁。

    从此他就由一个无脑黑,变成了‘有脑’黑。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承认,朱元璋确实不懂治国,弄出了很多奇葩的制度。

    然而,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他。

    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折腾三十多年,他还是弄出了不少好东西的。

    就比如现在说的这个,没有给权贵免税的特权。

    至于亲王群体……

    想到这里,马钰郑重的道:“陛下,是任何群体都不能免税。”

    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眉头微皱道:

    “你想让皇子皇女也交税?”

    马钰笑道:“不只是皇子皇女,就连您也得交税。”

    “啥?”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你让咱交税?”

    马钰肯定的道:“您的那些皇庄,以及其它产业,都得交税。”

    马皇后生怕他们再闹矛盾,连忙说道:

    “钰儿莫要胡闹,陛下乃天子岂有纳税的道理,威严何在。”

    哪知朱元璋却摆摆手,若有所思的道:

    “你是想让咱做这个表率,堵住天下人的口是吗?”

    马钰说道:“历朝历代都有特权群体,大明的勋贵和士大夫们,肯定也想要这样的特权。”

    “如果朝廷不给,恐怕他们会心怀不满。”

    “而且如果我们真的要推行摊丁入亩之策,必然会遭到士绅地主阶层的反对。”

    “现在您都带头交税了,他们再敢反对,朝廷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收拾他们。”

    朱元璋不禁点头道:“所言甚是,咱都交税了,谁敢比咱特殊?”

    “为了大局考虑,这个税咱确实该交。”

    马钰恭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说道:“别拍马屁,咱都交税了,这税法你必须得给咱弄好了。”

    “否则咱饶不了你。”

    马钰笑道:“陛下放心,大明的税法肯定是历朝历代最完善的。”

    朱元璋绷着脸道:“但愿如此。”

    心里实则非常开心,这小子终于肯说个干脆话了。

    马皇后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笑道:

    “皇帝交税亘古未有,陛下可谓是开了先河,必为世人所赞颂。”

    朱标和朱樉哥俩也是连连点头。

    这确实开了先河,为世人做了表率,值得赞美。

    别人的吹捧,朱元璋只会人为是阿谀奉承,然后训斥一番。

    但这几位都是身边人,他们的夸赞让他很是受用。

    更加觉得自己做对了。

    马钰鼓动他交税,自然不只是为了做个榜样,而是有着更大的计划。

    “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区分公私。”

    “要解决即将到来的气候和人口危机,朝廷只能兴百业。”

    “而有些行业非常关键,必须要掌控在朝廷手里。”

    “有些行业利润小,商人是不愿意碰的,只能朝廷去做。”

    “建立国有商行,统一管理这些产业就成了必然。”

    “商行属于皇室还是隶属朝廷,要不要交税?”

    “如果不交税,它们会不会利用成本优势搞恶意竞争,破坏正常的商业环境?”

    “如果放任他们肆意发展,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酿成的后果,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最好能提前有个预防。”

    朱元璋还没开口,朱标就先一步接话,对马钰说道:

    “之前你和我说,盐铁论是最重要的经济著作。”

    “之后我就一直在研究,为了更好的解读,还特意了解了文景汉武昭宣时期的种种政策。”

    “均输平准确实是良策,然而因为汉武帝的敛财思想,最后演变成了垄断全行业的害民之法。”

    “商业环境彻底被破坏,经济一日不日一日,最终导致百业凋敝。”

    “大明当引以为戒,绝不可重蹈覆辙。”

    马钰说道:“汉武帝时期,相当于是裁判亲自下场打比赛,最后所有的选手都被打死。”

    “可是裁判仗着自己拥有裁决权,不思进取,只想着利用特权杀鸡取卵。”

    “所以大明建立国有商行之后,绝不允许他们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要让他们去和市场做正面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他们进步。”

    朱标高兴的道:“对对对,就是这样,必须要让国有商行参与市场竞争。”

    朱元璋有些头疼,这些东西有些超出他的理解范围了。

    摊丁入亩、商业税,他能看得懂也能理解。

    可后面关于市场经济的部分,他就听不太懂了。

    什么正常纳税,什么参与市场竞争刺激活力?

    但有一点他听懂了,那就是既当裁判又当选手,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所以他也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

    “你们说的那个什么国有商行,既然是国有的,肯定享有特权。”

    “商人怎么可能和他们公平竞争?”

    马钰笑道:“国有商行肯定享有特权,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而且有些行业孵化期很长投资又大,收益又非常低。”

    “普通商人是不愿意涉及的,只能国有商行去做。”

    “给他们一点特权,也是应当的。”

    “但这些特权只能是隐性的,不能公开化,公开了就算是违法。”

    “我们至少要保证表面上的公平公正,维护市场的基本制度不崩盘。”

    “只要制度不崩,整体的大环境不被破坏,经济就不会出大问题。”

    然后朱标和马钰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就连朱樉都忍不住参与了进来。

    朱元璋和马皇后头更大了,你们在说什么东西?

    要不要考虑一下我的感受?

    不过看了看正和马钰聊的热火朝天的朱标、朱樉……

    没事了,有人懂就行。

    干脆经济这一块就交给标儿好了,咱就把精力用在军事和吏治上面。

    还有老二,让他去镇守边疆好像有点浪费了啊。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先让他给老大打下手吧。

    至于镇守边疆的事情,以后再说。

    这一想,他顿时觉得心里畅通无比。

    “好了好了,经济问题你们私下再聊,咱们继续说赋税的问题。”

    马钰三人这才想起,旁边还有俩人呢,连忙又将话题给拉了回来。

    只是朱标和朱樉并不知道,就这一会儿的功夫,有人已经想好怎么将他们当牛马了。

    马钰接着又补充性的讲了一些新概念。

    比如阶梯性收税。

    “按户计算,拥有土地越多的户,缴纳的赋税就越多,直至土地的产出不够缴纳赋税的。”

    “如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至少徐阶这样的大地主,就很难产生了。

    朱元璋质疑道:“若他们将土地置于其他人的名下呢?”

    马钰说道:“那就看皇帝能不能掌控住军队了,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土地确权。”

    “谁名下的地就是谁的。”

    朱标追问道:“那如果他假装分户,把兼并来的土地给儿子呢?”

    马钰笑道:“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他活着的时候还没什么,等他死了几个儿子就各论各的了。”

    “这一点想必陛下应该能明白。”

    朱元璋脸上浮出一抹悲伤,他太了解了。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件悲伤的事情。

    小时候他们村子里有两个刘姓地主,看姓氏就知道是兄弟俩。

    朱元璋一家给刘二家当佃户,后来父母相继亡故,他就想问刘二讨要一块荒地安葬。

    只是被拒绝了。

    幸好刘大是个心善的人,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安葬父母。

    那个哥哥叫什么来着?

    嗯,好像是刘继祖。

    这么大的恩情,咱还没报答呢。

    回头派个人去找找他,必须得给他封个侯作为奖赏。

    只希望他们一家躲过了战乱还活着。

    刘继祖兄弟就是典型代表,同一个村子的亲兄弟俩,利益方面其实分的是很清楚的。

    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去兼并别人的土地。

    更不可能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所以分家了就是分家了,家分开之后力量也就分散了。

    朱标也恍然大悟,说道:“这就相当于是推恩令,一旦分家力量就分散了。”

    马钰颔首道:“可以这么理解。”

    “不过阶梯性收税非常复杂,以现在的衙门职能是做不到的。”

    “必须得扩充职能,最好组建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此事。”

    一直旁观的马皇后插话道:“但建立这么多机构,得需要很多钱粮。”

    “朝廷的财政是否能负担的起。”

    朱元璋接话道:“不打仗是没问题的。”

    马钰说道:“现在所谓阶梯性收税,其实只是针对土地,并不需要建立多么庞大的机构。”

    “财政是能负担的起的。”

    “等到天下安宁,百业兴旺之后,税收也会变多。”

    “其实唐朝鼎盛时期,商业税已经超过了田税。”

    “宋朝的富余,大头也是商业提供的。”

    “等大明百业兴旺起来之后,商业税会越来越高。”

    “到时候朝廷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充专业的官僚机构,管理整个国家。”

    “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仅仅是把框架搭建起来,就得三五十年的时间。”

    马皇后这才放心的道:“那就好,记住欲速则不达。”

    朱元璋却是另一个感受。

    三五十年?

    换成以前他肯定会说,什么玩意儿就需要那么多年?

    咱要在死之前,将所有东西都弄好,给子孙留一个完整的国家。

    但现在吗。

    三五十年也不算太久,咱起码还能活二三十年,然后标儿接着干。

    两代人将基础打牢,足够了。

    接着众人顺着马钰的思路继续讨论,逐渐将财税制度的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放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框架连业余都算不上。

    但在大明,绝对是同时期最先进的制度了。

    而且这真的只是一个框架,细节方面需要专门的官吏去填充。

    而且还预留了很多升级的空间。

    等将来条件达到了,可以直接将新法条添加进去,而不是对整体进行修改。

    在朱元璋等人看来,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马钰脑海里,确实有一整套非常先进的制度。

    否则这种前瞻性就无法解释。

    同时他们也终于理解了,之前马钰为何总说他的想法太先进,反而不适合这个时代。

    就算说了他们也无法理解。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又聊了一会儿,马钰觉得说的已经够多的了,得留点时间给他们消化。

    于是就借口精力不济告退。

    朱元璋尽管很想继续谈下去,但见马钰不停的打盹,也只能放他离开。

    朱标亲自推着车,要送他们一段。

    目送他们离开,朱元璋就大笑了起来。

    马皇后说道:“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吧。”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咱高兴可不只是因为马钰的政策,更多的是为了标儿和樉儿。”

    “刚才他们三个聊的经济建设,咱根本就听不懂。”

    “可是他们两个能听懂,还可以和马钰讨论,咱后继有人啊。”

    马皇后也高兴的道:“是啊,这一年多标儿和樉儿的变化是在太大了。”

    “现在想想,我都不敢相信,这一切多亏了钰儿啊。”

    朱元璋表情不自然的道:“那也是咱的种好,弄两个庸才他能教的出来?”

    马皇后失笑道:“是是是,都是你这个当爹的功劳。”

    “对了,之前老三老四和老五也想跟着他学习。”

    “尤其是老五,整天都在念叨这事儿。”

    “你看是不是让他们多和钰儿接触接触?”

    朱元璋颔首道:“不得不说,经济一道上马钰确实独步天下。”

    “让老三他们跟着他学一学没坏处。”

    “至于老五,他非要学的话就去吧,咱还能打断他的腿不成。”

    马皇后知道他死要面子,能这么说已经很不错了,就说道:

    “那行,过几天我就让他们去找钰儿学习。”

    朱元璋提醒道:“事先和宋濂沟通好,免得这老头多想。”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本以为天下一统后,事情就能少一些。”

    “没想到麻烦事情更多了。”

    “现在正是敏感时刻,不能让宋濂那边出了问题。”

    马皇后面色也凝重起来:“财税贪腐问题,你准备怎么处置?”

    朱元璋脸色一冷:“杀,必须要将这股歪风邪气给遏制住。”

    “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开头地基打不好,房子就不会牢固。”

    马皇后满脸不忍,却也知道他说的是正理:

    “也好,希望经历过这一次,他们能长些记性。”

    朱元璋寒声道:“一次不行就两次,总能杀到他们长记性的。”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338/128452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