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章敬
推荐阅读:得罪资本后,我的歌越唱越红 洪荒人祖:开局带领人族归隐 斗罗:武魂烈空炎链,禁封诸神 无限,我们中洲队都有光明的未来 四合院之阎解成的悠闲生活 封神:我是比干,阳谋大师 斗罗:元素天使,传承七大元素神 斗罗:我,唐舞麟,一个假面骑士 督公 斗罗绝世:开局具现黑渊白花
张良跟着吕马童一同离开了这座巨大的潼关城,这整座城都是读书的孩子,虽说吵吵嚷嚷的,但看着却很舒心。
小公子衡与章邯的儿子章敬正好与张良擦肩而过。
“公子,在老夫子身边好好的,你怎么非要与我们挤在一起用饭。”章敬今年满十一岁了,比公子衡年长四岁。
衡道:“这里人多好玩。”
章敬无奈摇头道:“老夫子知道公子又跑出来,多半回去又要挨打了。”
衡道:“老夫子从来不打我。”
看着公子笑着,章敬心中发苦。
衡问道:“老夫子会打你?”
章敬道:“老夫子不会打我,会让我在天还未亮的时候,拉磨磨豆腐。”
衡感慨道:“老夫子真心善。”
“我弟弟来信了,我想着让军中的人送一些关中的吃食去河西走廊。”
“你弟弟章业会写信了?”
“嗯。”章敬坐在食肆内吃着饼点头。
衡吃着一碗面蹙眉道:“送一些枣与柿子去吧,我让频阳公老太公给他送一些去。”
章敬摇头道:“不用了,敬业县还有很多,吃都吃不完。”
章邯将军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章敬与章业,名字取自敬业渠,是为敬业之意。
衡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面,目光看着四下的同龄孩子。
跟着章敬在潼关是可以横着走的,以章敬的力气与身手,在潼关的孩子中几乎没有敌手,就算是大人见到章敬一身恐怖的肌肉,都要礼让三分。
所以章敬可以在潼关横着,他公子衡就算是不说出自己的身份,也能够在这里横着走。
衡正吃着面,就见到刚吃了饼的章敬正在往他的碗中倒醋。
章敬每一次吃面就要搭配着醋,每每吃面就要碗中倒大量的醋,醋几乎都快成汤水时,他才能吃得下面,而且还要搭配着蒜才行。
章敬大哥自小吃东西就重口,不论吃什么都要下重料。
章敬大哥自小跟着老夫子读书,别看他一身腱子肉,其实他的学识很好,比同龄人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是整个渭南郡同龄孩子中学识最好的一个。
至于他的这一身腱子肉,是经常帮着老夫子磨豆腐练出来的。
老夫子常说只要给章敬吃一块饼,他就能磨出一桶豆花。
不仅如此,老夫子是真的将章敬当儿子养,是他老人家至今为止最优秀的弟子。
章敬的学识已可以与那些出师的支教学子相比,甚至老夫子有时也没什么能够教这个孩子的。
不得不说章邯将军生了一个好儿子。
衡自认天赋不行,断比不上这种天赋异禀的人。
六岁的就能磨豆腐的人,当然天赋异禀,谁家孩子六岁就能拉得动磨盘?
更不要说学识远超同龄人,真的是一个怪物。
衡与章敬大哥相处时,时常保持着向他人学习的心态,父亲曾说过孔门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孔子曾说过的话,还是应该学习的,就譬如论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谦虚学习的态度。
譬如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再或者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些话也都是老夫子所教的,有时衡也很感慨,外面的很多人说关中学子只学墨家与法家。
其实,反倒是叔孙通老夫子是很在乎孔子学说的。
外界的种种偏见,在老夫子以前的书信中,足可见一斑。
用了饭之后,公子衡与章敬一起回了学舍。
这里的孩子都养成了午睡的习惯,每天的饭后都有一个时辰是用来午睡的,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睡着。
倒是钟声响起,大家才会醒来提起精神听课。
这位夫子所讲的课其实是衡早就学过的,他所学虽说还不能超过章敬大哥,但也超过同龄孩子很多了。
这并不是因自己天赋如何,衡觉得自己是天赋最差的孩子,是老夫子眼中最笨的弟子,就因为章敬大哥差太多了,老夫才会说我是他教过最笨的孩子。
至于自己超过同龄人的学识,那不过是勤能补拙,受学的年纪比同龄人早,有些学识早在高泉宫就由父亲教过了,父亲也教过一些老夫子不会教的学识。
章敬大哥除了写不好字以外,一切都很好。
到入夜时分,张良随吕马童已到了关中的南山,过了南山就入蜀中了。
张良很好奇,吕马童一个校尉却总是形单影只的。
在南山的县府休息时,张良听到了一个消息,明年的秋季就会进行考试,在咸阳城进行一场声势巨大的考试,选拔天下人才。
吕马童道:“你怎么不去试试?”
张良摇头道:“我没那个本事。”
“你们这些夫子总是这样,总是将支教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就连这么好的机会都会放弃。”
听对方这么说,张良看着眼前的明灭不定的油灯道:“这样的支教夫子有很多吗?”
吕马童道:“当然有很多,所以你们是最受人尊重的。”
这一点,张良确实感受到了,就连这里县府内的人,他们对吃这么多粮食的吕马童没什么好脸色,因为他这个校尉实在是太能吃了。
反倒是自己这个支教夫子,在这里受尽优待,生怕自己吃不饱。
张良将自己的一碗稠粥也端给了吕马童,道:“我吃得不多。”
“多谢。”吕马童端着碗又吃了起来。
张良又看着张贴在县府内的告示,这又是一份写着节气以及这个季节的秦律,在秦律的细致管教下,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与节气有关,也与秦律有关。
说来,这一次他张良不过是从函谷关入关,匆匆看了一眼与外界不同的关中风光。
张良回想着在潼关城见到的孩子们与那些人们,真要说关中的人与外面的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希望。
那些人眼中都有着希望,而外界的人多少显得有些凋敝且神色麻木。
只有关中人们的生活,才是有希望的。
张良也见到了三川郡的繁盛,其实公子的目光远远不只是在关中,公子肯定要治理的天下的。
从种种政令来推断,公子扶苏是要用支教来确定入仕之途。
而治理天下,公子扶苏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从潼关城走到这里,张良只是匆匆看了眼关中,就明白了公子扶苏的野心。
这是一种以前没有的政令,皇帝嬴政曾想要统一度量衡,是要让天下公平,公子扶苏想让这天下的公平更进一步。
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人都参与到这个巨大的国家的治理中。
秦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大了,它一统中原之后,北伐南征之后,其土地面积是以前六国之地的总和还要多。
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就需要更多赋税的供养,需要更多的官吏治理。
很明显,公子扶苏先选择了后者,他想要更多的官吏。
在吕马童鼾声如雷的夜里,张良看着从潼关带来的书籍,书籍装满了三车,这也是他第一次认真看关中印出来的最新的纸质书。
这些书中的诸多论点是张良以前没有见过的,而且其内容也处处透着当年诸子百家的理念。
当年皇帝东巡,就有公子扶苏收天下书籍的传说。
如今,公子扶苏将天下名家的学说都收为己用,编写了这些书用来教导世人。
张良合上手中的书卷,原来支教的夫子不是官吏,支教夫子恰恰是一类很特殊的人,他们走动在天下各地,不为自己,不为皇帝,只为他们的伟大的事业以及无私。
正是因这种无私,支教的夫子不论去什么地方都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但也有一些更偏远的地方或者是楚地,那些地方会极力的排斥支教夫子。
张良明白了,公子扶苏做了一件的大事,有些事是可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当世人都知道了有支教这种事业。
只要现在的公子扶苏做得足够好,哪怕以后的换了皇帝,这天下不再是大秦,人们也会记得这种制度,并且继续延续下去。
而这种精神与理念,让张良觉得羞愧,他觉得自己的复国理想是这么的小气且自私。
但如今绝对不是起兵复国的好时机,张良决定借助这个身份蛰伏下来,也能躲过秦军的追查。
如此蛰伏,以观形势。
只是睡前的半个时辰,张良就想明白了未来的打算。
当天在亮堂时,吕马童找这里的县令要了不少干粮,两人搭着伙一同走入了深山之中。
吕马童十分乐观地道:“山路很难走,走过这段路就是蜀中了。”
张良问道:“你以前来过?”
“没来过。”吕马童如实回道:“我听来从蜀中来的人说过,路是难走了一些,但不用走太久的。”
两人只认识了三天,却已像多年的老友一般交谈。
吕马童是一个十分开朗的人,张良也从未遇到过像他这么健谈的人,一路上有说不完的话。
不知道为何,张良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都好了一些。
一路上,吕马童见到了一只黑白相间的熊,见到这头熊跑向深山,他道:“跟着这头熊就入蜀中了。”
言罢,两人忙跟上脚步。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374/128444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