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大秦攻略 > 第180章 再遇张良

第180章 再遇张良


深夜时分,田安又自语道:“公子要当皇帝,既要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天下人着想。”

    夜色很深了,田安又擦了擦灵位前的桌案,才回去休息。

    第二天,天还未完全亮,田安就早早睡醒开始为今天的事忙碌了,尤其是和面的活。

    当天完全亮堂,扶苏正在与夫人一起吃着早食,孩子刚出生,夫人还很虚弱,需要王婆婆悉心照顾。

    快到午时的时候,公子就坐在高泉宫内,忙着国事。

    按照往年来看,其实冬日里也没太多国事需要处置,各地的文书在这寒冬天也少有送来咸阳。

    偶有国事,公子从来不会耽误,多数都会当天安排好,并且也会当天让人将文书送去各地。

    公子扶苏的次子出生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咸阳城。

    按照老秦人在秦律下养成的风俗,谁家发生了什么喜庆的事各家要祝贺通常也不会献上名贵的贺礼。

    直到现在,秦人的婚嫁都禁奢靡之风,这种禁奢风气当然也包括生子。

    频阳公自不用多说了,这位频阳公早就将频阳的老宅院送给了小公子衡,其实这也不算是送,应该说是一种继承。

    当然也有人恭贺公子扶苏,整个渭南的人们都在为公子扶苏庆贺。

    身在潼关的韩信就看到了这里的人们将一袋袋粮食放在了一间宅院前,这个宅院并不是很大,只是一直空置着,听说每隔三五天都有人在打扫。

    每个人将粮食都放在这个宅院前,给的粮食也不多,各家也就一碗麦子而已。

    韩信问了周遭的人,他们都说这是为公子扶苏庆贺。

    白渠修好之后,青臂就有了一个漫长的假期,这个假期的长短取决于公子扶苏什么时候需要他去做事。

    在休息的这一年间,青臂过着与寻常人家一样的生活。

    “老先生,人们既然要为公子扶苏庆贺,为何不去咸阳?”

    青臂听着对方带着乡音的话语,知道这人不是秦地的人,这年头潼关的人口越来越多,外人搬迁入秦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青臂解释道:“你来潼关多久了。”

    韩信的模样看着也就三十岁还未到的年纪,衣着很旧,而且打着补丁,看样子生活也拮据。

    “我来关中有四个月了。”

    青臂点着头道:“你肯定不知道以前的潼关是什么样的吧。”

    韩信摇头。

    青臂已是有了孙子的年纪,他道:“以前的潼关啊,是很穷的,这里地处渭河边,每年秋汛或者是春汛,大水就会淹了潼关,生活在潼关的人每年能种的粮食那本就不多,还年年大水,好多人都不愿意留在潼关。”

    “那时的潼关还不叫潼关,那时的华阴县也不叫华阴县,很久以前华阴县叫宁秦,那时的潼关也不过是宁秦县外的一个小村子,那时这里的人过着很困苦的生活,这些事你也可以去问这里的县丞司马欣,他当年就是在这里任职的。”

    韩信望着潼关城坚固的城墙听着这位老人家的讲述,潼关乃至整个渭南,几乎就是人们靠着双手一点点建起来的,这里的人们用了十年的时间,整整十年的坚持,让整个渭南焕然一新,让这里成了关中最富裕的地方。

    在敬业渠还未开挖之前,渭南的有大片的旱地,万顷田地得不到灌溉,而在雨季与汛期大水又会淹了田地,一条渭河能让人吃得上粮食,也会屡屡毁了人们的家,因此公子扶苏下令开渠治水。

    是这里的人们赤着脚,身上披着破布用双手挖出来的沟渠。

    公子一声令下,这条渠就开始建设了。

    起初人们还怀疑过,可人们见到了贫瘠的商颜乡因一条渠开辟了千亩良田,打动了很多人,也惊动了秦廷。

    再后来,就开始了迁民。

    这些故事甚至听的韩信鼻子发酸。

    青臂道:“数十万的贫民入关,他们在章邯将军的号令下开垦田地,建设河渠,搭建房屋,起初那些贫民进入关中时一无所有,他们仅有的是公子扶苏给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敬业渠,那些人就靠着这份希望活过了最艰难的一年。”

    “那一年,这些贫民甚至养不活他们的孩子,是叔孙通接纳了所有的孩子,并且让那些贫民种出粮食,再用粮食将孩子换回去了,整个渭南包括潼关是从一片荒芜与贫困中建起来。”

    “好在这条渠开挖出来了。”正说着,青臂的眼角有了些许热泪。

    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关中最富,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苦了,如今那些贫民有了良田能够养活他们的孩子了,他们在入关之前也是没有田地的贫民,他们入关之后反而有了田地与一个家,还有一个更好的户籍。

    青臂道:“你看看,我们这里的孩子长得多么健壮,我们现在过着多好的生活,你也不用羡慕的,当年这里是关中最穷困的地方。”

    他接着又道:“公子曾说过,富有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靠着人们的双手建设出来的。”

    韩信站在原地,一时间失语了。

    这里的人们都极其敬爱公子扶苏,是啊……一个能让他们吃上饭,养活孩子,能够有一个家的公子,如何不让这里的人敬爱。

    这些人也是最信任公子,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呢?

    谁让他们能够吃饱饭,能养活孩子,能过得更好,他们就忠心谁。

    将心比心,韩信觉得换作是自己,也会对公子扶苏无比忠心。

    现在,韩信就觉得他有点亏欠公子扶苏,他在潼关看书吃饭,却从未想过为公子做些什么。

    韩信缓缓低下头,没有言语。

    也不知眼前这人在想什么,青臂道:“当年建设河渠时,这间宅院是公子扶苏住过的地方,公子在这里居住一年有余,当年公子扶苏主持修建咸阳桥就亲自住在这里西渭河,后来公子要建设敬业渠,就住在了潼关城边。”

    此刻,韩信也想在这座院子前放上一碗粮食,可是他也明白,自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韩信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怀着莫大的敬意,望着这间宅子。

    如果这世上真有什么人能够令天下人敬重,恐怕唯有公子扶苏。

    世上的人或许觉得那位一统天下的皇帝,在世人眼中是可畏的,是令六国旧贵族惧怕的。

    而公子扶苏,则是一个会让世人敬爱的人。

    要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公子扶苏爱子民,爱天下人。

    现在的公子扶苏如此爱关中的子民,也让无数的贫民进入关中,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么将来,公子扶苏也会如此爱中原各地的人们。

    这就是人们最质朴的判断。

    一个狡猾且不讲信义的人或许会有能人相助,但他绝不会有人对他效忠效死。

    而一个重信义能够帮助他人的人,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

    何况,这个人是皇帝的儿子。

    韩信想起了娄敬曾说过的话,他说公子扶苏是天生的皇帝。

    翌日,潼关城的城前布告上,换了一张布告,一张写着大雪节气的告示被揭走,一张写着冬至节气的告示贴上。

    为了普及二十四节气,几乎每个县的城墙都会贴着这种布告,让人们知道现在是什么节气,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

    到了冬至距离新年就很近了。

    正所谓秋收冬藏,也该将冬藏的粮食拿出来吃,养了一年的牲畜与鸡鸭拿出来宰杀。

    不过今天的潼关城的各个学舍依旧上课,若不出意料将来的潼关城就会是一座聚集天下学子的城池。

    原本的潼关城就是按照三十万人口的大城建设的,那么现在这座城完全可以容纳三十万学子。

    在如今,三十万学子是一个很吓人的数字。

    当年稷下学宫最鼎盛时期,也只有数百上千人。

    萧何认为只要支教之策继续施行,潼关的学子可以达到这个规模。

    也就是说,现在的潼关包括那些迁来的民众,其实远远填不满潼关。

    萧何也终于明白了,公子扶苏为何要来选拔人才,这个国家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建设,需要设置更多的吏与军,才能维持这个国家的运转。

    早晨的时候,潼关就开始忙碌。

    到了午时,一个个饥肠辘辘的孩子跑出学堂,飞奔向一间间的食肆,因今天是冬至,这几乎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

    食肆内摆放着吃不完的肉,煮沸汤的水在冷风中升腾雾气,雾气中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他们正在争抢着要吃肉喝汤。

    同样是过冬至时节的三川郡,张良不知道三川郡何时有了过冬至大吃大喝的习俗,他站在直道上远远看着如今的三川郡。

    李斯弟子成了这里的郡守,有了上一次的事他也再不能入三川郡了。

    站在以前的韩地故土上,张良蹙眉不语。

    有一个小童快步走来,他递上一卷纸,行礼道:“先生,这是老师让我交给先生的。”

    张良拿过纸张,也行礼道:“代我谢过你的老师。”

    “嗯。”这个小童应了一声就快步跑开了。

    张良没想到王馀还愿意帮助他,即便自己当初欺骗了他。

    看着信中的内容,张良很感谢王馀的相助。

    他并没有告发,反倒愿意帮助自己。

    冬至之后的第三天,张良应约来到相见的地方。

    王馀依旧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裳,他道:“若不是你想换个身份去支教,我真想告发你。”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374/128444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