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都重生了谁还打网球啊 > 第162章 热爱,从不需要刻意证明

第162章 热爱,从不需要刻意证明


于浩洋打了个哈欠,手臂搭在顾诚肩上:“双盘零封,够吹一年了。”

    “别得意,下一轮双打对手更强,”顾诚推开他的手,却忍不住笑了,“刚才第三局你那个穿越球,要是再低点就直接得分了,差点被卢卡斯碰到。”

    “知道了知道了,教练附体,”于浩洋揉了揉头发,“说真的,和你配双打太省心了,我只要管好网前就行。”

    顾诚抬头看了看渐亮的天空,星星已经隐去,远处的球场灯光次第熄灭:“双打是两个人的事,缺一不可。”他顿了顿,补充道,“明天单打加油,别被我甩太远。”

    “谁甩谁还不一定呢!”于浩洋加快脚步,身影消失在球员通道的拐角。

    顾诚跟在后面,球拍包上的国旗标志在晨光中微微发亮,如同他们脚下这条铺满荣耀与挑战的网球之路,在南半球的晨曦里,延伸向未知而璀璨的远方。

    墨尔本当地时间,晚上九点。

    澳网中央球场的记分牌在  24小时内四次为同一个名字亮起——15岁的中国少年顾诚先后拿下青少年单打、青少年双打、成人单打正赛、成人双打正赛四场比赛的胜利,成为公开赛时代以来首位在单日完成“四冠王”的网球选手。

    赛事组委会甚至为他破例,在澳网的官网对这位首次参赛澳网公开赛的少年进行宣传,以适应这位“铁人”的体能极限。

    《泰晤士报》体育版头条:生理极限的破壁者:顾诚如何用物理学摧毁网球逻辑。

    “当顾诚在成人单打决赛第四局发出  210公里的外角  ACE时,鹰眼系统显示其挥拍速度达到  312公里/小时——这比  F1赛车的起步加速度还要快。更令人恐惧的是,他在双打决赛中仍能保持  90%以上的发球速度,这种肌肉记忆的稳定性打破了运动科学的现有认知。”

    ESPN专栏分析:四维球员:顾诚的实力和对网球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

    “通过追踪其  12小时内的  478次击球,我们发现顾诚的落点预判准确率高达  98%——普通职业选手的平均水平为  62%。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据,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控球能达到如此恐怖的地步。

    还有他在双打网前的移动轨迹呈现出罕见的‘提前量’,仿佛能看到数秒后的球路,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预知能力’,让他在比赛中即便是不用任何球技也能如鱼得水,甚至于就连他的搭档于浩洋的截击效率都提升  40%以上。”

    《体坛周报》深度报道:从高一新生到网球新贵:中国体育土壤的基因革命。

    “顾诚的父亲和父亲都不是搞体育的,他们甚至都不是运动员,可就是这种‘小世家’的基因组合,却造就了他  0.05秒的反应速度(普通选手  0.25秒)和  1.2米的垂直弹跳。更关键的是,中国传统小球项目的‘台内控制’训练,让他在网球的网前截击和接发球环节展现出降维打击的优势。”

    技术派媒体《网球月刊》:生物力学奇迹:顾诚发球动作的黄金比例。

    通过  3D动作捕捉显示,顾诚的发球动作符合“5:3:2”黄金比例——下肢发力占  50%,躯干旋转占  30%,手臂挥拍占  20%。

    这种发力模式将能量传递效率提升至  87%(普通选手约  60%),解释了为何他能在单日四次决赛中保持发球时速超  200公里。

    很显然,当一个人站在了时代的巅峰只好,他所做的一切,哪怕是错的都成了最为正确地选择。

    任何动作,都好像被放大镜无限放大。

    很多人都开始学习他的发球动作,一些人在学习只好,发现发球果然比以往更加厉害,更是坚信顾诚的发球动作才是最标准的。

    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更是让顾诚这个名字一夜之间火遍了全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这个第一次踏上澳网公开赛的小子,以惊人地方式在一日之间拿下了四场比赛的胜利。

    微博热搜也是直接爆点。

    #顾诚一天四冠#

    “刚睡醒看到热搜以为是小说剧情,结果是真的?15岁打上了澳网正赛?单打一号种子?一日拿下四场赛事的胜利?顺便把青少年组也扫了,这是现实版网球王子吧!”

    “建议澳网改名叫‘顾诚杯’,一天包揽所有能参加的赛事的胜利,这合理吗?我上楼梯都喘,人家打四场决赛跟玩似的。”

    #顾诚发球时速  312#

    “科普一下:网球发球时速  312公里=每秒86.67米,正常人眼睛捕捉移动物体的极限是每秒  30米,这球在我眼里就是一道白光……不,应该说是黄绿色的光。”

    “隔壁  F1车手汉密尔顿点赞了相关视频,配文:‘这发球比我的赛车加速还快!”

    微博热度越来越高,在过完,用推特的人更多。

    @TennisChannel:“When  Cheng  Gu  hit  that  212km/h  serve  at  11pm,  the  stadium  radar  system  mistakenly  identified  it  as  a  meteor.“

    (当顾诚在午夜  11点发出  212公里的发球时,球场雷达系统误将其识别为流星)

    @RafaelNadal:“Just  watched  the  replay  of  Cheng's  day.  Speechless.  His  endurance  is  something  from  another  planet.“

    (刚看了顾诚一天的比赛回放,无话可说,他的耐力来自另一个星球)

    Reddit网球论坛热议:

    用户  u/TennisNerd:“一天打四场比赛,其中两场单打都是BO5,哪怕全胜也得打3盘,加上双打的BO3,全胜两盘,加起来就是10盘比赛,这体能也太恐怖了吧?我在球场上跑两步都气喘吁吁了。”

    用户  u/SportsScience:“提出一个惊悚假设:顾诚的肌肉纤维中快肌比例可能超过  80%(普通顶尖选手约  60%),这种‘超级快肌’让他既能爆发力量,又能快速恢复。但这需要基因层面的解释,建议国家队研究一下(滑稽)。”

    而这个时候,顾诚却不知道外界的情况。

    他现在有点疲惫,一天四场比赛,整整打了10盘,如果不是每一场比赛都结束的特别快,他根本坚持不住。

    可几遍如此,腿部也有些微微发酸。

    顾诚躺在冰浴桶中,膝盖以下浸泡在  10℃的冰水里,张铭请的理疗师正在他的右肩涂抹冷凝胶。

    于浩洋坐在旁边吃着能量棒,手机屏幕亮着微博热搜:“阿诚,你看网友说你是‘中国队长’和‘鹰眼侠’的合体,还挺贴切。”

    顾诚闭着眼,睫毛上还挂着水珠:“别闹,让我眯  5分钟……。”

    他的声音带着疲惫,但手指仍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发球动作——这是他在网王世界就养成的肌肉记忆习惯。

    在酒店房间,顾诚洗完澡出来的时候,袁红霞打来了视频通话,母亲看着屏幕里的儿子,眼圈泛红:“累坏了吧?快让妈看看,有没有受伤?”

    老顾虽然也很心疼儿子,可一想到儿子一天内在澳网公开赛拿到了四场比赛的胜利,甚至网络上已经有不少人都在说,顾诚有可能会打破以往的所有纪录,一个人在澳网拿到所有的荣誉,成为澳网第一个四冠王,他心里就激动地不行。

    顾诚靠在沙发上,一边听着老顾同志激动地话语,一边笑着向母亲展示理疗师给的肌肉放松球:“没事妈,你看我好着呢,今天的比赛也就澳网双打正赛强度高一点,其他比赛跟平时训练并没有差多少。”

    “臭小子,尽知道吹牛。”袁红霞笑骂道,可脸上的笑容却是更甚。

    生了这么一个儿子,她脸上都好像打了高光似的。

    今天在医院,院长还特意找她聊天,特别是提到他儿子提的特别多,甚至于,卫生部门的领导都专门夸了她生了一个好儿子。

    袁红霞当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就跟吃了糖似的,贼甜。

    老顾同志坐在一旁看着袁红霞跟儿子聊天,笑的就跟傻子一样。

    通话结束时,他对着屏幕比了个“胜利”手势,笑容里带着少年的纯真,全然不见赛场上的凌厉。

    灯光调至最暗,顾诚戴着智能睡眠头环,床上散落着运动恢复带。

    床头柜上放着营养师定制的夜宵:一份三文鱼沙拉、两杯甜菜根汁(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标注“4:00  AM”的营养补充剂。

    智能手表显示他的心率已降至  52次/分,深度睡眠占比  38%。

    07:00新闻发布会现场。

    其实顾诚并不想接受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采访,这不仅会浪费他休息的时间,在发布会现场还得谨言慎行,很多话都不能乱说。

    当他站在发布会,站在那数之不尽的记者面前,他所代表的就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面对  72家媒体的长枪短炮,顾诚穿着干净的白色  POLO衫,除了眼下淡淡的青黑,看不出刚经历史诗级的一天。

    当被问及“如何做到一日四胜”时,他揉了揉手腕上的护具,露出少年特有的腼腆:

    “其实没想那么多,就是一场一场打。青少年比赛当热身,成人赛当学习。感谢组委会调整赛程,也感谢浩洋在双打里帮我分担了很多。”他顿了顿,看着台下举起的“中国网球未来”标语,补充道,“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网球。”

    尽管刚创历史,顾诚仍按计划在比赛开始前出现在  3号球场。

    他没有进行高强度训练,而是利用老太婆提过的方法进行“神经肌肉唤醒”练习:用球拍颠乒乓球穿越障碍物,在平衡垫上完成截击动作。

    于浩洋坐在场边玩手机,突然抬头喊:“诚子,你上《时代》周刊了!标题是‘改变网球的  15岁基因’。”

    顾诚击球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笑道:“别管那些,把这个多球练完。一会还有其他比赛要打”阳光透过围网洒在他身上,汗水再次浸湿后背,仿佛昨日的“四冠王”只是一场寻常训练。

    当顾诚端着沙拉走向餐桌时,意外碰到了刚结束采访的费德勒。瑞士天王主动起身握手,眼中带着欣赏:“Cheng,昨天的表现太不可思议了,我看了你的单打决赛,那个发球让我想起自己  20岁的时候,但你的稳定性更可怕。”

    顾诚脸颊微红,像个普通粉丝般握紧偶像的手:“谢谢您,费德勒先生,我从小就看您的比赛,您是我的榜样。”

    两人简单交流了发球技巧,费德勒临走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虽然双打没办法跟你战一场,但单打……我们不会轻易将冠军拱手相让的。”

    在全球媒体将顾诚塑造成“网球救世主”的同时,熟悉他的人更愿意用“自律的怪物”来形容。

    据顾诚的老师回忆,顾诚  10岁时就主动要求加练,别人跑  3组折返跑,他一定要跑  4组。

    这种近乎偏执的自律,让他在  15岁就拥有超越年龄的心智。

    当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为他“封神”时,顾诚看着这一系列的新闻,还有自己初中老师眼中的自己,他一脸懵逼。

    初中时候的他,好像没接触过网球吧?

    有些无语,甚至还有些无奈。

    人红是非多。

    随着顾诚热度持续攀升,关于他的“黑料”也开始在网络流传。

    某自称是顾诚初中同学的账号爆料:“他根本没那么自律,体育课经常偷懒!”

    这条消息瞬间引发轩然大波,评论区分成两派激烈争吵。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顾诚正在酒店房间研究下一场对手的比赛录像。

    曹辉不知道什么时候匆匆赶来,将手机递到他面前:“网上有人抹黑你,需要发律师函澄清吗?”顾诚暂停视频,目光扫过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不用理会,清者自清。”

    顾诚倒不是不想回应,而是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事实上,在他从网王世界回来之前的那些年头,他除了打过篮球,偶尔踢踢足球,砰砰羽毛球外,根本就没接触过网球。

    回应的太多,漏洞就越多。

    倒不如不去回应,这件事,也许很快就过去了。

    然而事情并未平息。

    次日训练时,围场外聚集了大量举着“打假”标语的人群,甚至有媒体堵在球员通道追问:“你初中同学爆料是否属实?”

    顾诚依旧保持着惯有的冷静,只是在路过镜头时轻声说了句:“我的过去,比不上未来值得关注。”

    然后登上微博,配文只有简单的一行字:“热爱,从不需要刻意证明。”

    这条微博发布后,舆论风向瞬间逆转。

    而顾诚早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他正专注于网球。

    在他心中,赛场才是最真实的舞台,所有的争议与赞美,都比不上击球瞬间的纯粹与畅快。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414/128446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