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134章 相互忌惮,不约而同反对议和!!!

第134章 相互忌惮,不约而同反对议和!!!


祖大寿不老实,其本人为前锋总兵官,驻守锦州;弟弟祖大弼掌管关宁铁骑里的精锐“夷丁突骑”;堂弟祖大乐任辽东前锋营东协副总兵,掌握步兵精锐。

    在整个辽西兵团六万人里,祖家人可直接指挥的约有万人,且这万人还是精锐。可以说比皇帝还他妈的豪奢,现在的京营选锋拉出去跟祖家军过一场,未必能打赢。

    更有意思的是,祖大寿有个外甥名叫吴三桂!

    祖家从万历朝鲜之役扎根辽西,到现在已经营了几十年,说一句树大根深,丝毫不为过,祖家就是辽西将门的具现化。

    当初熊廷弼守辽说“辽人不可用,辽将善走”,事实上也证明了辽西将门确实对朝廷离心离德:先是祖大寿两次投降满清,后有吴三桂开关迎敌,这一窝人确实太不对劲了。

    到底是朝廷对不起辽人,还是辽人对不起大明?这些恩怨,朱由检已懒得去理清楚。但像是祖家这种不稳定因素,还是早点处理掉为好。

    要说辽西也不是没有大明忠臣,其中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是最灵性的一位,不仅在于他为大明战死,更在于他敏锐的战场直觉。

    他总是最早发现建奴的异常,并且迅速作出应对措施,可惜往往不被重视。这是一位上限极高的将领,是缺乏足够舞台施展才能的、夭折的名将。

    但问题来了,到底是把这种潜在的二五仔调回来放身边,还是将忠臣猛将放身边呢?!总感觉伸头是一刀,缩头是一刀。

    孙承宗经略辽东时,执着于收复失地,往往主动出击。事实上,他也确实成功收复了大片失地,但付出的代价极其惨烈。这到底值不值得,很难说得清。

    朱由检即位以后,大明就没有主动出击过了。双方在前线小有摩擦,大多是巡边骑兵的冲突,两边倒是陷入了僵持。

    大明如今收税,在支出七成之后,可以满足九边的军费,前提在于现在没有打仗。在朝廷忙着收复失地的那段时间,大明的军费开支一度高达九成之上,真的是拿命去拼。

    当初爆出皇帝要舍弃辽东的消息时,朝臣闹过一阵子。也就是朱由检脸皮足够厚,摆烂的意志足够坚定;换成别的年轻帝王,被这些朝臣阴阳怪气地激将两句,怕是就要叫喳喳梗着脖子,要跟建奴干了。

    后来,这群朝臣就“真香”了,朝廷有钱,他们就能拿到俸禄;不打仗,平时压力也没那么大,不用天天被皇帝咆哮,小日子反倒是过得有滋有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太极的议和信一路从锦州城祖大寿手里,传递到经略袁可立手中。

    老头虽然感觉不对劲,但议和这样的大事,他也不敢扣下隐瞒,或者私自做决定。

    所以这封信一直被传递到了皇帝手中,因为太敏感,走的是秘奏路线,没有经过朝廷。

    朱由检看过之后,本来还想丢去给御厨当柴烧,但是一想,这他妈的不对劲啊!

    别说辽东经略会被以“暗通建奴、私下议和”的谣言攻击,就是这帽子扣在他这个皇帝头上,也是遭不住的啊!

    这件事情必须从重从急,拿到台面上说才行。

    就像皇太极非常喜欢用“这个决定是诸贝勒一起讨论商量出来的结果”去堵阿敏的嘴,他也需要在这种重大敏感问题上分摊责任。

    崇祯元年,十月十日下午,本来这天是辍朝日,朱由检正带着大女儿丑丑巡视她的弟弟妹妹。

    如今,却不得不紧急召开朝会,以免夜长梦多。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黄泥掉裤裆,摄像头藏鞋底”啊!

    皇太极这个野人,议和信倒是写得“骈四俪六”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让范文程代笔的。

    鸿胪寺卿姜习孔在朝堂上大声宣读了皇太极的议和信,大致意思是:

    皇太极即位后,常念及辽东战火绵延,百姓深陷苦难,心中悲痛难抑。

    他爹努尔哈赤兴兵,实因饱受明朝边臣欺辱,迫于无奈才举旗反抗。

    两国交战多年,军民死伤无数,这般惨状并非他与陛下所愿。

    他向来仰慕中原礼仪文化,希望平息战事、安抚百姓。

    当下局势而言,两国若持续征伐,只会徒增百姓苦难,于国无益。

    于是他决定派遣使者向明朝通好,期望与大明皇帝共商和平,终结战争。

    为表诚意,他提出以下条款:

    一、两国以宁远、锦州为界划定疆土,此后各自守卫,互不侵犯;

    二、明朝每年向建州赠送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绸缎一千匹,后金则回赠人参一千斤、貂皮一千张,互通有无;

    三、双方互派使臣,遇吉凶之事相互庆贺吊唁,增进邦交;

    四、两国流民若越境,需各自遣返,不得收留;

    五、即刻罢兵,开放边境互市,以解百姓困苦。

    姜习孔话音落下,“嗡”地一下,声音响起,群臣为之哗然!

    右都御史单明诩蹦出来大声道:“建奴乃化外逆贼,努尔哈赤以无端之由犯边,今又索金求地,此非议和,乃逼我割地赔款!昔宋室纳贡,终致靖康之耻,陛下岂能效法?”

    “好好说话,朕这不是让你们议一议吗,怎么就效法徽宗了?!”朱由检非常不爽地说道。

    “陛下恕罪,臣太过愤懑,御前失仪,还请陛下责罚。然…此事有何可议?!主张议和者,可斩!”单明诩一脸正气地说道。

    朱由检眉头皱起,只觉得无比晦气。

    “启禀陛下,如今人参价格低贱,不如往昔,十捆人参方得斗米,貂皮千张亦不过万两白银,与其索取我大明的黄金万两、白银百万、绸缎千匹相去甚远。如此不过一味索取,与岁币无异,其求和之心不诚矣!”毕自严说道。

    “哎呀,我的毕阁老啊,都什么时候了,还算钱呐?!陛下,如今将士磨刀霍霍,正欲为陛下效死,日夜期盼出征辽东、收复失地。倘若此时言和,恐怕有伤士气,令将士寒心呐!臣反对议和!”张维贤大声说道。

    “皇太极言而无信,昔年‘宁锦之战’后亦曾求款,后仍攻掠遵化,此议是否为真和,尚需派人察其虚实。”王在晋说道。

    他的态度就比较暧昧了,他是亲眼见过建奴与明军交战的,作为“广宁惨败”的见证者,他对自家军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586/128449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