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重生90:从轧钢厂到大国重工 > 第164章不进则退

第164章不进则退


贝晨峰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表明自己的态度。

陈伟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宣布,“厂里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质检部门了!以后不管什么产品,都要进行严格抽查,尤其是出厂的产品,一定要全面检查,不能出一点的差错!”

“质检部门?”鲁国栋闻言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眼下厂里不是有个质检小组吗?我觉得没必要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吧!”

他有些想不明白陈伟的思路,觉得这样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贝晨峰这次没有说话,他只是盯着陈伟,眼神中带着思索,显然在等陈伟进一步的解释。

陈伟看着两人,耐心解释道:“现有的质检小组,工作还是太过于单一了,我要成立的质检部门权限更大,可以在厂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进行独立检验,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责令相关环节全面返工!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样……会不会太夸张了?”鲁国栋目瞪口呆地看着陈伟,显然被这个部门的权利吓到了。

质检组在每个厂里都是非常常见的,像陈伟这样直接成立一个凌驾于各生产环节之上的质检部门,这个权力在他看来确实非常大。

他担心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权力失衡或内部矛盾。

陈伟看出了鲁国栋的顾虑,说出了自己的具体想法,“我准备让宋英耀来牵头负责这个部门,去外面招聘一些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厂里面再抽调五个技术过硬的老员工,这些人共同组建新的质检部门。”

贝晨峰这个时候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检测工作要求的是经验丰富,找外面的那些年轻人,会不会有点不靠谱?”

陈伟点点头,显然考虑过这点,“你说的有道理,但是你不要忘记一件事情,现在的工作岗位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我相信厂里面给了他们机会和平台,他们工作会非常的认真,一批人会快速成长起来。”

“况且,现如今厂里的员工年龄结构,说实话有点偏大了,我们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件事情其实他早就一直想做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而。

两个厂子的员工,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往上,放在后世那些大公司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见到的。

这种情况在如今的国企,那是比比皆是,再正常不过了。

年纪大的老师傅固然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太慢了。

陈伟招一批新员工进来,一是能够给厂里注入新的活力,二是给那些老工人一些良性的压力,最终能够形成更强大的动力。

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厂子在技术传承方面,确实需要重新培养接班人了。

否则以后怕是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他必须为厂子的未来未雨绸缪。

陈伟的态度异常坚决,根本不给贝晨峰和鲁国栋两人开口的机会,“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绝对不能更改,明天就开始实施!”

看到陈伟态度如此强硬,贝晨峰和鲁国栋两人对视一眼,非常识趣地闭上了嘴。

涉及工厂战略方向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他们甚至相信陈伟的判断是没有错的。

长久的合作让他们明白,陈伟的眼光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你们还有其他事情吗?”陈伟见两人没意见,开口问道。

鲁国栋这时清了清嗓子,身体前倾,语气带着一丝急切,“陈伟,有件事要跟你说。”

他稍作停顿,似乎在组织语言,“早上我接了个电话,是沿海的一个事务所,听说我们能制造汽车用的高强度钢材,刚好有个大厂急需这方面的材料,对方表示想接触一下!”

陈伟听到后,眼睛微微一亮,身体立刻坐直,追问道:“合作对象是谁?”

“从对方透露的信息来看,好像是个实力非常雄厚的合资企业。”鲁国栋语速加快,带着明显的兴奋。

旁边的贝晨峰听到后,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脸上的担忧几乎要溢出来。

陈伟刚想开口说话,敏锐地捕捉到了贝晨峰的表情变化,他转向对方,“贝厂长,你有话说?”

贝晨峰抬起眼皮,迎上陈伟的目光,“我还是那句话,这样的速度会不会有些太快了?两个厂子能承受得住吗?”

厂子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能向前,不能原地踏步!”陈伟淡淡道。

“这件事情我就不参与了,你们做决定就行。”贝晨峰猛地站起身,头也不回地径直走出了会议室。

鲁国栋愣在了原地,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脸上带着尴尬和歉意,赶紧向陈伟解释,“老贝今天心情可能不太好,你多理解一下。”

“我当然可以理解他。”陈伟点了点头,语气却变得更加严肃,甚至带上了一丝冷峻,“厂里能够理解他吗?这快速发展的行业能停下来理解他吗?”

他站起身,指着外面厂区的灯火,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我们得为厂里那些工人负责,就必须得不断前进!”

鲁国栋微微点了点头,深深叹了口气,眉宇间带着无奈,“你说的有道理,等会儿我去找他谈谈,希望能尽快扭转他的想法。”

“不说这个了!”陈伟挥了挥手,仿佛要将刚才的不快从眼前拂去,“继续聊刚才的事。”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厂子的发展,其他的事情,都得往后放一放。

鲁国栋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杂乱的思绪抛开,点头道:“好。”

经过一番详细的了解,陈伟对这件事情总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有一家国内大型合资汽车企业,正在寻找新的高强度钢材供应商。

沿海一家有港资的贸易公司,一直都在帮忙物色合适的对象。

刚好这家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老家是他们当地的,这次回来探亲,偶然听到了他们厂里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门询问。


  (https://www.2kshu.com/shu/92798/4939802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