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青苹果年代 > 第195章 一定生下来

第195章 一定生下来


世平被警车送回家,警笛长鸣,村民听到声音,都跑出来看,只见车门打开,世平从车上下来,帽子叔叔也下来,对村民说:“任世平无罪,没有违法,他是因为鱼塘的鱼被王国志抢了引起的纠纷,他没有去殴打任何人,选择报警,通过公安来处理,这样做很好。后来抓获王国志,并责令其退回抢来的鱼,并对王国志拘留十五天。王国志不吸取教训,不认真反思,反而从拘留所出来后,寻机报复,寻衅滋事,任世平忍无可忍才打他一拳,如果不是王国志故意挑衅在先,天天辱骂侮辱任世平,任世平也不会动手,况且王国志的伤情够不上轻微伤,依法不能追究任世平的法律责任。因此,对王国志再次拘留十五天罚款一千元。对任世平不做任何处罚。”

村民听完帽子叔叔的一番话,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派出所的决定,保护了好人,又惩罚了坏人。这样的决定,让村民看到了法律的公平。

世平有惊无险,没受处罚,相反,王国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那个年代初的偏远农村,世平满心欢喜地期待着第二个儿子的降临。

他家那几间破旧却充满烟火气的瓦房里,已经有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娃,可他和媳妇就盼着能再添丁进口。

然而,计划生育的浪潮席卷而来,大队计生委的专干听闻世平媳妇有了身孕,三番五次上门。

计生专干板着脸,严肃地对世平说道:“你这情况不符合政策,得把孩子处理掉,不能生。”世平一听这话,心里那股子倔强瞬间被点燃,他瞪大眼睛,紧握着拳头,脖子上青筋暴起:“这是我的娃,凭啥不让生?”可专干只是撂下狠话,便转身离开。

世平知道,不能坐以待毙。

他匆忙收拾了几件破旧衣裳,拉着媳妇就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白天,他们像惊弓之鸟,一头扎进茂密的庄稼地。那高高的玉米秆和沉甸甸的麦穗成了他们暂时的庇护所,他们蜷缩在其间,大气都不敢出,只能听到彼此急促的心跳声。

晚上,他们又摸黑赶到亲戚朋友家,在昏暗的灯光下,亲友们虽心怀担忧,但还是赶忙腾出角落,让他们暂避风头。

世平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然,无论如何,他都要保住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哪怕与这时代的政策洪流对抗到底。

煤油灯芯滋啦炸开火星,任世平的媳妇死死搂着襁褓中的二儿子,婴儿的啼哭在漏风的土坯房里格外刺耳。

任世平攥着那张皱巴巴的处罚通知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纸角的红印章在昏黄灯光下像一滩凝固的血。

院外传来老槐树枝桠被风吹得嘎吱作响的声音,他总觉得那是警车碾过碎石路的动静。

“把孩子给我。“任世平伸手去接襁褓,触到媳妇冰凉的指尖。

婴儿小脸憋得通红,裹着的蓝布襁褓是用生产队发的救灾布裁的,针脚歪歪扭扭,还沾着几处奶渍。

他把孩子紧紧搂在胸前,忽然闻到熟悉的奶香里混着铁锈味——是自己打架时溅在衣襟上的血。

三更梆子响过,任世平背着竹篓摸黑出门。

竹篓底层垫着软乎乎的棉絮,孩子躺在里面安静了些。

月光透过云层洒在田埂上,照得他的影子忽长忽短,像极了批斗会上被拉长的横幅。

路过村口老井时,辘轳绳垂在水面上晃晃悠悠,他猛地想起王国志被押上警车时,脖颈青筋暴起的模样。

寒风卷着雪粒子扑在脸上,任世平躲进看瓜棚。

棚顶的塑料布被吹得猎猎作响,他借着月光数竹篾缝隙,突然发现角落堆着半袋发霉的玉米。

孩子突然又哭起来,哭声惊飞了棚顶的麻雀。

任世平慌忙扯开衣襟,却摸到怀里藏着的供销社发票——那张买银镯子的票据,此刻正硌着他的肋骨。

远处传来犬吠,一声接着一声。任世平用草绳把竹篓牢牢捆在背上,冰凉的草屑钻进衣领。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很快被新雪覆盖。

夜风掠过树梢,恍惚间又听见民警宣读处罚决定的声音,而怀里的孩子不知何时沉沉睡去,小嘴还在无意识地咂巴,口水浸湿了他补丁摞补丁的棉袄。

世平躲在那间偏僻的小土屋里,望着刚出生的老二,心中五味杂陈。孩子的小脸皱巴巴的,却透着一股让他心疼的柔弱与可爱。外面的风声似乎都在诉说着不安,可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这个孩子是他拼了命才保住的。

计生专干很快就寻了过来,门被推开的瞬间,世平下意识地将孩子护在身后。

专干看着这一幕,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孩子既然已经生了,罚款是少不了的,这是政策。”

世平紧咬着嘴唇,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一关终究躲不过。

等专干走后,世平轻轻抱起孩子,眼神里满是慈爱与愧疚。他想到了在城里打工的哥哥,那是他唯一的希望。

“娃啊,爹一定不会让你饿着,爹这就去城里找你大伯,把这罚款的钱挣回来。”世平粗糙的大手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小脸。

踏上前往城里的路,世平的脚步有些沉重又无比坚定。

他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几件破旧衣裳和媳妇给他烙的干粮。乡间的小路坑洼不平,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忧虑与憧憬。

路过村子口那棵老槐树时,他回头望了望自家的方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哪怕要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历经千辛万苦。

夜幕刚刚褪去,晨雾还在城市的角落缭绕,世平便匆匆起身。他寄居在城郊一间狭小昏暗、租金低廉的出租屋里,揉了揉酸涩的双眼,便开始为新的一天忙活。

在建筑工地上,世平和工友们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却透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他们喊着号子,将沉重的预制板搬上货车,每一块都承载着生活的重压与希望。世平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滚落,滴在炽热的地面上瞬间蒸发。

忙碌了一整天,当夕阳的余晖洒下,世平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但他不敢停歇,立刻又投入到绿豆丸子的制作中。

在那个充满机遇与变革的八九十年代,世和的邻居在火车站的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日里,那一方小小的小吃摊前人潮涌动,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与食物的诱人香气交织在一起,不断钻进世和的耳朵里。看着邻居数钱时那喜滋滋的模样,世和的心也跟着活泛了起来。

正巧这时,弟弟世平来到城里打工,正四处寻觅合适的营生。世和的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想起了菜市场里那些卖绿豆丸子的摊位。那一颗颗圆润金黄的丸子,虽然不起眼,却也吸引着众多家庭主妇和过往行人。

兄弟俩一合计,说干就干。他们穿梭于城中的大小集市,精心挑选上好的绿豆,又购置了简单的制作工具。世和将家中那口闲置的大铁锅找了出来,世平则忙着清理出一块空地用来安置炉灶。两人一边忙碌,一边畅想着未来的生意经,眼中闪烁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家绿豆丸子摊前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的景象。

他的哥哥世和用气缸做了一个绿豆丸子容器,用来装绿豆面糊,通过挤压,让绿豆面糊掉入油锅中,小小的院子里,他熟练地搅拌着绿豆面糊,眼神专注。待油烧热,他轻轻捏起一团面糊放入锅中,“滋滋”的声响伴随着升腾的油烟。炸好的丸子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第二天凌晨,世平便骑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满满一盆绿豆丸子驶向菜市场。他在熙熙攘攘的摊位中寻得一处角落,用沙哑的嗓音叫卖着。来来往往的顾客在摊前驻足,世平脸上堆满笑容,耐心地招呼着,心里默默盘算着今天的收入,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执着与期盼。

八十年代末的城市,街头巷尾都涌动着生机与忙碌。世和在城中谋得一份工作,每日朝九晚五,生活平淡却也安稳。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拍打着人们的心,世和也不例外,他那颗不甘于平凡的心开始寻找新的突破。

业余时间,世和与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弟弟携手开启了卖绿豆丸子的副业。狭小的家中,世和系上围裙,站在炉灶前,眼神专注地搅拌着绿豆面糊。锅里的油热得恰到好处,他熟练地将面糊挤成丸子状放入锅中,“噼里啪啦”的油炸声仿佛是他们迈向富足生活的鼓点。弟弟则在菜市场的摊位上,扯着嗓子叫卖,那朴实而热情的吆喝声吸引着过往行人纷纷驻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的小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手头也有了些盈余。世和满心欢喜地走进商场,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挑选了一件羽绒服。那羽绒服蓬松柔软,面料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当世和把羽绒服递到浩楠面前时,浩楠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迫不及待地穿上,感受着羽绒服的温暖与舒适,小脸笑成了一朵花,兴奋地在世和身边转着圈,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爸爸,这衣服好暖和,我好喜欢!”

世和看着儿子开心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仿佛所有的疲惫与辛劳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只留下浓浓的温情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八十年代末的城市,像是一座巨大的建筑工地,处处都在破土动工、重建新生。哥哥世和每日穿梭于单位那略显陈旧的办公楼里,微薄的工资在飞涨的物价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格子间里,他望着窗外繁华的街道,心中满是对家庭的责任与对未来的忧虑。

弟弟世平刚从农村来到城里,一无所有却充满干劲。在那逼仄昏暗的出租屋里,兄弟俩促膝长谈。

昏黄的灯光摇曳,世平紧握着拳头,眼神坚定:“哥,咱不能就这么过下去,我想做点小生意,咱一起把家撑起来。”世和看着弟弟,重重点头。

于是,街头巷尾多了世平忙碌的身影。他推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自家制作的特色小吃或手工小物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卖。世和下班后也顾不上休息,帮着弟弟整理货物、出谋划策。

兄弟俩在简陋的摊位前,一个热情地招呼顾客,一个快速地算账收钱,虽忙碌却默契十足。

每一个钢镚的入账,都承载着他们对家庭的爱与改变生活的决心,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他们并肩前行,用汗水与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篇章。

在那个年代的城市角落,哥哥世和每日下班后,不再只是疲惫地瘫倒。除了卖绿豆丸子,他的目光在街头巷尾逡巡,思索着能让弟弟世平长久立足的生计。

一天,世和下班途中,看到补鞋匠的摊位前人流不断,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补鞋匠手中的工具上下翻飞,稳稳地赚取着生活所需。

世和心中一动,赶忙找到弟弟,眼神里带着几分笃定:“世平,咱没什么关系人脉,想要在城里扎稳根,就得靠技术吃饭。你看那补鞋的,不管啥时候都有人来,收入稳定。这活儿虽说不起眼,但是旱涝保收啊。”

世平若有所思,挠了挠头:“哥,可我不会啊。”

世和拍了拍他的肩膀:“不会咱就学。我打听好了,有专门卖补鞋机的地方,我先给你买一台,你好好练,先看看情况,只要手艺精,肯定能行。”

不久后,补鞋机被安置在那间狭小的出租屋里。

补鞋机崭新的金属外壳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冷光,世和蹲下身,仔细地调试着机器,边调边给世平讲解着操作要点。

世平则在一旁专注地听着,眼睛紧紧盯着补鞋机,仿佛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新希望,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不辜负哥哥的期望。


  (https://www.2kshu.com/shu/93108/4915038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