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398章 夏国的九品中正

第398章 夏国的九品中正


“真该死!”

    “夏国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当新夏国中的诵经声愈发响亮时,死鬼夏文王在冥土中发出这样的呵斥。

    他倒不是指责已经在夏国广为流传的佛教。

    在夏国君主的不断的修正,以及太平道的竞争压力下,

    源于身毒的佛教,早已跟诸夏融合了起来。

    比丘们供奉的佛陀塑像,比起过去的眉目浓艳突出,如今显得温和清雅;

    比丘们居住的寺庙,也按照诸夏的形制,搭建起了飞檐斗拱……

    就连比丘们自身,也按照皇帝的心意,改变了部分戒律,开始戒肉食素起来。

    夏文王亲眼目睹了佛教这样的转变,自然不会再像生前那样排斥。

    他所斥责的,

    是夏国近些年来搞出来的新政令:

    “九品中正制”!

    “世家的力量当真不能遏制住吗?”

    当这个政令得到推行,并且迅速沦为夏国诸多世家收敛权力的工具,夏文王颓废的站在后人供奉自己的宗庙之中,神情悲伤的说道。

    “再这样搞下去,我大夏都快有自己的种姓制度了!”

    旁边的何博就说,“夏国的世家,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现在他们膨胀成这样,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新夏这个国家,最初建立之时,由于人口太少,自然使得后面繁衍出来的子孙,大多拥有共同的祖先。

    其国之中,当以“赵”、“随”、“秦”这三家姓氏,最为显赫和长久。

    它们都是新夏建国者的后代,也在前朝之时,根据“尚贤推举”之制,各自出过几任国君。

    这是没办法的事。

    新夏初立的时候,要确保根本的牢固、确保执政者的能力、确保后继有人……

    如此,

    就要将大量的资源,集中到少部分人身上,做到“先贤带动后贤”,让他们去发挥带头作用。

    在这样的措施之下,新夏的基础得到巩固,三家子孙也因之泛滥,形成了庞大的家族。

    又因为人口众多,资源足够,三家之中涌现人才的可能,也要远超平民。

    夏文王能在百余年前做到复兴国家,将国中的割据力量一一扫平的伟业,自然也有这样的原因。

    虽然夏文王在登基称王之后,废除了“尚贤推举”之制,将天下化为一家所有,并有意识的拆分起那过于庞大的家族——

    他以尊崇古制为理由,或威逼或利诱,要求多余的赵氏子、秦氏子、随氏子从本家中独立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官职、封地等等,再取新的姓氏以为名号。

    这使得大家族被拆分成许多的小家族,夏国的姓氏也得以丰富起来。

    然后,

    夏文王又推崇文教,在地方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平民入学,培养平民出身的人才,好压制世家的力量。

    但同样的,

    夏文王在持续百年之久的“尚贤”之制影响下的,仍旧允许地方官员、世家,向朝廷推举有才能的贤人,担任国家官员。

    这是属于夏国的察举制。

    而百年过去,

    要依靠他人才能执行的“察举制”,自然也走向崩坏和腐朽。

    毕竟察人才而举之,

    谁是人才?

    谁来推举?

    这都离不开世家的一张嘴。

    寒门子弟,有多少人脉,可以让他们去传播自己的贤名?

    又有多少资源可以拿去培养他们的能力?

    久而久之,自然要被世家垄断!

    君主贤明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主持考核,来验证“人才”的含金量,并打压滥用察举权力的官员。

    但眼下却是不行了。

    因为那位引领了佛教兴盛的老皇帝在临死之前,虽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嫡次子,却仍放不下长子那一脉。

    于是,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夏国东部最富饶的土地,分封给了先太子的独子。

    并在后者长大,马上就要去封地的时候,当着新太子和众多朝臣的面,拉着孙儿的手含泪说道:

    “如果你父亲还在世的话,你一定可以做皇帝!”

    “可惜天不假年,让你父亲走在了我的前面……”

    “所以,只能委屈你去地方做封王了。”

    皇孙听着祖父如此恳切的话语,露出十分感动的模样。

    祖孙二人将一旁新太子尴尬的脸色全然忽视,也因为肉眼凡胎看不见死鬼,无法知道夏文王在当时跺脚的力度有多大,骂人的声音有多剧烈。

    夏文王只恨不得把这个老糊涂的子孙给手刃了!

    做了几十年的皇帝,

    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的言论传出去,会给继位之君,带来多大的麻烦嘛?

    夏使在中原居住了那么久,返回夏国后也曾向他讲述过汉朝“七国之乱”的事情。

    难道他不知道将富饶广阔的土地分封出去,会给国家带来多大的隐患吗?

    真是念经把自己脑子都念坏了!

    而等到老皇帝去世,新君继位,东边果然爆发了叛乱。

    虽然新君勉强将造反的侄子平定了下去,但还没来得及解决后续之事,便因为登基时已经年过四十,劳心劳力过重,得病去世了。

    他年轻且没什么经验的儿子继位,成为夏国如今的君主。

    这位皇帝对那仍然存于东部富饶之地,势力强大的诸侯王很是恐惧,也担心那些由于先帝突然离世,没有被完全清理干净的逆党死灰复燃,便企图通过拉拢世家,来抑制诸侯的力量。

    在他看来,

    世家各有姓氏,也各有利益,很难完全抱团。

    但诸侯却是不同。

    他们可都姓“赵”呢!

    世家们察觉到皇帝的忧虑,也愿意为他提供安全感。

    只是,

    忠君爱国,也是需要回报的。

    因此,

    在世家的提议之下,皇帝颁布了“九品中正令”:

    他要求分姓定族,确定夏国各个世家的门第高下,并责令负责考核官员的“中正”按照门第等级去选拔人才,鼓励诸多世家以品级划分,来商议通婚友好之事。

    据夏国这边报郎说:

    “陛下私底下还跟世家达成了约定,以后选官举贤,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呢!”

    这样的消息,

    让寒门子弟听了极为惶恐。

    夏文王也为之郁郁。

    他心里知道,这样的发展是有害于夏国的。

    所以他跑过去询问邹衍:

    “不知道太平道那边,有没有行动的意愿?”

    他是宁可民间起义,给予赵氏夏国致命一击,也不愿看到诸夏君子的国家,被一群只想着巩固自身阶级地位的虫豸,带坏成南边身毒诸国那样的!

    秦汉都在前进,

    夏国要是后退的话,

    那就得跟海外吴国竞争“诸夏之耻”的称号了!

    反正赵氏独享了将近两百年的社稷,

    夏文王已经心满意足了。

    但邹衍说:

    “九品中正的推行,还没有持续太久,它的弊端并没有完全显露,引起许多人的征讨。”

    “而且在百姓看来,官位很多时候,本就为世家所有,所以九品中正制对他们的影响和震撼,不是很剧烈。”

    “更重要的是,夏国近些年并没有发生巨大的灾荒和瘟疫,百姓的生活还可以忍耐,局势还没有发展到能响应太平道的号召,颠覆江山的地步。”

    夏文王听了,只能缩到角落里自闭去了。

    他心里明白,

    承平许多年的夏国,马上就要迎来新的乱世了。

    而在何博看来,

    夏国能够持续这么久的平和,已然是天赋异禀。

    如果之后没有动乱的话,那么沉淀下去的杂质就要凝结,变得更加难以清理,以至于真有跟身毒人坐一桌的可能。

    所以,

    要乱就乱吧!

    把天下闹个天翻地覆,把那些沉底的杂质激荡出来!

    ……

    “我大汉以后也会这样吗?”

    听说了夏国的情况后,苏武忍不住忧虑起来。

    因为夏国的问题,

    大汉这边也有,只是不如对方明显罢了。

    拿着两根细长棍子开始织毛线的何博呵呵一笑:

    “放心!”

    “还没到那样的地步。”

    在汉武大帝晚年那众生平等的折腾下,大汉还有好些年,才值得太平道关注呢!

    现在,

    就让大汉先迎接它的昌盛之时吧!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256/128422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