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舍弟诸葛亮 > 第805章 先灭李典,合围雒阳

第805章 先灭李典,合围雒阳


李典很想控制住局面,但他手下那些当兵的才不管敌人到底有多少、值不值得恐惧。

    士兵们只知道他们亲眼看到敌人的实力很强大,那就当他是真的好了。

    马超的铁骑挺着骑枪,挥舞着马刀,雷霆迅猛地往复冲杀。

    李典的中军仅仅被冲杀了两三个波次,就彻底崩溃了。

    李典在乱军中左支右绌,完全无法应对,最后被马超的骑兵冲倒践踏,彻底湮没在乱军之中。

    曹军死伤无数,哭爹喊娘,场面一度凄惨至极。随着李典的大旗倒下,成批成批的曹军直接弃械投降,就这样被马超轻松歼灭。

    马超趁着大胜之威,席卷了小平津战场这边的敌人,又斜刺里往东南方横截,直奔小平县,顺便也是拦截了孟津之敌回归小平县的道路——

    如前所述,小平县位于小平津的正南方,孟津渡的西南方。无论是小平津的曹军还是孟津的曹军,要回雒阳都得经过小平县。

    如果想从孟津取直线直插雒阳的话,理论上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你就得翻越北邙山,没有平原道路可走。

    马超往小平县一插,正好搂草打兔子一举两得。

    他的大军抵达时,县城里还有大几千人的守军,但人心惶惶。看到马超大军烟尘滚滚地杀来,县中文武不知马超虚实,内心无不惴惴。

    马超摆出要强攻的姿势,又让人拿了新鲜热辣的李典人头,去威慑小平县守军,守军胆寒,自然不敢出战,只是还在犹豫要不要投降。

    正在犹豫之际,孟津方向撤退的曹军,也渐渐赶到了战场。但是这路人马并没有大将统领,只有李典麾下的一员副将指挥。

    马超也故技重施,一边让人把李典的人头送去展示叫嚣,一边虚张声势呐喊,称己方已有数万大军上岸,专截李典后路,务必灭尽其部,尔等唯有早降方可免却一死。

    孟津方向退过来的曹军,原本还稍稍有点战意,但是看到李典的首级,这唯一的一口气也泄了。

    马超那边,他自己的骑兵先头部队渡河成功后,小平津码头这儿其实一直有后军在不断上岸——虽然码头已经被李典一把火烧了,但河湾的地形是不会改变的,深水锚地泊位都还在,艨艟都可以直接靠岸上人,都不用小船在浅滩上摆渡。

    所以每过一个时辰,刘备军上岸的人数至少会再增加两千人,时间拖得越久,马超的战力就越雄厚。

    孟津曹军犹豫了一会儿后,马超见其动摇,而自己实力又逐渐积累。而且马超在上岸成功后,就给后方送回消息,此刻估计孟津方向,也有刘备军在登陆了。

    马超算算时间差不多了,就主动对孟津回撤的曹军发起了野战冲击。曹军犹豫之际被迫应战。

    这一次,一开始倒是没打得像小平津之战时那么吃亏,毕竟曹军是原地站桩应战的,不是后撤途中被人衔尾撵着打。

    而且孟津曹军的总人数,还是远多于马超的部队的。

    可惜打了没多久,孟津曹军就遭遇了前后夹击——刘备军另一路人马,也就是从孟津渡河上岸的追击部队,也已经慢慢追上来了。马超刚刚在正面进攻,他们也赶到战场掏了曹军后路。

    这股孟津曹军顿时大乱,再次被彻底击溃。

    小平县内的曹军,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开门冲杀、接应孟津退回来的友军。结果看到友军就在眼皮子底下被马超和后面赶来夹击的刘备军击灭,小平县曹军心胆俱裂,只好继续关死城门。

    只有少数死忠于曹仁的心腹,主要是本县驻军中的那部分骑兵部队,选择开了小平县的南门,趁马超尚未围城,突围南归去雒阳报信。

    不久之后,刘备军结束了城外的战斗,再临小平县准备攻城战。城内的守军已经去了主心骨,死忠曹仁的骑兵队又临阵突围了——在战友看来这就叫临阵脱逃。

    加上两路友军先后在自己面前覆灭,这些人再也无胆抵抗,终于是开城投降。

    小平津的一万多人,孟津渡的两万人,还有小平县里的大几千人马,曹军的黄河防线守军,最终至少一多半没能撤回雒阳城或是函谷关。

    李典以下,总损失达到了三万以上,包括战死、受伤和被俘、投降。

    曹仁心心念念的守城守关主力部队,还没回来,就在半路上又被刘备军撕咬下了几万人。

    如此一来,曹仁能用于雒阳战役的总兵力,怕是已经跌破了十万人,比之前至少又下降了两三成。

    折了李典之后,曹仁连像样的副将都没有了。徐晃是要撤去函谷关,直接听曹操本人调遣的,并不受曹仁节制。

    曹仁只能以光杆司令的状态来守雒阳了。

    攻城战还没开打,曹仁这是又被斩断了一臂。

    ……

    李典战死于乱军之中,北线曹军三万多人被击灭。

    两条噩耗在当天下午传回雒阳城的时候,曹仁简直被惊掉了下巴。

    北线撤回雒阳城的人马,加起来也就大几千人,主要是小平津和孟津逃回来的一些打散溃兵,以及小平县成建制撤回来的骑兵部队。

    曹仁手头,原本有兵力八万多人,再加上撤回来的人数,勉强超过九万。

    他只能靠这九万人,守住雒阳城,外加雒阳以西、与函谷关之间的河南县,谷城县,以及雒阳以东的门户偃师县(张飞之前攻破了巩县,目前正在打偃师县,但还没打下来。要打破偃师后才正式进攻雒阳)。

    九万人守四个县,原本是很宽裕的兵力。但考虑到他要拱卫的是大汉的国都雒阳,敌人又如此强大,形势就非常危险了。

    曹操阵营原本总共还有二十多万人马,现在折了李典这三万多,剩下的估计也就二十刚出头一点了,绝不会超过二十三四万。

    所以曹仁在河洛盆地内的这支军队要是再遭到不测、甚至完全被歼灭。曹操在关中、并州、河东等地的总兵力,怕是要跌到十五万人这条最后的生死线。

    曹家的统治,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当然曹操也是可以选择竭泽而渔继续疯狂扩军、临时拉乡勇壮丁,只不过那样的军队战斗力和质量就完全没保证了,上了战场也是给强敌送菜。

    这些都是后话,反正眼下曹仁要面对的,就是怎么死守住雒阳。

    原本李典不死的话,他还抱有一线生机,还想着李典能护他后路,万一能逐次抵抗,逐次后退,就算败了,或许还能指望通过河南县和谷城县撤回函谷关。

    但是现在看来,李典之死,彻底给曹仁坚定了决心。他彻底看明白了,跟刘备军打运动战,自己越运动越亏。

    赵云马超等人的骑兵,岂是自己能敌的?诸葛兄弟和庞统鲁肃等人的智谋,己方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比拟。

    所以只要有变招,用策略,自己就必然吃亏。

    只有硬碰硬的结硬寨、打呆仗,死守,自己吃亏的空间才能压到最小。

    就死守核心的雒阳城吧,能少死点人就少死点人,没必要为了维持那一丁点最终逃生的可能性,再去枉送性命了。

    想明白这一点后,曹仁果断而又秘密地下了一条命令:“去谷城县和河南县传令,让当地文武将士,全部撤入函谷关,不用考虑其余。陛下决定死守雒阳,不需要他们来保障后路。

    不过,此事一定要做得隐秘,命令送达后,你们几个一起跟着去函谷关就是了,不用回来了。对雒阳这边,要严密封锁消息,哪怕将来敌军围城,我们对内也会宣扬谷城、河南等地还在我军自己手上。”

    曹仁这番交代,等于是主动彻底放弃生路,以死求名了。当然他还是会瞒着手下的人,尽量不让下面知道。

    敢妄言乱传者斩。

    谷城县和河南县的文武,接到命令后也要第一时间尽快撤,决不允许有人落在刘备军手上。

    免得刘备军到时候在押着当地官员或者将领,到阵前骂阵劝降,或是拿着几颗人头来显摆,动摇雒阳守军军心。

    做完这一切,曹仁等于是主动又撤走了两万多人,最后只剩六七万人,死守一座孤城,静静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

    话分两头,马超几乎全歼小平津、孟津的曹军后,当天晚上,刘备和诸葛兄弟就知道了情况。

    刘备自然是大喜过望,颇为欣慰:“孟起穿插敌后、分割包围的本事,那是丝毫不在子龙之下了,可喜可贺。”

    刘备军其余高层文武,但凡在场的,自然也少不了向刘备贺喜。

    当晚刘备军高层欢庆痛饮一场,不过大多没有喝醉。次日,刘备问起诸葛兄弟等人,是否还有后续计谋。

    诸葛亮笑着回答:用兵正当奇正相合,岂能时时刻刻有计可用?

    都已经把优势堆到这种程度了,把能削弱的敌人都削弱了,最后的强攻雒阳城,肯定得实打实来一场硬仗。

    刘备也觉得很合理,就没有再奢求更多。

    此后两日,张飞彻底肃清了偃师县,赵云也打破了伊阙关,黄忠带着在南阳盆地筹集的粮草物资军需,走伊川水路,顺流而下,进入河洛盆地,与赵云会师。

    至此,关张赵马黄,加上周瑜魏延,都在河洛盆地内集结,刘备纠集了二十大几万人,从四个方向,扎扎实实把雒阳城彻底围死。

    城内曹仁带了六万多曹军,负隅顽抗死守城池,外无援军,也无退路。这就是一场曹仁的最后尊严之战。

    八月二十日,包围圈彻底合拢,刘备军稍稍休整两日,随后开始建设施工营地,打造攻城器械。

    并且派出辅兵,推着大量带防箭护盾的推土车,上前填塞雒阳城的护城河,挑几段重点阵地,试图堆出直抵城下的进攻路线。

    雒阳还是非常高大雄峻的,东汉这么多年来,雒阳虽数度易手,但之前都没怎么打过攻城战,都是董卓之类的残暴之徒直接放弃后放火烧毁的。

    真要想强攻,这里高厚都达到七丈的城墙,对于云梯和葛公车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普天之下,之前城墙高度厚度达到七丈的要塞,一共也只有三座,分别是雒阳、长安和董卓修的郿坞。

    除此之外,后来曹操建都许县,或是河北新修的邺城,也有勉强接近这个尺寸,但也没完全达到。至于其他地方性的重要城市,就更达不到这个标准了。

    所以刘备军临城后,很快就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说起来不大,但也必须见招拆招务实解决。

    诸葛兄弟原本设计的葛公车,到了雒阳都不是很好使。

    因为葛公车不像云梯,云梯可以通过加高上面翻折的那段梯子,让自身适配进攻更高的城墙。

    而葛公车追求的是直接靠自身车身的高度、顶部和城墙齐平,然后直接沿着头部有铁锥的搭板冲上城墙。城墙变高之后,车体也只能跟着加高。

    可是如今的技术,根本造不了高度达到七丈、同时还能快速推着走的木质塔车。之前的葛公车,有两丈多高的,最多四丈多,都是针对性攻两到四丈多高的城。

    现在就算造出了七丈高的车,要么推不动,就算推动了也非常不稳,重心太高。

    如果敌人用诸葛瑾自己发明的“床子弩配粗麻绳箭、绳尾绑上千钧巨石和滑轮组,用重力冲击拖拽”战术,是极有可能把那么高的葛公车拖倒的。

    还有一点,雒阳的城墙,因为高度太高,其横截面其实更近似于一座堤坝,其外部是有坡度的,坡底到坡顶,足有一两丈水平距离。

    就算诸葛瑾造出葛公车、底部贴着推到城墙根下面,因为堤坝状城墙的坡度,车顶距离城墙还有两丈远呢。

    这就需要葛公车配上两丈长以上的搭板,才能搭上城头。

    那么长的搭板,士兵们在上面冲锋暴露的距离也会很长,很容易被左右的敌军弓弩手抵近交叉攒射。

    总而言之,当敌人有足够的兵力,也决定誓死守护一座七丈高的城市时,进攻方要面对的独到技术问题,那都是此前其他攻坚战中从未遇到过的。

    “直接用葛公车看来是不行了,还得改一改,要不还是把车体造个四丈高就算了,最后三丈的落差,依然做成梯子状,让士兵们手脚并用往上爬,而不是直接沿着搭板跑步冲。

    这样也算是把葛公车和云梯结合了一下,最上面三丈相当于还是云梯,但下面四丈至少可以在有木墙掩体的环境下慢慢爬,不用全程都被箭雨和滚木礌石威胁。

    其他井阑、望楼这些,也都要跟着调整,原来的规格都不合用了,雒阳城还是太高了。”

    诸葛瑾在亲自视察了一番攻城准备后,也不得不做出这些折衷的调整,见招拆招。

    虽然用不了完全体的葛公车,但嫁接一下总归有点帮助。

    原本要顶着箭雨爬七丈的距离,现在只要顶着箭雨爬三丈,也算是一种进步,士兵们会感谢他的。

    其他需要改的东西,还有很多。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262/128382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