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 第408章 大明启元,帝王加冕前的后宫分封

第408章 大明启元,帝王加冕前的后宫分封


第406章  大明启元,帝王加冕前的后宫分封

    一番温存风雨过后,萧燕燕靠在李骁怀中,脸颊泛著红晕,气息仍有些微喘。

    她指尖轻轻划过李骁的胸膛,忽然想起白日听闻的消息,轻声问道:「今日听闻大王留了东昆叔,是要设立内务府?」

    李骁低头看著怀中的女子,指尖梳理著她散落的发丝,语气带著几分慵懒:「王府规模小,怎么都好说。」

    「但以后一旦进入了大明府的皇宫中,事务繁杂,总得有个机构统筹。」

    「尤其是太监,不用不行,不管更不行。」

    萧燕燕闻言,便明白,内务府的设立是无法更改了。

    于是没有继续多说什么,直接转移到太监的话题上:「这有何难?」

    「我身边早有太监伺候,你也都见过,当年哥哥给我陪嫁时便带了几个。」

    「哥哥去世之后,他府中的太监,一半留在了王府侍奉嫂嫂,另一半跟著我来了金州,这些人规矩熟,倒是能帮衬著调教新入宫的。」

    萧燕燕身边的太监,基本上都是萧思摩留下的,更像是萧家的家奴,都是太监中的佼佼者。

    这种皇亲国戚家族的底蕴真的可怕,随便一个人都是某个行业的顶尖。

    不过,李骁也不能让萧燕燕身边的太监完全掌控了未来的皇宫,还是要对面发展的。

    就像是覆灭了西夏之后,皇宫中抓来的太监,高昌回鹘皇宫中的太监,南宋公主赵玥陪嫁也带来了一群太监。

    但最重要的还是李东昆培养的那三百少年,这将是维系未来大明皇宫运转的中流砥柱。

    肯定是不能全都用契丹太监的,李骁只是低笑一声,语气带著几分戏谑:「说起太监,咱们王府倒是出了个『中行悦』,你可知晓?」

    萧燕燕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中行悦?那可是汉初投靠匈奴、一心想要覆灭汉朝的阉人,咱们府里怎会有这样的人?」

    「不是真的中行悦,却也有几分相似的心思。」

    李骁解释道:「是宋国公主赵玥身边那个叫杨春的小太监,小春子。」

    「他本是赵玥的陪嫁太监,却因宋国将赵玥抛弃在秦国,心中满是怨恨,前些日子偷偷找过锦衣卫,说愿为大明效力,对付宋国。」

    他顿了顿,语气带著几分玩味:「这小春子没中行悦那般足智多谋、心狠手辣,但我看重他一点~」

    「他从小在海边长大,熟悉水性与海船。」

    「将来咱们打下宋国,大明的无敌舰队总要驶向大海,他或许能派上用场。」

    或许,这个小太监能成为自己的三保太监呢。

    即便是不能,也多了一个对宋国有深刻了解的人。

    不过眼下,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最重要的还是建国称帝。

    两人的话题很快略过,聊到了称帝,萧燕燕眼中闪过期待,连忙问道:「那登基的日子,大王和群臣商议定了吗?」

    「定了,众臣们选了今年最好的良辰吉日,就在两个月后的霜降。」

    李骁语气带著几分郑重:「到时候要祭天、祭祖、接受百官朝拜,还要昭告天下,流程繁杂,顾自忠他们正忙著制定礼仪呢。」

    萧燕燕静静听著,心中百感交集。

    李骁忽然捧起她的脸,眼神温柔而坚定:「我的皇后,两个月后,你便要真正母仪天下了。」

    这句话让萧燕燕瞬间红了眼眶,记忆忽然回到多年前。

    那时李骁还只是金州的副都督,两人在山头草地上温存时,李骁曾戏言称呼自己为皇后。

    那时她只当是情人间的玩笑,却没想到,这个男人真的一步步做到了。

    「我怎会想到,有朝一日真能成为皇后……」她声音带著哽咽,却满是幸福。

    李骁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水,语气带著感慨:「若不是你,我未必能走到今天。」

    「当年我籍籍无名,是你不顾萧氏的身份,坚定地选择了我。」

    「我在外征战时,是你留在后方监国,打理政务、安抚民心,替我守住了根基,我欠你的,太多了。」

    萧燕燕靠在他怀中,心中温暖,却也想起了后宫之事,轻声问道:「那后宫的分封,陛下可有打算?」

    「除了我这个皇后,其他姐妹……」

    「皇后只能是你,独一无二。」李骁打断她的话,语气不容置疑。

    按华夏规矩,皇后之下本可设皇贵妃,相当于副皇后。

    但李骁不打算设皇贵妃,只设两个贵妃。

    再往下,把原来的四夫人统一改为妃,设贤、良、淑、德四妃,其次是九嫔。

    至于唐明皇时期的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太过臃肿,改为昭仪、昭容、贵人、才人、选侍、淑女这些品级,精简编制,也方便管理。

    李骁握著萧燕燕的手,语气带著深情:「阿蛮,我说过,你是我唯一的皇后,绝不会让任何人分走你的尊荣。」

    萧燕燕心中感动,轻轻点头,又问道:「那两个贵妃人选,陛下定了吗?」

    「二丫算一个。」李骁语气带著几分考量。  

    卫扶摇出身九堡十八寨的汉民,血统红得发紫。

    立她为贵妃,不仅能安抚九堡十八寨的老底子,更能让天下汉民看到,大明不会亏待汉家儿女。

    至于说黄秀儿也是九堡十八寨汉民出身,也同样给李骁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她毕竟之前嫁为人妻,非是完璧。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黄家人没有卫家人争气。

    李骁对卫轩的期待很高,他如今已是第六镇副都统,等打完这场东征,他大概率能升为都统,卫家有他撑著,卫扶摇的地位也稳。

    听见是卫扶摇,萧燕燕轻轻点头,理所应当。

    这里面最重要的便是政治考量,毕竟汉民的基数太庞大了,皇后不是汉人,那么仅次于皇后的贵妇,必须要有汉人。

    当然,卫扶摇本身也足够讨喜,更有能力。

    李骁征战期间,萧燕燕监国,后府的杂事则都是交给了卫扶摇打理,从未出错。

    「那第二个呢?」萧燕燕追问。『

    「唆鲁合贴尼。」李骁轻声呢喃说道,回想到当年自己征讨克烈部时候,克烈部被迫和亲。

    当时的唆鲁合贴尼还是个少女,如今也都已经成为人妻人母了。

    她是漠北部落的人,这些年漠北部落跟随明军南征北战,伤亡惨重却也立下赫赫战功。

    漠北牧民本就骁勇善战,即便没了铁木真时期的部落联盟,经大明整合后,战斗力更是突飞猛进。

    立唆鲁合贴尼为贵妃,是为了安抚漠北部落的降民,让他们知道,大明会善待所有归附的子民。

    萧燕燕点点头,又念出封号:「那贤妃呢?」

    「贤妃给韩莹儿。」

    李骁说道:「她父亲韩久远、祖父韩久光虽曾效力西辽,归顺大明这些年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且精通礼法,封韩莹儿为贤妃,也能安抚前朝旧臣。」

    不过,韩莹儿没能为李骁生下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也是她落选贵妃的重要原因。

    「良妃?」

    「良妃是塔吉古丽。」

    她是高昌回鹘丞相的女儿,算是李骁后妃中回鹘人的代表。

    这些年来,回鹘人很少闹事,与大明融合在一起,完全成为了大明的百姓。

    封她为良妃,能稳固西域回鹘人的民心。

    「淑妃?」

    「淑妃给赵玥。」

    李骁语气带著政治考量:「她是宋国公主,封她为淑妃,能向宋国传递善意,稳固两国的联盟。」

    「毕竟东征在即,宋国还是能为我大明分担部分金国兵力的。」

    虽然不能指望宋国太多,但宋国也并非是个猪队友,不会出现三十个师保护面条军的事情。

    「那德妃呢?」

    「德妃给黄秀儿。」李骁语气带著几分温和。

    她也是九堡十八寨出身,或许是嫁过人的缘故,总是觉得矮人一头,在后院之中从来都是不争不抢,只做自己的事情。

    原来的时候信佛,后来得知李骁不喜欢秃驴,开始大力扶持道教的事情。

    她又将房中的观音像,换成了三清像。

    总之不是真正的信仰佛道,只是找个念想罢了。

    再加上她也为李骁生了个儿子,次子长弓。

    所以她也该有个封号。

    只是黄家不如卫家争气,她的位分也只能到德妃了,不然,或许还能更进一步。

    萧燕燕听著,轻轻点头,早已明白,这些分封,看似是后宫之事,实则处处透著政治考量,安抚老底子、拉拢部落、稳固联盟,每一步都为了大明的稳定。

    她又想起还有些女子,轻声问道:「那还有些草原、回鹘、辽国、西夏来的女子,她们中也有给陛下生了孩子的,该如何安排?」

    她们都是李骁这些年征战,或者战利品或者别人主动送上来的。

    也有一部分为李骁生下了孩子。

    不过,地位肯定不如前面人重要,所以便封为嫔、昭仪、昭容、贵人等职位。

    李骁闻言,低头看向怀中的萧燕燕,眼中满是信任:「这些便交给你安排吧。」

    「你是大明的皇后,后宫之事本就该由你主理,我信你。」

    这话让萧燕燕微微一怔,随即心中涌起暖流。她本以为李骁会像安排贵妃、四妃那般直接定夺,却没想到他竟将这份权力完全交给了自己。

    这不仅是信任,更是对她「皇后」身份的绝对认可与尊重。

    「陛下就不怕我安排不当,惹得旁人不满?」

    萧燕燕故意问道,语气带著几分打趣。

    李骁轻轻捏了捏她的脸颊,笑道:「你跟著我这么多年,打理后方、安抚人心的本事,我还不清楚?」

    「这些女子虽出身各异,但大多安分守己,你只需按她们的品性、是否有子嗣来定品级,再兼顾一下各自背后势力的颜面,定然不会出问题。」

    「再说了,有你这个皇后做主,即便有人心存不满,也该知晓分寸。」

    萧燕燕心中安定,轻轻点头:「那臣妾便按陛下说的,先统计她们的情况。」

    「有子嗣的、侍奉陛下时间久的,便封得高些,比如九嫔、昭仪、昭容。」  

    「性子温顺却无子嗣的,便封贵人、才人,至于刚入宫不久的,先封选侍或淑女,观其品性再做调整。」

    李骁听著,眼中满是赞许:「你考虑得比我周全,就按你说的办。」

    「后宫安宁,我才能安心处理前朝政务、谋划统一大业。」

    「阿蛮,往后这后宫,便全靠你了。」

    萧燕燕靠在他怀中,语气带著几分坚定:「陛下放心,臣妾定不会让你失望。」

    烛火渐渐微弱,夜色愈发深沉。

    屋内的两人依偎在一起,没有再多说什么,却仿佛已将未来的种种安排妥当。

    这乱世中的片刻安宁,不仅是夫妻间的温存,更是一个新王朝即将崛起的预兆。

    两个月后的霜降,龙城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李骁将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开启终结分裂、统一华夏的伟业。

    而萧燕燕,也将站在他身边,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与他一同见证大明的辉煌开端。

    随著登基之日临近,龙城的氛围愈发热烈,街头巷尾处处洋溢著期待与喜悦,百姓与士兵们的议论声更是不绝于耳。

    在龙城最大的市集上,一群百姓围在茶馆外,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得火热。

    「大王要当皇帝了,以后不叫秦国而改叫大明了。」

    「可不是嘛!想当年,咱们在金州的时候,日子过得多苦,饭都吃不饱。」

    「自从大王起兵之后,不仅让咱们有了地种,还能让咱们穷人也有机会当官,现在连孩子都能去学堂读书了。」

    「他当皇帝,咱们一百个放心。」

    一个牵著孩子的妇人也插话道:「我家男人去年跟著大军打西域,回来的时候不仅带了很多赏钱。」

    「你家爷们除了赏钱,没带回来几个异族女人?哈哈哈。」

    「哼,带回来了又能怎样?还不是让她们去干啥就得干啥,跟奴隶没啥样。」

    「是啊,以前在咱们金州,想取个婆娘可难了,如今别说婆娘了,十七八个女人随便骑,爽得很。」

    「这样的好君主,咱们就该好好拥戴,到时候登基大典,我一定要带著孩子去看看。」

    与市井的热闹不同,城外的军营中,则弥漫著一股庄重而激昂的气氛。

    士兵们穿著崭新的铠甲,正在操场上加紧训练,铠甲碰撞声、呐喊声震天动地。

    「吼吼吼吼~」

    「杀杀杀~」

    「兄弟们,再加把劲。」

    「两个月后陛下登基,咱们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气势,让天下人看看咱们大明军队的威风。」一个身材魁梧的千户挥舞著马鞭,高声喊道。

    队列中的士兵们齐声应和:「愿为陛下效力,愿为大明战死。」

    一个刚入伍不久的年轻士兵,脸上还带著几分青涩,却也咬牙坚持著训练,他对身边的老兵说道:「什户,你说陛下登基后,是不是就要打金国了?」

    「我早就想为家人报仇了,我爹就是被金兵害死的。」

    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坚定:「陛下向来说到做到,等他登基稳定后,肯定会东征金国。」

    「到时候,一定能为你爹报仇,还能得到很多赏钱和战利品,再努努力,能让这一辈子吃喝不愁。」

    不远处,几个将领正站在高台上观察士兵训练。

    武卫军副万户瘦猴换很透著一股精悍之气,他望著下方战马奔腾、呐喊训练的士兵,声音沉得像磨过的铁块。

    「陛下从河西堡起兵时,咱们手里就那几百人,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

    「这些年跟著陛下,打西夏、平西域、破辽残余,一路打了这么多胜仗,如今终于要登基称帝,咱们也算跟著陛下,创下了一番伟业。」

    旁边的第二万户赵武威闻言,连连点头,语气中满是感慨:「候万户说得对。」

    「当年在河西堡,谁能想到咱们能有今天?陛下不仅用兵如神,更懂体恤下属,咱们跟著他,不仅能建功立业,连家人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这样的君主,才值得咱们拼命。」

    其他将领纷纷颔首,语气中满是敬佩与决心。

    一个出自漠北、早已经取了汉名的将领说道:「漠北部落能归附大明,全靠陛下的恩威。」

    「如今陛下要登基,咱们更要拿出本事,让天下人看看,大明的军队不仅有汉家儿郎的勇猛,还有漠北骑兵的强悍。」

    不久后,龙城外的武卫军营地中便响起了齐声的呐喊。

    「日月山河在,大明江山永存。」

    ……

    两个月后,霜降前一日。

    这日清晨,天还未亮,龙城的街道上便已喧闹起来。

    无数百姓自发地站在街道两侧,借著微弱的晨曦光芒,看向王府的街道,眼神中满是期待与肃穆。

    随著一声清脆的钟鸣响彻天际,一支队伍从龙城王府缓缓出发,人马越汇越多,向著东方的金山而去。

    那里早已搭建好祭天的高台,明日便是李骁登基称帝、祭祀天地的大典,今日需先完成祭天前的准备与朝觐仪式。

    队伍最前方,是手持金色日月战旗的仪仗兵,他们身著金色铠甲,步伐整齐划一,铠甲在灯笼的映照下泛著冷冽的光。  

    紧随其后的,是武卫军副万户瘦猴率领的禁军,士兵们手持长枪,腰佩弯刀,神情严肃,目光锐利如鹰,守护著队伍的安全。

    队伍中央,是一辆由九匹纯白骏马牵引的玉辂车,车帘由明黄色绸缎制成,上面绣著日月星辰与龙凤呈祥的图案。

    李骁身著金色祭天礼服,端坐在车内,透过车帘的缝隙,望著窗外的百姓与肃穆的士兵,心中百感交集。

    从河西堡起兵到今日即将登基,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仿佛都在这一刻有了归宿。

    玉辂车两侧,是顾自忠、张兴华、韩久光等大臣,和李东江、李东山等武将们,他们身著布面甲,或大明新式朝服,缓步前行。

    顾自忠不时抬头望向东方的金山,眼中满是郑重,他轻声对身边的张兴华说道。

    「明日便是陛下登基、祭祀天地之日,金山的祭天高台已按礼制搭建完毕,祭品也已准备妥当,定不会出差错。」

    张兴华点点头,语气带著感慨:「这一日,咱们等了太久了,大明的未来,便从明日开始了。」

    队伍后方,是萧燕燕率领的后宫众人,她们身著华丽的礼服,乘坐著马车,紧随玉辂车之后。

    萧燕燕撩开车帘,望著前方李骁的玉辂车,心中满是幸福与坚定。

    明日,她便要站在李骁身边,与他一同接受天地的祝福,一同见证大明的诞生。

    队伍缓缓前行,穿过龙城的街道,向著金山而去。

    街道两侧的百姓纷纷抚胸,口中高呼:「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声音此起彼伏,响彻龙城的上空。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534/128422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