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虎贲郎 > 第487章 爵位纠纷

第487章 爵位纠纷


宴饮结束,赵基搀扶稍稍醉酒的赵彦回到侯府后苑。

    后苑内,赵彦坐在暖炕上,神情莫名:“诛杀曹操过于急切了,徒损信誉,为天下英杰所轻。”

    严格算起来,赵基与曹操没有什么私仇,宗法上的姑姑一家在彭城被杀,赵基素未蒙面,何来的亲情、仇恨?

    留在赵氏祖地被曹军屠戮的族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赵敛当年出逃河东,隐匿发展出来的小宗,没有承受大宗的人情,固然也就没有为大宗复仇的义务。

    所以赵基杀曹操,几乎瓦解曹操的遗产,在赵彦看来,是在为他一个人出气。

    赵基坐在火炕另一头,手里抱着黑陶茶碗一笑:“确实有些急了,我也不想杀,可他来的太急,我还没想清楚,他就把脑袋送到我刀前,似乎笃定我不敢杀他。”

    爷孙两个聊天,有时候气氛其实更和谐。

    赵基思索模样:“我也知杀死曹操利弊参半,留着他更利于与吕布维持和睦,也能让徐州人依赖我家。可我不喜欢被曹操算计的感觉,我若事事逐利,要计算明白,那事事妥协,反倒会被曹操这样的人算计。思来想去,这口恶气索性畅快的出了,也省的以后再生懊悔。”

    不能被敌人总结出你的行事规律,也不能让部属或朋友伙伴洞察。

    越是被人研究透彻,你还我行我素按着规律做事,那肯定会被算计。

    偶尔反常、抽风一下,有‘威不可测’的效果。

    赵彦听了缓缓点着头,颇为认同,就问:“元嗣怎么看韩元长?”

    “世之名贼,旧日公卿之流,没什么好说的。这样的人留在祖父身边做个闲聊的友伴、宾客,也好消磨时日。”

    赵基没什么好评价,顿了顿又说:“孙儿有一件难事。”

    赵彦稍稍坐正身子:“可是蔡昭姬这里?”

    “是。”

    赵基饮一口茶,将茶碗放在炕上矮桌,就说:“孙儿答应张子纲,要选昭姬一子过嗣给元达伯父为孙。看昭姬书信,祖父欲以昭姬之子传承晋阳侯?”

    蔡昭姬生育的孩子,自带陈留蔡氏、蔡邕外孙的光环,在中原四州先天具备亲和力、认同感。

    赵彦没有直接拒绝,严格算起来,继承他爵位、也由他养育的这个孩子,才是他这一脉真正的后嗣。

    他自然也看上了蔡昭姬生育的大儿,放低语气说:“张子纲这里不难说话,未来再从晋阳侯这里分一支给元达名下。九泉之下,老夫自会向元达说明白。”

    见老头儿欺负死人不会说话,赵基也就点头:“我不好失信于张子纲,既然这样,我与昭姬再努力努力。”

    赵彦这才松一口气,也觉得自己过分了,解释说:“元嗣出征在外,老夫见过几次,甚是喜爱,实在不忍心再分别。不过朝廷当初封我为晋阳侯,就存心不善。”

    强行改变话题,赵基也就顺着点头:“是啊,三杨当时就防着我。算计那么多,杨琦忽染重疾物故,其弟杨众也未能久存。若非顾忌太多,杨彪也会死在监牢里。”

    赵彦也说:“杨氏持政虽无建树,却能在细微处防范我家。当时谁能预料到会是今日这样的局面?”

    去年朝廷再次东迁时酬功,给了赵彦晋阳侯,赵基平阳侯。

    现在回头再看,如果那时候晋阳侯给赵基,能省去许多隐患。

    而现在坑已经挖好了,没有意外的话,未来晋阳侯名大而食邑少,平阳侯名弱而食邑众。

    赵家会在赵基的下一代分裂,除非发生更大的变动,比如赵基取得比侯爵更高的爵位,这等同于造反。

    都造反了,跳出两汉爵位继承的逻辑,三杨去年挖的坑自然就失效了。

    赵基则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是到了今天,才发现三杨给他挖的坑,而他注定要大跨步前进,这样的坑毫无意义。

    赵基并无愤怒情绪,忍不住笑了笑:“让他们平定乱世群凶,或除祸于未起之际,实在是千难万难。搞这些小手段,却都是娴熟无比。思索起来,实在是可笑。”

    现在想要从中枢着手调整爵位,那吕布以及公卿其他人也就反应过来了,肯定会阻挠反对,无法通过。

    甚至主动去调整自家爵位的轻重次序,反倒会让中立的朝臣生出敌视情绪,进而引发不好的舆论。

    所以没必要着急,等到实力积蓄充盈后,再动手不迟。

    其实就爵位问题,他也把孙策坑了一下。

    原定的是给孙策一个齐侯,以增加孙策全取青州的积极性,就怕这个家伙拿到青州牧后转头就跟袁绍眉来眼去。

    索性一步到位,把齐侯尊号甩到孙策头上。

    到时候碍于自尊,孙策也不会向袁绍低头。

    赵基的原计划是新策封一个齐侯,孙坚传承下来的乌程侯不动,让孙家再出一个县侯,削弱孙策的凝聚力。

    孙策当了齐侯,乌程侯爵位只能让给两个同母弟,或者丢给自己儿子。

    如果孙策把乌程侯爵位给他自己儿子,那孙权、孙翊肯定不满;若是给孙权或孙翊,那另一个人肯定不满。

    结果雒阳那边迟迟不敢通过,反复扯皮之下,相互退让,硬是将孙策的乌程侯转为临淄侯。让赵基的分化计策失去操作的机会,门下省已有失控的苗头。

    作为补充,赵基撤军途中打补丁,又给孙贲封了个乡侯。

    孙贲跟随袁术的时间太长,又不像孙策那样果断反袁,所以给个乡侯已经很勉强了,很难一步到位提为县侯。

    就这样,孙坚一脉是县侯,其兄孙羌一脉的孙贲是乡侯,孙坚之弟孙静一脉没有爵位。

    毕竟去年孙静的长子孙暠代表孙策入朝,半路被自己截杀。

    孙暠是死了,这账早晚会被翻出来。

    所以示好、拉拢孙静一脉毫无意义;未来孙策未来拉拢、团结孙静一脉,肯定会旧事重提,因孙暠之死与自己敌对。

    只要时局变化,孙策需要的改变态度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的扯出这笔旧账。

    各方州牧都有县侯爵位在身,扬州牧刘艾因护卫天子东迁之功,去年就以亭侯增食邑,增长为乡侯。

    刘表是成武侯、镇南将军持节都督荆益交扬四州;刘璋继承了其父刘焉的益州牧、城阳侯。

    反倒是刘备,爵位空悬。

    赵基想给刘备一个县侯,可门下省里的刘松带头作梗,这个人已经明显失控。

    甚至反对刘备拜爵县侯,是刘松个人的喜恶,而不是天子、吕布或公卿集体的意见。

    如果刘松个人喜恶能反过来影响赵基或吕布的决议,这意味着另外四个侍中都有机会脱离傀儡的命运,门下省权威大涨,会带动中书省的权势恢复。

    而吕布显然在看笑话,不准备介入此事。

    赵基也不着急,妨碍刘备封侯的是刘松,又不是自己。

    刘松再敢在别的事情上乱跳,赵基自然会一巴掌将他拍死……可直接拍死,又会影响三省制度的权威。

    怎么处理刘松,再找一个合适的有名宗室大臣代替刘松,就需要机会。

    能不见血,就尽量不要见血。

    赵基笑罢公卿,转而就提起刘松一事:“太尉刘宽的儿子鄙视刘玄德,估计是嫌弃刘玄德不肯主动屈身讨好朝中公卿,这才拖延刘玄德授爵一事。”

    见赵基不再讨论晋阳侯袭爵人选一事,赵彦才松一口气。

    可以不在乎刘松的生死,也不在乎手段是否凶残粗暴,只要别妨碍他抚养后嗣即可。

    赵彦略思索,就说:“刘宽有大名于河北,今年冬季公孙瓒、袁绍又是一场大战。朝廷可遣使调解,刘松便是极好的人选。”

    门下省的侍中要保持奇数,总不能你刘宽外出公干就停摆,所以乘机换个听话的宗室官员即可。

    见此,赵基点着头:“孙儿明白了,想必刘松也想去河北试一试。”

    赵彦疑惑,很快就反应过来,更感疑惑:“元嗣是说朝中公卿已容不下温侯?”

    “嗯,天子都宛时,诸刘谋乱,本就是一场兵变。现在吕布督军于淮北不肯返回许都,或许另有他意。”

    赵基也有些想不明白,继续说:“不管吕布是想引蛇出洞,还是等我惩治刘松,我想刘松肯定想借公干之机,避难于河北。他若去河北,袁绍也能自称获取天子密诏。”

    重点不是刘松身上有没有密诏,而是这个人身份特殊,去了河北,袁绍说有密诏,那就有密诏。

    卡刘备的爵位,大概率是逼迫刘备站队朝廷公卿,欲引为外援。

    刘备如果被迫站队,那听吕布遥控的王楷、许汜又会反对、拖延刘备的爵位授发,反而会加速刘备、吕布之间的矛盾。

    刘松参加甚至是诸刘反吕的主谋、带头人,这个人现在这么跳,大概是真的在找存在感。

    就像眼皮里的沙子,希望你把它揉出去。

    赵彦陷入沉思,片刻后说:“吕布或许也在等刘备入彀,他想拿徐州。不去管这些事了,快去看你孩儿。”

    “是,孙儿告退。”

    赵基起身,赵彦坐在火炕上笑着点点头,依旧思索、反推朝中公卿的策略。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652/128414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