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827章 我剑也未尝不利

第827章 我剑也未尝不利


第827章  我剑也未尝不利

    李世民拉著李逸的手就往殿外走。

    殿中监裴怀节正要入殿奏事,见到皇帝如此匆匆,连忙提醒,「陛下,高昌国王和王后已经进宫,马上前来觐见。」

    李世民头也没回,「让他们先候著。」

    裴怀节追上皇帝脚步,「西突厥莫贺设阿史那泥孰、吐谷浑大宁王慕容顺,今日稍后也要来觐见。」

    「朕今日没空,让他们改日再来。」

    裴怀节还从没见皇帝如此的著急过,陛下虽年轻,却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他不解的望向被皇帝几乎是拖著走的司徒李逸。

    李逸冲他微微一笑,并没解释。

    他只能看到这对年轻的君臣迅速远去。

    独留下他站在贞观殿前,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发生了何事,让陛下如此著急,但看李司徒的那个笑,好像又不是什么坏事。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他提著长袍追了上去,他是殿中监,皇帝要出宫,他得跟随侍从。

    可一路紧追慢赶,还是没追到,

    宫门侍卫告诉他,陛下已经出宫了。

    「陛下去哪了?」

    侍卫闭嘴不答,皇帝的行踪他不知道,知道了也绝不会轻易泄露的。

    为了迅速看到那仙草,

    皇帝没坐金辂大车,直接骑上马,带著一队百骑就赶到洛阳城最西南角的通济坊李逸府。

    跳下马,

    皇帝拉著李逸直接进府,奔著藏书楼而去。

    经过花园时,恰遇太子承干正和李淑李琮他们在骑竹马玩打仗游戏,李淑指挥几个妹妹,李琮指挥几个弟弟,

    承干却成了李淑的麾下先锋,拿了把木剑,骑了根竹杖为马,

    与二郎李琰阵前斗将,激战正酣呢。

    突然看到父皇急步走来,

    吓了李承干一跳,还以为是父皇奔他来的,吓的呆在那,手中的剑被李琰挑飞,然后木剑架到了他脖子上,欢喜的高喊著,擒得敌先锋大将也。

    承干顾不得那些,望著父亲,紧张的手足无措。

    来了李家后,光顾著玩了,玩疯了,都没读书做功课。

    眼看著父亲越来越近,却突然与李司徒往另一边转过去了,似乎都没有看到他。

    父亲难道不是来看他的?

    松了口气,却突然又有点被冷落的失落感。

    李琰要上来扭住他押回本阵,

    这时李淑娇喝一声,舞著木枪冲出,偷袭李琰,将承干救了回来,「撤!」承干被李淑拉著往回跑。

    李琰被打了两棍子,有些委屈的道:「阿姐你偷袭,不讲武德,不是君子!」

    「哼,我是女将,不是君子,何况兵不厌诈,有本事再来!」李淑喝道。

    李承干这时也回过神来,「刚刚我是看到我父皇和李司徒来了,分了心神,才被你偷袭的,是你偷袭在先,

    你可敢与我再战!」

    李琰木剑一挥,「好,就让手下败将再试试我剑之锋利!」

    承干举起木剑,「我剑也未尝不利!」

    「再来!」

    两人各骑一根竹杖,冲到中间,挥著木剑又叮叮当当的打了起来,倒是一时难分难解。

    李世民拉著李逸往藏书楼去,

    「刚才那骑竹马舞木剑的,好像是承干?」

    「嗯,太子正和臣家二郎比剑呢。」

    李世民终于笑了笑,「好像在扮两军对阵,挺有意思。」

    皇帝回头望了一眼,瞥见承干挥著木剑玩的正欢,「走吧,朕迫不及待的要一睹仙草真容了。」

    午后,

    藏书楼的一楼,

    阳光透过一个个小格子的蛎壳明瓦窗照进来,

    「陛下,这六口缸里的就是凤眼莲了。」

    皇帝顺著李逸手指的方向望去,

    午后阳光如碎金般洒在厅中一排陶缸上,

    缸口的水面上,凤眼蓝簇拥著、交织著,宛如一抹翠绿的云朵,轻轻飘浮蓝天之上。

    他快步走近细看,

    这仙草叶片圆润而饱满,边缘微微卷起,叶色浓绿无比,透著勃勃生机,绿的都似乎要浓出汁来。

    叶柄粗壮而修长,

    中间膨大,恰如一个小巧的葫芦,稳稳的托著叶片。

    最引人注目的,

    莫过于这片绿意中,

    有一朵正绽放的花朵。

    充满神秘和高贵。

    它从绿叶中探出头来,粉紫色花瓣在阳光映照下,泛著幽幽紫光,

    恰似那少女羞涩的脸颊。

    在那粉紫花瓣中央,是深蓝色的块斑,蓝块斑中又有鲜黄眼点,像极了南中爨氏进贡的孔雀羽毛。

    黄色的花蕊微微颤动,散发著若有若无的清香。  

    「凤眼莲。」

    皇帝喃喃念著,凑近仔细观察。

    李逸直接伸手提起一朵水葫芦,

    「陛下,凤眼莲茎极短,但有长匍匐枝,分株快,适应强,池塘、水沟和低洼的渍水田均可生长,最喜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喜生于浅水、静水中,分株繁殖迅速。

    不仅可做蔬菜食用,也可做为饲料,还能做药用。

    全草、根都入药,具有疏风散热、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效。」

    皇帝看李逸那么随便的拎起来一株,赶紧道:「小心点,若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奇,那这可是宝贝,

    国家珍宝。」

    「陛下放心,此物最是顽强,就是扔地上放个十天半个月,看著好像干枯死掉了,但扔回水中,仍能恢复过来。

    甚至遇上寒冬枯萎,来年也能再长。哪怕根茎全死,其种子也能破土发芽。」

    李逸把手里的那株凤眼莲递向皇帝,李世民犹豫下接过,双手小心翼翼的捧著。

    「陛下捏下那葫芦,里面是很疏松,这东西比芦苇杆还轻呢,

    晒干后能用来编席子编袋子等···」

    水缸里有锦鲤在游来游去,很是漂亮灵动,可皇帝看都没看一眼。

    目光全在水葫芦上了。

    「听你这么说,此物最适合在南方生长了,有些可惜。」

    李逸笑著道:「在北方也一样能养,开春后天暖了,从南方运到北方,要不了三月,一朵就能繁殖长满一个水塘,随便扔点在河里都能长出一大片。

    等到寒冬到来虽会冻死,但也能生长半年,一样可以利用。」

    「有道理。」李世民点头。

    李逸指著那几缸的水葫芦,「陛下,其实在北方也可以越冬,比如像这样养一些在温暖的室内,就能越冬,等天暖和了,往野外水塘里一扔,就能迅速繁殖扩张了。

    到了冬天,再弄些回屋里养著就行。」

    要是养上一塘,天天捞都捞不完。

    过去农村水塘里养水葫芦,为了避免繁殖泛滥太快,影响到塘里的鱼,有一招很管用。

    把竹竿连起来,围著一个框,水葫芦就被围住没法朝外繁殖了。

    要多养点就框大点,少养点就框小点,

    要不然,很快就能把整个塘都覆盖完,塘里的鱼也就活不成了。

    李世民把手中的水葫芦又放回了缸里,

    「既然此物在适宜在南方生长,那不能耽误了,现在就送去南方养,等中原暖和了,这凤眼莲在南方繁殖的也很多了,正好再运一些回来养。」

    民以食为天,

    大唐立国以来,一直就还没法解决百姓吃饱饭的问题,

    一有点大灾小害,就会出现饥荒饥民,甚至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有许多百姓饿死,或只能外出逃荒要饭。

    这水葫芦虽然只是草,

    可能吃,那就不是一般的草。

    虽然荠菜苦菜等许多野菜也能吃,但却没有哪种野菜能如李逸说的这水葫芦般厉害,

    简直是采之不尽取之不竭。

    扔一朵,三个月能覆盖五六亩水面,不占田地,不用人费心打理,更不要肥料,

    这不是神草是什么。

    饥荒之时,

    若是南方遍地都是,那打成粉,和其它粮食掺一起做救济粮,总比糠麸、草根、树皮、观音土强的多吧。

    有李逸之前献的玉米、金薯、红薯等祥瑞庄稼在前,

    现在李逸再拿出这神草,李世民一点也不怀疑。

    李真人在他眼中,那就是仙人般的存在,他现在甚至都怀疑李真人并没有被垮窑压死,

    他觉得那只是金蝉脱壳,李真人只是离开了,此刻还不知道在哪云游呢。

    「陛下,要不臣摘几朵给陛下炒一盘尝尝鲜?」

    「万万不可,岂能如此暴殄天物!」皇帝拒绝,还说要派百骑来守卫这藏书楼里的六缸凤眼莲。

    水葫芦,这怎么能叫水葫芦呢,这得叫仙葫芦,叫凤眼神莲。

    「前有玉米、金薯等,如今又有这仙葫,真是天佑我大唐啊。」

    李世民望著那株紫蓝色的花朵,无比感叹著。

    这几年玉米金薯红薯等已经在关中迅速推广,虽说五六年间,还无法做到全面普及,但确实播种量已经不少了。

    玉米虽说在平原良田上,无法跟麦子水稻比产量,但在山坡地、旱地等较差的土地上,产量却是超过谷子、糜子、燕麦等作物的。

    金薯、红薯就更不用说了,产量惊人。

    这些新作物,都给百姓带了实打实的好处,让许多人的口粮增加了。

    君臣俩围在水葫芦边,商议著今年春耕的事,北方要防旱灾还要防蝗灾,因此少种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小麦这些,

    要多种大豆红薯土豆南瓜这些。

    而南方要大力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等增加产量的作物。

    先集中力量度过饥荒,尽量少饿死些人为主。

    「哪有饥荒的盛世!」李世民长叹,神色凝重。

    「陛下,这只是暂时的。」

    李逸提出,南方的水葫芦打粉,到时拉到北方来,掺上蝗卵粉、蝗虫粉,玉米粉、大豆粉等,做救灾粮。

    这样有限的粮食能做出更多的救灾粮,赈济更多饥民。

    这样的救灾粮肯定不好吃,但是饥荒时,饥民若是能吃上,也是能救命的。

    真要发生大饥荒,若没赈济,乌泱泱逃荒的百姓,想挖草根剥树皮吃,都没得吃,早被前面的人吃光了,尤其是中原地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干旱大灾之时,赤地千里,什么都没有。

    古人有用萝卜做守山粮,以备灾荒的,太平年月把萝卜为原料,经蒸熟、捣泥、模具脱坯,然后自然风干成砖状,在家里储备,甚至是直接砌成墙,

    以备战乱、饥荒之时救急。

    这样的砖,可比粮食更好藏。

    李逸的水葫芦粉、蝗虫粉救灾粮,也可以做成砖状或饼状,也便于运输。

    茶砖、茶饼不就是如此。

    李逸望著那一片片翠绿,也不由感叹,在后世,这玩意泛滥成灾,猪都不吃了。

    而现在,却要成为救命粮。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792/128380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