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万一,自立为王?
推荐阅读:修行从技能点开始 半岛:我,财阀!绝不潜规则 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射雕:我靠抽卡成了五绝 极度恐菌 巫师:从漫威开始的超脱之路 开局药铺少东家,潜修二十年刀法 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遮天:开局圣体,不死道人来偷袭 斗罗之神火轩辕
端午。
代北的麦子熟了。
塞外的风吹进长城内,灰色的杜鹃站在枝头上不停的鸣叫着。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杜鹃在催促着大家赶紧收割。
李逸走在太原郊外的麦田中,听着那熟悉的四声杜鹃的叫声,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关中神禾塬下的罗家堡村。
每到麦熟时,这些小鸟便如期而至,一声声的算黄算割,欢快而频繁。
麦子开镰后他们叫的会更欢,白天黑夜都不停,一直持续到夏至过后一段时间才停止。
麦浪翻滚,
所有人都投入了抢收的农忙中,地主们也会亲自下地。
驻扎于代北的士兵也加入抢收中。
争分夺秒,趁着好天气割麦、打场···
粒粒皆辛苦。
“今年夏麦收成不错,可惜去年突厥入寇影响了播种和管理。”
马周站在李逸身旁,看着那一块块金黄的麦子被割倒,感叹着道。
今年的屯田,是从春耕开始,这些麦子却是去年秋播的。
只有蔚州情况好些,去年李逸在蔚州就推行屯田,今夏蔚州屯田大丰收。
“老家也在收麦子了吧?”
“嗯,关中麦子收的早些。”
一般都是关中麦子先熟,陇右朔方麦子熟的晚些,因此每年都会有许多陇右朔方的百姓下关中做麦客,
辛苦一季,只为能够挣点粮食回家。
餐风露宿,
白天烈日底下一直弯着腰拼命的割麦,夜里却只能随便在晒场的麦草堆里过夜。
找到活的时候还好,拼命干活,有工钱,也还有饭吃,碰到大方的主家,还会有点荤腥。
就怕下雨或是没找死活计,背着铺盖卷到处揽活,却连饭都舍不得吃。
神禾塬下无极堡的李家,自然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每年要的麦客多,吃的好,给的工钱也好,甚至很少会跟麦客计较田多一分少一分这些,
要是有麦子倒伏了,还会加点工钱。
许多麦客,来过一次,第二次肯定还会再来。
“庆州都督杨文干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南下已攻占宁州了,司空就一点不担忧吗?”马周很佩服李逸,这个时候了,还能戴着顶草帽,穿着套短衫,来地里看收麦。
李逸手握着代北十万边军,
此时却一点调动都没有,将士们大多在参与夏麦抢收。
“麦子熟了,就该割了。”李逸抬头抹了抹额头汗水,五月,确实是恶月。“杨文庆起兵,对我们而言是天大的好事。”
杨文干一起兵,不管他打什么旗号,都坐实了他叛乱的事实。
而且还把太子给拖下了水。
而现在他还打出清君侧这么可笑的旗号,矫诏称秦王要谋反,皇帝密诏他入京勤王。
如此虽然暂时能够蒙骗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兵,
甚至现在还能突袭拿下了庆州南面的宁州城,
可根本用不着担心他,
皇帝一道诏令,一位朝廷使者,
就能让庆州勤王军倒戈,杨文干在庆州时间不长,他的心腹也不会有很多。
绝大多数将士都是被欺骗了,当他们明白真相后,为了将功赎过,也是为了自保,
肯定要砍下杨文干的首级以赎罪。
杨文干不反,那三百套铠甲爆出来,对太子的威胁并不算大,皇帝不会因此真拿太子怎么样。
可现在皇帝召杨文干进京,结果他却矫诏举兵要入京清君侧。
太子这下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这是真正的严重越线,并且危及到皇帝了。
现在东宫在外的重要心腹杨文干,必死无疑,而且其它跟太子密切的在外统兵大将,也必然要面临一次大调整。
更别说,在长安城内的东宫兵,和太子系的将领。
镇守泾州的燕郡王李艺,他这个泾州总管肯定是当不成了。
“出了这么大的事,陛下会易储吗?”马周带着一点期望。
他是李逸心腹,自然也是知晓玄武计划的,甚至为李逸出谋划策,他很清楚这个计划的胆大和疯狂,更知晓其危险。
如果可以通过这次事件,让皇帝废掉太子,立秦王为储,那无疑比玄武计划更好。
李逸扯下一根狗尾巴草,扎着草蚂蚱。
他摇头,十分清醒的道:“这个时候,就不要再抱有什么幻想了,必须得坚定意志,不可动摇。
一切按计划进行。”
这次太子会被皇帝收拾,但不会废黜,
而他们筹划这些,也没指望皇帝废掉建成,只是想争取时间,并借机清除掉一些障碍。
太子调进京的三百幽州突骑、以前驻守东宫长林门的两千精兵,
以及齐王隐匿在长安城的一些亡命之徒,和齐王府明面上的侍卫力量。
这几支兵马,可不能小瞧。
历史上李世民铤而走险,逼到绝处后以八百侍卫发动玄武门之变,可是差点功亏一篑,差点就被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带领的宫府兵给坏了好事。
连秦王府,都差点让宫府兵攻破,长孙王妃和杜如晦,都得帮忙给王府墙头守卫的侍卫搬运弓箭。
若是现在能把长安城中东宫和齐王府的兵给削去,
甚至是把薛万彻、冯立、谢叔方、李安俨,以及如王珪、郑善果、唐临这些东宫文臣武将给赶出京,
那到时会轻松的多。
中午,
李逸就在田间地头树荫下,吃了顿野餐。
看着地里那些收割的麦子,在阵阵麦香里,饭都吃起来香多了。
代北边军放下武器,换下戎服,在田间地头夏忙抢收,一派祥和景象,
代北的军民们,丝毫不知长安城如今的暴风雨来临。
夜里,
李逸看着从长安快马飞传过来的情报,
他和长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嶲州都督府长史韦仁寿,在南中承制置七州、十五县,上命设南宁州都督府,以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韦仁寿带兵巡视,召蛮、夷筑州城、修官廨,授封其部族豪帅为刺史、县令,蛮夷各遣子弟入贡···’
这是一则看似普通的消息,
这个新设的南宁都督府,西汉时设味县,蜀汉的庲降都督府,晋代是南中宁州,而北周设为南宁州,隋朝设立过南宁州总管府。
这里是南中东部的核心,位于后世的曲靖。
在这条看似普通的消息后面,有一条备注。
“皇帝意明年分封秦王建藩南宁州。”
现在韦仁寿召蛮夷们修建的新州城,也叫石城,其实正是为秦王藩国所建的王城。
皇帝并没因李世民中毒一事,以及太子私调边军入京、私运铠甲给庆州都督等事影响,
明年,秦王将和齐王一样,分封建藩,出京就藩之国。
一切都没有改变。
所以马周、张亮他们心里的那点点幻想,很可笑。
皇帝的皇权,如今受到了威胁,太子的威胁并不算大,真正让皇帝感受到极大威胁的是秦王。
因此秦王很快会被分封南疆,远离中枢。
什么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什么太尉兼司徒、尚书令兼中书令,什么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等,那些头衔,全都将成为虚衔。
甚至随着秦王就藩之国,
这些头衔到时也会被收走,或许仅保留个太尉之类的衔头罢了。
西宁、豫、西平、利、南云、磨、南宁七州,这也许就是以后李世民的封国之地,听起来七州很大,
可尽是些蛮夷,这里的蛮夷们真正听命的是爨氏,那是统治了南中三百年的土皇帝。
真要去了那里,李世民就算是废了。
李世民只有一条路可走。
次日早上,
李逸顶着黑眼圈在公廨食堂吃早饭,
刘世彻给他端来一杯奶茶,“喝点茶提提神。”
水煮鸡蛋、蒸馒头、小米粥,就着点小咸菜。
简单的早餐过后,
李逸去散步,刘世彻跟着。
“看你好像有话要说啊,有话直说,憋着做什么。”
“司空,咱们真的什么都不用做吗?杨文干起兵都已经攻下了宁州了,万一燕郡王李艺也在泾州起兵,到时两军南下,真要是兵临长安城下,
会不会翻船啊?”
“我们要不要也集结兵马南下勤王?”
“不,我们不动,一兵一卒都不动,让太子党唱这出独角戏吧,咱们就安安静静的收麦子,不要引起长安天子的任何注意。”
“万一呢?”刘世彻都有些不淡定,“我觉得眼下杨文干起兵叛乱,咱们出兵勤王,正好,说不定还可以来个乱中取胜,直接扶秦王上位。”
“杨文干成不了事,他的兵出不了宁州,很快便会被平定的。
至于李艺,那家伙其实精着呢,不见兔子不撒鹰,不会轻易出手的。”
李逸轻轻甩着胳膊,“至于我们,不能动,哪怕就是随便调动点兵南下,必然会引发陛下的无尽猜忌,只会影响秦王。”
从代北出兵去长安勤王,兵出少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引的皇帝的猜忌,到时说不定秦王也要被扣个谋反罪名了。
出的兵多,那皇帝更不安了,到时也绝不可能让他们进京。
强行进关中,那就形同叛乱,秦王还在长安呢,这不是把秦王往死路上逼吗。
代北这十万兵,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盯着,
一举一动都时刻会被上报给天子。
他们这里不动,才是对秦王最好的支持和掩护。
天越来越热,
长安城这股风暴,也将来临。
以一场宫廷政变,来夺取帝国最高权力,完成一场权力的交接,或许能让这个新生的帝国,不再内耗、混乱,能够赶紧昂首前行。
这天下已经乱的够久了,老百姓也该过几天安稳日子了。
“赶紧抢收麦子吧,
麦收后,抓紧整地,再种一茬玉米、大豆,或是谷子、糜子、金薯、红薯都行。
手中有粮,才心中不慌。
边疆有储粮,国境也才安全。”
刘世彻压低几声声音,“假如,我是说假如,万一玄武计划失败,秦王遭遇不测,我们怎么办?”
他们手握代北十万边军,李逸还有个已经被册封为突厥大汗的结义兄弟,刘世彻想知道,如果李世民失败,甚至是身死,李逸是否会起兵。
到时是打着为秦王复仇的旗号杀进关中打进长安城,还是在代北拥兵自重自立为王?
李逸冷笑两声,摇了摇头,
他望着那轮初升的红日,虽然才升起的太阳,却已经让人感受到它的炽热。
“没有什么假如的。”
“我是说万一呢?”
“也不会有万一。”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792/128397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