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631章 定襄 云中都督府

第631章 定襄 云中都督府


定襄做为汗庭,

    突厥部众还是有很多的,

    阴山下,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本就是最肥沃的牧场,突厥把汗庭从漠北迁到此,核心的几大蓝突厥部落也迁到此。

    可如今,却也因此遭受灭面之灾。

    好在李逸约束唐军,不得滥杀,只要投降就不杀。

    定襄后隋还有不少汉人,约有两三万人,是隋乱逃入塞外,或是被突厥掳来的,处罗可汗和义成公主把萧后和杨政道接来,在定襄立后隋朝廷,

    把汗庭的两三万汉人,都交给这个小朝廷统领。

    如今,

    这些人,也随着萧后杨政道的被俘,身份巨变。

    对这些人,李逸也是区别对待的,不管是官吏兵士,还是百姓,都视之为流落在外的自家人。

    定襄,后隋小朝廷的隋王宫,

    一座小堡。

    李逸带着一众将领进了这个小堡,来到那简陋的金殿,后隋朝廷的一众百官,躬身站立迎接。

    李逸目光扫过,

    殿上落坐,

    几名头发都白了的老臣,送上了数份图籍名册,有百官名册,也有将士名籍,还有宫府库藏,保留的皇家典籍等等。

    李逸把百官名录翻了翻,没看到什么熟悉的名字。

    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萧嗣业了,萧后的侄孙,后来也是员名将,官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可惜最终好像因讨伐突厥叛乱兵败而被流放岭南。

    至于其它后隋官员,虽有不少是当初随驾江都的官员,但大多原本品级不高。品级高的那批,不是在河北投了窦建德,就是半路投奔长安,也有投奔李密和王世充的。

    剩下的都是些小官小吏,被突厥人接萧后时,一起接过来了。

    方仅三岁的隋王杨政道,

    站在萧后旁边,手捧着那方传国玉玺,向李逸投降。

    之前降过一次,

    今天再正式的投降一次。

    在萧后的教导下,杨政道穿着袭白衣跪地请降。

    李逸接下那方玉玺,然后把他扶起。

    小小年纪,倒也挺懂事了。

    “我大唐继承隋统,对于杨室,向来优待。陛下听闻你率部归附,很是欣慰,特诏,授封你为员外散骑侍郎。”

    说完,李逸招手。

    便有亲兵拿来一件绯袍,还有一条金銙蹀躞带。

    员外散骑侍郎,是从五品的官职。

    单从员外二字,就知晓,这是正员之外增置的,同时散骑侍郎的职事,本就闲散,因此这是一个十足的闲散之职。

    可也毕竟是五品,

    这意味着大唐接纳了这个三岁隋王的投降。

    起码,

    这一路可以安全的回到长安城。

    听到这个结果,

    一众后隋官吏也都明显松了口气,

    李逸重新把那枚金镶玉玺收起,

    目光在这些后隋官吏身上扫过,看的出他们很迷茫甚至恐惧。

    大唐攻破汗庭,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救赎与解脱,也可能是灭亡。

    李逸微微一笑,

    在这些人期待的目光中,宣读朝廷对他们的处置。

    既往不咎,一律赦免。

    甚至皇帝还十分宽宏大量,仍保留他们官身,此次一同返回长安,在长安侯选。

    参加吏部铨选,量才录用,授以职事。

    这个结果,

    让许多人喜出望外。

    后隋朝廷统领的塞外几万汉人,在中原有家人的,可以选择返回家乡,李逸会给他们路费,派人把他们一批批送到中原。

    当然,若是那种隋乱中家破人亡的,中原已无亲人,也不想再回去的,也可以在代北安置,给他们授田。

    而那些原本被突厥人掳来为奴的汉家百姓,

    李逸宣布全都恢复自由的良人身份,想回中原家乡,或是就留在代北安家,皆任由选择,回家给路费,留下来也给安家费。

    树倒猢狲散,

    颉利兵败被擒,汗庭被攻破,

    而执失部、阿史德部等几大核心蓝突厥部落的颉利发们也都随着颉利被擒,

    让如今阴山下的定襄汗庭,以及周边诸部,全都成了一盘散沙。

    有的部落面对唐军的来袭,选择了顶着风雪出逃,有往阴山北逃的,有往西面河套逃的,

    可大多又被苏定方、尉迟恭等人拦截伏击,损失惨重。

    在这个寒冬里,

    想仓促间带着部众和牲畜迁移,哪有那么容易。

    本就遭受白灾,牲畜多冻毙,这一出逃,更是牲畜多死,就算逃出去了,部落接下来也难熬过去。

    无路可逃,

    不少部落只得投降。

    李逸有令,投降不杀,他们投降后,也确实没有杀降。

    但做为降人,也不可能再如之前这般自在。

    暂时,李逸只对这些降人做了三件事。

    其一,各部中的汉人奴隶,不管是买来的还是抢来的,统统都被带走,他们会重获大唐良人身份。

    哪怕是有的人在突厥为奴数十年,甚至已经是几代奴隶之后,唐军都统统把他们带走放免为良。

    甚至只要身上有汉人血脉,都能得到放免为良的待遇。有些父亲是汉人,母是粟特胡,又或母为汉人,父是铁勒奴等,现在都按照汉家子民对待。

    对突厥降部,李逸下的第二道命令,是收缴他们的武器装备,允许他们保留弓、刀,

    但收缴他们的铠甲、弩、长矛、盾牌。

    千人部落,允许保留一队五十人的卫队。

    李逸还下令对突厥各部征收牛腿税,牲畜的四分之一征收。

    他不杀突厥降部,但也要抽走他们的根基。

    “告诉投降的诸部,不仅要征牛腿税,四畜抽一,还要征丁。每十帐要征一壮丁随军效力。役期一年,役满轮换。”

    李逸在定襄隋宫接受了杨政道的献降后,

    召集了执失思力等投降诸部的贵族们,

    “上苍有好生之德,圣人也对你们宽仁,但你们不要就因此怠慢朝廷的命令。

    牛腿税四畜征一,征兵令十帐抽一丁,这些必须完全落实。

    谁想跟我玩心眼,阳奉阴违,那也休怪我翻脸无情。”

    “各部落手里的铠甲、弓弩、刀枪,还有战马,数量都要仔细清点,然后如实上报,甲、弩、矛,都要上缴。”

    “各部只许保留弓、刀,不得私藏甲弩矛。”

    “暂时,你们可以继续留在此放牧。”

    李逸端起一杯茶,慢慢啜饮,让那些投降各部的贵族们好好领会。

    也不怕他们不答应,

    现在他们就是案板上的肉,哪有资格拒绝。

    若不是考虑眼下突厥实力还很强,虽擒了颉利破了汗庭,但也只是斩首战术的成功,

    现阶段主要就是得防止突厥各部联合反攻,得瓦解分化他们,重点是打击颉利本部,

    对突利、郁射设、沙钵罗设、步利设、拓设、欲谷设这些分封一方的突厥实力派,暂时以安抚为主,不去招惹他们。

    而对颉利本部,

    那就要边打击边拉拢,要趁机削弱他们的力量。

    既不能逼的他们狗急跳墙,

    但又不能让他们还保存实力。

    这个度得拿捏好。

    “经我与秦王商议,向长安天子奏请后,朝廷同意暂时在定襄,设立定襄都督府,下置阿史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拔延州四州。

    另置云中都督府,下置阿史那州、舍利州、绰州、思壁州、白登州五州。”

    突厥蓝突厥,核心五大部落,阿史那,以及阿史德、执失、苏农、拔延。

    李逸给李世民的建议,却是五部分设两都督府,下面分置九个州。

    除了阿史那五部,各置一州外,还从五部中分出一部份人,又新置了四州。

    分而治之。

    传统的蓝突厥核心四部,一起设立定襄都督府。

    而阿史那部,却跟从各部分出来的新置四部一起,设为云中都督府。

    九州,实际就是九部,每部约万帐。

    九州,便是九个万户。

    朝廷授九部部落首领为刺史,

    每州,下面各又分左右两部,各置一县,每部下置五个千户。

    阿史那和阿史德的首领,赐封为两个都督府的都督。

    两都督、九刺史,十八个将军,九十个都尉千夫长,全都由朝廷授封任命,

    都督并不能直接任免自己手下的刺史、将军、都尉们,他们可以向朝廷举荐,但要朝廷通过授封才为合法。

    每十帐抽一丁,这九万帐,要抽九千壮丁为唐军服役。

    每千帐,可保留一队五十人的卫队,可保留全套武器装备。

    其它的部众,就只能拥有一般弓刀,不能拥有铠甲大盾长矛弩这些装备了。

    羁縻,

    羁,马的笼头,縻,牛的鼻绳。

    李逸建议对突厥实行羁縻统治,先大致控制,给予他们相对较高的自治权。

    这样一来,他们也不会坚决反对,大唐才有操作空间。

    现阶段,想直接把突厥人赶到阴山以北,也不现实。

    “诸位,

    朝廷已经给你们指引了一条金光大道,你们照着走便是,千万别踏上岐路。”

    “不要学颉利可汗,

    想当初启民可汗得中原朝廷支持,这才能成为大汗,他也得以统一草原,最后还得善终。

    而启民可汗的三个儿子,始毕可汗、处罗可汗、以及如今的颉利可汗,他们三兄弟忘本负义,上天都遣责。

    始毕可汗死在南侵中原的路上,在夏州暴毙。处罗可汗也同样死在南侵路上,死在马邑。

    再如今颉利,也是败亡在入侵北燕州的野狐岭。

    这不是天遣是什么?”

    一群投降的突厥贵族,个个心头沉重,李逸的要求过份吗?听起来挺过份的,

    四畜征一的牛腿税,

    十帐抽一的服役。

    甚至是设立两都督府、九州,万户、千户,全都要由唐朝来授封,插手他们的内政。

    可,

    他们现在是战败方,

    大汗兵败,三万兵马全军覆没在野狐岭,汗庭被攻破。

    突利、郁射设都已经向唐称臣投降。

    他们这几大部落,刀都架在脖子上了。

    唐人还是给他们留了一线余地。

    只是个个心头复杂,

    自雁门之围后,他们突厥终于把凌驾于他们头上的中原王朝掀翻在地,吐气扬眉。

    可这才几年啊,

    中原汉人又要骑到他们脖子上了。

    代表执失部的执失思力犹豫着道:“我们执失部如今处境艰难,接连战败,损失了许多青壮部众,又刚经历严重白灾,牲畜多毙,

    这次动乱,又死了许多牲畜,

    我们执失部面临严重饥荒,还请李司空能够让执失部活命。”

    其它几部也纷纷服软求饶。

    李逸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朝廷自然不会不管你们的,你们把冻死的牛羊等送来,我会组织中原商人来收购,换给你们粮食以度饥荒。

    你们也可以把你们的马驼,赶来交易,换取布帛粮食盐茶。”

    “我甚至可以给你们充当中人,让你们先借粮食,来年再用牛羊皮毛等偿还,只收一点点利息就好。”

    李逸面带微笑一脸仁善的告诉他们。

    冻毙的牛羊牲畜,以及他们的战马、骆驼,还有皮毛、酥油等来换粮食盐茶,

    这听着是个很善良的提议,帮他们渡过这场白灾和兵灾后的饥荒。

    可这里却藏着陷阱,大唐的粮食可不是那么好换的,他们的战马、骆驼会被低估,冻死的牛羊肉会被贱卖。

    那借的粮食,这笔债务的利息,也不会低。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792/128399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