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睡你妹啊,起来学啊!!!
推荐阅读:绝区零:请叫我寂灭之龙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宗门不收天才,出门都成巨擘了? 穿越柯南三十年前,截胡妃英理 抽象派影帝 遮天:开局圣体,不死道人来偷袭 苟在修仙界种田长生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请叫我大道祖
礼礼貌貌的跟众位老师告别之后,
陈露阳走出办公室,轻轻关上门。
萧辉、李正繁、近代哲学老师、德国古典哲学老师分别看着陈露阳送来的手稿。
办公室里安静的吓人,只有翻动纸业的声音。
终于,
近代哲学老师忍不住了。
“他档案可靠吗?”
“他以前真的是机械厂的??”
“不是哪个学校老师隐姓埋名来进修的??”
李正繁叹口气。
“他要真是哪个学校的老师,就他的水平,早就出名了,咱们还能不认识?”
……有道理。
“可是说不通啊!”德国古典哲学老师皱眉。
“他一个工厂的工人,搞汽车弄机械的,学的又是经济。”
“就算他之前在外宾饭点工作过,会读德文,能看懂黑格尔和康德。”
“可是想要在这么厚一本书里精准找到这些理论佐证,还能翻译出来,这换成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事!”
说是哲学,但这几位老祖的书,跟天书也差不多了。
更别提还是原文,连个汉字都没有。
这咋能读懂的?!
“萧主任,你怎么看?”近代哲学老师问向萧辉。
“我怎么看……”萧辉翻着手里的项目理论佐证,表情也是相当复杂。
“我看他写的不像是项目论证,倒像是毕业论文。”
嗯?!
几个老师耳朵一竖,好奇的接过陈露阳的项目论证材料。
刚一标题!
嚯!
这标题真是又长又紧!
再一看内容!
嚯嚯嚯!
开篇先从认识论视角出发,借助康德关于“先天判断”与“综合判断”的理论框架,指出在零件通用化过程中,统一标准的制定,实质上是对产品共性的先验抽象,
中段借助黑格尔关于“主观意志对象化”的逻辑,论述技术标准并非简单制度指令,而是一种生产主体将意志投射到物化产品中的实践形式。
接着立足于当前车间实际,结合修理厂中“万能火花塞”“标准垫圈”等通用件研发现场,提出标准化生产试验,不仅是一种工程改良,更是一种生产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变革尝试。
最后指出在社会生产转型的背景下,机械标准化应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实践理性建构过程。
整份材料不仅有理论引述,还有实例配套,甚至把修理厂的一线操作流程、试验结果和下一步打算也写进去了。简直不是在写项目,而是在搭建一个“技术—哲学”的桥梁系统。
嚯嚯嚯嚯嚯!
“……这写得比我学生论文都好。”
李正繁忍不住感慨一句,目光却还死死盯着那份资料。
“康德的综合判断、黑格尔的对象化,哈贝马斯的制度建构……这三者原本是三套完全不同的哲学系统,理论结构不同、术语风格也不同。他不仅能串,还能解释得通,能写到具体的车间实践里头!”
萧辉也感慨:“这陈露阳写得哪是项目理论佐证啊!”
“这明明是给咱们整了个学术工程出来。”
陈露阳这是跨过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一步到位,理论指挥生产了。
平常的论文,走个理论推延,能把‘综合判断’解释明白就不错了。
这陈露阳倒好,
直接跳过‘理论联系实际’,变成“理论指挥实际”了。
原本,他们还想着再欲擒故纵一下。
打算先晾一晾陈露阳,
装装矜持,再慢慢谈条件、立边界,好做主动方。
但等材料一摊开,
哲学系果断收手。
不端了、不架了,直接入伙!
可是入伙归入伙,怎么入,就得说道说道了。
李正繁思索:“他的项目,学校已经批了,结构也定了,我们贸然进主申请材料,不合适。”
“没关系。”萧辉摆摆手,“走个内部协作流程就行。
“我们设一个‘哲学子课题’,单列一栏,附上课题说明书,明确研究内容、阶段目标和成果形式。”
“由经济系牵头,我们哲学系联合签署《项目结构补充报告》,再让科研处统一盖章,送教务处,再转报市里。”
“这样,我们就能名正言顺进项目体系,也能进入成果报表。”
德国古典哲学老师跟进一句:“那子课题我们写什么?”
萧辉指着桌上那份哲学理论说明稿,开口道:
“他写的这篇稿子,就能当子课题的基底。”
“我们可以围绕‘通用标准制定的技术哲学支撑’,构建一个技术~理论双向链接模块。”
“以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解释标准抽象过程,以黑格尔‘主观意志的对象化’分析技术规范生成逻辑,以哈贝马斯‘合法性结构’诠释制度协调机制。”
“我们的课题职责就是为项目提供技术标准背后的理论支撑,完成从实践到认知再到制度的逻辑闭环。”
“这结构就清晰了。”近代哲学老师一边说,一边在便笺上勾出草图。
“修理厂做样件实操,力学系建模评估,经济系测算成本、组织流程与资源配置。”
“而我们,负责理论托底。”
“把原本的‘通用件研发’,升格成‘技术理性建构过程的多学科协同试验’。”
“通用化标准的制度合理性论证、认识论基础、制度演化分析,全都归我们。”
“还有。”德国古典哲学老师补充一句,“翻译的问题,也得绑进来。”
“他这次交上来的德文稿,太关键了。”
“必须在合作协议中明文挂钩:哲学原典翻译和子课题研究挂钩,由他本人持续完成。”
不错!!
说到这,李正繁看着手上的几页德文手稿,笑骂:“这小子心眼真够多的。”
“明明能翻译的好,之前却非得写那些出格的。”
之前李正繁不同意陈露阳进入编译组,就是因为陈露阳的翻译实在太过新颖大胆。
哲学系担不起这个风险。
而这次陈露阳送来的资料,走的全是四平八稳的路子。
不仅一句大胆的翻译没有,甚至有些保守。
而这份保守……非常好!!
他们要的就是这个保守!
萧辉也乐了。
“活得干,但是也要师出有名才行。”
“我看不如设一个‘哲学文献翻译与分析小组’,以项目支持小组名义挂在修理厂通用件项目底下,组织管理归哲学系负责。”
“具体写明由项目发起人陈露阳,负责翻译指定哲学原典片段,用作理论支撑依据。”
“让他每周交一次‘翻译与研究周志’,我们建立参与档案,开科研编号、发参与证,按‘校级科研项目学生身份’备案。”
“图书馆阅览室通行证、德文藏书权限,也给他一并办了。”
“好!”李正繁点点头,“我去找经济系谈这个事儿。”
“让他们牵头走流程,今晚我们出课题说明,写完了就盖章送上去。”
……
当天晚上
学校的教学楼里,哲学系办公室灯火通明。
而男生寝室里,
该项目负责人陈露阳同志,正站在洗手台前吐出最后一口刷牙水,用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擦掉了嘴巴上的泡沫。
接着,
陈露阳照镜子呲了呲牙,瞅瞅牙齿的颜色~
不错!!
挺白~
嘿……就是最近皮肤状态不太好。
额头上和下巴上起了两个痘痘,碰一下还有点疼。
得好好睡觉了!
陈露阳晃晃悠悠的甩着膀子走回宿舍。
最近这段时间真给他累完犊子了。
一天天睡不到5个小时,黑眼圈出来不说,气色都没有以前好了。
今天晚上爱谁谁,他要睡觉!!!!
“呦!今晚不学了啊?”
瞧见陈露阳端着脸盆进屋,陶润泽几个大哥一脸诧异。
“不学了,睡觉。”
陈露阳一边翻身上床,一边掀开自己的小被子舒舒服服的躺进去。
“主席他老人说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可得好好休息休息。”
一边说,陈露阳一边看着天花板。
上铺距离天花板的大白墙很近。
前不久,家里寄过来的包袱里,除了那条珍贵的小裤衩以外,就是这封印有全家人合照的省报。
陈露阳自然是没有那么丧心病狂,像妈妈和姐姐一样将照片贴门上。
拿到报纸之后,
陈露阳仔细将照片剪下来,用胶带贴在了天花板上。
这样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和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能看见爸爸妈妈、姐姐姐夫、妹妹军军以及家里那不知死活的老母鸡。
乐呵呵的看了看照片。
陈露阳又偷偷打开钱包,看了看里面陈今越的照片。
真好看~~
偷摸的亲了好几口,陈露阳将钱包放在枕头旁边,
闭上眼睛刚要缓缓入睡,
突然一阵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谁啊?这大晚上的?”
潘玉床铺靠门最近,嘟囔一句,起身开门。
“是我……你们寝室干啥睡这么早?”
崔少杰看见一屋子黑,诧异的开口问道。
姜峰无奈:“早啥啊?都熄灯了。”
崔少杰道:“熄灯了那也不能放松学习啊!陈哥呢?”
嗯?
听到自己名字,陈露阳从上铺支起身:“我搁这呢,咋了?这么晚找我有事?”
“当然有事了!”崔少杰大步流星的走进屋,贴着上铺的铁床边沿儿道:
“这以前每晚上你都在走廊里学习,今天突然就不在了,大家伙都不适应了。”
陈露阳疑惑:“我在不在,跟大家伙有啥关系?”
崔少杰仗义道:“那当然有关系了!”
“你这突然一不在了,那走廊瞬间就少点啥,刚刚好几个人都问你今晚干啥去了。”
嗯???
“我这影响力这么大吗?”陈露阳眼珠子亮了,整个人又坐起几分。
“那当然!这大家伙的积极性都是被你带动的。”
崔少杰干脆推了推陈露阳的胳膊。
“走啊,下去学会儿!睡这么早干啥!”
陈露阳马上拒绝:“不学了,今天我睡个觉,明天的!”
“明天我再跟你们学习去。”
崔少杰不依不饶:“这学习向来都是学无止境、只争朝夕,你怎么还给自己放假呢!”
“走吧,看小半小时也行!”
陈露阳是个不扛劝的。
崔少杰劝上几句,陈露阳就有点躺不住了。
最近这段时间,他天天翻译康德黑格尔,把经济系原著手稿的进程都给暂停了。
现在弄完了哲学系的项目申请材料,确实是该回头弄弄本专业的东西了。
毕竟项目的钱,是投给修理厂的。
翻译手稿的钱,那可是进自己小兜兜的。
一想到钱,陈露阳躺不住了。
“走!学半小时去。”
一个鹞子翻身!
陈露阳起身下床,拿着书和稿纸跟着崔少杰出了宿舍。
到了走廊,
陈露阳惊讶的发现,自己平日里习惯学习的好地方竟然还在!
瞧见陈露阳过来,
走廊里其他学习的学生瞥了一眼,继续回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的书本上。
这人呐,甭管认识不认识。
只要你来的比我早,走的比我晚,那就是亲生的学习搭子~
我可以不学,但你必须要在。
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和仪式感~
……
哲学系的材料送到经济系这天,正赶上连英华被抽调去参加校里的学术例会。
那摞文件就这么摆在了经济系教学秘书办公室的木桌上,
最上面还压着一张鲜红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红头函,显得格外醒目。
教学秘书拿起来翻了翻,愣是没看出门道来,便搁在了一边。
等连英华会议回来,已经是下午五点过半。
“这是什么?”连英华翻起桌上的文件,疑惑问道。
“哲学系送来的,说是修理厂项目的补充材料,还让您和张主任签字审阅。”秘书回答。
连英华眉头微皱,目光定格那封红头文件上。
《关于设立“技术哲学支撑子课题”的联合申请函》
这是啥玩意儿?
连英华拿起那张课题结构补充报告,往下翻了几页。
越翻,脸色越黑。
“技术哲学研究模块……康德先验判断、黑格尔意志对象化、哈贝马斯制度演化……”
“他们这是要搞个哲学反包啊!”
旁边的会计学老师听他语气不对,好奇的探头看了一眼:“咋了?”
连英华没好气道:“来了个摘桃的。”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808/128416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