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218章 雷霆手段,改制兴唐(求月票)

第218章 雷霆手段,改制兴唐(求月票)


对于李亨这突然转变的态度,顾易自是毫不在意。

    还是那句话。

    对于现在的顾氏而言,朝堂争斗早就已经入不了顾氏的眼了。

    既然手中握着大势,顾易还是愿意将时间都放在正经事上。

    就在当日,李亨便于朝堂之上正式敲定了此事。

    一个明面之上的皇帝,再加上于朝堂之中最为特殊的太傅,两者相加之下,这一切顿时就变得不可阻挡了起来。

    ——群臣骇然!

    对于这突然的变化,甚至是就连那些老狐狸都来不及反应。

    可他们无论再怎么样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他们可以和李亨这种声望不足的皇帝斗,甚至哪怕是面对顾氏,只要能够抓住时机他们亦是可以从顾氏手中夺权。

    但他们无法与顾氏及皇权来斗。

    尤其是顾轩手中还握着大势!

    光凭着这一点,便已然是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就在这般情势之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法,在整个大唐正式拉开了帷幕。

    不得不说,顾轩于内政上的能力确实极为的强悍。

    针对于此次变法。

    顾易只是想出了大概的章程,而顾轩便直接将其彻底转换为了符合大唐当前的制度,其中甚至还有很多是顾轩自己所思考出来的。

    ——首当其冲的自是精简官员体系。

    昏庸的李隆基确实步步皆错,不仅仅搞出了揽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包括官员体系上面也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

    而也是此次实行新政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再次抬高了御史台的地位,决议取代以门第或诗文取士作为考核的旧习。

    将地方官员的赋税征收效率、户口增长纳入考核核心指标。

    并将这统一的考核收揽到了御史台之中。

    顾易并不害怕御史台权势过高。

    还是那句话,只要御史台掌控在顾氏手中,那御史台就一定会有个下限,总体而言绝对会促使整个国朝向上。

    而若是御史台落入他人之手,以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而言。

    想以一人之力控制整个御史台那更是不可能的。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顾氏子弟。

    而若当真已经到了那一天,便足矣说明一个王朝的气数已经彻底尽了。

    除此之外,自是针对节度使的削权。

    顾易决定将民政、财政从其中剥离出来,实现兵民分治,绝不能将钱袋子和武器全都交在一个人手中。

    再到更为细节的制度那便是顾轩所想出来的两税制,其具体内容与原本历史之中杨炎所提出来的两税法相差不大。

    这或许亦是聪明之人的共同之处。

    这两税法确实是适合如今大唐的状况。

    除此之外,还包括军改。

    最基础的自是重组禁军,无论是原本历史志宏也好亦或是现在也罢,大唐的中央军队战力都太弱了。

    顾易自是不可能忽略这一点。

    当然,也同样包括边境军队将领的轮换问题。

    在当前这种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的情况之下,顾易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掉所有问题,也只能尽力而为之。

    不过这也只是最基础的改制。

    顾易此次改制,所动最大的便是——盐铁专营及限制寺庙兼并等问题。

    在此之前,大唐一直都采用的是隋朝时的制度,允许百姓们自由采买,中枢只会对其进行收税。

    但奈何大唐的商业太过于繁荣了。

    这就注定会滋生出许多问题来。

    毕竟盐本就是刚需,而铁更是通过海贸出口给外部势力最为重要的东西。

    这也是此次海贸受阻闹的最凶的一批人。

    在海贸的加持之下,这两样东西甚至都已经有了形成产业链之势,继续放任下去未来难以想象到底会如何。

    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管控。

    至于寺庙的兼并问题那便无需多言了,虽然在顾氏的影响之下,如今佛教在九州的影响力远不及原本历史。

    但亦是拥有着不少的信徒。

    而这些人兼并土地,本就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现实。

    在原本历史之中。

    这些个寺庙甚至还会去放高利贷,还不起便直接将其收尾佃农,包括百姓的子女都难以保存。

    顾易没法去针对所有的土地兼并。

    这在当前这种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封建王朝是不可避免的。

    昔年顾熙已经尝试过了。

    此举,只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反抗。

    但单独的去针对一些人,顾易倒还是有一点自信的,并且通过限制佛门或多或少也能够带来一些影响。

    这才是其中关键。

    御史台的作用在这种时候就完全体现了出来。

    甚至都无需顾易进行干涉,顾轩的朝堂手段显然亦是不差,拉一批打一批这种招数虽屡见不鲜,但却格外好用。

    大唐的官员种子实在太多了。

    至于要拿下哪些人开刀答案更是显而易见。

    那些能在李隆基晚年昏聩朝堂中攀上高位的官员,其操守品行,早已不言自明。

    以洛阳为中心,随着改制正式拉开了序幕。

    顷刻间,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哀嚎与咒骂便响彻了朝野。

    面对顾轩的强势,纵使明知道不敌,亦是不会有人选择就这样放下一切。

    裹挟士人以违背礼制律法等种种招呼在这期间相继出现。

    甚至都发生了士人围住了冠军侯府这种事,

    面对这种状况,甭说是那些选择相信顾氏的官员了,甚至就连顾氏子弟都不由得担忧了起来。

    但顾轩却始终都是那般的平静。

    裹挟士人?

    能被这些人裹挟的士人,在天下士人之中又能占得几何?

    况且,顾氏麾下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物?

    别忘了,李白始终在顾氏帐下效力。

    他的诗词不仅在后世享有盛名,即便在当世的大唐士林之中,也备受追捧。

    而士人皆有一个通病——极其在乎名望。

    没有人愿意遭李白的一顿骂。

    这种遗臭万年的事,对于这些士人们而言,甚至要超过了生死。

    至于普通百姓,那便更加无需多言了。

    顾氏早已不是当初了。

    这些年来的深入底层给顾氏带来的帮助亦是极大,更别说顾轩本就刚刚平定了大乱,这一切在顾氏面前都是那般的不值一提。

    朝堂之上,哀嚎声此起彼伏,一片动荡。

    上至三公九卿,下及末品小吏,遭殃者不知凡几。

    顾易虽然不至于将这些人全部打死,但也不会留下太多的蛀虫。

    而李亨亦是正如李辅国所言,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一面依照顾轩提供的名单擢升官员,一面则趁机大肆安插自己的心腹。

    并且也正是因为顾轩的手段过于直接。

    以往那些待价而沽的朝臣,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选择向他这个皇帝靠拢。

    李亨可谓是每天脸上都挂着满意的笑容。

    随着新政的展开——

    他甚至都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自己身下的皇位正在愈发的稳固。

    但.还未过一月。

    御史台的人马便盯上了他的绝对心腹——李辅国。

    洛阳宫内,烛影摇曳。

    李亨目光如炬,紧紧逼视着顾轩,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与质问:

    “太傅!此奴究竟所犯何条?竟至于此!?”他略一停顿,语气陡然转厉,“况彼乃朕之内臣!”

    “纵有罪愆,亦当交付朕躬裁夺!”

    “太傅如此行事,置朕于何地?”

    “又将朝廷法度置于何地?!”

    气氛陡然冰冷了起来。

    李亨是真的有些怒了,万万没料到这把火竟然真的会烧到他的心腹身上。

    “陛下息怒。”

    顾轩神色淡然,朝着李亨拱了拱手,“御史台纠察不法,乃国朝法度赋予之权责,非臣一人之私意。”

    “李辅国——”

    顾轩语气微微一顿,表情愈发的严肃:“此獠所犯,非止私德有亏,更乃新政之大敌,社稷之毒瘤!”

    “其罪证昭昭,已非‘内臣’二字可蔽其辜!”

    “.”

    他丝毫都不退缩,就这样当着李亨的面罗列起了李辅国的罪行。

    无他——

    其中关键皆是指向李辅国收受贿赂及意图染指大权安插心腹之举。

    相比于原本历史,在顾氏的影响之下,李辅国所犯下的罪行其实真的已经少了不少,但却亦是顾易必须要除掉的存在。

    此行顾氏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无论如何都当争来百年的发展期,不仅仅是为了九州亦是为了顾氏。

    李辅国这种蛀虫,他当然不可能留下。

    “陛下!”顾轩的声音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新政旨在革除积弊,中兴大唐。”

    “然此等巨蠹窃据中枢,竟假陛下之信,以宦官之身培植心腹、图谋权柄!”

    “陛下可还记得,前汉末年十常侍之祸乎?”

    “社稷之重,重于私谊;新政之威,不容亵渎!”

    “此獠罪大恶极,证据昭然!”

    “非严惩,不足以正新政法度、平民愤、安天下、定乾坤!”

    他最后一句斩钉截铁,一字一顿:“此非臣之决断,乃法度裁量,中兴大业之所需!”

    说着,顾轩更是将一封封的书信直接给取了出来。

    ——皆是李辅国的罪证!

    顾易可早就在盯着这个能够留存青史的宦官了。

    刹那间,整个大殿死一般寂静。

    李亨面色由红转紫,双目圆瞪,死死盯住御案上那叠刺目的书信,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紧紧的盯着顾轩。

    沉默了良久之后,才轻声问出了一个问题。

    “太傅…”李亨艰难地开口,“将此人…交予朕亲自处置…如何?”

    哪怕这些罪证都摆在眼前,但他又岂能放弃李辅国这个绝对的心腹?

    李辅国可是他心中为数不多的可信之人。

    而且这些事在他看起来也是小事。

    即使李辅国安插人手又能如何?无论怎么样对他而言都比那些待价而沽的老狐狸们强啊。

    “陛下!”

    顾轩没有任何迟疑,朝着李亨便是深深一躬,动作标准得无可挑剔,语气却沉凝如铁:“新政关乎社稷根本,乃陛下亲定之国策!”

    “陛下顾念旧情,臣岂能不知?然——”

    他目光灼灼,直视李亨,字字千钧:“陛下身为天子,统御万方!”

    “当此大乱初定、百废待兴之际,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无不翘首以盼,渴望陛下扫除积弊、布施新政、还他们一个朗朗乾坤!”

    “万民之望,重于泰山!”

    “岂可因一人之私谊,而负天下苍生之重托?!”

    读书人说话便是如此——大义不离身。

    尤其还是顾轩这个本就握着大势的太傅开口,光凭着这些话便足矣挡住一切。

    李亨能怎么做?

    以身份来压?

    顾氏手中有着太宗遗诏,且四方将领在外。

    而民望更是无需多言。

    短短不过月余时间,李亨便再次体验到了那种无力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他这个帝王极为的无助与难受。

    他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却是一语不发。

    顾轩也不急,只淡然立于殿中,静待尘埃落定。

    时间在压抑的沉默中悄然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李亨紧绷的身体才微微松懈。他并未多言,只从喉间溢出一声轻叹:

    “太傅.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妥协:

    “朕差点铸成大错。”

    李亨缓缓起身,疲惫地摆了摆手:“那便.依卿所奏吧。”

    说罢,他更是直接转身便走也不等顾轩如何。

    ——仍旧是忍!

    昔年当太子之时他能如履薄冰忍那么多年,那如今他便能接着忍下去。

    这是李亨不断告诉心中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陛下圣明!”

    顾轩仍是恪守着礼节,认真朝着李亨的背影行礼,直至李亨的身影消失后,他这才转身朝着宫外而去。

    顾易此时的心绪十分平静。

    他自是能够猜出李亨心中的那些心思。

    但还是那句话,当顾氏选择与九州进行绑定的那一刻起,如前汉时顾熙那般替昏君缝缝补补的行为就已经彻底消失了。

    昏君有昏君的对待方式,明君有明君的对待方式。

    顾氏早已不是一人一朝可以束缚的了。.

    (Ps:跪求月票,跪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828/128439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