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第341章 有线电报,赵朔得天启的第一项明证

第341章 有线电报,赵朔得天启的第一项明证


当然了,忽必烈选择了登陆美洲的地点,也不能现在就马上动身。

    这年头的远洋航海是要讲究季节的,没有自身动力的帆船需要海风和洋流的配合。

    直到至元二年的正月下旬,忽必烈一行才搭乘海军正蓝旗的战船,从泉州港出发,经广州港,抓住强劲而稳定的西北季风尾巴,过抬万海峡,经抬万岛最南端的鹅銮鼻,驶入了黑潮主干道。

    远洋船队借助黑潮的推力,快速通过琉球群岛的东部海域,进入太平洋。离开了黑潮的主要影响范围后,借助北太平洋暖流,到达了北美大陆的西北海岸。

    然后,船只立即转向南方沿着海岸线航行,抵达了这次的登陆地点,张弘略湾(旧金山湾)。

    整个航行时间,长达一百九十七天。

    不得不说,原来所谓的来回一年,只是个约数。如果一切正常,也得达到一年一个月左右。如果有事耽搁,或者遇到什么海上变故,就要达到一年半甚至两年了。

    当忽必烈的舰队驶入那片巨大的海湾时,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大半。

    不容易啊,终于到了!

    这场三千人三千匹马的航行,“天可汗”赵朔按照五十两银子一个人,一百两银子一匹马进行收费。

    再加上运输的器械和粮食,赵朔收了五十万两银子的运费。

    这已经是公道价了,从泉州到澳洲的普通船票,民间都要卖十五两一张船票呢。

    毕竟,从海上运输货物可以堆叠,人和战马无法堆叠不说,还要保证一定的活动空间。

    再加上半年多的人吃马嚼着,要这么多钱多吗?

    但话说回来,运三千人三千匹马,就要五十万两银子,即便财大气粗的拖雷一系都拿着有些牙酸。这也难怪蒙哥不肯给忽必烈更多的支持,只给了他这么多兵马。

    海岸上,一座初具规模的木石营寨已然立起,大元战旗在营门望楼上高高飘扬。寨墙之上,巡逻的士兵身影清晰可见,他们身上的铁甲和弓矢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舰队尚未完全下锚,几艘小艇便已从岸边驶来。

    为首登船的,正是三年前发现这条新航路的海军正蓝旗第四千户的千户长张弘略。

    张弘略,张柔的第六子,今年二十七岁,三年前发现了美洲大陆上的这片宜居之地,因此功受封海军正蓝旗第四千户长,这个巨大的海湾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末将奉陛下之令,在此恭候四大王。“张弘略声音清亮,抱拳于胸前,微微躬身,行了个军礼,目光平静地迎上忽必烈的视线。

    他做的是赵朔的官,又不是忽必烈的官,对忽必烈保持基本的尊敬即可。

    另外,赵朔把忽必烈派到美洲来,并不是撒手不管了。张弘略手下五百人,三年来一直驻守于此。这次忽必烈来此开疆拓土,张宏略既有配合之责,又有监察之任,更不用对忽必烈伏低做小了。

    必须说明的是,张弘略虽然在历史上远不如他的兄弟张弘范出名。

    但是,在历史记载中,他辅助张柔,筑元大都,为宫城总管。又任迁江西宣慰使,镇压饶州起义。最后官至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文武双全,也不是简单人物了。

    忽必烈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张弘略,含笑摆手:“张千户辛苦了。我此番能在万里之外为大蒙古国开疆拓土,全赖你开辟新海路的功绩了。”

    “四大王言重了。“

    张弘略侧身让出下船的通路,语气不卑不亢,道:“末将能发现此地,全赖陛下的洪福所至。这海湾能以末将的名字命名,已是陛下皇恩浩荡了。“

    二人并肩向岸上的营寨走去,忽必烈顺势问道:“听说张千户已经驻守此地三年了,且与本王说说此地情形。”

    “此事理所应当。”

    张弘略道:“我麾下只有五百人,三年来,只是对附近千里的情况,略微探查了一番。”

    说话间,他向前方指去,道:“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方圆不下千里。冬季不见冰雪,夏季海风送爽。您看这海湾,水深港阔,可泊千艘战船。您看这平原,堪称沃野千里。只是土著不事农耕,以采集为生,实在是有些暴殄天物了。”

    刘秉忠忍不住插话道:“不是听说,这美洲大陆有暴风和酷寒之患吗?”

    张弘略道:“的确,美洲大陆上很多地方有暴风和酷寒之患,但这里没有。当然了,这里的气候,和中原有很大不同。”

    “一个是夏季极旱,长久不雨,需要早做准备。当然了,你们要进行游牧还是完全没问题的。第二个是,到了雨季来临,这里的暴雨能一连下好几天,也要早做准备。总而言之,这里的气候比中原之地是差了一些,但比草原可是强太多了。既可以畜牧,又可以从事农耕。”

    忽必烈道:“当地土著的情况怎么样?”

    “这里没有统一的国家,只有一个个的部落,总人口在三十万到一百万之间。别说我们和他们之间了,就是这些土著自己,语言都不相通。所以这具体人口数量,实在是弄不太清楚。”

    “他们最大的部落不过数千人。善用黑曜石为兵,不知铁器之利。末将在此三年,已使周边七八个部落归附。他们虽然有金银铜,却不用金银铜进行交易,而是以两种特殊的碟形贝壳为货币。”

    忽必烈目光微动:“你收服这些部落之时,可曾遇阻?“

    “小打小闹罢了。“张弘略唇角微扬,“这些土人勇则勇矣,武器装备却远不如我们,再加上不知兵法,完全不是我们的对手。前岁有个部落不服王化,我率军袭其寨,一轮震天雷丢过去便让他们跪地求饶了。

    说着忽然话锋一转,“当然,这都是托陛下洪福。“

    忽必烈见张弘略左一句陛下,又一句陛下,心中有些不爽,但还是道:“我已经得到了赵朔姑父的旨意,以后你就是天可汗派驻这里的监察官。以后,还请张千户多多关照。”

    “好说,好说。”

    张弘略道:“以后,按照陛下的规矩办就行。战争掳掠,陛下要三成。平时的税收,陛下要一成。对了,矿税除外。旷税,陛下要五成。”

    “什么?还要五成矿税?”

    忽必烈眉头微皱,道:“赵朔姑父和蒙古四系约法三章里面,可没有这一条。”

    张弘略微微一笑,淡淡地道:“约法三章之时,也没有说清楚,天可汗要海军对你们一直提供支持啊!哪天四大王的不需要陛下的海军支持时,自然矿税可以下降为一成。”

    开玩笑,这里是旧金山啊!

    土地给就给了,反正世界太大了,赵朔很难占完。

    但是,赵朔能白白给忽必烈这么大一座金矿?

    等到忽必烈的舰队能远渡重洋之时,那些容易开采的金矿,估计也开采的差不多了。

    形势比人强,忽必烈也只得竭力维持淡定的表情,道:“原来如此,忽必烈受教了。”

    此时三千人马已陆续登岸,就在元军所立的堡垒外扎下了营寨。

    蒙古军在船上颠簸了大半年,无论是人还是马都要长时期的休整,才能正式开疆拓土。

    当夜晚间,忽必烈的中军帐内。

    “四大王,这张千户有些桀骜不逊,不得不防啊!”刘秉忠叹了口气道。

    忽必烈淡淡道:“他是赵朔姑父的耳目,理应如此。我们现在的关键,还是迅速在美洲大陆上扩充实力,取得一定的成果,获得拖雷一系的全面支持。在这之前,自然是要和赵朔姑父和这位张千户保持好的关系。“

    刘秉忠微微躬身,道:“臣明白。”

    忽必烈道:“对了,你觉得这块地方怎么样”

    “天选之地!四大王龙兴的天选之地!“

    刘秉忠眼中闪着精光,“此地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更有数十万土人可供驱使。四大王若能在此站稳脚跟,再继续在美洲开疆拓土,假以时日,何愁大业不成?唯一的问题是,有这位张千户在,我们无论怎么发展,都瞒不过天可汗的眼睛。”

    “事在人为。”

    原本忽必烈不愿意和赵昀一起开疆拓土,就是因为,觉得一举一动都会落入赵朔的掌控之中。

    当然了,即便和赵昀一起开疆拓土,赵朔也是会派遣监察官员的。

    还是那句话,不服你自己远渡重洋啊!

    赵朔在大陆上的蒙古四系内部,可没有派遣监察官员。

    “是人就会有弱点,总会有办法的。”

    忽必烈负手而立,许久才缓缓道:“时间久了,且看这位张千户,愿给我们行多少方便。“

    然而,就在忽必烈在美洲大陆,思考着如何开疆拓土,以及拉拢腐蚀张弘略之时,华夏又有一个巨大的成果诞生。

    三个月后,中都城,皇宫,鱼藻殿中。

    “什么?有线电报终于研制成功了?”赵朔满面惊喜之色,望向郭珣,“你那儿子郭守敬,年方二十就能建此奇功,按律当可封侯。”

    郭珣赶紧站起来微微躬身,摇头道:“臣以及犬子俱不敢居功,这主要是拜陛下的天书所赐。”

    赵朔虽然将自己知道的电磁学知识,都传授给郭珣,但是化学知识可没教。

    毕竟,赵朔怎么来的那么多世间所无的知识?赵朔实在是没法解释。

    但这回借助“天启”之事,赵朔不用再藏着掖着了,直接将一份绝密的化学天书内容,塞给了郭家父子。

    郭守敬还真是个人才,很快就根据这些化学知识改进了电池,将有线电报的信号传输距离,延伸到了二里之遥。

    接下来,又卡壳了大半年。

    大半年后,郭守敬终于灵光一现,发明了继电器。继电器是一个由线路电流驱动的电磁开关,当它探测到微弱的信号电流时,会闭合一个本地电池的电路,从而将放大后的新鲜电流送入下一段线路。这样,信号就能一站一站地传向远方。

    赵朔道:“你们估计,用上这继电器之后,有线电报能传多远?”

    郭珣道:“我们现在只建了一条十里长的有线电路。根据我们的计算,用了继电器后,一次百里之遥应该能达到。”

    “百里之遥,足够了。”

    赵朔高兴地道:“完全可以在百里之外,再设一个电报站。通过人力,再发一封电报传到百里之外去。如此一来,电报就是远传万里,都没什么问题。对了,这有线电报的成本怎么样?”

    郭珣面露难色,小心翼翼地道:“粗略估计,百里的有线电报,要四十万两银子。”

    “竟如此昂贵?”赵朔眉头微蹙,“修筑百里铁路也不过二百余万两。”

    郭珣道:“除常规开支外,主要是绝缘线的价格太高。我们用了杜仲胶对电线进行绝缘,成本根本就降下不来。”

    关于这个问题,赵朔也没什么好办法。

    他倒是知道南洋地区有古塔胶,比杜仲胶的成本应该能降低一些。但是,这两样玩意儿是差不多的东西,赵朔估计能降低一倍的成本就不错了。

    如此算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有线电报网路,依旧是天文数字,凭大元的国力不可能支撑得起。

    还是要有橡胶啊!

    但问题是,橡胶种子还远在南美洲呢,赵朔的势力根本就没有涉及。

    赵朔道:“就算再贵也要建,积累一些经验。这样吧,你们先试着,在中都和金陵之间,建一条试验性的电报线。然后,继续研究,降低有线电报成本的办法。”

    “遵旨!”

    眼见郭珣面有愧色,赵朔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要怕,贵点算什么?我们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再想办法降低成本。终有一日,有线电报将铺垫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郭珣,你可有信心?”

    “有!”

    郭珣高声答应。

    这信心其实不是对他自己,或者儿子郭守敬的,而是对赵朔的!

    陛下是得了天启的人!

    那传给他的《化学天书》就是明证,那已经能初步实用的有线电报也是明证!

    赵朔说能让电报遍布国家的每个角落,那还错的了吗?

    而他郭家父子,也将随着这有线电报的遍布天下,名垂青史,封妻荫子!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926/128428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