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115章 陷入两难的多铎

第115章 陷入两难的多铎


山东济宁州西南方向,金乡城四面,人马齐喧,尘土飞扬,一面面颜色各异的军旗在弥漫的黄尘中飞舞,数万军服各不相同的大军铺满地面,就像一张五彩斑斓的地毯。

    这便是节制徐州-淮安二府,总督中原义军的大明栋梁,路振飞一手谋划的“鲁西大战”,青州府南部,兖州府西南各地的义军齐聚于此,正在进行着强攻金乡城的最后准备。

    高杰骑在马上,看着这个他当初从山西南逃之后,打着顺军旗号,才骗开门的城池,心中一时五味杂陈。

    短短一年的时间,整个北地就发生了如此巨变,闯军昙花一现,大明起死回生,鞑子不仅入关了,还妄图鸠占鹊巢

    这要是一年前有人和他说这些事情,他打死也不会信,不仅不信,还要狠狠地笑话对方一顿——简直痴人说梦!

    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他还成为了这些事情的亲历者。而前一年还势如破竹的鞑子大军,居然被堵在了江淮,进退不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高杰看了一眼防守空虚的金乡城,便得意地收回了目光,一旁的赵应元,杨王休,秦尚行等义军首领见状,纷纷上前恭维,称赞其用兵如神。

    他们都是去年起事之后,接到了南京朝廷的任命,从青州府城,昌乐,寿光等地率军隐入胶东山区,或者是直接南下兖州,依托两府交界的山区,和清军打起了游击战。

    清军当前兵力吃紧,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并不强,他们只要不攻取府城,在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等地山区的活动,完全就是三不管的状态。

    但朱慈烺想要断绝多铎大军的粮道,同时削弱对方的决战信心,就必须搞出些大动静,山东等地的义军无疑是江淮战场的最佳助力。

    路振飞原本想要组织大军攻打曹县的,但黄得功在亳州的诱敌没有成功,准塔似乎察觉到了北面的义军行动,带兵坐镇商丘,稳如泰山。

    高杰见状,也不敢直接攻打曹县,派出塘马上报路振飞之后,便将进攻目标转移到了距离商丘更远,有更多河流阻隔的金乡,同时这里还能威胁到运河枢纽济宁州,也与徐州相近。

    赵应元,杨王休,秦尚行等人同样如此,此前那些不听南京命令,擅自攻城的,大部分都被清廷南征前,派出的八旗兵剿灭了,其中就包括了同样是青州府出身的义军首领赵慎宽,郭把牌等人。

    他们心中其实十分畏惧清军,对于高杰的决策,非常赞同,如今看到金乡城唾手可得的样子,一个个都摩拳擦掌,主动请缨。

    不过,高杰并没有让他们乱来,而是认真部署了攻城的行动,他想要借着黄得功被调往南面牵制准塔的机会,在这些义军头领中确立威信,以便日后扩充实力。

    高杰此时还是没有摆脱在明军这口大锅中浸淫了十几年的惯有思维,无论做什么,总是想着吞并其他人的兵马,扩充自己的实力。

    很快,在高杰的命令下,从徐州转运来,以及十几路义军集齐的三十几门火炮,立即开始了齐射。

    轰隆隆的炮声一阵接着一阵响起,数以百计无坚不摧的石弹从炮口争先恐后飞出,砸向了金乡城的城楼。

    面对明军接连不断的攻击,城中驻守清军除了城楼上的两门小型火炮之外,只有一些陈旧的传统火器可以使用,城头射出的箭矢对上推着盾车来攻的明军,根本毫无作用。

    很快,金乡城破旧的城墙上,传出了阵阵的惨叫声,城墙外围的砖石在炮弹的轰击下,尘土飞扬,碎石飞溅。

    不过,金乡城再小,也是一座县城,这种程度的炮弹轰击,还无法破坏城墙,数百丈长的城墙这个时候看不出任何倒塌松动的迹象。

    高杰很显然也猜到了这一点,火炮除了轰击城墙之外,还重点炮击城门。在几斤重的铁弹面前,那扇包铁的城门就和纸糊的一样,一炮就能打出坑洞,几炮就打破一个大窟窿。

    但城内的清军也有所准备,为了防止明军直接轰破城门,迅速进军城中,已经用砖石堆砌彻底堵死几处城门。

    明军若是想要入城,就必须要轰塌城墙,或者架起云梯,蚁附登城,这将大大延缓攻城速度,为他们的反击争取时间。

    经过九轮齐射,数千颗炮弹接连不断的轰击之后,金乡城的城墙上已经是烟尘滚滚,明军重点进攻的那座城楼几乎被炮弹击毁,不断有碎石烂瓦掉落,砸到下方那些猫着腰躲避的清军士兵。

    而城墙上那些被炮弹击中的女墙,许多都变成了纷飞的石块,不断发出碎石垮塌的声音,砸到躲在墙垛后的清兵盔甲上,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受伤的清兵惨叫哀嚎声此起彼伏。

    城中的清廷官员在城头眺望着战场的局势,透过眼前的弥漫的浓烟,看到了远处密密麻麻,铺满大地的明军军阵,还有大队骑兵在外围奔驰往来,心中十分害怕,已经有人放弃抵抗,逃到城中躲藏起来。

    城外正在准备攻城的上万义军士兵看了看弥漫着浓重烟雾,闪动着橘红色炮焰的炮兵阵地,又看向尘土飞扬,隐隐还传出了尖叫声的金乡县城墙,一个个都目瞪口呆。

    这样的大阵仗,他们还是第一次见!

    高杰拍了拍胯下之马,轰隆隆的炮声使得他的坐骑也微微有些骚动,这匹原本就脾气爆炸的战马不停扭动身体,两蹄暴躁地轮番踏地。

    而赵应元,杨王休等人的胯下之马,早已经暴躁地跳动起来,似乎受到了惊吓一般,他们说到底就是一群加强版的乡勇罢了。

    金乡城外的旷野之上,明军的战鼓军号响起,各色令旗摇曳,数千明军士兵推着各式攻城器械开始冲锋。

    在刚刚火炮轰击的同时,数百明军士兵便已经推动着数十辆盾车“吱吱呀呀”地行进。

    金乡城的清军根本没有准备,城外除了一道护城河,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明军的进攻,城头上射出的箭矢和炮弹,几乎没有任何伤害,更别说阻滞明军的推进了。

    等到明军推进到距离护城河还有四十多步的时候,原本躲在盾车后面的明军士兵直接推着壕桥,抬着云梯,举着盾牌冲了上来,攻势十分迅猛。

    若是凤阳城,在这几十步的距离内,没有盾车的掩护,这样的进攻根本不会起作用,这些冲锋的士兵也会在城头猛烈的打击下,迅速损失殆尽。

    但金乡城对于这场突发的战争,毫无准备,这座小城中,也没用足够的兵马火器,面对明军的攻势,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力。

    护城河上的桥梁已经被清军破坏殆尽,十几架濠桥被士兵们推在了最前面,其后是更多数量的云梯。

    城墙之上的清军似乎已经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任由这些明军士兵架桥过河,城头不时有几十支零落的箭矢射出,根本无法阻挡气势如虹的明军冲锋。

    那些担任突击任务的甲兵举着盾牌,以纵队通过濠桥,直接一头冲进了弥漫的飞尘之中,冒着不时射出的箭矢,架起云梯往上爬,他们以盾牌为掩护,不一会就登上了墙头。

    而城中的清军并没有完全失去战斗力,攻城的明军士兵刚刚冒头,一锅锅煮得滚烫的金汁便迎头泼了下去。

    这种情况下,除了那些手举盾牌,勉强挡住的,亦或者还在下面,被前面的战友挡住的士兵外,立马就有几十个甲兵就惨叫着从云梯跌落。

    明军围城太过突然,金乡城内确实是没什么防守物资了,土石檑木都没有准备,箭矢火药大多送往了南面,就只剩下了粪便还库存充足。

    云梯上的明军将士死伤惨重,这种武器十分狠毒,在这个时代,只要被伤到,基本上就没救了,伤兵们的哀嚎惨叫声更是容易动摇军心。

    不过,由于盾牌和盔甲的掩护,大部分明军并没有受到很大打击,前面的几名士兵已经和守城的清军搏杀在了一起,不断有人倒下,又不断有人补充上去,清军兵力薄弱,只能借助城墙居高临下阻击了一阵,很快便败退了。

    而随着明军在城墙的进攻取得突破,城墙上残余的清军节节败退,开始往后面的城楼逃去,城墙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明军。

    明军因此士气大振,大批将士从四面八方涌上城墙,迅速往前推进,很快就占据了四面城楼,开始往城内进攻

    两日后,多铎便收到了北面传来的紧急军情,而前一天傍晚,他刚刚收到了阿济格从瑞昌传来的塘报,此时根本就是气急攻心。

    朱慈烺虽然没有再发起过大规模夜袭,但依旧不时派兵出城袭扰,使得清军苦不堪言,士气每况日下。

    朱慈烺此时还在担心多铎在撤退的时候算计他,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的多铎早已经不是年初那个意气风发,睥睨一切的常胜将军了。

    如今,遭遇了多次挫败的多铎,想的根本不是如何反击追击的明军了,而是留下谁来断后,自己才能安然撤回北面。

    在和朱慈烺的数次交锋中,他已经渐渐认清楚了局势,明廷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征服的!

    这便是战场局势对人的塑造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满清军事集团中,确实有大量名将,但入关之后才取得耀眼战绩的多尔衮,多铎等人,所谓的战绩却是水分极大的。

    多尔衮号称雄才大略,多铎也被后世某些人誉为第一功臣,但两人入关前其实战绩并不算出众,只有入塞对付被崇祯掣肘的关内明军时,才有出彩的表现。

    松锦大战之时,多尔衮面对洪承畴统帅的明军主力,便屡屡怯战,还遭到了皇太极的两次处罚。崇祯十五年,围困锦州之时,他和多铎遭遇明军家丁突袭后,狼狈逃窜,没有一丝枭雄的气魄。

    只是,清军入关之后,关内的明军只剩下了一堆早些年根本不入流的废物,吸收了明军主力的李自成又连连战略失误,使得陕甘,关宁两股最强的明军几乎全都倒向了清廷,这才有了多尔衮和多铎的所谓英名。

    中军大帐内,看着准塔从北面传来的军情,博洛,图赖,尼堪,屯齐等人皆是面色沉重,他们昨天才刚刚收到阿济格传来的塘报,攻取南京的希望彻底破灭。

    现在,又传来金乡已经被明军攻克,鱼台,济宁州,巨野等地岌岌可危的军情,使得他们的撤军,变得刻不容缓起来。

    经过这几个月来的大战,明清双方的实力对比在这些清军将领看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得不立马改变战略。

    “明帝的实力怕是比此前显露出来的还要强,居然在中原组织了数万兵马,准塔传来的军情大家也都看到了,现在不仅仅是山东,河南也出现了多股明军。”

    多铎看着面前的博洛,图赖,尼堪,屯齐等人,顿了顿又接着分析道:

    “如今的局势,本王就算再抓三五万民夫,运几千斤火药,几万颗炮弹过来,接着猛攻,怕是一时半会也拿不下凤阳城,这样的坚城除了围困,别无他法。

    而且,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北面到处都是明军,淮安,徐州那边也传来的消息,有大队明军出现,中原的局势比想象中的要严峻得多。”

    “明帝应当是不敢真的集中主力去攻山东,他没这个实力,就算是一时赢了,最终也必然守不住,在平野上作战,那些尼堪绝对比不上我大清的马甲。”

    图赖知道多铎是为了说服众将北撤,这才虚张声势,他此时还没有多铎那么悲观,更不喜欢多铎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毫无一军统帅风范的样子。

    “北面的那些明军,不过是一群不知好歹的乡勇罢了,剿灭他们易如反掌,归德还有准塔坐镇,不必惊慌。

    但咱们现在最要紧,便是要在城内的明军还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带着南下的这些辎重,迅速北撤。明帝实力尚存,若是被其寻到机会,恐怕又要损失数千甲兵了。”

    图赖说罢,大帐之内随即响起轻微的议论声,其实打到这个时候,特别是近日来雨水逐渐增多,气温也慢慢变得燥热,破城又毫无希望,这些满洲亲贵们,早就算不想打了。

    如今,明军在北面发起了进攻,他们北撤也就有了说得过去的理由,而剿灭那里的明军,稳定后方,就是最好的借口。

    “没错,明帝绝对不会轻易让咱们撤走,他必定会有所行动。”尼堪犹豫了一会,随即朝着多铎提议道:

    “但若是仓皇撤退,军中的这些辎重绝对难保,明帝届时也必然追击,咱们必须有所准备,否则就只能等着被明军从背后袭扰,不断损兵折将。”

    “那尼堪你觉得该如何?”多铎见图赖和尼堪两人先后出言,当即警惕了起来。

    尼堪见状,知道多铎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当即解释道:

    “其实从凤阳撤回归德,路途并不算远,咱们只要做好准备,完全能以退为进,甚至设下埋伏,等明帝上钩。

    平野之上,我大清的马甲无人能敌,如果明帝敢追击,以我大军当前的实力,一个回马枪便能把他打退,若是他不敢追击,咱们安然北撤即可。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看谁来设伏最合适,这支兵马不能太多,否则明帝绝对不会上当,也不能太少,明帝的实力不弱。”

    “说得没错。”一直没有说话的博洛,也认同这个想法,他的重点同样在撤退的途中:

    “明帝向来大胆,绝对不是那种畏缩怯战之辈,他一定有追击的胆子,更敢于冒这个险。如今,他仗着地利坚城,连战连胜,一定会出击,咱们不可能躲得过。”

    图赖话音刚落,大帐之内又是一阵议论纷纷。其实,这一众清军大将如今都十分迫切地想要知道该如何稳妥北撤,心中生怕朱慈烺会偷袭。

    而博洛的这一番话,几乎是将明军追击的事情,板上钉钉了。他们都知道这是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麻烦的事情,情感上并不愿意接受,可理性又使得他们认可这一说法。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大摇大摆北撤,本王留下三五千马甲断后,只要明帝敢追击,定让他有来无回。”多铎被几人咄咄相逼,直接说出了最后的方案。

    “这同样无法确保万无一失!”图赖听了,立即出言道:

    “若是明帝死死咬住了咱们留下断后的三五千马甲,那又该如何?王爷,你别忘了,明军可是有水师的,可以轻易截断淮河。”

    这便是清军当前面临的两难之题了。

    若是留下的断后大军过多,最终全面撤退的时候,必定还是生出大乱,而且粮草辎重也十分负担。但若是留下的断后大军太少,恐怕明军就不会客气,直接一口吞掉了。

    “本就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法子!”多铎听得心烦,脸色阴沉,随即又道:

    “军中的那些民夫,留下他们制造混乱阻敌,定能牵制住明军的大队兵马,现在开始转移大军辎重,然后等待合适的天气,只要哪天大雾一起,立刻全军撤退,明帝必定不敢贸然追击。”

    图赖此时既想收拾好残局,整顿好大军士气,然后再徐徐撤退,又不想损失太多辎重和装备,同时还想着有机会就咬明军一口。

    但多铎完全不同,他这个时候已经不想着击败明军主力,借此反败为胜了,他已经失去了和朱慈烺继续斗下去的耐心。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980/128451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