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387章 禺谷站和盘古堆

第387章 禺谷站和盘古堆


海风带着初冬的凛冽,吹拂着东海上星罗棋布的岛屿,夕阳的金辉涂抹在略显陈旧的渔村屋舍上,码头停泊的小渔船随波轻晃。

    黄泽岛,这个原本宁静得如同被时间遗忘的小渔村,此刻却成了最高保密等级工程——“夸父”聚变示范堆计划的前哨阵地,已彻底变了模样。

    随着建堆计划的准备工作开始,本就不多的住户,都以拿到大量的拆迁款告别故土,迁往他处安置。

    人去楼空,只有海风在岸边呼啸,那份属于渔村的宁静,已被一种无形的、令人屏息的肃杀之气所取代。

    几辆挂着军牌、没有任何标识的墨绿色越野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这片与世无争的海岬村落。

    车轮碾过布满贝壳残片的土路,没有扬起多少尘土。

    车还未停稳,一队身着深色便装、行动利落的身影已迅速下车。

    为首的男人约莫四十岁,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如鹰,肩膀线条绷得笔直,正是安全部门“特殊项目协调组”的吴峻,现在已经是中校了。

    距离最后一批岛民撤离半月有余,“肃清”早已不再是字面意义的清扫,而是更彻底的物理隔绝与信息封锁。

    此刻,围绕整个岛屿的除了海水……还有海军最新列装的022型导弹快艇组成的流动警戒线。

    任何未经许可接近白线的船只,无论是迷航的渔船还是好奇的货轮,立刻会被高频喇叭发出严厉警告驱离,暗藏在船上的短波电台会同步将情况报送至岸基指挥中心。

    更远处,依托大岛或礁盘建立的移动雷达站,其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如同敏锐的电子巨眼,不分昼夜地凝视着这片海域,517型远程警戒雷达的波束穿透浓雾和夜幕,捕捉着最微弱的异常回波。

    海军巡逻艇划出的冰冷白线,如同无形的锁链,将岛屿与喧嚣的外界彻底隔断,但真正的壁垒构建,才刚刚开始。

    岛上本就不多的简易道路,已被工程兵部队用蛇腹型铁丝网和预制混凝土隔离桩分割包围。

    所有原有的码头、登岛点都设置了24小时双岗岗哨,配有简单的红外夜视观测设备和探照灯。

    核心区域——那个远离废弃村落、地势相对平坦、被选定为未来堆工地的巨大土坪周围,安保措施陡然升级。

    三层防线已经成型:

    外层:由海军陆战队一个连驻扎巡逻,依托天然礁岩和改造后的废弃石屋建立观测哨,重点监控整个海岸线和岛上非核心区域。

    他们配备着望远镜、便携式战场监视雷达和反狙击探测装置。

    中层:吴峻带来的人手部署在此,与工程指挥部临近。

    这里架设起由重型集装箱改造的临时指挥控制中心和多个固定岗楼,部署了最新的人脸识别与刷卡双重认证的门禁系统、移动式X光安检设备用于检查进出车辆物资。

    通讯主要以保密性极高的专用数字集群系统为主,辅以有线通讯作为备份,彻底屏蔽普通手机信号。

    内层:整个堆址场地已被近三米高、顶部覆盖刀刺滚笼的铁丝网围墙完全围闭,围墙地基深挖防止破坏。

    只保留一个主入口。

    围墙内外安装了高密度、可切换红外摄像头,所有图像实时汇聚到指挥中心的多屏幕监视墙上,所有画面保存期不少于90天。

    重要位置的更是永久存档。

    围墙下埋设了震动感应电缆,并布设了隐蔽的防入侵被动红外探测器。

    内部,一支从总参某部警卫局调来的精干小队负责最后的贴身守卫,他们甚至已开始进行堆工建筑结构图和紧急疏散预案的沙盘推演。

    信息保密是另一场无声的战争,建设未动,安保先行。

    在确定试验堆建立的一刻起,本就已经快要到顶的保密等级……还有上升空间,还能再往上提。

    岛上任何人——无论是军人、工程师还是后勤人员——都必须通过比常规涉密项目更为严格的政审和保密培训。

    任何电子产品严禁带入核心区,离开岛屿前必须经过专业设备检查。

    岛上的所有对外通信——包括军线——都需通过指挥中心的“信息滤网”,关键词触发即时警报和溯源。

    吴峻亲自设计了一系列反测绘、反侦察预案,包括对可能出现的低空无人机的反制准备,以及在岛屿周边部署了定向电磁干扰设备用于屏蔽低空信号。

    他深知,真正的威胁可能藏身于最普通的“杂波”之中。

    虽然项目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但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他们这么大一个项目。

    尽管这边的岛屿有些偏僻,但此刻估计已经有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上这里了。

    新架设的高压氙灯将指挥中心外的空地照得亮如白昼,灯光边缘之外,黑暗浓重如墨。

    某处废弃房顶的阴影里,一个身披伪装网的观察哨,通过带有微光增像管的夜视瞄准镜,警惕地扫视着灯火界限之外的黑暗。

    空气中弥漫着湿冷、海腥,还有一种无形的、如同被绷紧到极限的弓弦般的紧张感。

    岛民带走了生活气息,而进驻的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秩序,一种只为守护地底深处尚未破土、却足以改变世界的秘密而存在的秩序。

    工兵营正连夜加固一段容易被风浪侵蚀的岸堤,挖掘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岛屿上显得格外刺耳,但这声音也被严格限制在低洼地带传播。

    ……

    几辆挂着特殊通行证的越野车碾过临时铺设的硬质路面,扬起细微的尘土,在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坡前停下。

    洛珞的靴子伸出车门,踏在覆盖盐霜的硬化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他身边,吴峻中校按着腰间的通讯器,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外层铁丝网与荷枪巡逻的海军陆战队,再投向远处被厚重围墙包裹的核心区。

    “洛总,最后一台移动式主动声呐阵列部署完毕,水下三维监控网成型。”

    吴峻的声音透过防寒服的通讯系统传来,清晰而冷静:

    “信息滤网覆盖率100%,目前未检测到任何异常电磁泄露或未授权测绘信号,所有三级预警预案已加载完毕,场地正在进行凭证工程。”

    洛珞停步,望向那片巨大的、覆盖着迷彩伪装网的平整基岩区域。

    扑面而来的除了寒意,还有巨型机械发动机低沉的嘶吼和岩层破碎的敲击声。

    他披着深色的工装夹克,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下方已然面目全非的建设工地——曾经的渔村基址,如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重塑。

    场地平整工程正处于高峰。

    几台身形庞大的反铲挖掘机和凿岩机正协同作业,履带式推土机轰鸣着将松散的土石方推向指定区域,装载机和重型自卸卡车则如同忙碌的工蚁,有条不紊地将弃土运往岛上的回填区或临时堆料场。

    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味和新鲜岩石被破开时特有的气息。

    “洛总。”

    洛珞这边刚过来,一个穿着藏青色工装、戴着安全帽的中年人立刻快步迎了上来,他是负责现场土建施工的工程部负责人赵工,身旁跟着几名主要技术员和安全员。

    洛珞点点头,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问道:

    “进展如何?复勘结果确认了?”

    “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详细复勘……”

    赵工指向不远处一台正在作业的地质钻探机:

    “加密钻孔点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按您的最高要求,深度全部达到设计持力层标高以下至少十米,目前采集的岩芯样本显示,与前期资料高度吻合,基岩整体性、承载力、节理分布良好,未发现未探明的软弱夹层。”

    “详细报告和分析模型预计今晚能汇总到指挥中心。”

    洛珞走近临时搭建的露天试验台,上面摆放着刚刚取出的、仍带着地气的灰白色岩芯样本。

    他拿起其中一截,手指在坚硬的断面纹理上摩挲了几下,又掂了掂分量,仿佛在亲自感受这片土地能否承托起试验堆的重量。

    核设施建造流程中,场地平整和基础工程永远是第一步。

    虽然他专业是纯粹数学,微分方程,以及计算材料学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对地质和工程学一窍不通。

    但作为总设计师,他是最清楚自己的聚变堆需要的硬性参数的。

    虽然其他项目上的总师只是负责协调全局,专人负责专事,像这种情况,通常都是两个部门协调确定。

    但……兹事体大,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所以……他又去“选修”了地质工程学。

    嗯~就用最后剩下的一百多积分。

    虽然不足以让他一跃成为国内顶尖的地质专家,但起码协调建堆前期的地质勘察、土地平整等工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一些地质参数上,作为顶尖数学家,整个项目上都不存在能够替代带设计模型,规划具体参数的人。

    合作对接倒也不是不行,但总归两个人或者说两个部门,出错的风险就更大点。

    现在整个要求的参数和设计方案全部出自洛珞一人之手,出问题的概率就被降到了最低,除了……

    他要多辛苦一些了。

    否则按理说这种地质勘察的事情,还不需要他这个总师亲自过来看。

    “地下水位呢?”

    他继续问道

    “监测点数据显示稳定,完全在设计预案的控制范围内,基坑排水系统已经按照预案提前布设完成,随时可以启动大规模降水。”

    工程师回答道。

    洛珞的目光随即投向正在进行土方作业的核心区域。

    “场地平整必须严格按照最终复核的地形模型进行,为下一步基坑开挖提供零误差的工作面,土方调配方案优化了吗?减少场内周转,提升效率。”

    他的提问直接切入关键的管理细节。

    这问题把赵工都问的一愣,他前前后后做过几十个工程了,经验丰富不说,还绝对可靠。

    否则也不可能在试验堆着急建设的这个紧要关头,第一个把他的团队拉上来,自然是值得信任的。

    但即便他这样的老资格,前后也跟不少国内顶尖的科研工作者合作过,像洛珞这样的却是头一回见。

    原本对于洛珞这个总师突然跑过来视察,他还有些不以为意。

    毕竟工程上的事,你一个做总体设计的懂什么,无非就是跑过来意思一下的转一圈,装模作样的关心一下情况就回去了。

    但没想到的是,仅仅几个问题,他就发现了这位洛总还真不是一般人。

    虽然他不完全清楚即将正式建造的大家伙到底是什么,但总之不会是土木工程相关的东西,所以洛珞这个总师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不是数学家吗,怎么连地质学都有所涉猎?问的问题都如此专业,甚至有些刁钻了。

    不过惊讶归惊讶,依旧不影响他回答。

    “是,洛总,我们根据实时地形测量数据,动态调整推土路线和装车顺序,最大化减少二次搬运,平整的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确保后续施工的基准稳定。”

    赵工立刻回答,对现场细节同样了如指掌,专业素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一阵夹杂着风沙的劲风吹过,洛珞眯了眯眼,望着东南坡地,突然问道:

    “旋挖机为什么停在那片辉长岩露头区?”

    “岩体比预估坚硬,正在换装特制钻头。”

    赵工话音未落,洛珞已蹲身抓起一把风化岩屑捻搓:

    “节理面倾角65°……”

    岩屑从修长指间簌簌洒落,洛珞的指尖划过摊开的地质剖面图,在标注“微风化层”的区域画了个圈:

    “基坑开挖到这里改用预裂爆破”

    赵工这次是真的震惊了,顾不上回答,而是忍不住开口问道:

    “您连岩体爆破动力学参数都……?”

    洛珞说的这些他当然不会不懂,而且也是这么规划的。

    但他是谁?他在这一行做了多久了,洛珞才多大,又是学数学搞科研的,这未免也太博学了点吧。

    “总控台需要知道临界值。”

    洛珞抬头任由海风吹开风衣下摆,露出里面印着流形结构图的笔记本边缘,算是解释。

    不过看赵工依旧迷茫的眼神就知道了,这个答案显然完全没能回答赵工的疑惑。

    毕竟总控需要……这个理由也太强大了吧。

    你的意思是这是项目需要,所以你就会了?我还需要钱呢,那是我需要就能赚到的吗?!

    见状,不只是赵工沉默不语,一旁指挥棚里测量员们也悄然交换着眼神。

    其中有一个看上去职位不低的白帽子,跟同事低语:

    “我参与过七个国家级项目,这是第一次遇到能看懂《岩土力学》期刊的总设计师。”

    另一边洛珞沿着临时开辟的安全通道向下走去,一边走,一边留意着工程机械的调度、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以及工人操作的规范性。

    “基坑支护的材料备料和施工预案呢?”

    他问的是下一阶段的关键。

    “钢板桩、锚索等支护材料和设备已提前运抵外围仓库区,根据最终的基坑深度和地质模型优化了支护结构设计,施工队伍和技术交底已全部准备就绪。”

    “基坑轮廓线今天已完全放线定位,一旦场地平整结束、最后一次地质安全评估通过,支护作业将第一时间启动。”

    赵工跟随在侧,汇报清晰流畅。

    他转向赵工,语气沉稳,没有丝毫夸张,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很好,每一步都要有据可依,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不可动摇的基础,场地处理是基础,你们此刻走的每一步路,最终都会体现到聚变堆运行三十、五十年后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上。”

    “质量把控,进度协调,不可有丝毫松懈,基础工程指挥部是项目链条的第一个咬合齿轮,务必精准可靠。”

    “是!请洛总放心!”

    赵工挺直腰杆,郑重承诺道。

    洛珞没有再多说,他沿着规划好的路线继续向前巡查,时而停下脚步,用指关节敲打刚立起的临时支护样板,时而拿起对讲机询问某个关键节点的细节,每一个提问都切中要害。

    整个巡查的过程用了三个多小时,当洛珞洛珞踏勘完毕走向军用越野车时,赵工和其他几个工程师,对于洛珞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

    黄泽岛的海风卷着碎石从基坑边缘掠过,吴峻转动方向盘碾过碎石路,后视镜里摇晃的探照灯将“基建指挥部”的铁牌染成暖黄色。

    车轮压上硬化路面时,车厢里凝固的空气终于流动起来。

    “这片海崖比测绘时多剥蚀了两公分。”

    洛珞突然出声,指尖在车窗凝结的雾上随意的描画,仿佛在复盘岩层应力分布:

    “潮汐力修正参数得重新验算。”

    他随即就拿出笔记本,一边念叨着一些修改方案,一边往上面写写画画了。

    至于前面担任司机的吴峻,则丝毫不用避讳。

    从夸父工程项目成立起,他就跟这位吴中校见过面了,那时候他还是少校。

    在后面的这两年时间里,没少帮他协调事物,可靠性绝对是第一梯队的,还要更甚于那些项目里的中层科研学者。

    因为最近随着试验堆建立,他的安保等级也跟着又加强了,秦浩一个人跟在他身边,难以照顾周全,尤其是他时不时要半夜甚至凌晨有事。

    秦浩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在这边基地的时候,都是吴峻跟在他身边。

    “您可真厉害!”

    吴峻瞥了眼仪表盘旁的潮汐表,先是由衷的赞叹了一声,随即又补充道:

    “施工队三天前加固了东侧护坡。”

    虽然他不是那些专业的科研人才,不清楚洛珞具体的厉害之处,也不知道那些参数和复杂的算式都意味着什么。

    但他负责的是夸父工程的项目协调工作,跟随在洛珞身边的非科研人员最久的,除了秦浩就是他了。

    在此期间他已经不知道见识过多少次类似的场面了,一个个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的学术带头人,在见到洛总之后,聊不了多久,立马就是一副惊叹的样子。

    然后……就服了。

    这种情形他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没办法,做总体的就是要什么都会一点才行。”

    洛珞轻笑一声说道。

    吴峻闻言则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他跟着负责过的项目可也不算少了,做总体设计和工程的那些大佬他也没少见,但像洛珞这样,真·什么都会一点的,可从来没见过。

    在他看来洛总什么都好,就是太谦虚了。

    车载电台恰在此时传来巡逻艇的加密播报,他将频道旋钮转到特定频段,等电流杂音消失后,恰好看到洛珞也收起了笔记本。

    “这试验堆……”

    吴峻盯着前方蜿蜒的简易公路,后视镜里基地已经彻底看不见影子了,好奇的随口问道:

    “是不是也叫‘夸父’?”

    洛珞闻言把视线从窗外收回,嘴角掠过一丝笑意:

    “‘夸父逐日’是工程代号,基地和试验堆,各有其名。”

    此刻的越野车正驶出环形警戒区,车窗外一闪而过了一个指示牌。

    在“军事重地,闲人免进”的下面,是“禺谷站”三个字

    “夸父逐日是追日者的誓言。”

    他转回头,眼底映着那些在海风中挺立的工程机械:

    “脚下这片登陆点,叫禺谷。”

    吴峻听到这个词顿时一怔,他之前在巡查的时候倒是看到了这个名字,只是没有深思,此刻听洛珞说起来,突然就觉得似乎带着洪荒的气息。

    “《山海经》里,禺谷是日落之地,亦是夸父追到太阳的地方,夸父在此饮干黄河。”

    洛珞的声音沉静而辽远,像在述说一个早已注定的预言:

    “而我们……同样在追赶太阳,追到了这里。”

    “至于这首个试验堆……以巨神之名熔铸人造太阳,重演天地初开的能量爆发,象征人类能源史的新纪元。”

    洛珞转过头,窗外海天相接处,太阳正有落下海岸线,一线金红霞光刺破浓云,落在他深邃的眼底,映出微小却炽烈的火苗:

    “它是劈开混沌的斧,为人类斩出一条新的能源之路,因此我给它取名为——”

    他缓缓吐出三个字,重如千钧:

    “盘古堆”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4400/128424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