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茶陵山区有一个"小香港"
推荐阅读:问九卿 凶兽入侵,我能听见万兽心声! 仙畜 玄学大佬是小奶包,改命?打钱! 星际:绝嗣指挥官被撩的神魂颠倒 重生漂亮小灵芝,修仙养家飞升忙 此子修仙意愿低下 不死长生录 上交未来委托app,我带飞祖国 快穿好孕:娇软兔兔被大佬们狂宠
本来香港就是香港,不存在什么小香港,大香港,更何况还是山区,哪来的"小香港"?
但是很多人说是有,那么就一定有。
这个地方就是桃坑乡的坑口街。
桃坑乡是茶陵县的山区乡,这个山区的坑口街是如何成为"小香港"的呢?
说来有点话长。
历史上这个地方曾经非常热闹,有点像“香港”。
因为这里是上井冈山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是井冈山的门户。
当年,有很多队伍停留在这里,人满为患,热闹非凡,加上这里是井冈山的商贸重镇,有许多商铺和店家,每次逢墟时也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确像一个"小香港"。
只是胜利结束之后,来往的人就渐渐少了,很长一段时间与外界基本断绝了来往。
主要原因是这里是山区,山路弯弯绕绕高低不平,十分不好走,又不通公路,山里的木材和山货运不出去,所以客商也不来这里。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当年中国的经济开始起飞,大量的工程项目上马,很多商品楼房开始兴起,各地方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建设高潮。
建工程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桃坑山区满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森林。
桃坑山区的树真的大。
老亭子有一棵巨大的杉树,高有三四十米,胸围有十余米,树龄应该有上千年,这样的树还有许多。
这些树之所以留存至今,主要原因是运输不便,再说市场需求不旺。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里才通了公路,而且市场有需求,于是大量的木材贩子开始进入桃坑山区,贩运木材。
这些商家主要是舲舫等地人,每天差不多有上万人挤进坑口街,早中晚人员川流不息,尤其是河道上日夜人声鼎沸,叫喊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非常的热闹。
来了这么多人,自然需要吃饭睡觉,所以坑口街很多人做起了生意,卖饭开店铺,生意好得很。
渐渐地,外地木材贩子赚钱的消息传了出来,坑口街上的人坐不住了。
这些人也是一等人精。
他们自然不干。
他们禁止外地木贩子去山里收购木材,由他们运来,在坑口大桥下面进行交易。
由于当时公路上设有木材检查站,出入不方便,外地的商贩主要走水路。
坑口街后面有一条大河直通茶陵,再通长沙,运送木材很方便。
他们贩运木材主要分三节。
第一节由桃坑人去山区收购木材,卖给舲舫等地人。
第二节是舲舫人把木材运到舲舫水运码头后,由茶陵人收购,之后就是茶陵人完成第三节,贩运到全国各地。
各个环节人数相当的多。
桃坑山区基本上能动的都在动。
有山的农户天天上山伐木砍竹,坑口街上的人就走村入户,收购竹木,外地商贩则在沿河道等待。
晚上是交易的高峰,河道如同白昼,一块块木排飞流直下,绵绵不绝。
坑口街虽然人数众多,十分热闹,按理来说,也轮不到"小香港"这个称呼,因为人多的地方多去了,自然不够格。
但是大家之所以称它,还是有原因的,因为它乱。
早年的香港也是一个乱字,黑帮盛行,打打杀杀,可谓是乱世香港。
桃坑也是一个乱字,有点当年香港的味道。
桃坑乡虽然是一个乡,却无派出所,只设了一个林业派出所,只管林业,不管刑案。
桃坑的刑案归湖口派出所管。
自然这里就出现了法律上的真空,让很多外地不法之徒钻了空子,胆子大起来。
有四件事让鄙人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是有一户山民遭到歹徒的抢劫。
这户人家位于山脚下,独门独户,周围并无人家,几个外地来的木材贩子,强行闯入,用刀把一家人牢牢控制住,胡作非为。
歹徒见是独门独户,干脆不走了,住在他家,杀猪宰鸡,大吃大喝,搞得乌烟瘴气。
幸亏,他家大女儿在山上砍柴,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一群歹徒,于是火速赶到乡政府报案,后来乡政府组织有关人员才把这种群歹徒抓了起来。
这条消息当年发在《湖南日报》上,我看到后准备计划写一篇特稿。
当时这类社会特稿火遍全国,各报刊大量需要此类稿件,我产生了强烈的写稿冲动,可惜后来时间不允许,只得放弃,但此事一直留存在鄙人心中。
第二件是下背广一户人家的姑娘被人强奸了。
这天晚上,这姑娘一个人从坑口街上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两个木材贩子,他们见是一个单身姑娘,起了歹意,动手动脚,最终将其强奸。
当时姑娘拼命呼救,可惜是山区,周围没有人烟,姑娘只好哭着回了家。
这件事第二天就在街上传开了,大家深为震惊。因为这种事在客家山区几乎从未发生过。
第三件事就是一家商店遭窃。
供销社在坑口饭店对面设有一家商店,由一个女营业员负责守店。
这家商店经营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没出过事,但自从外地商贩来之后,一切都乱了套,有一个小偷盯上了这里,连续几晚都来到这里偷窃。
这个女营业员早就发现了,只是考虑这个小偷是男的,自己打不过,于是不吱声,谁知,这小偷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当着她的面偷。
她终于忍无可忍,等小偷走后,她立即在大街上呼救,我们听后马上冲了出去,一时间来了十多个人,最终没抓到,因为是夜晚,再加上小偷跑了一段时间了,自然抓不到,但这个事也是坑口街首次出现的偷盗事件。
第四件事就是后来我家也遭偷了。
我家住了几个舲舫人。
一天,其中一个人趁我家没人的时候,悄悄从三层土灰楼上揭开楼板,钻入我家后楼,从衣柜里拿走二十多元。
现在二十多元看起来不多,当年却是一笔大钱。
我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三十多元,这二十多是全家一个月的伙食,当时家人立即到乡政府报案。
这个舲舫人到案后,死不承认,说没偷,但从他身上搜出的钱上却写有字,而这个字正是我家人写的。
我之所以把这些说出来,主要原因是以前在客家山寨里,此类事是十分罕见的。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一切都变了,变得混乱不堪,人心不古,江湖凶险起来,就像早期的香港,所以有人说坑口街是“小香港”。
可以说,这是桃坑客家人大规模原始资本的积累,虽然每分钱都渗透了血泪,却是客家人经济起飞的基础,不少人开始经商办企业,并获得了成功。
这是桃坑客家人走上自立自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值得记录下来。
(https://www.2kshu.com/shu/94554/4913336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